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毕业论文-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1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单位:姓名:电话号码:)摘要: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而数学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阵地。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以知识学习过程为载体,强化创新途径,养成创新的习惯,是必要并且可能的。关键词:数学培养创新意识世纪之交,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社会的信息化,经济全球化使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已成为影响我国民族生存状况的基本因素。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阵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将成为我国持续发展的不竭资源和增强综合国力的坚实基础,当今的时代,呼唤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力的人才。当今数学教育也已进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改革时期。素质教育是面向未来的教育,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我们要提高从小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自觉性。创新是学生潜在具有的一种朦胧意识。创新意识是指学习者主动发现问题、积极探求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从而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的一种心理取向。创新意识是进行创新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是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前提,也是形成创新能力的基础.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就是财富。但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是财富,只有那些高度创新的知识才能创造财富。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灵魂,党和国家强调实施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国民素质就是民族素质,民族素质的核心是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具不具备创新精神,有没有创新能力,能不能进行创新,是当今世界范围内经济和科技竞争的决定性因素。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一个民族的创新能力是核心竞争力,它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兴衰成败。而创新意识是创新能力的前提和基础,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建立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基础上。一、有关创新意识观念的分析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就必须先养成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我们就有必要厘清创新意识的有关概念。2(一)创新意识的概念纵观各类文献、专著,关于创新意识的定义甚多,其中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如:赵家骥在《创造教育论纲》中给创新意识的定义是:创新意识是指改变环境和条件的意识,或改变环境和条件的自觉性,对已有的条件进行改造、革新和完善的意识。创新意识表现为创新的渴望的心理倾向。刘春学在《创新意识及其社会培育》中将创新意识定义为创新意识是由创新意图、愿望和动机等对创新活动有重大影响的各种精神因素构成的一种稳定的精神状态。我国学者闫伟在《小学数学创新意识新谈》一文中明确的给创新意识下了定义,他认为创新意识是人脑对客观物质的大胆想象,质疑问难,经历独立探索的过程。通过已有经验,旧知识的新组合得到一个新的结果的意志努力。本文主要参考刘春学对创新意识的定义,将创新意识重新定义为:创新意识是指人们根据社会和个体生活发展的需要,引起创造前所未有的事物或观念的动机,并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出的意向,愿望和设想。(二)相关概念辨析1.创新与创造创新这个词起源于拉丁语,它原意有三层含义:更新、创造新的东西、改变。“创新”和“创造”是近义词,基本上属于同一范畴。其主体都是人,其形成的结果都具备首创性,新颖性,价值性和实用性特征。二者侧重点不同,创造强调的是新颖性和独特性,着重指首创,是一个具体的结果,而创新则强调的是某种社会实现,是创造的过程和目的性结果,侧重于宏观影响的结果。他们既相互区别又互为存在,创造本身是一种创新但不是创新的全部,它是创新的最高层次。从新颖性和社会意义而言,创新具有层次性,有相对于社会所属群体和个人之分。正因为如此,“人人都可以创新”。小学生的创新就属于相对于他个人和他的同学,或他这个年龄层次的人来讲的。2.创新意识与创新素质之间的关系创新素质是指一个人为社会增添、设计、创造新知识和新的物质或精神财富的品质及能力,以关注人的主观能动性为核心的,这种创新素质会自发地产生一种内在驱动力,使人不断更新自己掌握的知识和信息,提升自己各方面的素质,调整优化自身素质结构,使自己不断进步,紧跟时代的步伐。它包括主体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属于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范畴,是个体在创新活动中所具有的积极的稳定的心理倾向;主要包括好奇心、求知欲、探究的兴趣,对新事物的敏锐感,对真知的执著追求,对发现、发明、革新、开拓、进取的百折不挠的理想、信念等。是进行创新活动必须具备的一种心理特征,是一种勇于抛弃旧思想旧事物、创立新思想新事物的精神,包括创新意识和创新个性。而创新能力是运用一切已知信息,产生某种独特新颖、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它包括创新思维3和创新想象。创新意识与创新素质的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它们有相同的心理过程特征。而在创新素质的诸要素中,创新意识是关键,它是人们进行创造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是形成创新能力的前提和基础,更是创新素质的重要组成成分。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可行性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是否可行,我们可以从心理学、课堂教学本身及政策保障方面进行分析,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提供充分的理论依据。(一)相关心理学研究基础作为基础教育的中小学能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心理学研究的结果给予了肯定的回答。心理学研究认为人人具有创新潜能。首先,创造力是多元的。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的多重智力理论认为:人有7种智力。包括:语言智力,逻辑数理智力,空间理解智力,音乐智力,躯体运动感觉智力,人际交往智力,自我意识智力。创造力是智力的高级表现形式。一个人的创造力可从不同的方面表现出来,这一点已在1987年美国盐湖城第七届天才儿童大会上得到认同,并形成共识。中小学生的一个独特的解题方法,一个独到的见解,对于他本身来讲,都是前所未有的,都是有价值的,当然也是一种创造,或者叫创新。创造并不神秘,人人具有。而创造力的培养必须以创新意识的培养为基础,只有在学生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时,才可能表现出创造力。以皮亚杰为代表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是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建构的结果。儿童在不断与环境的接触中建构知识和行动策略。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活动,是在教师指导与组织下有目的地获取知识的认识活动,是一个能动的建构过程。在这个建构过程中,一方面学生受本人兴趣、需要以及外部环境的推动,表现为主动性和选择性;另一方面受本人原有知识经验、思维方式、情感品质、价值观等制约,在对信息的内部加工上,表现为独立性和创造性。