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 山东省农机化创新示范工程机械化生产作业技术规范
山东省农机化创新示范工程机械化生产作业技术规范编号:NJGF37/T005—2004保护性耕作机械化作业技术规范(试行)2004---12---08发布山东省农业机械管理办公室发布前言1、本规范由山东省农业机械管理办公室提出。2、本规范由山东省农业机械管理办公室归口。3、本规范由山东省农业机械技术推广站负责起草。4、本规范主要起草人:杨振立、马根众、童涵、窦乐智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1.1本规范规定了保护性耕作机械化生产中秸秆覆盖、土壤深松、免耕播种、病虫草害防治四项机械作业的有关定义、作业要求、作业质量及检查验收,主要作业机具及技术状态要求、安全规则、操作规程等。1.2本规范适用于小麦、玉米一年两作保护性耕作模式。1.2.1玉米免耕直播一年两作模式作业流程玉米免耕直播→喷洒除草剂→田间管理→玉米人工或机械收获→秸秆覆盖→深松或地表处理(2-4年一次,视土壤容积密度和地表覆盖物情况定)→小麦免耕播种→喷洒除草剂→田间管理→小麦联合收获→秸秆覆盖。1.2.2玉米套播一年两作模式作业流程玉米套播→小麦联合收获→秸秆覆盖→喷洒除草剂→田间管理→玉米人工或机械收获→秸秆覆盖→深松或地表处理(2-4年一次,视土壤容积密度和地表覆盖物情况定)→小麦免耕播种→喷洒除草剂→田间管理。1.3本规范主要用于指导保护性耕作机械化生产作业。2、相关规范性文件JB5117-1991谷物联合收割机通用技术条件JB/T6680-1993玉米收获机械技术条件JB/T6678-1993茎秆切碎还田机技术条件JB/T6274.1-2001谷物播种机技术条件JB/T9788—1999深松铲和深松铲柄JB/T7723.1-1995背负式喷雾喷粉机技术条件DB37/T285-2000农业机械作业质量谷物机械收获DB37/T283-2000农业机械作业质量机械耕整地DB37/T284-2000农业机械作业质量机械播种DB37/T315-2002农业机械作业质量秸秆机械还田GB16151.12-1996农业机械运行安全技术条件谷物联合收割机GB16151.9-1996农业机械运行安全技术条件播种机农业部农办机[2003]3号文件:《保护性耕作技术实施要点(试行)》《保护性耕作实施效果监测规程(试行)》山东省农业机械管理办公室鲁农机科字[2003]9号文件:《山东省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实施要点(试行)》山东省农业机械技术推广站鲁农机技字[2003]3号文件:《山东省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对比试验与测试规程(试行)》3、定义本规范采用下列定义。3.1保护性耕作对农田实行免耕、少耕,用作物秸秆覆盖地表,减少风蚀、水蚀,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的一项先进农业耕作技术。3.2秸秆覆盖将作物秸秆用机械粉碎后均匀的抛撒地表。包括小麦秸秆覆盖和玉米秸秆覆盖。3.3免耕播种在收获后未经任何耕作的田间进行播种作业。3.4深松深度一般超过犁底层、上下土层基本不乱的松土作业。3.5病虫草害的控制和防治利用化学药品或地表作业对病虫草害进行有效预防和控制的作业。3.6田间管理作物生长期间进行的(中耕)松土、除草、病虫害防治、培土及间苗等作业。3.7地表处理通过浅松、耙地等作业,整平地块,或对过多的地表覆盖物掩埋。3.8犁底层历年等深耕作时,由于犁体多次压实,在耕层下面形成的密实土层。3.9玉米免耕直播在小麦收获后的地块上,不耕翻土壤,直接利用机械进行播种的作业方式。3.10玉米套播在小麦行间,进行玉米播种的作业方式。3.11农药防治和控制农作物病虫草害的化学药品4、秸秆覆盖作业4.1小麦秸秆覆盖4.1.1作业要求与作业质量4.1.1.1采取小麦联合收获作业,一次完成小麦收获和秸秆还田覆盖。小麦割茬高度一致,秸秆覆盖率≥30%。若采用高留茬覆盖割茬高度不低于250mm。