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组织学习教育 > 小学科学说课稿(8篇)
1/33小学科学说课稿(8篇)小学科学说课稿【第一篇】说教材:《研究自行车》是粤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简单机械》的最后一课。教材利用研究自行车中的简单机械,把前几课所学习的有关内容综合起来,对所学的简单机械进行综合的观察、认识、应用,使学生知道简单机械的应用无处不在。在本课中,教材安排了2个活动,分3课时完成。在任务驱动页里,主题人物围绕着一辆变速自行车提出了一系列有关简单机械的问题。在接下来的活动1“自行车中的简单机械”中,鼓励学生在自行车中发现简单机械的应用,加深对简单机械的了解;接着,活动2“变速自行车中的秘密”,从变速自行车的传动部分入手,了解自行车传动装置,研究变速自行车前后齿轮的搭配,对简单机械的应用有进一步的了解。本课在学习了杠杆、滑轮、轮轴和斜面知识基础上,把前几课所学习的有关内容综合起来,对所学的简单机械进行综合的观察、认识、应用,是学生综合认识简单机械的重要一步,是学生形成合理知识链的重要一环,对以后学习复杂的机械具有着重要意义。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的具体内容,结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心理认知的规律,我拟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2/331、科学知识目标:(1)知道利用机械可以提高工作效率;(2)了解一些简单机械在实际中的应用。2、能力培养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描述和表达的能力,提出问题、猜测、设计实验和验证,学习使用工具和解释使用工具的意义。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会给人类和社会带来好处,尊重证据,愿意与他人合作学习和探究问题,分享他人的智慧。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把识别自行车里的简单机械作为教学重点,把了解这些简单机械的实际作用作为教学难点。说学情:自行车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广泛的交通工具,学生对自行车都比较熟悉和了解,但学生对自行车的结构及其应用简单机械的地方未必都清楚。说教法学法:教法:教师讲授、演示与学生自主探究相结合。学法:以交流、动手操作为主。说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自行车,变速自行车。说教学流程:提出问题——观察思考——分析交流——归纳运用3/33一、情景导入:媒体:出示课本图。导入:波波和其他小朋友围着自行车在研究。问题:自行车里都应用了哪些简单机械呢?交流:交流各自的想法,看看能发现哪些地方应用了简单机械。二、活动一:自行车里的简单机械导入:自行车由许多部件组合而成,我们先来认识各部件的名称。媒体:出示课本图或自行车的实物。思考:自行车各部件有什么特点?问题:在设计自行车的各个部件时,工程师都做了周详的考虑。自行车中的许多部件实际上都是一种简单机械。我们能认识这些简单机械在自行车里的作用吗?任务:观察自行车的图片或实物,研究其部件所运用的简单机械原理,以及它们所起的作用。活动:小组活动,研究自行车中的简单机械。交流:各小组代表介绍本小组的研究成果。媒体:播放“自行车”视频。小结:自行车部件简单机械的类型所起的作用车把杠杆、轮轴转向、平衡踏脚与大链轮轮轴动力传递4/33刹车装置杠杆、滑轮、轮轴刹车三、活动二:变速自行车的秘密媒体:出示课本图。导入:这是一种新型的自行车,大家认识它吗?它和普通的自行车有哪些不同?引导:引导学生认识变速自行车的可变速特点。问题:变速自行车可以改变速度,使我们在不同的路况中都能方便地行驶。请仔细观察变速自行车,看看它的哪个部件能起到变速的作用?活动:1.观察变速自行车,找到自行车的传动部分,通过画图了解自行车的动力是如何传递的。2.观察变速自行车的变速器,看看它是由什么简单机械组成的?这些简单机械是如何运动的?试试探究变速器的变速原理。思考:利用简图进行分析。交流:请各小组介绍自己的发现,教师引导学生对探究的结论进行梳理和完善。小结:了解自行车的传动部件:踏脚板、大链轮、链条、小链轮、后轮。了解自行车的传动过程:踏脚板→大链轮→链条→小链轮→后轮。5/33了解变速自行车的传动部件:踏脚板、大链轮、链条、小链轮、后轮和叠加在大小链轮上的齿轮。了解变速自行车的变速原理:叠加在大小链轮上的齿轮大小不同,通过手把的调节,组合成不同的搭配,使传动装置搭配出不同的转速。拓展:自行车发明于19世纪初,后来经过不断的改良,才变成今天这个样子。你知道有哪些不同年代的自行车吗?它们有哪些特点?你还可以在现有的自行车中加以改良,设计一辆更方便、更省力的自行车吗?四、阅读:自行车博览会五、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让学生分组讨论总结,然后我再进行补充,总结性复述,最终把课堂教学传授的知识转化为学生头脑中的知识。