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 小学语文教案整理4篇
小学语文教案整理4篇小学语文教案整理包括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堂活动、评价标准等,旨在提高学生语言能力和综合素养,促进主动学习与思维发展。以下是网友分享的小学语文教案整理相关文档,供您借鉴参考!小学语文教案1一、教学目标(一)复习音节,看图学习音节词,培养学生学习拼音的兴趣。(二)能按一定顺序观察图并说出图意,读句子,认识“山、田、左、片、右、风、云、她”8个字。(三)能正确、流利、有表情地读儿歌。二、教学重点复习汉语拼音,认识8个汉字。三、教学难点能按顺序观察图、说图意。四、教学方法游戏法、演示法、小组合作法。五、教学准备投影、挂图、课件。六、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1.出示复韵母卡片an、en、in、un、ün。2.出示两拼音,三拼音卡片。开火车读;(小兔小兔快开门,谁来开?)指名读、齐读。(二)导学新知师:同学们,这节课老师想和大家做一个“击鼓传花”的游戏。1.看图学音节词。方法:找一人敲鼓,鼓停时,拿花环的同学上台抽一张音节词卡片,读两遍。1做游戏“传花环”。2师出示音节词卡片。3出示实物图、铅笔盒、字典、转笔刀。大家读一读,用一两个词说话。学生上台抽卡片贴图。(激发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创设情境,让学生展开想像的翅膀。)师:同学们学得可真快!为了放松一下,让我们大家坐上氢气球一起到郊外玩一玩吧!2.看图按顺序说图意,学句子,识字。1逐步演示山、田、树、果园出现的课件,问:“谁愿意当个小导游,给我们大家介绍一下郊外美丽的风景?生说:远处、近处、左边、右边各有什么?(训练学生观察图说话的能力。)用“郁郁葱葱”“广阔”“又大又红的苹果像红灯笼一样”等词句,按顺序介绍一下美丽的大草原。(丰富学生的想像,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的兴趣。)①先给小伙伴介绍。②上台指图说一说。2教师贴小动物图(小鱼、老鹰、小兔等)。师:(准备图)美丽的大草原准备开个盛大的宴会。看!大草原来了哪些小动物?3想当导游的同学赶快把这个热闹的场面介绍给各位老师和你的小伙伴吧!学生像讲故事一样,按一定的顺序给老师和小伙伴说一说。然后让想说的学生上台看图说说。(让学生主动学习,锻炼学生的说话能力、观察能力。)师:大家玩得高兴吗?可是你们知道林文、孙燕会在哪里游玩呢?3.学习儿歌识字。1出示投影片(儿歌)。小组合作读,不会的问小老师。指名读。2出示课件演示爬山的过程并范读(配乐)。(把抽象内容具体可感地展示给学生。)3教师指要求认识的汉字。指名说并组词说话,学生做动作有表情地读儿歌。4师出示假山、小人的实物图演示爬山的过程。师:看!老师画了一棵大苹果树,看谁能帮老师把大苹果挂在树上?(三)巩固新知1.出示大苹果卡片。抢读、指名读、开火车读。(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2.小结:同学们,这节课大家学得真棒!希望大家今后能够表现得更出色。课后小记:这节课我通过创设情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们一节课始终边学边玩,能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小组内互相合作、共同学习,师生、生生互动互学。一堂课,老师教得轻松愉快,学生学得也兴趣浓厚,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小学语文教案2一、让学生自己发现写作的话题我的写作教学原则之一是鼓励学生自己负责选题写作。原则之二是必须在解决写什么,为什么写的基础上才指导学生进行怎样写的技巧学习。在我看来,作文的范文不仅提供给学生写作的技巧,更重要的是它必须教给学生怎样发现生活中的写作话题。最好的学生作文不是关于火星或者其他未来世界的描写,而是有意义的家庭情景和个人经历。许多学生之所以觉得没东西可写,是因为他们认为写作的话题应该是非同寻常的。二、浓缩教学内容,明确学习目标语文教材不是知识的讲解形式,而是知识的使用形式。教师应浓缩教学内容,把蕴藏于课文中的语文知识和语文技能提炼出来,把学生必须学习而又可能学习的内容教给学生。对这课文而言,这个必要的知识与能力就是以小见大的作文方法。为了训练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教师的启发(提问)要努力促使学生的思维覆盖全篇课文,做到全局性启发。以提高教学效率,浓缩教学内容,用较少的教学时间,取得较多的教学效果。