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35四、马鼻疽防治技术规范马鼻疽(Glanders)是由假单胞菌科假单胞菌属的鼻疽假单胞菌感染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传染病。我国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为预防、控制和消灭马鼻疽,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及有关的法律法规,特制定本规范。1适用范围本规范规定了马鼻疽的诊断、疫情报告、疫情处理、防治措施、控制和消灭标准。本规范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马属动物的饲养、经营和马属动物产品加工、经营,以及从事动物防疫活动的单位和个人。2诊断2.1流行特点以马属动物最易感,人和其它动物如骆驼、犬、猫等也可感染。鼻疽病马以及患鼻疽的其它动物均为本病的传染源。自然感染主要通过与病畜接触,经消化道或损伤的皮肤、黏膜及呼吸道传染。本病无季节性,多呈散发或地方性流行。在初发地区,多呈急性、暴发性流行;在常发地区多呈慢性经过。2.2临床特征本病的潜伏期为6个月。临床上常分为急性型和慢性型。急性型病初表现体温升高,呈不规则热(39~41℃)和颌下淋136巴结肿大等全身性变化。肺鼻疽主要表现为干咳,肺部可出现半浊音、浊音和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等症状;鼻腔鼻疽可见一侧或两侧鼻孔流出浆液、黏液性脓性鼻汁,鼻腔黏膜上有小米粒至高粱米粒大的灰白色圆形结节突出黏膜表面,周围绕以红晕,结节坏死后形成溃疡,边缘不整,隆起如堤状,底面凹陷呈灰白色或黄色;皮肤鼻疽常于四肢、胸侧和腹下等处发生局限性有热有痛的炎性肿胀并形成硬固的结节。结节破溃排出脓汁,形成边缘不整、喷火口状的溃疡,底部呈油脂样,难以愈合。结节常沿淋巴管径路向附近组织蔓延,形成念珠状的索肿。后肢皮肤发生鼻疽时可见明显肿胀变粗。慢性型临床症状不明显,有的可见一侧或两侧鼻孔流出灰黄色脓性鼻汁,在鼻腔黏膜常见有糜烂性溃疡,有的在鼻中膈形成放射状斑痕。2.3病理变化主要为急性渗出性和增生性变化。渗出性为主的鼻疽病变见于急性鼻疽或慢性鼻疽的恶化过程中;增生性为主的鼻疽病变见于慢性鼻疽。肺鼻疽鼻疽结节大小如粟粒,高粱米及黄豆大,常发生在肺膜面下层,呈半球状隆起于表面,有的散布在肺深部组织,也有的密布于全肺,呈暗红色、灰白色或干酪样。鼻腔鼻疽鼻中膈多呈典型的溃疡变化。溃疡数量不一,散在或成群,边缘不整,中央象喷火口,底面不平呈颗粒状。鼻疽结节呈黄白色,粟粒呈小豆大小,周围有晕环绕。鼻疽斑痕的特征是呈星芒状。137皮肤鼻疽初期表现为沿皮肤淋巴管形成硬固的念珠状结节。多见于前驱及四肢,结节软化破溃后流出脓汁,形成溃疡,溃疡有堤状边缘和油脂样底面,底面覆有坏死性物质或呈颗粒状肉芽组织。2.4实验室诊断2.4.1变态反应诊断变态反应诊断方法有鼻疽菌素点眼法、鼻疽菌素皮下注射法、鼻疽菌素眼睑皮内注射法,常用鼻疽菌素点眼法(见附件)。2.4.2鼻疽补体结合反应试验(见附件)。该方法为较常用的辅助诊断方法,用于区分鼻疽阳性马属动物的类型,可检出大多数活动性患畜。2.5结果判定无临床症状慢性马鼻疽的诊断以鼻疽菌素点眼为主,血清学检查为辅;开放性鼻疽的诊断以临床检查为主,病变不典型的,则须进行鼻疽菌素点眼试验或血清学试验。2.5.1具有明显鼻疽临床特征的马属动物,判定为开放性鼻疽病畜。2.5.2鼻疽菌素点眼阳性者,判定为鼻疽阳性畜。3疫情报告3.1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疑似疫情,应当及时向当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报告。3.2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接到疫情报告并确认后,按《动物疫情报告管理办法》及有关规定及时上报。1384疫情处理4.1发现疑似患病马属动物后,畜主应立即隔离患病马属动物,限制其移动,并立即向当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报告。