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选择性必修1 第二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二节同步练习
第二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二节同步练习(答题时间:25分钟)下图示意部分板块构造。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图中板块共有()A.1个B.2个C.3个D.4个2.图中虚线圈内形成的海底地貌类型是()A.岛屿B.海沟C.海岭D.裂谷读某地地质构造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3.图中A、B、C、D四地地质构造类型依次是()A.背斜、向斜、背斜、向斜B.背斜、向斜、断层、背斜C.背斜、向斜、断层、向斜D.向斜、背斜、向斜、背斜4.如果在A、B两处采煤,最应该注意的安全问题分别是()A.瓦斯爆炸和透水事故B.井喷事故和瓦斯爆炸C.透水事故和瓦斯爆炸D.透水事故和井喷事故5.有关褶皱的叙述,正确的是()A.地势高处为背斜,地势低处为向斜B.岩层向上弯曲为背斜,岩层向下弯曲为向斜C.背斜是岩层受张力影响而形成的,向斜是岩层受挤压力影响而形成的D.地貌上,背斜一定是山,向斜一定是谷下图示意某地地质剖面,读图完成下列各题。6.甲、乙、丙三处的地质构造依次是()A.向斜、背斜、断层B.断层、向斜、背斜C.背斜、向斜、断层D.背斜、断层、向斜7.该处地质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A.地壳下降—沉积—褶皱—断裂—岩浆侵入B.沉积—地壳下降—褶皱—岩浆侵入—断裂C.地壳下降—褶皱—沉积—断裂—岩浆侵入D.沉积—地壳下降—岩浆侵入—断裂—褶皱8.丁处山岭的形成原因是()A.沿背斜顶部裂隙侵蚀而成B.因向斜槽部坚实抗侵蚀而成C.因背斜顶部坚实抗侵蚀而成D.沿向斜槽部裂隙侵蚀而成9.下列关于下图中岩层结构形成过程的描述,最合理的是()A.沉积→断裂→褶皱→侵蚀→下沉→沉积B.沉积→褶皱→断裂→侵蚀→下沉→沉积C.沉积→侵蚀→褶皱→下沉→断裂D.断裂→褶皱→上升→侵蚀→沉积下图为某地地质剖面略图。完成下面小题。10.甲山的形成过程是()A.沉积——褶皱——断层——侵蚀B.褶皱——断层——侵蚀——沉积C.断层——侵蚀——褶皱——沉积D.沉积——断层——褶皱——侵蚀11.乙地的地质构造是()A.断层B.地垒C.地堑D.向斜断层形态多样,如果破裂面两侧岩块的运动只在水平方向上,并且平行于断层面,那么这种断层叫走向滑动断层,简称走滑断层。如果两侧岩块沿断层面作上升下降的相对运动,则是倾向滑动断层。其中,上盘相对下盘(断层面倾斜时,断层面上部的岩块称为上盘,下部的称为下盘)向下运动的倾向滑动断层是正断层;反之是逆断层。读常见断层形态示意图(下图),完成下列各题。12.关于断层,我们可以推断()A.正断层是岩层受拉力形成的B.所谓逆断层就是常说的地垒构造C.走滑断层常形成裂谷和块状山地D.受外力侵蚀,正断层可转化为逆断层13.大的断层往往出现在板块边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正断层多出现在板块的消亡边界B.逆断层的附近常有褶皱构造出现C.走滑断层只分布在板块生长边界D.大洋中脊附近多为逆断层构造14.下列选项中,附近有世界最高山脉和最深海沟的一组板块分别是()A.印度洋板块—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B.印度洋板块—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C.非洲板块—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D.非洲板块—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15.读“六大板块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填出图中六大板块的名称:A板块;B板块;C板块;D板块;E板块;F板块。(2)六大板块中,几乎全部位于大洋上的是板块。(3)图中喜马拉雅山是板块与板块相互而成。16.地质构造规律有很强的实践性,在找水、找油、找矿和建筑、工程选址等方面有很强的指导作用。读某地地层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A、B、C、D四处,属于背斜______,属于向斜的是______。(2)此时,背斜在地貌上是______,原因是_______。(3)在A、B、C、D四处,寻找油气资源应在______处,寻找地下水应在______处。(4)在A、B、C、D四处,如果要修建一条东西向的地下隧道,应选择在_______处,原因是_______。第二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二节同步练习参考答案1.C2.B解析:本题组主要考查板块的分布与形成的地貌,难度一般。1.大洋中脊处为板块的生长边界,左侧为一个板块,右侧为一个板块。虚线圈内,大洋板块俯冲到大陆板块的下方,形成海沟和岛屿。所以图中一共有3个板块。故C正确。2.图中虚线圈内大洋板块俯冲到大陆板块的下方,形成海沟和岛屿,海沟属于海底地貌,故B正确。3.B4.A解析:本题组主要结合地质构造示意图考查地质构造的相关知识及地理实践,难度中等。3.根据岩层在垂直方向上的弯曲变化情况可以看出,A、D两地的岩层向上凸起,为背斜构造;B地岩层向下凹陷,为向斜构造;C处岩层发生断裂并有明显的错位,为断层构造。选B正确。