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组织学习教育 > 以新质生产力赋能县域经济
以新质生产力赋能县域经济县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所在。奋力建设一个现代化的新广东,要坚定不移走好高质量发展之路,着力以新质生产力赋能县域经济,加快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以新质生产力激发县域发展新动能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为要义,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其本质是先进生产力质态。以新质生产力激发县域发展新动能,要从加快技术革命性突破、推动智能技术赋能、强化科创成果转化三个方面下功夫。引导创新资源向县域流动,加快技术革命性突破。技术的革新进程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持续的渐进性科技创新将催生技术革命性突破。2023年广东全省研发经费支出约460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3.39%,区域创新综合能力连续7年全国第一。广东科技创新成果丰硕,但主要集中于“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县域仍为科技创新薄弱区域。推动科技创新、技术变革,既要重视优势效应、集群效应,也要重视溢出效应。要合理引导区域创新资源流动,依照《广东省促进县域创新驱动发展实施方案》相关要求,促进资金、技术、项目、人才、平台等创新资源加快向粤东粤西粤北县域流动聚集,打造分布更加均衡、结构更加合理的区域创新格局,建立全过程创新生态链,持续产出更高质量的科技创新成果,为实现科技质变性、革命性突破奠定扎实基础。聚焦实体经济革新,推动智能技术赋能。实体经济在广东县域经济结构中占比较高,通常具有支柱性地位。培养县域新质生产力,要把握数字化、网络化融合发展的契机,以信息化、智能化为杠杆培育新动能,实现县域实体经济与智能技术的深度融合,赋能生产环节,提高生产效率。2023年广东出台“技改十条”,推动超9300家工业企业开展技术改造,技改投资增速创6年新高。要继续加强对大型企业的转型引导以及对小型企业的资金扶持,全面推进县域传统产业的数字化改造、现代产业的数字化升级,使实体经济焕发新生机,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新支撑。培育科技应用型人才,加强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劳动力是最核心、最具价值和最有主观能动性的生产要素,缺乏科技应用型人才是当前县域科技创新价值链跃升“最后一公里”的梗阻所在。目前广东全省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分别达94万人、690万人,人才资源丰富,但主要集中于粤港澳大湾区,人才高地周边是广大的县域低谷。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是人才培育、引进的重点对象,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对于科技应用型人才的重视尚有不足。因此,当前急需在县域范围培育、引进一批能够熟练掌握新生产资料的科技应用型人才,建立高效完善的育才机制、出台长效稳定的引才政策,使科技应用型人才成为加强县域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应用的生力军。建设高质量县域现代化产业体系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依托。建设高质量县域现代化产业体系,首先要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现代农业。广东依托丰富的地形地貌和超长的海岸线,具有独特的农业资源禀赋,重点培育形成了粮食、蔬菜、岭南水果、畜禽、水产、南药、苗木花卉、岭南特色食品及功能性食品等现代农业与食品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应当充分发挥这一优势,培育和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构建高质量县域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绿色发展方式和发展乡村特色优势产业并重,农业禀赋突出的县市区要积极融入现代农业园区、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的建设,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特色“海洋牧场”,促进农业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经营,打造“粤海粮仓”,创建“粤字号”农业品牌。其次要推动县域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广东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目前省级产业园基本实现粤东粤西粤北县域全覆盖。接下来,要推进制造业重点产业向县域有序转移,高标准建设承接产业有序转移主平台,在转移的过程中实现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结构升级、动能再造。粤东粤西粤北的县域地区要立足产业基础和特色优势做好产业规划,结合资源禀赋和功能定位,全面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合作,因地制宜聚力发展主导性制造业,建实建强产业园区,形成优势产业集群。综合而言,要优化县域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效益。农产品主产区的县市区聚焦“以一联二、强二促一”,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培育农产品加工业集群。具备优质人文资源、生态资源的县市区探索“一三融合、接二连三”,发展生态旅游、文化创意等产业。以新质生产力赋能县域经济,要以高科技农业为特色、高附加值工业为支柱、高水准服务业为保障、新智能信息业为引领,基于差异化布局与合作共建,打造优势互补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发挥结构性经济效益。促进城乡之间要素双向高效配置公共优质资源配置失衡,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受到阻碍,是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关键在于畅通城乡要素流动机制,实现城乡之间人才、土地、资金、产业、信息等要素的自由流动、平等交换、高效配置。随着“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推进实施,广东城乡公共服务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高。但总体来看,公共服务覆盖不协调不平衡的情况依然突出,广大农村地区在就业、教育、医疗、养老、育儿等诸多领域存在不足,导致对优质人才、优质企业缺乏吸引力,优质生产要素依然高度集中于珠三角。县城是县域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城乡要素流动配置的中间环节。要通过城乡之间的产业衔接融合、生产要素跨界配置,以城乡融合激活县域新质生产力,进而达致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县域共同富裕。当下,要加快发展粤港澳大湾区中心城市、节点城市的周边县城,将其培育成为分担城市职能的“卫星”、带动农村发展的“启明星”。强化镇域联城带村节点功能,推动特色化差异化发展,做强镇域经济。清理、破除妨碍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的制度壁垒,促进发展要素、各类服务下乡。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快补齐县城公共服务设施、市政公用设施、环境基础设施、产业配套设施和产城融合等短板,提升县城的承载能力和治理能力。以县城连接城乡,引导资本、人才、技术等经济要素向乡村流动,推动生态、人文等特色要素向城市流动,促进县域乡村功能衔接互补、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弥合城乡在经济布局上的空间割裂,深度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服务均等、共同富裕。
本文标题:以新质生产力赋能县域经济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81640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