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河津市职业中学高丽英挚交千古交叔牙万古高风相桓公一匡天下挚交千古相桓公一匡天下交叔牙万古高风这副楹联指的是谁?友谊是人世间最珍贵的东西,历史上多少动人的知音故事,成为了千古流传的佳话。而这幅楹联的主角管仲,和友人鲍叔牙的故事,更是定格为成语——管鲍之交,成为亲密无间、彼此信任的好朋友的代名词。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管仲列传》。一、人物介绍:管仲,春秋初齐国人。名夷吾,字仲,颖上(今属安徽)人。齐桓公即位后,任管仲为相,以主持政务,并尊之为“仲父”。管仲辅佐齐桓公,使桓公成为五霸之首。人称“春秋第一相”。孔子称之以“仁”,梁启超誉之为“中国之最大的政治家”、“学术思想界一巨子”。管仲是我国春秋时期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和经济学家。二、背景介绍:春秋初期,齐国渐渐强大,但是由于发生内乱,齐襄公被杀,而公子小白在鲍叔牙的辅佐下逃奔到莒(jǔ)国,公子纠在管仲的辅佐下逃奔到鲁国,以躲避本国的政治争斗。齐国内部安定后,却一时没有国君,于是两位公子都急于回国做齐国君主,管仲和鲍叔牙是很要好的朋友,但是现在都很想辅佐他们各自的主人夺得齐国国君的位子。双方发生矛盾,管仲率鲁国军队阻拦鲍叔牙和公子小白,暗暗拿出了箭射向小白,只射中了衣带钩。小白假装中箭身亡,扑倒在车上。管仲以为小白死了,立即送信给公子纠。正急匆匆奔向齐都的公子纠听后,觉得没有人再和自己争位了,也就不慌不忙地走着。结果公子小白迅速赶到临淄.当上国君,就是后来的齐桓公,他立即发兵迎击公子纠,鲁国迫于齐国压力,杀死公于纠,把管仲囚押起来,送回齐国治罪。齐桓公本来恨透了管仲.一定要亲手杀死他才解恨。但鲍叔牙劝他说:“管仲才华横溢,国士无双,您要想称霸诸侯,非管仲不可。如果重用他,他一定能为齐国成就一番大事业。”齐桓公听从了他。管仲在鲁国,听到齐国叫鲁国把他押回去,而没有象公子纠那样被杀,心想大概是的鲍叔牙在齐桓公面前推荐了他。果然,刚进齐境,鲍叔牙就来迎接。到了临淄,齐桓公拜他为相国,地位还在鲍叔牙之上。管仲感叹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知识,翻译重点语句。2、欣赏管仲的人格魅力,体会管鲍之交的真诚可贵。整体感知1~2段介绍管仲与鲍叔牙的交往和深挚友情。3~4段叙述管仲任政相齐的显著政绩。第5段司马迁的论赞•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判断句交往动词,了解懂得欺负对待不把这种事对外说名作动追随被囚禁推荐•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管仲被任用以后,在齐国执政,桓公因而称霸,(并以霸主的身份),多次会盟诸候,使天下一切得到匡正,这都是管仲的智谋。在齐国施政被录用召集,会盟因而,称霸匡正特殊句式1、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判断句2、任政于齐状语后置于齐任政在齐国施政3、管仲囚焉被动句第一段管仲,名夷吾,是颍上人。他年轻时曾与鲍叔牙交往,鲍叔知道他很有才能。管仲生活贫困,常常占鲍叔的便宜,但鲍叔始终对他很好,不把这种事对外说。后来鲍叔侍奉齐国的公子小白,管仲侍奉公子纠。等到小白立为齐桓公,公子纠被杀死,管仲也被囚禁起来了。鲍叔于是向桓公推荐管仲。管仲被任用以后,在齐国执政,齐桓公因而称霸,(并以霸主的身份),多次会盟诸侯,使天下得到匡正统一,这都是管仲的智谋。•管仲曰:1“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2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3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经商,做买卖多自与,宾语前置,多分给自己替更加困窘表被动不贤时机•4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5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逃跑动词的为动,为……而死被囚禁以……为羞以……为耻显耀判断句管仲说:“(1)我当初不得志的时候,曾经和鲍叔一起经商,分财利时自己常常多拿一些,但鲍叔并不认为我贪财,知道我是由于生活贫困的缘故。