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实施方案
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研究实施方案卢龙县燕河营镇中学李红鸽赵小波一、问题的提出1.学生提不出数学问题,不能创造性地利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关键原因就是问题意识淡薄.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首先要激活和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想提、敢提、爱提、善提.2.创新往往始于问题的发现,而发现问题又源于强烈的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是创新素质的源泉.学生学习的价值在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创新素质,应始于问题意识,没有问题意识,学生创新素质及创新活动将成为无本之木.3.问题既是思维的起点,又是思维的动力。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重要措施,反过来说,学生只有在积极主动学习的时候才会产生问题意识,两者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二、研究背景1.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天生是具有好奇心的,他们不断地努力了解周围世界。尽管新课程已实施了一年多,但学生的学习方式还未一下子改变,长期以来的接受式性学习还占据着主导地位。固然,接受性学习尤其是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对于学生高效、系统、牢固地掌握学科知识有一定优势。但是,长期性的学习方式过于单一,把听、记、背、练视作“法宝”,学习过程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问题意识”无法产生,儿童天生具有的“好奇心”将慢慢的被扼杀。2.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目标,就是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3.通过调查和结合自我教学实践加上同行之间相互听课,我们认为教师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方面,既认识到重要性又缺乏相应的手段,既充分应用“问题解决”教学法,又缺少培养“问题意识”的系统策略。本次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以弘扬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为宗旨的自主学习的理念,突显了学习活动中“问题意识”的重要性。也正因为此,课改为本课题进行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研究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三、国内外同类课题的研究综述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在一首诗里写道:“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当一个人面临“三岔口的情景”或者碰到令自己困惑的问题时,他就会受到刺激,去进行反省性探究。因此,思维是从一种怀疑或混淆的“前反省状态”进入一种满意或对先前让自己感到怀疑和困惑的情景的控制为特征的“后反省状态”。问题的结局带来“顶峰”的体验,从而激励再发现和再创造。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50年代的研究表明,难易适中且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足以激励学生向下一阶段发展。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当前,已经有一些教育专家开始关注类似于本课题的研究,但是,至今未能深入研究。国外的教育经验不能都适合于国情,有的教学方法只强调某个方面,而忽视另一个方面。国内新课程改革刚刚起步,有关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方法缺乏具体有效的操作途径,因此,本课题的研究具有相当价值。四、课题研究的界定和目标1.界定所谓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或疑惑的实际问题及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思维的这种问题性心理品质,称为问题意识,它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切入点.培养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就是引导学生从数量和空间关系去观察、比较、分析、提出问题,进行猜想和实验、推理和判断等数学活动,从而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原来就是来自我们身边的现实世界的问题解决,同时获得进行数学问题解决的切身体验和能力.2.目标(1)改变教师问题意识缺失的现实。现实中,不少教师自己就缺乏较强的问题意识,不能或不善提出有质量的问题,教学活动中,他们人问亦问或“书问亦问”,成了教学参考资料的代言人,教师没有了质疑的习惯和能力。(2)纠正对学生问题意识理解的误区。在部分教师的观念中,认为课堂上多提问题,就是启发式教学。