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 落叶松毛虫发生情况调查报告整理3篇
落叶松毛虫发生情况调查报告整理3篇落叶松毛虫发生情况调查显示,虫害严重程度逐年加剧,受影响区域扩大,对森林生态造成一定威胁,需加强监测与防治措施。以下是网友分享的落叶松毛虫发生情况调查报告整理相关文档,供您借鉴参考!落叶松毛虫发生情况调查报告1摘要:落叶松是我国东北地区分布广泛的松树品种,具有耐寒、耐旱生和长速度快等优点成为东北地区绿化和营林的主要松树品种。落叶松毛虫是落叶松的主要病害,由于林地品种单一、林下杂草茂盛、林间生态结构失衡以及防治措施不力等因素导致落叶松毛虫病害的发生,落叶松对于东北区域有重要生态意义和经济价值,因此有必要加强对落叶松毛虫的研究工作。本文简述了落叶松毛虫的危害,并在此基础上,提供了落叶松毛虫病害综合治理的措施。关键词:落叶松毛虫生物学特征危害症状发生原因防治措施东北是我国林业资源主要集中区域,同时也林业发展的重点区域,在科学和集约化发展的大前提下,东北地区林业需要更快更好的提升。由于经济和历史上的综合原因,东北地区林业欠账较多,表现为林业资金投入长期不足,林业资源日益减少,因此,新时期应该加强东北地区的林业资源的恢复工作,通过营林和生态建设,转变目前林业发展的困境,落叶松、红松和樟子松是我国东北地区分布广泛的松树品种,具有耐寒、耐旱生和长速度快等优点成为东北地区绿化和营林的主要松树品种。落叶松毛虫是落叶松、红松和樟子松的主要病害,在林地品种单一、林下杂草茂盛、林间生态结构失衡以及防治措施不力等因素影响下落叶松毛虫病害的发生就成为必然,出于落叶松、红松和樟子松对于东北区域有重要生态意义和经济价值的考虑,有必要加强对落叶松毛虫防治的研究工作,应该从科学认知落叶松毛虫入手,了解落叶松毛虫产生的危害,并在此基础上,找到综合防治落叶松毛虫病害的措施,保护珍贵的落叶松、红松和樟子松资源,增加林业发展基础。1、落叶松毛虫的概述落叶松毛虫的生物学简介落叶松毛虫[Dendrolimussuperans(Butler)]是落叶松、红松和樟子松的主要害虫,分布于我国东北、西北,幼虫体灰黑色,体侧有长毛,两侧密被灰白色绒毛,老熟的虫体长54cm一70cm,一年两代。以4龄或5龄幼虫在树干基部的树皮中及树木根际周围的杂草或裂缝处越冬,次年4月上旬越冬幼虫开始上树危害。6月中旬结茧化蛹,7月上旬开始羽化成虫。落叶松毛虫的危害落叶松毛虫在幼虫时期主要啃食落叶松、红松和樟子松松叶,在一定区域内落叶松毛虫过多将导致大片落叶松、红松和樟子松的针叶被其吃光,若连续多年在同一区域内发生病害,将会导致大量落叶松、红松和樟子松死亡。落叶松毛虫病害的原因首先,人工造林的过程中,纯林面积过大,落叶松、红松和樟子松广泛分布的区域落叶松毛虫发生的概率就比混交类型的林地要大得多。其次,林下植被主要是杂草,将导致落叶松毛虫的生存和繁衍空间扩大,极易产生落叶松毛虫病害。其三,林间生态食物链失衡,特别是大面积人工林,在林间没有完整的食物链系统,松毛虫的天敌赤眼蜂数量不足,不能抑制落叶松毛虫大量繁殖。最后,对森林病虫害的总体防治措施不力,由于林业病虫害资金保障不力,防治力量不足,不能做到预防、观测和治理的体系化工作,导致落叶松毛虫病害长期、大量和反复性发作。2、落叶松毛虫的危害及其综合治理加强对营林工作的管理首先,用营林的手段防止落叶松毛虫的危害就是要创造不适应落叶松毛虫生长、繁衍的环境和条件,抑制落叶松毛虫病害的发生和蔓延。其次,有目的地营造针阔混交林地。针阔混交林对减轻松毛虫危害有明显作用,应根据适地适树的原则,因地制宜地营造针阔混交林。但在松毛虫猖獗发生的年份,如不采取其他防治措施,松毛虫仍能蔓延成灾。因此,营林措施必须与其它防治措施相结合。其三,加强林间经营管理。松毛虫的生长发育要有良好的通风透光环境,因此,合理密植,加强抚育管理,保护灌木及地被物,促进林木速生、郁闭,避免一次性强度间伐。最后,参与林间生物群落建设,创建不利于落叶松毛虫生存而有利于其天敌的栖息的生态环境。运用生物的手段防治落叶松毛虫首先,用落叶松毛虫的寄生性天敌和捕食天敌防治病害,松毛虫平腹小蜂、松毛虫赤眼蜂、松毛虫绒茧蜂、松毛虫狭颊寄蝇、马蜂和黑蚂蚁等都是落叶松毛虫的天敌,可以通过投放和引诱的方式增加林地内落叶松毛虫天敌的数量。