总之,教学过程一直贯穿面向全体学生的思想,以探究活动为科学学习的核心,培养尊重事实和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发展创新思维。说板书设计:本课的板书设计我力求做到结构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小学科学说课稿【第二篇】一、说教材6/33《水》这课是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水和空气》的第一课。水是地球上十分重要的物质,也是液体的典型代表。学生已经在生活中积累了大量有关水的认知经验,比如水可以用来洗衣服,水可以喝等等。这些知识是有趣的,和生活情景直接相关,学生对于水也比较感兴趣。二、说教法根据对学生情况的初步分析和教材的初步分析。我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爱玩、爱动,特别是对三年级的学生的学习特点,整节课我以“找水”来贯穿,这样就比较贴近玩中学。三年级学生刚接触科学,我认为小学科学是一门启蒙课,教学的重点就是对科学感兴趣,这其实也是一项很重要的任务,需要我们的老师不断的探究与实践。因为水是学生平时很常见的物质,《水》这课也是第一课,为下面的教学做了铺垫。根据我对本课的设计思路,我为该课的教学制定了如下目标:科学概念物体可以分为固体、液体、气体三类,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固体有固定的形状,液体和气体都没有固定的形状。过程与方法:1、用网状图展现对事物的认识。2、熟练运用各种感官对物质进行观察对比,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根据物质的相同点确立分类标准进行分类。情感、态度、价值观7/331、积极参与有关水的已有认识的研讨,发表有根据的见解意识到水是地球上的重要资源。2、在识别水的活动中,学会小组合作。三、说教学程序围绕教学目标,我设计了如下教学过程:(一)激趣导课以猜谜语的形式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二)结合课件,认识水。在这个环节中由浅入深,层层递进。通过让学生回忆,了解学生的前概念。为下面的探究活动打好基础。(三)探究活动,找水这是本节课的重点,认识水和其他物质。这个环节我是通过“找水”来贯穿整个过程。让学生在石头、木头、树叶、空气、醋这几种物质里,借助于身体器官来辨认几种物质并找出水。(四)分类这一部分让学生把几种物质进行分类,分成固体、液体、气体。(五)倡议节水,进行思想教育(六)课堂小结,谈收获(七)布置课外作业总的来说,我的设想和实际操作还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希望在以后的教学中能有所改进。8/33小学科学说课稿【第三篇】一、说教学背景分析(一)教学内容分析《浮力》一课在课标中是处于“物质科学领域”之中的“力作用于物体会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部分。在教材中处于首师大版科学第五册第三单元《力与生活》中的第二课,前一课为《推力和拉力》,这为《浮力》的知识和技能作铺垫。(二)学生情况分析在《推力和拉力》这课中,学生对推力、拉力、重力有了一定的了解,对使用测力计的方法也已经很好地掌握了。本节课从一个小故事开始,引导学生感受什么是浮力,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比较几种物品在水中的浮沉情况,进而探究“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三)教学方法与手段说明本节课我采用探究法、小组合作法的教学方式,提出问题后让学生进行初步的猜测,然后进行简单的体验,然后再进一步做实验,再一次体验活动,最后得出结果,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得到提升。(四)技术准备演示材料:水管、乒乓球、水、水槽、正方体铁块、绳子、测力计分组材料:水、水槽、空塑料瓶、正方体铁块、铁钉、泡9/33沫塑料块、轻木块、绳子、测力计、记录单二、说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知道生活中存在着浮力;知道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水的浮力,浸入水中的部分越多,所受到的浮力的就越大;能简单测量物体受到水的浮力的大小。(二)能力目标通过验证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实验,培养学生实验能力,细致观察能力及分析问题,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教学,学生初步具有对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秘密的探究精神;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进而树立学好科学的信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学习的意思。