其结果是课堂发问的泛化,问问答答中充满了大量的是非问和填空问。不少问题根本不需思考,有的甚至“照本宣科”就能应答自如,看起来课堂上热热闹闹,而学生思维的效率极低。(3)明确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目标。培养或增强三种不同类型学生的问题意识,其目标是不一致的。从来不提问题的学生存在思维惰性,学习处于盲目状态,一味接受,从不发问。教育者要引导学生启动大脑,使其问题意识实现从无到有的飞跃。不愿或不敢提出问题的学生虽然具有困惑、焦虑的心理,但迫于某种压力未能表现出来,问题意识呈潜在状态。教育者要设法使潜在、静态的问题意识外显化、动态化。不会或不善于提出问题的学生,尽管思维比较活跃,但因存在知识、经验、语言等的障碍,或限于思维发展的水平,提问不得要领,浮于表面,缺乏深度。教育者要在巩固学生已有问题意识的基础上,提高其发问水平。五、课题研究的对象及步骤、方法1、研究对象:现七年级全体学生2、研究步骤:分三个阶段①准备阶段(2007年4月~2007年7月)主要任务是分析新课程数学教学和学生学习现状,为课题研究的具体实施作好充分准备,设计研究方案,建立课题研究小组,落实人员分工,明确职责,力争使研究工作规范化、科学化。②实施阶段(2007年9月~2008年7月)主要任务是按课题方案,分步骤、分阶段地进行实施,运用科学方法、手段进行实施研究,从而为课题研究获得第一手材料。③分析总结阶段(2008年9月~2009年2月)主要任务是根据获得的材料进行分析研究,写出研究报告,形成实验成果。3、研究方法:互动教学研究法具体操作如下:根据我校实际,选择现七年级学生做实验。七年级各班都是平行班,情况都差不多,各个班差距较小,可比性较大。其中选择七年级七(2)、七(3)、七(5)班为重点研究对象,教材内容中选择一些典型的、可操作性的内容进行研究,通过教师引导、师生间的相互活动,充分让学生主动参与,在教师“带着问题走向学生”的启动下,学生也“带着问题走向教师”,通过师生的相互交流探究,达到解决问题形成新的认识的目的。基本操作程序是:通过自学发现问题或设置问题情景—→展开讨论(包括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双向交流活动)—→师引导启发—→再次进行互动以后的交流—→师获取反馈信息后的更高层面上的综合交流—→练习运用—→及时评价—→系统总结。具体将学生问题意识培养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习惯的培养(时间二个月)。教师引导学生如何进行自学,通过自学如何寻找问题、发现问题,养成相互交流的风气,创设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的机会,培养学生的“三感三心”(即责任感、义务感、荣誉感,自尊心、自信心、好胜心),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敢于面对问题,探究问题。第二阶段:问题意识形成阶段(时间为大约半年)。有了问题情景,就会不断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参与热情,发现了问题,就想去探索、解决,形成学习的主动性。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学,推动学生自己学,学生进了“书山”,教师指点门径,学习之途让学生自己去跋涉,并经常使学习内容与答案保持若明若暗的距离,动一动、跳一跳才能得到它,达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具体做法是教师设置问题情景或学生自学发现问题,学生或师生互动交流,教师获得反馈信息后的更高层面的综合交流,巩固练习,归纳总结。第三阶段:自觉探究问题阶段。通过自主学习,不断增强问题意识,最大限度地增强学生的独立性,以人为本,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与众不同的唯一,同时能主动参与合作学习,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具体做法是将分阶段的做法逐渐转变为学生自觉自动化的学习方式,成为学生的良好习惯,引导学生形成“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特征的学习方式,形成勤于思考,发展创造思维能力,成为发展性人才。六、课题研究的原则1、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2、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3、强动机、浓兴趣的原则4、加、连、点、渗、评相结合的原则5、主动、探究、合作的原则七、课题实验条件1、有一支整体学识水平较高,有一定教研素质的青年教师队伍。2、学校领导十分重视课题工作。3、有一批课堂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4、教师的整体文化素质较高,对课题研究有很高的热情。八、课题成果形成1、课题实验报告2、阶段性分析、论文、教学后记、总结、教案、录像等。3、学生学习情况及成绩情况分析九、课题组成员分工主持人刘玉明负责课题研究全面工作组长李红鸽组织课题组开展活动,撰写课题实施方案,组织参与结题报告,参与课题的实质性研究,撰写有关论文成员李英达参与课题的指导工作,并撰写论文成员胡会中王志强温绍玉参与课题论文的撰写成员白小芳艾玉红翟连芹参与课题的实质性研究,撰写阶段性分析材料,教学后记及论文,参与结题报告成员白凤刚赵小波王志刚撰写教学后记,参与结果报告,撰写有关论文指导教师魏树余指导课题研究工作
本文标题: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实施方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7256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