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接到报告后,应及时派员到现场进行诊断,包括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检查、病理检查、采集病料、实验室诊断等,并根据诊断结果采取相应防治措施。4.2确诊为马鼻疽病畜后,当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应当立即派人到现场,划定疫点、疫区、受威胁区;采集病料、调查疫源,及时报请同级人民政府对疫区实行封锁,并将疫情逐级上报国务院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根据需要组织有关部门和单位采取隔离、扑杀、销毁、消毒等强制性控制、扑灭措施,并通报毗邻地区。4.2.1划定疫点、疫区、受威胁区疫点指患病马属动物所在的地点,一般是指患病马属动物的同群畜所在的养殖场(户)或其它有关屠宰、经营单位;散养情况下,疫点指患病马属动物所在的自然村(屯)。疫区由疫点外延3公里范围内的区域。疫区划分时注意考虑当地的饲养环境和天然屏障(如河流、山脉等)。受威胁区是指疫区外延5公里范围内的区域。4.2.2封锁按规定对疫区实行封锁。疫区封锁期间,染疫和疑似染疫的马属动物及其产品不得出售、转让和调群,禁止移出疫区;繁殖马属动物139要用人工授精方法进行配种;种用马属动物不得对疫区外马属动物配种;对可疑马属动物要严格隔离检疫;关闭马属动物交易市场。禁止非疫区的马属动物进入疫区,并根据扑灭疫情的需要对出入封锁区的人员、运输工具及有关物品采取消毒和其它限制性措施。4.2.3隔离当发生马鼻疽时,要及时应用变态反应等方法在疫点对马属动物进行检测,根据检测结果,将马属动物群分为患病群、疑似感染群和假定健康群三类。立即扑杀患病群,隔离观察疑似感染群、假定健康群。经6个月观察,不再发病方可解除隔离。4.2.4检测疫区内须对疑似感染马属动物和周围的马属动物隔离饲养,每隔6个月检测一次,受威胁区每年进行两次血清学(鼻疽菌素试验)监测,直至全部阴性为止;无疫区每年进行一次血清学检测。4.2.5扑杀对临床病畜和鼻疽菌素试验阳性畜,均须在不放血条件下进行扑杀。4.2.6销毁处理病畜和阳性畜及其胎儿、胎衣、排泄物等按照GB16548《畜禽病害肉尸及其产品无害化处理规程》进行无害化处理。焚烧和掩埋的地点应选择距村镇、学校、水源、牧场、养殖场等1公里以外的地方,挖深坑将尸体焚烧后掩埋,掩埋土层不得低于1.5米。4.2.7消毒140对患病或疑似感染马属动物污染的场所、用具、物品等严格进行消毒;污染的垫料及粪便等采取堆积泥封发酵、高温等方法处理后方可使用。4.2.8封锁的解除疫区从最后一匹患病马属动物扑杀处理后,并经彻底消毒等处理后,对疫区内监测90天,未见新病例;且经过半年时间采用鼻疽菌素试验逐匹检查,未检出鼻疽菌素试验阳性马属动物的,并对所污染场所、设施设备和受污染的其它物品彻底消毒后,经当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检查合格,由原当地县级以上兽医行政主管部门报请原发布封锁令人民政府解除封锁。5预防与控制5.1加强饲养管理,做好消毒等基础性防疫工作,提高马匹抗病能力。5.2检疫异地调运马属动物,必须来自非疫区;出售马属动物的单位和个人,应在出售前按规定报检,经当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检疫,证明马属动物装运之日无马鼻疽症状,装运前6个月内原产地无马鼻疽病例,装运前15天经鼻疽菌素试验或鼻疽补体结合反应试验,结果为阴性,并签发产地检疫证后,方可启运。调入的马属动物必须在当地隔离观察30天以上,经当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连续两次(间隔5~6天)鼻疽菌素试验检查,确认健康无病,方可混群饲养。141运出县境的马属动物,运输部门要凭当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出具的运输检疫证明承运,证明随畜同行。运输途中发生疑似马鼻疽时,畜主及承运者应及时向就近的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报告,经确诊后,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就地监督畜主实施扑杀等处理措施。5.3监测稳定控制区每年每县抽查200匹(不足200匹的全检),进行鼻疽菌素试验检查,如检出阳性反应的,则按控制区标准采取相应措施。消灭区每县每年鼻疽菌素试验抽查马属动物100匹(不足100匹的全检)。