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组织学习教育 > [500字]猜想与反驳读后感范例3篇
1/7[500字]猜想与反驳读后感范例3篇猜想与反驳读后感500字1这本书给我带来了极大的震撼,虽然由于没有哲学知识的基础,只看懂了五成。但是我不妨碍从中找到一些共鸣。全书一共600页,看到两百多页,便忍不住先写点东西下来。读中学那会儿,我一直是老师比较头疼的学生。这不是说我是那种爱捣乱的学生。而是我的怀疑特别多,尤其是物理和化学。我想老师不愿意回答,或许的确是因为他们回答不出。因为当寻根究底为什么到了最后,就上升到了哲学层面。这不是老师专业范围内能解决的。我是一个爱执着于怀疑的人,因为不仅我自己痛苦还把这种痛苦顺带捎给了老师。为什么是这样的啊?原子那么小,我又看不到。因为道理很简单,其实这些都是只是猜想而已。而老师不能说这些都是猜想,一个是没这个水平,另一个是他们的意识中这些都是正确的不容置疑的真理。还有就是我们能知道什么错的,却很难说明什么是对的?这个在我遇上选择题的时候,真是深有同感。那一排的选择题来看看,尼玛全是错的么。尤其是语文和政治的选择题。有些语言表述不清,这个时候就特别痛苦。你能怪我做错题目么?明明是你没有表述清楚。然后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就是去买本标准答案来背。2/7我一直觉得我从小到大所经历的教育,其实磨灭了我们的想象力。其实很多人都知道这一点,但是说来说去也说不出原因。我觉得原因就是,一直以来学校爱告诉你什么是对的,教科书列出的都是真理。广大教师,甚至不惜用人身攻击来教育你什么是好的。爱之深责之切,在高尚的目的之下,一切的伤害似乎都只是必要的。但是,如果说有人能告诉你什么是真理,那你还用思考做什么。只要乖乖地接受这一切便是了。然后你每天所需要做的便是,不断地重复记忆这些真理。从这个角度来说,义务教育和邪教没什么区别。猜想与反驳读后感500字2对于分析哲学我并不在行,而《猜想与反驳》一书中以大量笔墨来和分析哲学论战,所以我试着也做一下小结。以Wittgenstein为代表的分析哲学家具有一种强烈的反形而上学(anti-metaphysics)的观念。他们试图提供一种语言学的方法,通过一种人工语言构造来区分科学和形而上学,而最终只有科学是有意义的,而自古以来的形而上学论题则变成是毫无意义的。Popper并不赞同这类观念,这主要体现在书中第二部分《反驳》的第十一章,Popper详细地反驳了Carnap对于科学-形而上学通过语言学构造而得到分界的观念。在Popper看来,形而上学和科学尽管不同,但未必是没意义的,因为无论怎样的构造性语言和“意义”的定义法都不能排除自古以来的形而上学的论题,而反而会排除优秀的新颖的科学3/7理论尝试。只有通过不断提出猜想和试图反驳猜想的严格验证得到的理论才有科学的本质意义。针对Wittgenstein为代表的形而上学无意义论,Popper的论点在于:哲学的核心在于解答一个时代中的代表问题,哲学问题来自外界,通过哲学思辨批判问题,并且把原有问题转化为别的问题和新的哲学观念。我个人认为,对哲学课题感兴趣的人,可以先看本书的第二章,Popper举了两个例子——以无理数导致古希腊原子论哲学向Plato几何论发展,和Kant的先验哲学,表明Popper观念下哲学本身的意义。第五章以前苏格拉底的古希腊哲学作为一个例子,认为古希腊哲学能取得如此进展的原因在于criticaldiscussion,基于批判的observation。这种传统的建立者可能是Thales,而经过了两、三个世纪后终归消失,而希腊自然哲学的真谛也就消失了。第七、第八两章讨论了Kant的理性批判哲学,Kant认为人通过自己的理性而认识自然,而这样的先验观念受到了证伪主义Popper的批判。另外,本书的第十二、十三、十四三章是针对分析哲学语言分析的技术性的讨论。比如,body-mindproblem不可以通过人工语言构造来得到解答,指向自身的命题也可能是有意义的,分析哲学家所谓无意义的一些命题在另外公理体系下可以是有意义的。对于语言逻辑分析的这些论述非常具有时代性,这是由二十世纪初数学基础的讨论而进入哲学话题的,并在某种程度上分散了KarlPopper的注意力,使得他不能完完整整地从科学史的具体例子来讨论他的猜想-反4/7驳科学哲学观,而陷入到科学-形而上学demarcation的论战中去。