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 《广州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标准与准则》(修建性详细规划
《广州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标准与准则》(修建性详细规划篇)发布日期:2007-12-02目次第1节总则第2节术语第3节公共设施用地修建性详细规划第4节居住用地修建性详细规划第5节工业用地修建性详细规划第6节仓储用地修建性详细规划第7节公园绿地修建性详细规划第8节雕塑、纪念碑规划控制要求附录用词说明第1节总则1.1为进一步实现广州市修建性详细规划编制和管理的标准化和规范化,科学、合理、有效地利用土地和空间,特制定本标准与准则。1.2本标准与准则适用于广州市行政区内的各类修建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管线规划内容参见市政篇相关规定。1.3本标准与准则是以国家、广东省、广州市的有关规范及标准为依据,参照国内外相关城市的同类标准,结合广州市的具体情况,及历年来城市建设管理经验编制而成。1.4本标准与准则应定期更新以适应城市经济、社会、环境发展状况的变化及相关规范、工艺、技术的更新。1.5修建性详细规划及设计除应符合本标准与准则外,还应符合国家、广东省、广州市现行的有关法规、规范和相关强制性标准的要求。1.6本标准与准则由广州市城市规划局负责解释。第2节术语2.1修建性详细规划以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或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依据,制订用以指导各项建筑和工程设施的设计和施工的规划设计。2.2公共设施用地城市中为社会服务的行政、经济、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科研及设计等机构或设施的建设用地。2.3居住用地在城市中包括住宅及相当于居住小区及小区级以下的公共服务设施、道路和绿地等设施的建设用地。2.4工业用地城市中工矿企业的生产车间、库房、堆场、构筑物及其附属设施(包括其专用的铁路、码头和道路等)的建设用地。2.5仓储用地城市中仓储企业的库房、堆场和包装加工车间及其附属设施的建设用地。2.6居住区用地(R)居住区内住宅用地、公建用地、道路用地和公共绿地等四项用地的总称。2.6.1住宅用地(R01)住宅建筑基底占地及四周合理间距内的用地(含宅间绿地和宅间小路等)的总称。2.6.2公共服务设施用地(R02)一般称公建用地,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配建的、为居民服务和使用的各类设施的用地,应包括建筑基底占地及其所属场院、绿地和配套停车场等。2.6.3道路用地(R03)居住区道路、小区路、组团路及非公建配套的居民汽车地面停放场地。2.6.4公共绿地(R04)满足规定的日照要求、适合于安排游憩活动设施的、供居民共享的集中绿地,包括居住区公园、小游园和组团绿地及其他带状块状绿地等。2.7城市居住区一般称居住区,泛指不同居住人口规模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和特指城市干道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30000~50000人)相对应,配建有整套较完善的、能满足该区居民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2.8居住小区一般称小区,是指被城市道路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10000~15000人)相对应,配套有一套能满足该区居民基本的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2.9居住组团一般称组团,指一般被小区道路分隔,并与居住人口规模(1000~3000人)相对应,配建有居民所需的基层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2.10居住区人口毛密度每公顷居住区用地上容纳的规划人口数量(人/h㎡)。2.11容积率一定地块内,总建筑面积与建筑用地面积的比值。居住区容积率指每公顷居住区用地上拥有的各类建筑的建筑面积(万㎡/h㎡)或以居住区总建筑面积(万㎡)与居住区用地(万㎡)的比值表示。