4.1.1.2为了提高玉米免耕直播质量,联合收割机可配带茎秆切碎器,使秸秆切碎长度≤150mm;切断长度合格率≥90%;抛洒不均匀率≤20%。4.1.2作业机具及技术状态要求4.1.2.1作业机具可选用自走式或背负式小麦联合收割机。4.1.2.2技术状态要求A、联合收割机的秸秆切碎装置和抛撒装置技术状态完好。B、发动机(拖拉机)启动应顺利平稳,熄火彻底可靠。C、发动机、液压系统不允许有漏油、漏水、漏气;割台和脱粒机体等部件的结合面和密封面不漏粮。D、各调节机构应保证操作方便,调节灵活、可靠。各部件调节范围应能达到规定的极限位置。E、液压操纵系统和转向系统应灵活、无卡滞现象;液压系统应清洁,各操纵机构应轻便灵活、松紧适度。F、符合《JB5117-1991谷物联合收割机通用技术条件》的规定。4.1.3安全规则符合《GB16151.12-1996农业机械运行安全技术条件(谷物联合收割机)》的有关规定。4.1.4操作规程4.1.4.1机组人员配备小麦联合收割机作业应至少配备驾驶员2名,辅助人员1-2名。驾驶人员应技术熟练,掌握机具的工作原理,以及调整、使用和一般故障排除方法,并具有相应的驾驶证、操作证。4.1.4.2作业前准备A、背负式小麦联合收割机应按照使用说明书要求与拖拉机进行挂接。B、新购小麦联合收割机应严格按照使用说明书要求进行试运转和磨合。C、严格按照使用说明书要求,对运转部件注油维护;检查各紧固件是否紧固、机械各部位运转是否正常,进行必要的调整和维修,保证机械能正常作业。D、小麦联合收割机作业前应认真检查机油、柴油、冷却水,及时进行补充。E、地块准备:平整地头,勘察行走路线,在不明显障碍物处做好标记。4.1.4.3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A、操作方法a、开始作业时应平稳接合脱粒离合器,逐渐加大油门至作业所需要的最大油门,渐渐降低割台至收割位置,挂档前进,进入正常作业。作业中无论行走快慢,都要选择大油门作业。b、根据地面、小麦产量及干湿情况,选择合适前进速度,一般用1档或2档作业。当小麦产量很高或湿度很大时,可采用不满幅作业。c、按照农艺要求调整割茬高度。并随时观察秸秆抛撒情况,发现秸秆堆积、漏粮等异常情况应立即停机、熄火,检查、排除故障。B、作业中注意事项a、按照使用说明书要求和小麦生长情况,相应调整收割机的风量、转速和间隙,使联合收割机达到最佳工作状态。b、作业中除经常检查小麦收割质量外,还应检查秸秆切碎和抛撒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停车调整。c、秸秆切碎器后严禁站人。切碎器未停止转动前,严禁维修调整。d、作业中应注意麦地中的障碍物,如铁、木、石块、其它异物等。e、按照使用说明书要求,及时进行收割机的班次保养。4.2玉米秸秆覆盖作业4.2.1作业要求与作业质量4.2.1.1采取玉米联合收获作业,一次完成玉米收获与秸秆还田覆盖;或采用秸秆还田机粉碎还田覆盖。4.2.1.2秸秆切碎长度应≤100mm;秸秆切碎合格率≥90%;抛撒不均匀率≤20%;秸秆覆盖率≥30%。4.2.1.3秸秆量过大或地表不平时,采用圆盘耙进行表土处理。4.2.2作业机具及技术状态要求4.2.2.1联合收获作业选用自走式或背负式玉米联合收获机,单独秸秆还田作业选择秸秆还田机。4.2.2.2技术状态要求A、配套拖拉机动力性能良好。B、秸秆粉碎还田部件运转平稳,连接件、紧固件无松动、卡、碰和异常声音。C、秸秆还田机刀片(锤爪)装配前应按重量分级。刀片(锤爪)重量差不大于10克,同一重量级的刀片(锤爪)装配在同一根刀轴上,组装后刀片(锤爪)应转动灵活。D、按照使用说明书要求调整还田机离地高度,保证作业质量。4.2.3安全规则4.2.3.1机组驾驶人员要经过技术培训。4.2.3.2作业时,限驾驶员一人操作,附近严禁站人,严禁拆卸安全护罩。4.2.3.3使用一年以上的机具必须经过全面的检修保养。4.2.3.4按时停机熄火检查刀片(锤爪),严禁刀片(锤爪)残缺工作。4.2.3.5排除故障、检查调整、润滑保养时必须停机,在切断动力或发动机熄火后进行。4.2.4操作规程4.2.4.1机组人员配备玉米联合收获机、秸秆还田机作业应配备驾驶员1-2名。驾驶人员应技术熟练,掌握机具的工作原理,以及调整、使用和一般故障排除方法,并具有相应的驾驶证、操作证。