4.A为背斜,岩层向上弯曲,因此密度较小的气体易在此聚积,故易发生瓦斯爆炸事故;B为向斜,岩层向下弯曲,因此密度较大的水易向该处汇集,故易发生透水事故。选A正确。5.B解析:本题考查地质构造及对地貌的影响,难度一般。中间岩层向上拱起为背斜,中间岩层向下凹为向斜。在内力作用下,背斜成山,向斜成谷,而在外力作用下,背斜成谷,向斜成山,故B项正确。6.C7.A8.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地质构造和地貌,岩层形成过程,地貌的成因。难度中等。6.读图,根据岩层的形态,甲处岩层向上拱起,是背斜构造。乙处岩层向下凹,是向斜构造。丙处岩层有明显错动和位移,是断层构造。三处的地质构造依次是背斜、向斜、断层,C对。7.沉积岩层形成,只能先在低洼处沉积,所以先是地壳下降,然后才有沉积作用,形成沉积岩层。沉积岩层受水平挤压,形成褶皱构造。断层两侧岩层形态相似,位置有明显错动,说明断层形成的晚。图中侵入岩没有错动和位移,说明是在断层之后形成。所以A对。8.读图,丁处山岭是向斜构造,形成原因是向斜槽部坚实,抗侵蚀而成,B对,A、C错。图中向斜槽部无裂隙,D错。9.B解析:本题考查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难度较大。结合图示分析,该区域先形成沉积岩层,后期经褶皱后断裂;然后在褶皱面上侵蚀之前先地壳抬升,受到侵蚀作用,然后地壳下沉又接受新的沉积作用,故选B。10.A11.A解析:本题考查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难度较大。10.要形成甲山,首先要形成构成甲山的岩石,岩石具有层理结构,应为沉积岩,因此首先沉积作用形成沉积岩;然后地壳运动导致岩层弯曲变形形成褶皱;岩层受到巨大挤压变化过程中,岩层断裂位移,发生断层,从图示地区左侧推移至甲山目前位置;最后外力侵蚀形成目前的山地形态。由此推知,A符合题意,排除B、C、D。故选A。11.图中显示,乙地岩层出现了明显的破裂面,且破裂面两侧的岩层发生了明显的位移(破裂面下面是较新的岩层,破裂面上面是较老的岩层),由此判断乙地的地质构造是断层,A符合题意。地垒和地堑是多个断层的组合,图中只有一个断层,排除B、C。乙处下面有向斜构造,但乙处为断层构造,排除D。故选A。12.A13.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地质构造,要求了解断层和断层的组合,掌握断层形成的原因,熟悉板块的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难度较大12.正断层受拉力作用断裂,上盘会沿着断层面下滑,A正确;逆断层就是一个断层,常说的地垒构造是由两个断层形成的中间上升部分,B错;走滑断层沿水平方向滑动,不会形成块状山地,C错;正断层和逆断层都是内力作用形成的,与外力没有关系,D错。13.正断层向两侧张裂,岩浆上升形成新的岩石,多出现在板块的生长边界,A错;逆断层受挤压作用,岩层容易发生弯曲,附近常有褶皱构造出现,B对;走滑断层只分布在板块消亡边界,C错;大洋中脊线附近两个板块张裂运动,多为正断层构造,D错。14.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板块边界及地貌,难度一般。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碰撞挤压形成高大的褶皱山脉,即世界最高的山脉喜马拉雅山;太平洋板块俯冲到亚欧板块下方而形成世界最深的海沟马里亚纳海沟。考点:15.(1)欧亚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2)太平洋板块(3)印欧板块印度洋板块挤压碰撞解析:本题主要结合世界区域图考查六大板块的相关知识,难度中等。结合海陆轮廓,山脉、裂谷、海岭、海沟的分布位置,记忆六大板块分布状况。几乎全部位于大洋上的是太平洋板块。大陆板块碰撞挤压处,形成高大褶皱山脉。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消亡边界易形成海沟。(1)图中六大板块的名称,A是亚欧板块,B是非洲板块,C是印度洋板块,D是太平洋板块,E是美洲板块,F是南极洲板块。(2)六大板块中,几乎全部位于大洋上的是太平洋板块。(3)图中喜马拉雅山是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相互挤压碰撞而成。16.(1)DC(2)谷地背斜顶部因受张力,岩层易被破坏,侵蚀成谷地(3)DC(4)DD处是背斜,天然拱形,安全稳定;不易储水(排水性好)解析:本题主要结合地质构造图考查构造地貌的成因及实践意义,难度中等。(1)背斜岩层向上弯曲,对应的是D;向斜岩层向下弯曲,对应的是C;AB处岩层出现错位为断层。(2)此时,背斜成谷、向斜成山,背斜顶部因受张力作用,裂隙比较发育,容易遭受侵蚀而成为谷地,而向斜槽部因受挤压,岩层变得紧实,不易遭受侵蚀反而成为山岭。(3)石油、天然气多储存于背斜构造中,对应的是D;在向斜盆地中往往较易找到地下水,对应的是C。(4)隧道的建设应尽量避开断层,在背斜处修建隧道,对应的是D;背斜适合修地下隧道,一是考虑防水,背斜岩层向上拱起,地下水向两侧流,隧道内不会有积水;二是考虑建筑安全,拱型构造相对来讲受力较强,不易出现塌方事故。
本文标题:选择性必修1 第二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二节同步练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77627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