在整个建构过程中,学生能否对知识进行创造性的加工,在此方面,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就是看学生是否具备创新意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编排创新思维活动和构建创新素质培养的新教学模式提供了理论依据。(二)从课堂教学本身看学科教学是创新教学的主渠道。我国学者林崇德认为,教学在学生心理发展中起主导作用。这种主导作用表现在三方面:一是教学是使学生心理发展的可能性变为现实性的必要条件。二是教学决定着学生心理发展的方向,速度和品质。三是教学使学生心理发展显示出特定的具体形式和个别差异。正因为如此,在诸多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因素中,教学是最根4本最重要的因素。创新素质是学生心理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家庭教育、社会实践,都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但最根本的途径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主渠道。创新教育必须融于学科教学之中。中小学生创新精神中好奇心、求知欲、质疑等素质都不是通过某一专门训练课所能培养出来的。这些创新品质是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因此,对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必须融于学科教学之中,课堂教学在培养创新素质中的地位与作用是无法替代的。特别是数学课堂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更是具有独特的优势。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时,首先让学生猜一猜探索计算三角形面积的方法,接着,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在书本后面剪下来的三角形(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各两个)按课本三个层次要求分别拼图操作,并同桌讨论以下问题:从上面实验操作可以看出,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不论是哪一种三角形都可以拼成一个我们已学过的什么图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分别与三角形的底和高有什么联系?三角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有什么联系?通过操作,讨论,引导学生自己发现结论(边总结边板书)。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都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分别与三角形底和高相等,而三角形的面积是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根据: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得出: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操作可加深理解公式中为什么“除以2”的道理。通过动手摆一摆,动脑去思考,动口说过程,使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获得圆满的成功。成功的喜悦,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数学的魅力,引发学生继续探索,不断创新。从以上的数学教学中我们可看出,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无论是从学习过程,还是学习内容来看,数学课堂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独具优势的。(三)政策保障创新教育是开发学生潜能的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国际教科文组织指出:教育的使命是让每个人发展自己的创造潜能。江泽民总书记顺应时代的要求指出:“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阵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无论是在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业人才方面,还是在提高创新能力和提供知识、技术创新成果方面,教育都具有独特的重要意义。”1998年5月4日,江泽民同志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指出,“当5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他在接见“两院”院士时说:“我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的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光阴荏苒,七年过去,中国的改革与发展进入了一个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新阶段,对“创新”、“创新人才”的呼唤更加迫切,建设创新型国家已成为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国家战略。2006年1月9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向全国发出了在15年内把我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的伟大号召!我国新颁布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指出,21世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将越来越取决于教育发展、科学技术和知识创新的水平。在向建设创新型国家进军的历史进程中,教育无疑承担着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奠基的历史使命。三、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方面存在的不足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还在一定程度上受传统落后教育观念所左右,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还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改革,还在一定程度上主导着课堂教学。在这一教学模式下,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位置,其主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不能得到较好的培养,严重阻碍了学生的自主发展。笔者认为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方面存在着不足,主要表现为以下两方面:首先表现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不足之处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点:第一,课堂气氛沉重,学生心理负担大,压力重。第二,教学不注重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以提高学习效果。学生是在教师、家长的双重要求下被迫学习,完成学习任务的。第三,在课堂教学中,缺乏探究性学习。教师“讲”学生“听”,以“教”代“学”,学生的主体地位往往受到侵犯而失落。久之,主体意识也随之失落,创新的意识和能力受到剥夺。第四,教学内容涉及范围狭窄,教师的讲解往往局限于书本,忽略了对周围生活中各种教学资源的利用,培养出的学生往往脱离实际,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得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成为空谈。另一方面表现在有关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理论体系还不够完善。虽然各专家学者对于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等都作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对于创新教育的相关课程开发也有了许多成果。但都不够系统化,规范化。且不够具体,在实践操作层面上存在一定的难度,所以目前在落实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创新的过程中
本文标题:毕业论文-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8551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