2.12建筑密度一定地块内,所有建筑物的基底总面积占用地面积的比例。居住区建筑密度指居住区用地内,各类建筑的基底总面积与居住区用地的比率(%)。2.13住宅容积率亦即住宅建筑面积毛密度,居住区住宅总建筑面积(万㎡)与居住区用地(万㎡)的比值。2.14绿地率地块内各类绿地(一般包括:公共绿地、宅旁绿地、公共服务设施附属绿地,但不包括屋顶、天台和垂直绿化)的总和与地块用地面积的比率(%)。2.15道路红线城市道路及居住区内道路用地的规划控制线。第3节公共设施用地修建性详细规划3.1城市公共设施分类3.1.1城市公共设施按照使用功能主要分为以下类别:1行政办公设施;2商业金融设施;3文化娱乐设施;4体育设施;5医疗卫生设施;6教育科研设施;7社会福利与保障设施。3.1.2本节论述的城市公共设施,指居住区以上级。3.2规划布局原则3.2.1大型公共设施应根据城市规划的要求,与规划功能定位、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目标和社会需求相适应,以市、区为单位,在符合相关设施设置及设计标准的条件下,统筹规划,合理布局。3.2.2大型城市公共设施的规划建设,应注意塑造城市标志性空间景观形象。3.2.3城市公共设施的规划建设,应当处理好其功能与城市交通、城市景观和环境保护等的关系,设置相应规模的停车场(库)及集中绿地。人、车流量大的城市公共设施,应当进行交通分析及环境影响评估。3.2.4城市公共设施均应采用无障碍设计。3.3公共设施用地构成公共设施规划用地内应包含必要的辅助配套设施用地和绿化用地,具体用地比例依照不同类别的城市公共设施性质,参照景观、防火、安全、卫生、交通运输和环境保护等要求综合确定。3.4主要技术经济控制指标应当根据城市发展战略目标、具体用地状况和不同地段的公共设施类型,结合景观、交通、安全、环境等要求,综合确定技术经济控制指标。3.5不同类别城市公共设施的主要设置要求3.5.1行政办公设施8根据使用性质和建设规模,科学分区,合理安排设备机房、附属设施和地下建筑物。应根据建筑规模设置相应的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停放场(库)。9在同一用地内办公楼与其它功能建筑合建的,应根据使用功能不同,做到分区明确、互不干扰。办公区域内不应建设职工住宅。10行政办公设施如附设有锅炉房、食堂,宜设运送燃料、货物和清除垃圾等的单独出入口。11办公建筑主体部分应有良好的朝向。出入口设置应符合集散要求。12行政办公设施建筑密度不应超过40%。绿地率不应低于35%。3.5.2商业金融设施1应当合理布置商业、储存和辅助设施等分区,组织好内部交通,避免人流、货流交叉。2大中型肉菜市场类建筑用地,其道路出入口距城市干道交叉路口红线转弯起点处不应小于70米。3大中型商业设施的主要出入口前,应留有适当集散场地。应根据建筑规模设置相应的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停放场(库)。4应合理地组织对外交通,大中型商业设施应有不少于两个面的出入口与城市道路相邻接。当受用地条件限制,用地仅一面邻城市道路时,应有不小于1/4的建设用地周边总长度与城市道路相邻接,且建筑物有不少于两个出入口与该城市道路相邻接。5大中型商业设施用地内,在建筑物背面或侧面,应设置净宽度不小于4米的道路。6商业设施建筑密度不宜大于40%;建筑面积在20000平方米以下的,绿地率不得低于30%,建筑面积在20000平方米以上的,绿地率不得低于35%。3.5.3文化娱乐设施1文化馆1)文化馆的总平面布局应符合下列要求:功能分区明确,合理组织人流和车辆交通路线,对喧闹与安静的用房应有合理的分区与适当的分隔;基地按使用需要,至少应设两个出入口。当主要出入口紧临主要交通干道时,应按规划部门要求留出缓冲距离;在基地内应设置自行车和机动车停放场地,并考虑设置画廊、橱窗等宣传设施。2)文化馆一般应由群众活动部分、学习辅导部分、专业工作部分及行政管理部分组成。3)文化馆内噪声较大的排练、游艺设施不宜布置在用地内靠近医院、住宅及托儿所、幼儿园等建筑的一侧。馆内设置儿童、老年人活动分区时,应布置在最佳朝向和出入安全、方便的地方。4)文化馆庭院的设计,应结合地形、地貌及建筑功能分区,布置室外休息活动场地、绿化、建筑小品等,创造优美的空间环境。5)文化馆的建筑密度不得大于40%,绿地率不宜小于35%。在旧区改造或场地具体条件限制时,绿地率不应小于25%。2图书馆1)总平面布局应功能分区明确,布局合理,各区联系方便,采编、收藏、外借、阅览之间互不干扰,并留有发展用地。图书馆的安全出口不应少于两个,并应分散设置。2)大型图书馆应独立设置。