(四)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自主探索,实验操作,知道所有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水的浮力。难点:通过实验分析,知道物体浸入水中的部分越多,所受到的浮力的就越大。三、说教学过程本节课将从以下几个环节展开教学:故事导入,引入新知——学习新知识,感受物体的浮力——进一步实验,探究沉在水中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巩固与总结10/33第一环节故事导入,引入新知1、教师说故事:一天,小明与小方在打乒乓球,一不小心,小明将乒乓球打进了一个窄小的铁水管里,由于水管口太窄小了,他们的手都伸不进去,小明想:将水管翻转,乒乓球就会滚出来啦,但是这个方法也行不通,因为铁水管太重了,他们两个抬不起。怎么办呢?同学们,你们有什么办法将乒乓球取出来呢?2、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拿出实物水管和乒乓球,将乒乓球放进水管,让同学们亲身动手取出乒乓球。如果学生不能说出教师想要的答案,则由教师引导学生加水进水管,让乒乓球能浮在水面。第二环节学习新知识,感受物体的浮力1、(1)谈话:老师这里还有一些物品,它们放进水里是怎样的呢?是浮还是沉呢?请同学们猜一猜,把大家的猜想填在表格中。老师出示物品:空塑料瓶、正方体铁块、铁钉、泡沫塑料块、轻木块(2)学生分组实验,记录实验结果提问:同学们的猜想究竟对不对呢?让我们一起动手做做实验吧!请同学们一边实验一边记录实验结果。2、学生汇报观察结果3、提问:为什么这些物品会浮起来呢?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11/33小结:浮在水面的物体受到了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就是水的浮力。这一环节可以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浮力,知道浮力的初步定义。第三环节进一步实验,探究沉在水中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1、提问:在水面上漂浮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那么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是否也受到水的浮力呢?2、学生猜想3、谈话:到底同学们的猜想对不对呢?现在,请同学们跟着老师一起来证明我们的猜想。4、老师示范,学生跟着做:用绳子将正方体铁块绑着,用手感受一下它在空气中的重量;然后将正方体铁块的一半(老师事先已在每个铁块的一半上标出一道线)浸入水中;最后将它完全浸入水中,但不能碰到底部。5、请同学们说出自己的感受。6、用测力计把正方体铁块吊在空中,看它在空气中的重量是多少,把测力计的读数记录下来,填写在表格中;然后将它的一半浸入水中,再将它缓慢地放入水中,直到完全浸入水中,观察测力计的读数有什么变化,把这两次测力计的读数也记录子表格中。7、汇报实验结果。8、小结:测力计的读数慢慢变小,由此看来,沉在水中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那么,测力计上的读数是不是浮力呢?9、谈话:我们先来正方体铁块的手里情况,在实验中,12/33它主要受到什么力呢?(老师在黑板上分析)受到了两个向上的力,分别是拉力和浮力,还受到一个向下的力,是重力。因为当物体不动时,受到向上的力与受到向下的力是相等的,所以浮力大小加上拉力大小等于重力大小。总结公式:浮力=重力—拉力10、根据公式,计算出正方体铁块一半与完全浸入水中时所受到的浮力。通过这环节让学生知道在液体中下沉的物体也会受到浮力并且学会测量、计算浮力的大小。第四环节巩固与总结1、谈话: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无论是浮在水面上的物体还是沉下去的物体都受到水的浮力。浸入水中的部分越多,所受到的浮力的就越大。2、联系实际:利用水的浮力,我们能做些什么事情呢?例如行船、游泳3、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四、板书设计1、浮在水面的物体受到了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就是水的浮力。2、无论是浮在水面上的物体还是沉下去的物体都受到水的浮力。3、浸入水中的部分越多,所受到的浮力的就
本文标题:小学科学说课稿(8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83523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