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组织学习教育 > 沂蒙红色故事范例通用5篇
1/13沂蒙红色故事范例通用5篇沂蒙红色故事【第一篇】蒙阴县野店镇有个烟庄村,村里有6个支前女英模,人称“沂蒙六姐妹”。1947年6月10日,鲁中军区机关报《鲁中大众报》以《妇女支前拥军样样好》为题,报道了她们拥军支前的事迹。从此,沂蒙六姐妹的名字传遍了沂蒙山区。她们是张玉梅、伊廷珍、杨桂英、伊淑英、冀贞兰、公方莲。1947年5月初,孟良崮战役即将打响。150多户人家的烟庄,成年男子都随部队上了前线,连那六七十岁的老汉也给解放军带路去了。于是,这个山村便成了“女人国”。山东临沂沂蒙革命纪念馆,沂蒙红嫂养育革命后代雕塑。解放军为了创造围歼国民党第74师的战机,在这一带频繁运动。慰劳部队,安排食宿,需要有人张罗;区上经常下派任务,需要有人操办。当时村里留下主持工作的指导员,因有腿疾,行走不便;而且,乡亲们为躲避敌机轰炸,都疏散到山沟沟里去了,下个通知都要跑遍几座山,工作无法完成。六姐妹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大家经过合计,一致推举张玉梅当村长、伊廷珍当副村长,其他人分别担任文书、财粮员、公安员等职务。解放军到了烟庄,她们帮助战士们支锅做饭、添米购菜,安排歇脚住宿……全部都办理得顺顺当当、妥妥帖帖,这让解2/13放军的指战员们非常敬佩。随即,六姐妹的名字便在解放军干部、战士们中间传开了。她们上任的当天,区上的通信员就送来了一道紧急通知,区上要她们村给解放军的战场凑草料5000斤,并要火速送往指定地点。乡亲们全村百十户人家,平时不消十分钟就可以集合,可眼下乡亲们都遣散在山沟里了,村里空空荡荡的,凑草料就得翻山越岭。于是,她们扛上秤,拿着账本,便上路了。那时,她们虽然年轻力壮,但毕竟都缠过脚,爬山实在不便。尤其是伊淑英,怀有身孕,也坚持和大家一起行动。一道道山梁,爬上爬下;一户户村民,通知动员。接下来,一担担谷草、一袋袋料豆由妇女们运至了指定地点。她们完成了任务,拖着疲惫的双腿,刚走回村公所,又接到紧急通知,要她们在两天之内将5000斤粮食加工成煎饼运至前线。看罢通知,六姐妹都皱起了眉头:全村除了军属和老弱病残,能烙煎饼的不过70人。两天内每人要烙70多斤粮食的煎饼,其中要经过运输、分配、碾磨、烙成等七八道工序,能完成吗?可是,她们又转念一想:前线战士正在冲锋陷阵、流血牺牲,为了谁?决不能让亲人饿着肚子打仗!大家决定分头到四处山沟里发动群众。妇女们都从山里赶回来。入夜时分,烟庄村各家各户又都亮起了灯,碾滚磨转,村里到处弥漫着热煎饼的香气。张玉梅分配任务、组织运粮,一天没有顾上吃饭,晕倒在鏊子边。大家把她抬到床上,她醒过来后,又坐在鏊子前。公3/13方莲由于连夜劳累,烙着煎饼的时候就打起瞌睡来,手被烫伤了好几处。六姐妹的精神感动了乡亲们,大家齐心合力,想方设法把煎饼按时运到了前线,送到了战士的手上。5月15日,天还没有亮。村里就开进一队解放军。接着,担架队、伤员也纷纷到来。一时间又忙坏了六姐妹和村里的妇女们。正当她们为伤员包扎伤口、给战士们发慰问品时,又连续接到了区上第三道紧急通知,是三批军鞋缝制任务,共计245双,要求5天完成。她们没有怨言,又默默地拿起了针线。六姐妹中,冀贞兰做得一手好针线活。她帮着姐妹们打壳子、弄帮子、捻麻绳。夜深了,她又坐在昏暗的油灯下纳鞋底。一只鞋底至少要纳120行,一行要经过30多针,每针都要经过锥眼、穿针、走线、拉紧等四五道工序。纳好了鞋底,要绱鞋帮了,冀贞兰又犯了难:鞋面布不够了,怎么办?她翻了针线筐,又翻了橱柜子,旮旮旯旯找了个遍,再也找不到合适的布料了。她想了想,便把自己正穿着的衣服大襟撕下来做了鞋面布。这是一件过年做的新衣服,布是她亲手织的,一直没有怎么舍得穿。孟良崮战役打得最激烈的时候,六姐妹又接到往前线运送弹药的任务。她们商量了一下,认为这是个危险的任务,必须亲自承担。以她们6人为主,她们联络了几个骨干,组成运输队,上了前线。150斤重的弹药箱,她们两人抬一个,翻越20多公里的崎岖山路,一直送到前沿炮兵阵地。完成了运弹药的任务,她们一回到村里,只见一片忙乱的4/13景象。因驻烟庄一带的解放军要转移,敌军很快要占据这一带,向北转移的群众扶老携幼,络绎不绝。部队首长找到她们,通知她们赶快转移,并委托她们找8套便衣。六姐妹迅速借来衣服、帽子等,帮助战士化妆。可是化了妆的侦查员出发不久,便被敌人发现,有一名同志负伤。六姐妹不顾个人安危,绑好担架,迅速送伤员回村。伤员劝她们快走,张玉梅为了让伤员安心,说道:“部队还没有全部离开,我们还有事呢!”