小型馆与其它建筑合建时,必须满足图书馆的使用功能和环境要求,并自成一区,单独设置出入口。3)设有少年儿童阅览区的图书馆,该区应有单独的出入口,室外应有设施较完善的儿童活动场地。4)交通组织应做到人、车分流,道路布置应便于人员进出、图书运送、装卸和消防疏散且方便残疾人使用。应根据建筑规模或日平均观众流量,设置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停放场(库)。5)图书馆的建筑密度不得大于40%,绿地率不宜小于35%。在旧区改造或场地具体条件限制时,绿地率不应小于25%。3博物馆1)大、中型博物馆应独立设置。小型馆若与其它建筑合建,必须满足环境和使用功能要求,并自成一区,单独设置出入口。2)总平面布局应功能分区明确,馆区应由藏品库区、陈列区、技术及办公用房、观众服务设施等部分组成。3)馆区用地内宜布置观众活动、休息场地,不应建造职工生活用房。4)馆区室内外场地和道路布置应便于观众活动、集散和藏品装卸运送,应根据建筑规模或日平均观众流量,设置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停放场(库)。5)博物馆建筑密度不得大于40%,绿地率不宜小于35%。在旧区改造或场地具体条件限制时,绿地率不应小于25%。4影(剧)院1)用地应至少有一面临接城市道路,或邻接直接通向城市道路的空地。一面临街的电影院,中、小型至少应有另一侧临内院空地或通路,大型、特大型至少应有另两侧临内院空地或通路,路面宽度均不应小于3.5米。2)总平面布置应功能分区明确,人行交通与车行交通、观众流线与内部路线(工艺及管理)明确便捷,互不干扰。应结合交通量设置相应的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停放场(库)。道路设置还应符合无障碍设计要求,残疾人设置的通道坡度不应大于1:12。3)用地主要入口前道路通行宽度除不应小于安全出口宽度总和外,且中、小型电影院不应小于8米,大型不应小于12米,特大型不应小于15米。4)主要入口前的集散空地,中、小型电影院应按每座0.2平方米计,大型、特大型电影院除应满足此要求外,且深度不应小于10米。室外疏散及集散广场不得兼作停车场。5)当剧场前的集散空地面积或疏散口的宽度不能满足前款规定,应在剧场后面或侧面另辟疏散口,并应设有与其疏散容量相适应的疏散通路或空地。6)电影院总规模较大时,宜设多观众厅,设备用房应置于对观众干扰最少的位置。剧场建筑后面及侧面临接道路作疏散通路时,但其宽度不得小于3.5米。7)独立影剧院建筑密度不得超过40%,绿地率不宜小于35%。在旧区改造或场地具体条件限制时,绿地率不应小于25%。3.5.4体育设施1市级体育设施用地规模不应小于下表规定。表3.5.4市级体育设施用地规模规模(千座)用地面积(千平方米)体育场30—5086—122体育馆4—1011-20游泳馆2-413—172合理确定竞赛区、观众区、运动员区,竞赛管理区、新闻媒体区、贵宾区、场馆运营区等,妥善安排各类设施的位置,解决好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和分隔要求。根据体育设施规模大小,基地至少应分别有一面或二面临接城市道路且该道路应有足够的通行宽度,以保证疏散和交通;3运动场地设计应满足开展运动项目的特点和使用要求;满足各运动项目的朝向、光线、风向、风速、安全、防护等要求。室外运动场地布置方向(以长轴为准)应为南北向;当不能满足要求时,根据地理纬度和主导风向其长轴可略偏离南北向,允许范围为北偏西不得超过15。。4出入口布置应明显,不宜少于二处,并以不同方向通向城市道路,应保证观众的安全和有序入场及疏散,避免观众和其他人流(如运动员、贵宾等)的交叉。停车场出入口的机动车和自行车的流线不应交叉,并应与城市道路顺向连接。5观众出入口的有效宽度不宜小于0.15米/百人的室外安全疏散指标,观众出入口处应留有疏散通道和集散场地,场地不得小于0.2平方米/人。6体育建筑周围消防车道应环通;道路应满足通行消防车的要求,净宽度不应小于3.5米,上空有障碍物或穿越建筑物时净高不应小于4米。7体育设施建筑密度不得超过40%,体育设施的建筑面积在20000平方米以下的,绿地率不得
本文标题:《广州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标准与准则》(修建性详细规划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9197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