(2)我曾经替鲍叔出谋划策,结果使他更加困窘,但鲍叔并不认为我愚笨,知道这是由于时机有利和不利。(3)我曾经多次做官,都被君主免职,但鲍叔并不认为我没有才干,知道我是由于没有遇到好时机。(4)我曾几次作战,都战败逃跑,鲍叔并不认为我胆小,知道这是由于我还有老母的缘故。(5)公子纠失败,召忽为他而死,我被囚禁起来受屈辱,鲍叔不认为我没有廉耻,知道我不因小节而感到羞愧,却以功名不显扬于天下而感到耻辱。生养我的是父母,真正了解我的却是鲍叔啊!”特殊句式1、分财利多自与宾语前置2、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被动句3、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判断句翻译句子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我被囚禁遭受屈辱,鲍叔不认为我没有廉耻,知道我不因小节而感到羞愧,却以功名不显扬于天下而感到耻辱。回忆文章第二段,就内容方面,从哪五个方面写鲍叔牙对管仲的深知和理解?从结构上看,用了什么修辞?从经商、谋事、出仕、作战、事君五个方面。排比。使语言充满气势,感激之情真挚、充沛、浓烈。高度评价鲍叔牙对自己的友情。1、管仲为人⑴管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课文的1-2段,找出相关语句?“管仲贫困,常欺鲍叔”(“欺”——占便宜)爱占小便宜“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不愿为主公赴死、苟且偷生“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合作经商,却多分自己财物,不知谦逊“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谋事不成,让好友陷入困境“吾尝三战三走”作战失败,多次逃跑“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出仕不成,常被辞退“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事君不成,苟且偷生总结:从上述文字来看,管仲这个人,他在和朋友交往的时候,不是想着帮助朋友,而是时时想着占人便宜,这样的行为是无德,辅佐的主公争权失败,他不为主公死节,却选择了苟且偷生,这是无义;谋事不成、出仕被逐、作战逃跑,这是无用。由此可见,管仲是一个无德、无义、无用的三无产品。⑵对于这样一个既无才干、又整天想着占自己便宜的人,他的好友鲍叔的态度是怎样的?明确:“鲍叔终善遇之”始终很好的对待他,在其人生低谷的时候(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向齐桓公举荐了管仲(鲍叔遂进管仲)。(3)鲍叔如此看重管仲,原因何在?明确:“鲍叔知其贤”,鲍叔看重的是他的贤能。在鲍叔眼中,管仲的这些缺点都是有原因的。他贪财是因为家贫;谋事不成是因为时运不济;做官被逐是因为没有遇上好时机;作战逃跑是因为家有老母;不能为主公死节是因为担心功名不能显扬于天下。(吾始困时,----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虽然,尽管管仲有着这样那样的缺点,但是这些缺点在鲍叔眼中并不算什么,并不能掩盖管仲能够经世治国的贤能。所以他大胆的,不遗余力的向齐桓公举荐好友。⑷举荐的结果如何?明确:“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管仲帮助齐桓公九合诸侯(与诸侯多次会盟),一匡天下(使天下归正于一),使齐国称霸天下,将齐桓公推上春秋五霸之首。⑸管仲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但这一切的基础都源于好友的知己之恩,那么功成名就后的管仲又是如何评价好友鲍叔的呢?明确:“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是知己,是自己的再生父母。一句简单的评价表现出管仲对鲍叔的感激,正是因为有好友鲍叔的相知举荐,管仲才能再一展所长,不负此生。结语:友谊是人世间最珍贵的东西,友谊是心灵的沟通,情感的交流;是无私的关怀,宝贵的信任;是正直的忠告,热情的鼓励。友谊是对理想的共同追求,是前进征途上的精诚合作,是困难关头的相互支持,是人生道路上的神圣承诺。