直到接伤员的同志到来,她们才离开村子。她们为了革命事业,付出的不仅仅是劳累和汗水!新中国成立后,六姐妹把对子弟兵的深情厚谊,化作新时期爱党爱军的实际行动,积极投入到新时期双拥共建活动中去。1984年南疆反击战、1991年部队野营拉练途径蒙阴、1997年解放军进驻香港、1998年抗洪救灾……子弟兵走到哪里,六姐妹关注的目光就跟随到哪里。她们总是从做好的鞋垫中选了又选,挑上几双满意的,给战士们寄去。迟浩田将军曾题词:“沂蒙六姐妹,拥军情不忘。”2009年,一部以她们为原型的电影《沂蒙六姐妹》作为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献礼片,在全国公映,再一次感动了全国观众。为了展示以“沂蒙六姐妹”为代表的沂蒙妇女在革命战争年代拥军支前、无私奉献的革命历史,2011年5月23日,“沂蒙六姐妹”纪念馆在六姐妹的家乡落成并对外开放。这成为人们铭记革命历史、缅怀革命先辈、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的又一重要阵地。5/13沂蒙红色故事【第二篇】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为带领广大师生重温党的百年光辉历史,汲取奋斗前进的力量。新疆农业大学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校报、抖音等校园媒体平台同步开设“党史学习教育”“党史故事”“党史微课”“党史知识”等栏目,用师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讲好党的故事,宣传学校在党史学习教育中涌现出的生动事迹和典型做法,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师生员工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建党100周年。“人人那个都说哎沂蒙山好,沂蒙那个山上哎好风光。青山那个绿水哎多好看,风吹那个草低哎见牛羊……”这首家喻户晓的《沂蒙山小调》,唱响在巍巍蒙山、滔滔沂水,唱响了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在中华大地绵绵不绝,久久回响。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八路军第一纵队、115师司令部、新四军军部、华东野战军总部等曾长期驻扎在沂蒙。在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里,沂蒙根据地420万人口有120多万人拥军支前,21万多人参军参战,10万多名烈士英勇牺牲,涌现出红嫂等一大批先锋模范人物。“我一来到这里就想起了革命战争年代可歌可泣的峥嵘岁月。”2013年11月25日,踏上山东临沂这片曾饱受战火6/13的土地,***总书记感慨万千,“在沂蒙这片红色土地上,诞生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儿女,沂蒙六姐妹、沂蒙母亲、沂蒙红嫂的事迹十分感人。”在山东沂蒙红嫂纪念馆,《沂蒙母亲王换于》展室真实再现了当年王换于冒着生命危险创办战时托儿所的感人事迹。王换于是沂蒙红嫂中的一员。她和儿媳张淑贞创办战时托儿所,1939年秋到1942年年底三年多时间里,抚养了30多名革命后代和8名烈士遗孤,其中包括罗荣桓、徐向前等将帅的子女。当时物资十分匮乏,她们就把自家刚出生的孩子放到一边吃糊糊汤,把奶水喂给年龄小、体质差的托儿所孩子。40多个孩子健康成长,而王换于自己的4个孙子,却均因营养不良不幸夭折。很多年后,女儿于爱梅问母亲张淑贞,当时为什么那么狠心?张淑贞说:“自家的孩子,没了还能生养。同志们的孩子要是没了,恐怕就没有了血脉,咱舍上命也不能让烈士断了根呀。”山东临沂市常山庄村沂蒙红嫂纪念馆,记录了很多沂蒙红嫂的故事。一个个感人故事背后,是她们用生命写就的军民鱼水赞歌。山东临沂蒙阴县烟庄村,是“沂蒙六姐妹”的家乡。解放战争中,“六姐妹”带领全村为部队烙煎饼15万斤,凑集军马草料3万斤,洗军衣8000多件,做军鞋500多双。7/13五位“沂蒙六姐妹”在纪念孟良崮战役胜利50周年时的合影1947年春,解放战争进入重要时期。正是有了源源不断的后方支援,华东野战军在孟良崮战役中,仅用三天时间一举歼灭国民党军队中最精锐的部队——整编74师,初步扭转华东战局,为我军战略反攻奠定了基础。