三、尽可能地教出课文原有的美来,尽可能把课文交给学生来读爱默生指出:把自己的生活当做正文,把书籍当做注解;以一颗活跃的灵魂,为获得灵感而读书。基于对教师主导地位的反思,我尝试在教学中把点菜的权力还给学生即教学不一定根据教师的计划来推进教学,教师将努力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来设计课堂教学,努力让学生提出问题,教师优化课堂结构,充分保证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教材分析】这是1篇优美的散文,但作为单元作文的范文,应该说它与单元重点(记叙的详略)联系得不很紧密,因为此文无论怎样分析,都不能把详略看成是本文的特点或特色。本文的主要特点应该是以小见大,是通过一件生活小事来反映出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哲学思想和一种传统的美德。因此,在确定课堂教学目标与重点,应依据范文,拟为学习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和家庭题材的作文写作。文章的立意比较深远,据作者的自述,这篇文章写作的起点是孝,但由于孝已经写不多少新意,所以把文章的着眼点放在生生不息的生命,据此,这篇文章就有了一个由故事层面与哲学层面组成的多层次的中心。在学习时虽然不必讲这些术语,但应该理解这一点。文章的另一个特点是巧妙的结构和优美的语句,这是学生作文技法方面的范本,在教学时应注意进行点拔。【教学目标】1、发现(挖掘)生活中的可供写作的素材;2、学习《散步》一文,感受这篇散文在语言、构思与立意等方面的好处;3、学习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4、提高散文的阅读能力和对写作的兴趣,进一步坚定写好作文的信心。【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品味细节,感受课文;难点:在学习中理解(而不作理性地讲解)小大其实是一体的东西,大(思想、情感、立意、主旨)是蕴含在小(故事、细节、情节)里面的东西,二者是不可分离的。【教学过程设计】一、课前谈话:发现家庭生活中的写作素材教师尽可能不着痕迹地同学生交谈,以引出今天的学习内容家庭题材作文的写作。在谈话中,教师可以从以下等方面设问:你们一家住在一起的有几个人?你们一家人都喜欢些什么?有没有你们都喜欢的事?看电视几台电视机?不争不抢吗?服从谁?意见真的统一吗?哪一部片子给你们的印象较深?大家对剧中的人物评价完全一致吗?逛商店什么商店?几个人?什么柜台?只看不买吗?买些什么?看书各看些什么书?谁先看?谁向谁介绍?有时一本好书不会抢吗?对书中的人物观点大家意见一致吗?有没有发生过争执?你现在你们争执的根本原因(深层原因)是什么?下棋等谁先喜欢的?其他人又是怎么喜欢上的?【设计意图:既然是写作指导课,那么这堂课的重点与中心就不应该是《散步》一文,因为课文无非是用以指导写作的例子而已,课堂的重点与中心就应该是写作的指导,而写什么,生活中有哪些东西是最好的写作素材?就成了一堂课的第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所以,教师先隐藏意图,与学生聊天,既减轻学生对作文的恐惧,又有意无意间让学生发现许多自己身上身边的写作题材。因为关于选题,我学到的最好的一点是设法让每个学生都发现他自己身上的有意义的话题。前几年,当我说你们来写什么时,我并没有意识到我已经向学生传递了错误的信息,现在我知道应该说:我们的生活中有些什么?有那些值得细细品味的小事呢?所有的学生都有好的话题,我们可以帮助学生去发掘这些话题。而家庭生活是写作最重要的一个话题库,因为所有的学生都带各自丰富的家庭故事来到学校。因此这一步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认识到探索到家庭故事的丰富性。】二、转入范文的学习:导入范文《散步》教师作转语:我曾拿这个问题问过一个师范学院的老师,他的答案是《散步》,而且他还拿出了1篇文章,来证明他所说的话。这实在是1篇情真意切,优美感人的文章,今天我们就来学一学,这位教师是怎样把家庭中的一件小事写得兴味盎然,引人入胜的。[板书]三、整体感知范文朗读指导1.要学好1篇散文,最重要的是有感情地朗读,这既是一种对好文章的品尝,也是一种理解得对不对的证明。而要朗读好1篇文章首先要确定它的感情基调:是欢愉还是悲哀,是轻快还是沉重等等。这篇课文感情基调是怎样的?参:(欢愉而深沉)2.我的语气、语调该怎样把握?提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①我是个中年男子。③在这个家庭中,我是核心人物。③散步中,处处表现我孝敬母亲,又疼爱妻子、儿子的感情。