其次,用易致病细菌抑制落叶松毛虫繁衍,东北地区可以喷洒苏云金杆菌防治落叶松毛虫。最后,用捕食性鸟类防治落叶松毛虫,在东北地区捕食落叶松毛虫的鸟类有四声杜鹃、麻雀、喜鹊等多种。综合性防治措施首先,灯光诱杀落叶松毛虫。利用落叶松毛虫成虫向光的特点,诱杀林地内落叶松毛虫成虫,降低林地内虫口的密度,一般采用黑光灯、高压汞灯等做光源诱杀落叶松毛虫成虫,抑制成虫数量。其次,在面积小、林木较矮,虫口密度大的林区,可采取人工捕杀,这种方法迅速有效,适于落叶松毛虫幼虫时期灭虫,人工捕杀时应该做好防护工作,幼虫及虫茧的表面有一般有毒毛分布。其三,应用性外激素阻断落叶松毛虫的繁衍过程,对落叶松毛虫性外激素的提取和应用将会引诱落叶松毛虫雄蛾,阻断落叶松毛虫的繁衍过程。最后,采用水盆型诱捕器与灯光诱杀结合使用,能显著提高灯光诱杀雄蛾的能力。3、结语综上所述,落叶松、红松和樟子松是我国东北地区分布广泛的松树品种,落叶松毛虫是落叶松、红松和樟子松的主要病害,在林地品种单一、林下杂草茂盛、林间生态结构失衡以及防治措施不力等因素影响下落叶松毛虫病害的发生就成为必然,应该了解落叶松毛虫产生的危害,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加强营林管理、运用各种手段,使用综合性防治的办法,保护珍贵的林业资源。参考文献[1]李惠兰,闫志刚,郭宝刚,刘世民.牡丹江市城区落叶松毛虫天敌寄生的自然控制作用[J].中国林副特产.2006(03)[2]毕湘虹,李俊,于军,李文宝,高俊平,曹丽萍.内蒙古牙克石林区落叶松毛虫天敌种类调查[J].森林病虫通讯.1997(04)[3]余恩裕,尹泰龙.落叶松毛虫虫情预测的研究——食叶量、残害量、总危害量及林分针叶蓄积量的测算[J].吉林林业科技.1980(02).落叶松毛虫发生情况调查报告2一、落叶松毛虫发生区区划依据林区自然条件,尤其是气候条件,综合分析人工林分布类型及落叶松毛虫发生历史等情况,参考其发生量、危害程度及发生频率将林区划分为常灾区、偶灾区和无灾区。1.常灾区落叶松毛虫经常发生并给林木生长带来重大影响,造成一定经济损失的地域。其特征:落叶松毛虫种群密度大、增殖扩散快。该区共性是温度较高,春季长期干旱少雨,有利于落叶松毛虫生长繁衍,同时抑制寄生性病原微生物的增长;有大面积的落叶松纯林,有充足的食物,下树转移方便等特点,历史上曾几次大发生并造成一定的危害。根据上述特征,划定内蒙古大兴安岭南部的阿尔山、绰尔、绰源三局为常灾区。2.偶灾区落叶松毛虫偶尔发生,也给落叶松林木生长造成一定的影响,扩散速度及范围相对小,有小面积成灾。该区位于温凉多雨区,温度稍低,但仍有利于落叶松毛虫生长。有一些人工林但面积不大,集中连片的相对少,绝大部分为天然落叶松林或混交林,也有局部小气候特别适合落叶松毛虫大发生的林分。可以划入此区的局有中部的乌尔旗汉、库都尔、图里河、伊图里河、根河及东部的阿里河、大杨树、毕拉河林业局。3.无灾区历史上虽有落叶松毛虫的存在,但种群数量始终低于防治指标,对树木生长影响极小,从未暴发成灾。这些地区寒冷多雨,林份以天然混交林为主,人工林少,人为干扰破坏小,内蒙古大兴安岭的东部的克一河、甘河、吉文、北部的得耳布尔、莫尔道嘎、金河、阿龙山及满归局划为此区。二、落叶松毛虫防治决策系统管理落叶松毛虫做为本土危害严重的有害生物之一,根据森林昆虫种群生态学原理,以落叶松毛虫预测预报为前提和基础,建立微机决策系统(见图1)。通过预测受害程度,采用综合管理优化决策(见图2)控制落叶松毛虫种群数量,达到维持森林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实现促进森林健康的目的。三、落叶松毛虫的无公害防治技术方案落叶松毛虫综合管理优化决策,以维持森林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减少环境污染为目的,有效地保护森林资源,降低灾害损失。1.无灾区即安全区发生落叶松毛虫、偶灾区小面积发生时不进行药物防治。在虫口密度较低林龄较大的林分,可设置人工巢箱招引益鸟,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及恢复能力。