大军联营七百里,村村灯火到天明。70多年前,烙煎饼做军鞋,带领乡亲们全力支前的“沂蒙六姐妹”让人动容。70多年过去了,在脱贫攻坚战的最前线,涌现了新时代的沂蒙扶贫“六姐妹”,她们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的故事又传颂在这片土地上——经营进出口服装企业的曹淑云,将扶贫车间开进了山区,让近三百名留守妇女学到技能赚了钱;从养猪农民变身“电商达人”的牛庆花,成立果品合作社,让周边十几个村的水果卖上好价钱;90后的王洋,研究生毕业后,报名到临沭县朱村做大学生村官,一心忙扶贫,把原定的婚期推迟了两年……这是沂蒙扶贫“六姐妹”之一的刘加芹创办的服装加工厂扶贫车间,共有职工60多名。刘加芹已累计帮助了20多名残疾人和12户贫困户脱贫,很多贫困家庭通过在她的扶贫车间工作,实现了就业增收梦。“十三五”期间,1000多万沂蒙儿女充分发扬沂蒙精神,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在生态保护、乡村振兴、经济发展等层8/13面亮点频出,向党和国家交出了一份具有新时代特色的沂蒙答卷。沂蒙精神,是全国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激励着八百里蒙山沂水儿女,继承优良传统,传承红色基因,干出一番新天地。沂蒙红色故事【第三篇】“八百里沂蒙,每一个山头都燃起过烽火;长达12年的人民战争中,120万沂蒙儿女拥军支前,涌现大批可歌可泣的沂蒙红嫂……”1月3日,位于沂南县马牧池乡常山庄村的沂蒙红嫂纪念馆里,一场情景式现场教学正在进行。讲解员程圆,正在为来自省内各地的100余名基层党员干部讲述着“沂蒙母亲王换于”的故事,将学员们的思绪带回到那烽火连天的战争年代……1939年夏,日寇来沂蒙山“扫荡”,中共山东分局和八路军第一纵队机关搬到了沂南县马牧池乡东辛庄村。由于战乱磨难,部队干部的孩子都很消瘦,王换于疼在心里,随即向部队建议,开办战时托儿所,挑起了抚养和照顾革命后代的重担。托儿所最多的时候养育着50余个孩子,最大的七八岁,最小的出生仅3天。“给革命后代吃奶,给咱自己的孩子吃粗的吧,咱的孩子没了还能再生,咱可不能让烈士断了根呀!”对于战时托儿所里的每一个孩子,王换于一家都用生命来呵护。为了抚养革命后代,王换于家4个亲生骨肉先后夭折……9/13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一幅幅生动真实的画面,一句句朴实无华又激荡人心的话语,让现场的学员们纷纷为之动容。冬日的暖阳洒在这座历经战火洗礼的石头房院落里,院里“沂蒙母亲王换于”主题雕像熠熠生辉,仿佛勾勒出一幅厚重的油画。依托保留完好的抗战时期古山村风貌建设的沂蒙红嫂纪念馆,设有红嫂主体展馆、红嫂生活体验、沂蒙红色遗迹等7个展区,再现着沂蒙革命历史。“这是沂蒙红嫂群体展室,展示了沂蒙山区200多位红嫂的大义壮举……”跟随程圆的讲解,学员们聆听着一个个生动感人的红嫂故事:乳汁救伤员的红嫂明德英、永远的新娘李凤兰、毁家纾难的王自生、许婚动参的梁怀玉、爆破英雄公成美……“‘最后一口粮当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沂蒙红嫂的故事充分展现了沂蒙人民的大爱情怀,这种情怀,是红嫂精神的本质所在,更是广大沂蒙人民的理想信念和精神追求。”来自临清市的基层党员干部魏付军热泪盈眶。“妇女顶起半边天,关键时刻能顶起一片天……”在报告厅里,在孟良崮战役中率领妇女用肩膀扛起“火线桥”的“沂蒙大姐李桂芳”的女儿,正在进行一场《我的母亲李桂芳》的报告会。“红嫂后代的现场讲述,以亲人的身份和视角,再现真实历史,使学员能够近距离感悟沂蒙精神和红嫂力量。”参观者10/13朱胜荣感慨地说。“你是灯塔,照耀着黎明前的海洋;你是舵手,掌握着航行的方向……”现场教学接近尾声,学员们激情地唱起了1940年诞生于沂蒙革命老区的歌曲《跟着共产党走》。“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只有与群众建立‘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干群关系,才能践行我们党员
本文标题:沂蒙红色故事范例通用5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87579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