【设计意图:阅读感知本来就没有一定的客观标准,如果能读到其言若出吾之口,其意若出吾之心,教学目的也就基本达到了。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以读代讲或多读精讲的效果绝不应低估,熟读成诵背熟记牢应该大力提倡。如果说真有什么最优化的语文教学法,那就是直接地熟练地阅读文本,达到心与言谋,神与文通。所以,拿到课文的第一步,是朗读。】四、以问解文,分析范文的语言、结构和内涵问题一:要你说说,你看这一家子四口人中,谁的权力最大,谁有真正的决定权?可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具体结合多媒体进行推进。1我听母亲的:2母亲听孙儿的:3妻子听我的:4儿子听我的:那么究竟听谁的呢?由爱决定,这个爱,对长辈来说,是爱幼;对子女来说,是尊老。问题二:文中说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时那样。这是不是小题大作了呢?参考我是一家之主,在母亲和儿子发生争执时必须处理得当,否则就会影响家庭成员的感情,这是一种使命。作为一个中年人,肩负着承前启后的重任,既要爱幼,更要尊老,生活的沉重使命使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问题三:文章最后说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是不是也太夸张了呢?参考我背的是母亲,妻子背的是儿子。母亲给我们以生命,而儿子又是这生命的延续。这血脉相连的三代人紧紧连接在一起,构成了生命的整体。如今,我们把母亲和儿子背在背上前行,正是背负着完整的生命世界,因而油然产生了一种深沉、庄严的感觉,这正是家庭生活中、人类社会中承前启后的一代中年人特有的心理感受。在处理以上大问题时,有可能随意地出现以下小问题:文章一开头就开门见山,写我们在田野散步,第二段笔头一转,却写母亲本不愿出来,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母亲为什么不愿出来?为什么又出来了呢?从中可以看出儿子对母亲怎样?母亲对儿子怎样?母亲听话和儿子听话有什么不同?交代散步的原因。老了,走远了会累儿子劝她该出来走走儿子孝顺关心母亲,母亲也很听话小时侯我听话出于依赖和尊敬,母亲听话出于信任和尊重。我决定委屈儿子是不是我不在乎孩子的意见?我决定委屈儿子并非不爱儿子。只是拿母亲和儿子比较来看,母亲年事已高,在世时日已短,今后像这样的散步很难说还有几回了。我十分孝敬母亲,想尽最大的努力满足母亲的愿望,这种孝心是难能可贵的。最后,我打算怎么办?为什么?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隐含了一层什么意思?最后走大路了吗?为什么?这反映了母亲什么样的情感?哪一个动作表现了母亲的这种感情?委屈儿子。大路方便老人,为了照顾母亲,我打算走大路。母亲年老体弱,我陪她的日子不多了没有母亲改变了主意。走小路小孩子感兴趣,母亲爱孙子,想让孙子高兴对晚辈关心爱护,对孙子真心喜爱摸摸我背母亲,妻子背儿子,二人背得吃力吗?那么,为什么我们要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象我背上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呢?不,因为母亲儿子都很轻。中年人肩负承前启后的责任,母亲和儿子是生命中最重的砝码,在每位儿子眼中,母亲便是全部,在每位父亲眼中,儿子同样是生命中最重的另:散步前,文章还有一段对初春的描写。找出来,看看这段描写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第4段是对初春的描写。新绿、嫩芽、咕咕的冬水,写出春的气息。在这样的气息中,使人感觉到生命的存在,生命的召唤。正是因为感受到冬去春来,气候转暖,生机萌动,全家人才一起出来散步。这是对全文的铺垫。另一方面也使文章的感情基调由深沉变得欢愉起来。【设计意图:问题是思维的发动机,要引导学生细读课文,必须既要教师用问题加以引导,又要学生能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所以这里虽然设计了一些框架性的问题,却没有具体的一步一步的推进程式,因为过程不应该是完全被设计、被预料的。】五、依据范文进行写作方法的指导:以小见大教师提示:这篇散文写三代人之间深沉的爱,作者有没有面面俱到,把生活
本文标题:小学语文教案整理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88049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