同时辅以物理机械防治及信息素干扰交配防治落叶松毛虫。常灾区在未进入发生周期低虫口状态时也采取以鸟治虫的生物防治措施及灯光、信息素诱杀,维持有虫不成灾。2.偶灾区、常灾区在大发生初期防治小面积虫源地或在松毛虫上树或下树时,可以使用无公害化学药剂树冠喷雾、喷洒毒环等毒杀幼虫,迅速压低虫口。当虫口密度不断增加,有扩散蔓延趋势或造成局部危害时常灾区集中连片可考虑飞机防治,大面积喷洒阿维菌素、苦参烟碱等无公害农药,降低危害损失的同时,兼顾保护林下植物及生物多样性;偶灾区则应该采取无公害农药放烟、喷烟、喷雾等方式控制虫源地,保护天敌,使落叶松毛虫种群密度自然下降。在虫口密度虽然大,但松针被害率达80%以上或松毛虫寄生率高,虫情处于下降趋势情况下,不进行药物防治(图3)。参考文献:[1]李国英,任瑞艳,刘朝晖.根据立地类型划分判断松毛虫发生类型.辽宁林业科技.1997,(1):42~44.[2]黄政龙.马尾松松毛虫危害与气象因子的关系初探.中南林学院学报.2004,24(1):106~108.落叶松毛虫发生情况调查报告3重点介绍黄翅大白蚁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希望你对黄翅大白蚁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帮助你以后遇到黄翅大白蚁知道怎么处理。名称:黄翅大白蚁学名:MacrotermesbarneyiLight类属:等翅目白蚁科分布与危害广布于浙江、江西、湖南、福建、广东、广西、云南等南方省区,可为害杉木、水杉、刺槐、泡桐、板栗等多种树木,房屋及家俱。白蚁营巢于土中,取食树木的根茎部,并在树木上修筑泥被,啃食树皮,亦能从伤口侵入木质部为害。苗木被害后常枯死,成年树被害后,生长不良。此外,还能危及堤坝安全。形态特征多型性昆虫。有翅成蚁头、胸和腹背面红褐色,前胸背板中央有一淡色的“+”形纹;翅黄色,足棕黄色。兵蚁大兵蚁头部特别大,最宽处位在头壳的中后部,深黄色;上颚粗壮、镰刀状,黑色,右上颚无齿。小兵蚁体形比大兵蚁小得多,体色较淡;头卵形,后侧角圆形。工蚁大工蚁头圆形,棕黄色;胸腹浅棕黄色,前胸背板宽约为头宽的一半,前缘翘起;腹部膨大如橄榄形。小工蚁体色比大工蚁浅,其余与大工蚁略同。蚁后头、胸部黑褐色,无翅,腹部椭圆形,红褐色。发生规律白蚁属于具有社会性组织的害虫;常在地下筑巢,蚁巢有主、副巢之分,副巢大小不等,分布于主巢周围,主、副巢之间有蚁路相通。一巢中有不同形态的个体群,而且有明显分工。兵蚁负责保卫蚁巢,工蚁负责筑巢、采食和抚育幼蚁,蚁后和蚁一繁殖兵蚁和工蚁。除王族和补充王族只有一对或数对外,其余的兵、工蚁常有数百或数千至数百万头不等到。在地下1-2m深处营巢,每年4-6月,有翅繁殖蚁进行分群繁殖,一般分飞5-10次,多在闷热或大雨前后的傍晚分飞出巢。经短期飞翔、脱翅、配对,然后在适当的地方入土筑新巢。营巢后6-7天开始产卵,卵期40天左右,若蚁经4个多月发育成工蚁,经7-8个月发育成有翅成蚁。有翅成蚁有趋光性。白蚁类活动隐蔽,喜欢阴暗温暖潮湿的环境。在干旱季节,白蚁以取食植物、啬取食量来补充其所需的水分,因此,干旱天气白蚁为害严重。凡属于红、黄壤土的果园,白蚁易发生,受害较重;新荒地的果园,白蚁发生量大,受害较严重。白蚁的为害和树木体内所含的物质如单宁、树脂、酸碱化合物的状况以及树木生长好坏有十分密切的关系。黄翅大白蚁一般对含纤维质丰富,糖分和淀粉多的植物为害严重,对含脂肪多的植物为害较轻。树木本身对白蚁有一定的抗性,即是白蚁嗜好的树种,生长健壮,白蚁也很少为害。防治方法1农业防治。适时适地中暑,在种植坑穴中施放适量石灰、草木灰或火烧泥土,可减少白蚁侵害苗木;根据其被泥蚁路、分飞孔,在树下、树干地下部分等处,寻找蚁路挖毁蚁巢。2诱杀白蚁。①灯光诱杀。在4-6月,掌握白蚁分飞时,安装灯光诱杀有翅繁殖蚁。②土坑诱杀。每667m2挖10个土坑,坑深30-40c
本文标题:落叶松毛虫发生情况调查报告整理3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89244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