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红色革命故里——沂蒙革命根据地基础医学院2010级临床17班贺科文•沂蒙,一片神圣的土地,一片红色的沃土。井冈山、延安与沂蒙山是中国革命战争时期最重要的三大老革命根据地,后来,沂蒙曾被无数革命后人誉为“两战圣地、红色沂蒙”。•因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临沂是战争年代,沂蒙人民为抗击外来侵略和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三万沂蒙的优秀儿女献身疆场的革命根据地,有“小延安”之称,因而被称为革命老区。在孟良崮战役、渊子牙村自卫战中此根据地声名显赫,推进着沂蒙精神与时俱进。沂蒙,曾经是中共中央华东局、山东分局、山东军区、山东省政府、八路军115师、新四军军部、抗日军政大学一分校等党政军机关驻地,刘少奇、陈毅、徐向前、罗荣桓、粟裕、谷牧、罗炳辉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里战斗、生活过,留下了大量的革命遗迹。沂蒙精神光照千秋沂蒙精神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都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表现,体现了崇高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念和道德要求。革命战争年代,沂蒙人民为了建立新中国,不怕牺牲,留下了彪炳千秋的英雄事迹。江泽民题词沂蒙精神•华东革命烈士陵园•华东革命烈士陵园是全国革命烈士陵园重点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1949年4月,山东省人民政府为纪念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牺牲的华东地区革命烈士而建,是华东地区最大的革命烈士陵园。陵园占地290亩。以45米高的五角灯塔式革命烈士纪念塔为中心,塔的东南方向有开国首席大将粟裕骨灰撒放处以及罗炳辉、国际共产主义战士汉斯·希伯和王麓水墓,此为东墓区。塔后是宫殿式烈士纪念堂。堂内有表现烈士事迹的浮雕和镌刻着61,813位烈士英名的石碑。纪念堂前左右两侧分别是沂蒙精神展馆和解放战争陈列馆。陵园内有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任弼时、董必武、刘伯承、陈毅和罗荣桓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题词。•邓小平沂蒙华东革命烈士陵园题词渊子崖村自卫战渊子崖村自卫战1941年12月20日,一千多装备精良的日伪军突然包围了渊子崖村,英勇的渊子崖人民奋起自卫,全村男女老少齐上阵,父亲死了,儿子上;丈夫死了,妻子上,连十几岁的娃娃也搬运石头和砖块。日寇冲进村子,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在这场惨烈的战斗中全村共有147人壮烈牺牲。板泉区委书记刘新一、区长冯干三也血洒渊子崖,而100多名鬼子兵也成了渊子崖村民刀下鬼。渊子崖村自卫战后,在延安《解放日报》上,毛泽东高度评价该村是“村自卫战的典范”。1942年该村被滨海专署授予“抗日楷模村”,成为闻名全国的“中华抗日第一村”。一段悲壮的历史,一曲英雄的赞歌,这就是沂蒙人们,这就是英勇不屈的渊子崖村民,渊子崖村自卫战显示了伟大的抗日民族精神。孟良崮战役•孟良崮战役是解放战争期间,陈毅、粟裕指挥华东野战军在沂蒙山区进行的一次大规模运动战和阵地战相结合的重大战役。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取得了战役的胜利,国民党军第74师被完全消灭。这一战役,开创了在敌重兵密集并进的态势下,从敌阵线中央割歼其进攻主力的范例,是打破国民党军对山东解放区重点进攻和转变华东战局的关键一战,被陈毅誉为“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陈毅、粟裕在沂蒙沂蒙六姐妹:山东蒙阴县人,她们是张玉梅、伊廷珍、杨桂英、伊淑英、冀贞兰、公方莲。沂蒙红嫂,沂蒙六姐妹在战争年代,沂蒙山区有一个伟大的母性群体,她们送子参军、送夫支前,缝军衣、做军鞋、抬担架、推小车,舍生忘死救伤员,不遗余力抚养革命后代,谱写了一曲曲血乳交融的军民鱼水情--她们就是沂蒙红嫂。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当年的红嫂有的已经故去,有的到了耄耋之年,但她们身上的那种红嫂精神,通过她们的子女以及她们抚养过的革命后代,延续传承,从沂蒙山区走向全中国,成为激励一代又一代人牺牲奉献、报效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日战争纪念馆暨沂蒙精神展内的“红嫂乳汁救伤员”雕塑在1947年的莱芜战役、淮海战役中,特别是孟良崮战役期间,沂蒙六姐妹不分昼夜,在村干部和民兵都上了前线的情况下,主动挑起村里拥军支前重担,发动全村男女老幼,为部队当向导、送弹药、送粮草、烙煎饼、洗军衣、做军鞋、护理伤病员等,战役期间,六姐妹和她们的乡亲们一天只吃一顿饭,整天忙碌着,操劳着,每天来回20多里山路。据不完全统计,在孟良崮战役期间,她们带领全村为部队烙煎饼15万斤,筹集军马草料3万斤,洗军衣8000多件,做军鞋500多双,捐赠鸡蛋450多个,运柴火1700多斤,停下来还要为战士唱歌,搞宣传,鼓舞士气。沂蒙六姐妹为战役的胜利做出了突出贡献。•在新时期,沂蒙精神仍然焕发出了勃勃生机,诞生于革命战争年代的沂蒙精神在新的历史时期展现出越来越耀眼夺目的伟大光辉,令无数后人敬仰。
本文标题:红色革命故里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7486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