6控制和消灭标准6.1控制标准6.1.1县级控制标准控制县(市、区、旗)应达到以下三项标准:A、全县(市、区、旗)范围内,连续两年无马鼻疽临床病例。B、全县(市、区、旗)范围内连续两年检查,每年抽检200匹(不足200匹全检),经鼻疽菌素试验阳性率不高于0.5%。C、鼻疽菌素试验阳性马属动物全部扑杀,并做无害化处理。6.1.2市级控制标准全市(地、盟、州)所有县(市、区、旗)均达到控制标准。6.1.3省级控制标准全省所有市(地、盟、州)均达到控制标准。6.1.4全国控制标准142全国所有省(市、自治区)均达到控制标准。6.2消灭标准6.2.1县级马鼻疽消灭标准必须具备以下两项条件:A、达到控制标准后,全县(市、区、旗)范围内连续两年无马鼻疽病例。B、达到控制标准后,全县(市、区、旗)范围内连续两年鼻疽菌素试验检查,每年抽检100匹(不足100匹者全检),全部阴性。6.2.2市级马鼻疽消灭标准全市(地、盟、州)所有县(市、区、旗)均达到消灭标准。6.2.3省级马鼻疽消灭标准全省所有市(地、盟、州)均达到消灭标准。6.2.4全国马鼻疽消灭标准全国所有省(市、自治区)均达到消灭标准。143附件马鼻疽诊断技术及判定标准1总则1.1为统一马鼻疽(以下简称鼻疽)检疫诊断技术及判定标准,并提高鼻疽诊断技术及判定标准的准确性,特制定鼻疽诊断技术及判定标准(以下简称本标准)。1.2对马、驴、骡进行鼻疽检疫时,统一按本标准规定办理。1.3本标准以鼻疽菌素点眼反应为主。必要时进行补体结合反应、鼻疽菌素皮下注射反应或眼睑皮内注射反应。1.4凡鼻疽临床症状显著的马、骡、驴,确认为开放性鼻疽的,可以不进行检疫。1.5各种检疫记录表(见7附件),须保存2年以上。2鼻疽菌素点眼操作方法2.1器材药品:2.1.1鼻疽菌素、硼酸、来苏尔、脱脂棉、纱布、酒精、碘酒、记录表。2.1.2点眼器、唇(耳)夹子、煮沸消毒器、镊子、消毒盘、工作服、口罩、线手套。注意:在所盛鼻疽菌素用完或在点眼过程中被污染(接触结膜异物)的点眼器,必须消毒后再使用。1442.2点眼前必须两眼对照,详细检查眼结膜和单、双瞎等情况,并记录。眼结膜正常者可进行点眼,点眼后检查颌下淋巴结,体表状况及有无鼻漏等。2.3规定间隔5~6日做两回点眼为一次检疫,每回点眼用鼻疽菌素原液3~4滴(0.2~0.3mL),两回点眼必须点于同一眼中,一般应点于左眼,左眼生病可点于右眼,并在记录中说明。2.4点眼应在早晨进行,最后第9小时的判定须在白天进行。2.5点眼前助手固定马匹,术者左手用食指插入上眼睑窝内使瞬膜露出,用拇指拨开下眼睑构成凹兜,右手持点眼器保持水平方向,手掌下缘支撑额骨眶部,点眼器尖端距凹兜约1cm,拇指按胶皮乳头滴入鼻疽菌素3~4滴。2.6点眼后注意系栓。防止风沙侵入、阳光直射眼睛及动物自行磨擦眼部。2.7判定反应。在点眼后3、6、9小时,检查3次,尽可能于注射24小时处再检查一次。判定时先由马头正面两眼对照观察,在第6小时要翻眼检查,其余观察必要时须翻眼。细查结膜状况,有无眼眦,并按判定符号记录结果。2.8每次检查点眼反应时均应记录判定结果。最后判定以连续两回点眼之中最高一回反应为准。2.9鼻疽菌素点眼反应判定标准:2.9.1阴性反应:点眼后无反应或结膜轻微充血及流泪,为阴性。记录为“-”。1452.9.2疑似反应:结膜潮红,轻微肿胀,有灰白色浆液性及黏液性(非脓性)分泌物(眼眦)的,为疑似阳性。记录为“±”。2.9.3阳性反应:结膜发炎,肿胀明显,有数量不等脓性分泌物(眼眦)的为阳性。记录为“+”。3鼻疽菌素皮下注射(热反应操作方法)3.1药品器材3.1.1鼻疽菌素原液、来苏尔、酒精、碘酒、脱脂棉、纱布、记录表。3.1.2工作服、口罩、线手套、毛刷、毛剪、耳夹子、注射器、针头、体温计、煮沸消毒器、消毒盘、镊子。3.2皮下注射前一日做一般临床检查,早午晚分别测量并记录体温,体温正常的方可做皮下注射。3.3皮下注射前所测3次体温,其中如有一次超过39℃,或3次体温平均数超过38.5℃,或在前一次皮下注射后尚未经过一个半月以上的,均不得做皮下注射。3.4注射部位通常在左颈侧或胸部肩胛前,术部剪毛消毒后注射鼻疽菌素原液1mL。3.5牲畜在注射后24小时内不得使役,不得饮冷水。3.6注射通常在零点进行。注射后6小时起测温,每隔2小时测一次(即注射后6、8、10、12、14、16、18、20、22、24小时),连续测温10次后,再于36小时测温一次,
本文标题:马鼻疽防治技术规范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9990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