4.2.4.2作业前准备A、按照使用说明书要求,对机具进行全面细致的检查,各紧固件、连接件、传动件等是否松动、脱落、损坏,各部位间隙、距离、松紧是否符合要求,保证其技术状态良好。B、检查各焊接件是否有裂缝、变形,易损件是否损坏,切碎器刀片(锤爪、)传动带、链条、齿轮等部件有无严重磨损,并排除故障隐患。C、启动拖拉机,检查提升系统是否正常,结合动力,检查各运动部件、工作部件是否正常,有无异常响声。D、机具完成安装、调试后,应进行试作业。E、清理地头地边。如玉米联合收获机不能自行开道,应提前1-2天,人工割出通道。F、提前对田块中的沟渠、垄台予以平整,并在水井、电杆拉线等不明显障碍处安装标志,以利于安全作业。4.2.4.3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A、操作方法a、应认真阅读机具使用说明书,严格按照说明书要求进行操作。b、发动机启动后,平稳接合动力输出装置,逐渐加大油门达到机械作业转速,降低割台至收割位置,挂挡前进,进入正常作业。c、作业中无论行走快慢,都要选择大油门作业。d、工作中驾驶员应及时操纵液压手柄,使割台和还田机保持正常离地高度。e、机组到达地头时,不要立即减小油门,以便秸秆被完全粉碎,防止堵塞。B、作业中注意事项a、作业中驾驶人员应随时注意观察机械作业情况和检查作业质量,发现异常应及时排除和调整。b、操作中应避免还田机刀片(锤爪)打土,避开石块、树桩等障碍,以免损坏粉碎机刀片(锤爪)。c、作业中不应随便减小油门,降低发动机转速。d、按照使用说明书要求,及时进行收获机的班次保养。4.3作业质量检查验收4.3.1秸秆粉碎覆盖质量检测,按照《DB37/T315-2002农业机械作业质量秸秆机械还田》进行。4.3.2地表覆盖率”和“秸秆覆盖量”的测定,参照《山东省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对比试验与测试规程(试行)》进行。5、深松作业5.1作业要求与作业质量5.1.1根据不同土壤条件选择相应机具进行深松作业,作业时土壤含水量应在15%~22%之间。5.1.2根据土壤条件和土壤压实情况,一般2~4年一次。5.1.3松深稳定性变异系数≤20%,深松作用宽度≥4/5深松深度。5.1.4玉米行间深松:深松间隔与玉米种植行距相同,作业后镇压或覆盖;深松深度230~300mm;作业时间在玉米5叶期之前。5.1.5小麦播前深松:局部深松时,采用带翼深松铲进行下层间隔深松,表层全面深松,深松间隔400~600mm,深松深度230~300mm;全面深松时,深松深度350~500mm,不得有漏松现象。5.2作业机具及技术状态要求5.2.1作业机具的选择5.2.1.1局部深松:玉米行间深松选用单柱式深松机,一般为凿形铲式;小麦播前深松选用带翼深松机。5.2.1.2全面深松:一般选用全方位深松机。5.2.2技术状态要求5.2.2.1深松铲符合《JB/T9788—1999深松铲和深松铲柄》有关标准要求。5.2.2.2整机结构完整。机架无变形、弯曲。5.2.2.3所有螺栓、螺母紧固,限深轮、镇压轮、操纵机构灵活、可靠。5.3安全规则5.3.1未提升起机具前,不得转弯和倒退。5.3.2作业时深松机周围严禁站人。5.3.3深松作业中,若发现负荷突然加增,应立即减小作业深度,找出原因,及时排除故障。5.3.4振动深松机应在停车并切断动力输出后进行调整或清草。5.4操作规程5.4.1机组人员配备深松作业应配备驾驶人员1-2名。驾驶人员应技术熟练,掌握机具的工作原理,以及调整、使用和一般故障排除方法,并具有相应的驾驶证、操作证。5.4.2作业前准备5.4.2.1深松机的检查与挂接A、检查紧固所有螺栓、螺母,检查限深轮、镇压轮及操纵机构是否灵活、可靠,并按技术要求进行注油保养。深松铲磨损严重时,应及时更换。B、按照使用说明书要求对机具进行挂接。5.4.2.2深松机的调整A、将机具降至工作状态,进行机架水平的调整。B、行间深松时松土铲的行距应根据作物行距的宽窄作相应的调整。C、根据农艺要求
本文标题:山东省农机化创新示范工程机械化生产作业技术规范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9595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