猜想与反驳读后感500字3记得大一那会,有段时间特别喜欢看一些批判科学的文章,理由无非是不能解释所有的世界上所有的东西,泯灭了人性,没有伦理,也有人说科学只是一个工具等等。那时候觉得亚里士多德的一句话特别有道理,:知识关乎自然,美德关乎人生。换句话来说,就相当于画了一个圈,这是科学的地盘,其余的都是科学不能触碰的领域,这也是康德的观点。至此,仿佛历史已经终结,我们已经把人类给摸透了,科学也回到了应有的位置。但是,真的是这样的吗?人类的先验观念从千古以来就是亘古不变的吗?科学是否只是一个换了概念的“宗教”?首先,我们得解决一个问题,什么是科学?我记得在我小的时候,老师和家长问我长大后想做什么,我都会大声地喊出“科学家”这个神圣的职业,当时也特别喜欢看《快乐星球》这部儿童连续剧,那时候真的就觉得自己以后肯定是一个科学家,当然,现在看来就仅仅是个梦想了。那时候的“科学家”在我的脑海里,甚至在很多的眼里,就是做神奇和奇妙的事情。大了一点,学了物理化学之后,科学在我眼里,那就是一5/7堆公理和计算公式,一下就暴露了我有多学渣……卡普尔的《猜想与反驳》就有提到”科学”,他认为,知识通过猜想与反驳、不断清除错误而增长,这就是科学。换句话来说,科学界是世界上唯一以“亵渎”自己的“神”为最大乐趣的人群,为了勾引更多人来“渎神”,他们甚至为此设置了巨额奖金(比如著名的诺贝尔奖),以财富和名利奖励那些打前人的脸打的最狠的家伙。按照卡普尔的观点,科学并不是一个固定的体系,它的本质其实就是一个质疑和反驳的态度,它假设世界上有真理的,而真理是我们永远难以企及的,我们只能不断地假设,不断地推翻谬误,即使我们一不小心触碰到了真理,那我们也没法知道这就是真理。当有些人总是把真理,科学挂在嘴边时,其实他们也正在成全着另一门伪科学。实际想一想,我们人类不也是这样发展起来的吗?从我们人类所能认知开始,从图腾崇拜,到神话传说,到宗教信仰,到如今的科学技术,这反映了我们人类对这个世界认识的进程,从人类的角度出发,神话比图腾更“科学”,宗教比神话更“科学”,科学技术比宗教更“科学”,就像科学技术史一样,就是一个理论推翻或者吊打之前的理论,我很喜欢的看一本科普类书籍《上帝掷骰子吗?》基本就沿着从牛顿的经典力学到现今改变我们生活的量子力学展开,虽然里面作者用了比较通俗的语言去介绍量子力学的发展,但是还是较为枯燥,但是在其中,我们还是可以感受到人类在其中所散发的6/7思想闪光。比如说,光的反射和折射,牛顿用微粒说解释,预言很成功;后来用波动说解释,预言更成功,而这仅仅是更成功而已。所有的科学理论都是错误的,是不是很震撼?那就对了。科学不过是盲人摸象而已。每多摸到一点,知道的东西就会多一点。但大象太大、大象的肉体组织可以无限分割,里面有无限丰富的细节……所以,今天我们的认识,一定都不是真理。我们甚至根本不知道真理长什么样子。那也许有人会问了,那我们人类都是活在不准确,甚至是谬误之中?活着还有什么意思?我觉得可以用一句很著名的批评康德的话来概括:是先学会游泳才下水,还是下水了才去学游泳?不管是宗教还是科学,都是我们人类认识世界的方式,而且,我相信,这些知识都是累积的,并不是今天推翻一个明天推翻一个,也不要以为以前的人们就生活在愚昧和水深火热之中,这只是和当时人们认识世界的方式有关罢了。最后,我还想提出一个猜想,从图腾崇拜,到神话传说,到宗教信仰,到如今的科学技术,难道我们已经找到了打开世界奥秘的钥匙?科学这个“反驳与猜想”的理念会是历史的终结吗?在我看来人认识世界的方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康德的先验观念也许不是固定的,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那种看似已经定论的观点,从漫长的历史的长河来看都是片面7/7的,若干年后,我们的后人来看我们这个时代引以为豪的“科学”,就和我们这个时代去看古希腊时代的神话那是一样的,以后也许还会有什么X学来替代“科学”成为人们所最信任的看待世界的方式。其实要说什么是永恒的,不是马克思的历史哲学本身,不是康德先验论本身,而是我们现在所记载的,而且被后人所看到的,这才是永恒和不朽。
本文标题:[500字]猜想与反驳读后感范例3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82250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