愿同学们在人生道路上都能有管鲍之交。板书设计交叔牙万古高风经商谋事出仕作战事君知己之情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名作动,做宰相凭借居于,处于交换货物使……富使……强百姓称言,主张米仓遵循,礼法稳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礼义廉耻推行道理浅显容易实行趁机;就;废除翻译句子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百姓仓库粮食充足了就懂得礼节;百姓衣食丰足了就能分辨荣辱;统治者遵循法度,“六亲”才能够稳固。翻译管仲在齐国执政任相,使地处海滨的小小齐国流通货物,积聚财帛,富国强兵,办事能够与百姓同好恶。所以他说:“仓库充实了,人才知道礼仪节操,衣食富足了,人才懂得荣誉和耻辱。君主如能带头遵守法度,那么,父母兄弟妻子之间便会亲密无间。礼义廉耻得不到伸张,国家就要灭亡。国家颁布的政令像流水的源泉一样畅通无阻,是因为它能顺应民心。”因为道理浅显,容易实行。百姓所要求的,就顺应他们的愿望提供给他们;百姓所反对的,就顺应他们的愿望抛弃它。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修公之政。”善于由,从动词,成为形的意动,以……为贵事实名作状,向南趁机责备向名作状,向北趁机实行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介词,在动的使动,使……守信用因此给予“桓公实怒”二句:是说少姬(蔡姬)曾荡舟戏弄桓公,制止不听,因怒,遣送回国。蔡君将其改嫁,所以桓公怒而攻蔡。①桓公伐蔡公元前656年的春天,齐桓公在打败蔡国(伐蔡是因为怨恨蔡姬改嫁)之后,又联合诸侯国军队大举进犯楚国。在大兵压境的情况下,楚成王先派使者到齐军中质问齐桓公为何要侵犯楚国(“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料想)君之涉吾地也,何故?”),面对楚王的责问,管仲的回答是:“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供),无以缩酒(滤酒),寡人是征。”什么意思呢?就是楚王讲你齐国为什么无缘无故攻打我们?春秋之战讲求的是师出有名,桓公伐蔡是因为蔡姬改嫁,让桓公很没面子,可以说师出有名。但是楚国和齐国没有矛盾,攻打楚国是没有道理的,这是不义之战,必将受天下人指责。在这样的情况下,管仲灵机一动,说征讨你们楚国是因为你们楚国没有给周王进贡,对周王室不恭敬,我们是代替周王来讨伐你们的。其实,在那个时代,周王室日渐衰微,各诸侯国都没把周王室当回事,不进贡的国家比比皆是。但管仲这样说,性质就变了,不是我要侵略你,我们只是替周王征讨不臣。,这一下子就把一个不义之战弄成了正义之讨,齐国占据了大义的名分,出兵明正言顺,天下人无不称赞齐国的正义之举。为齐国赢得了国际声望。②桓公救燕公元前663年,北方的戎、狄侵扰中原,山戎打进了燕国,燕国派使者求救,燕国经常受戎、狄族的侵扰,这次是北狄族中的—支山戎大举进犯。齐桓公和管仲本来商量着征伐南方的楚国,当时楚国在中原人看来也是蛮夷之地。但是管仲建议,只有把北方安定下来,才能集中力量对付楚国,于是和齐桓公率大军北征,打败了山戎,又击败了山戎的同盟国孤竹和令支,才还军燕国。渤海沿岸的一些小国纷纷服从齐国的统治,以求保护。燕国百姓看到山戎的威胁解防了,高兴地安心重建被战争破坏的家园,燕庄公更是感激,恋恋不舍地送齐桓公回国,不知不觉地送到了齐国境内。齐桓公听从管仲建议,就根据周王关于诸侯送诸侯不能出境的规定把燕庄公所到的齐国土地割给燕国,并借此让燕国恢复召公时期的政教。这一手玩的十分漂亮,一方面显示了齐国的团结和大度,从此燕国也参加了以齐桓公为首的政治集团;另一方面,齐桓公的“尊王攘夷”政策取得了很大成功,以致“诸侯闻之,皆从齐”。③曹沫之约曹沫是鲁国的一个力士,因勇猛有力在鲁国任职。后曹沫担任将军,与齐国交战,三战三败。鲁庄公惧怕齐国,便决定割地求和。齐桓公便决定与鲁庄公在柯设坛结盟。当日,齐桓公与鲁庄公在坛上进行仪式,曹沫突然手持匕首挟持桓公,要求归还齐国侵略鲁国所得之地。齐桓公被逼答应。事后,齐桓公非常愤怒,想反口不还。
本文标题:《管仲列传》ppt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8484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