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一、人口再生产的类型及其转变(一)概念老一代陆续死亡,新一代不断出生,世代更替,使人口总体不断地延续下去的过程。(二)决定因素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注意:机械增长和自然增长率的区别(人口迁移)(人口出生)我国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区某新兴城市人口数量的变化年份1995199619971998人口(万人)91.2103.4109.5114.71997——1998年,该城市的人口增长率是A.0.94%B.5.9%C.4.75%D.1.2%该城市人口迅速增长,近期可能导致的问题是A.城市用地压力增大B.城市经济缺乏活力C.社会劳动力不足D.人口老龄化突出低、低、低高、低、高高、高、较低极高、极高、极低(三)类型类型阶段(时期)特征(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原因原始型传统型过渡型现代型原始社会(农业社会时期)(产业革命时期)(后工业化时期)极高、极高、极低高、较高、较低高、低、高低、低、低(人类社会初期)农业社会工业社会现代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战争因素产业革命改善了人类生存环境,提高营养水平、医疗卫生水平政治、经济的高度发展,生育观念的改变(1)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是从开始。(2)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的根本原因是:。死亡率的下降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1、与人口自然增长率迅速降低,高龄人口比例缓慢增加对应的期间是A、Ⅰ期B、Ⅱ期C、Ⅲ期D、Ⅳ期C2、在Ⅰ期A、人口急剧膨胀B、人口老龄化C、人口增长停滞D、人口平均寿命较低Da、b区域的人口再生产类型分别属于()A.现代型和过渡型B.原始型和传统型C.现代型和传统型D.传统型和过渡型D左图甲、乙、丙、丁所代表的四阶段中,人口总数最多的是A.甲B.乙C.丙D.丁D4、阅读“芬兰1785—1976年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图表,回答下列问题:高出生率、(1)第一阶段芬兰人口再生产的特点是__________,属于__________型人口再生产。高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传统人口阶段出生率%死亡率%增长率%①1785~1790年3.83.20.6②1825~1830年3.82.41.4③1910~1915年2.91.71.2④1970~1976年1.31.00.34、(2)芬兰在第一阶段的社会生产力状况是_________________。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农业经济条件下,生产力水平不高(3)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芬兰人口再生产的共同特征是_________,属于_________型人口再生产。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和高自然增长率过渡人口阶段出生率%死亡率%增长率%①1785~1790年3.83.20.6②1825~1830年3.82.41.4③1910~1915年2.91.71.2④1970~1976年1.31.00.3(4)第四阶段芬兰人口再生产属于______,促使芬兰人口再生产向这种类型转变的社会生产力条件是?现代型科学技术和政治经济文化不断发展,生产力水平进一步提高。人口阶段出生率%死亡率%增长率%①1785~1790年3.83.20.6②1825~1830年3.82.41.4③1910~1915年2.91.71.2④1970~1976年1.31.00.3二、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地区分布-0.500.511.522.533.54全世界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非洲北美拉丁美洲亚洲欧洲大洋州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2000年世界及各大洲的人口自然变化过渡型现代型过渡型,,,。欧洲除冰岛为过渡型外全部是现代型亚洲除中国、日本、新加坡、韩国为现代型外都是过渡型非洲除尼日利亚、津巴布韦等少数国家为传统型外都是过渡型大洋洲除澳大利亚、新西兰为现代型外全部是过渡型北美全部为现代型拉丁美洲除古巴、乌拉圭为现代型外都是过渡型阶段人口特征原因新中国20世纪70年代以来过渡型现代型高、高、较低高、低、高低、低、较低传统型经济落后,医疗卫生条件差,死亡率高政治独立、经济发展、医疗卫生事业进步,死亡率下降计划生育旧中国二、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地区分布发达国家或地区-现代型发展中国家或地区-过渡型、现代型全世界-过渡型原始型:个别发展中国家的个别地区——原始部落传统型: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尼日利亚等过渡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巴基斯坦、埃及等现代型:发达国家少数发展中国家——韩国、古巴、中国、新加坡、乌拉圭等人口金字塔模型1、快增长型人口结构其特点:金字塔基底宽阔,15岁以下年龄组占人口比重大而塔顶尖细,65岁以上人口组所占比例小,表明具有人口迅速增长的强大动力2、慢增长型人口结构其特点:金字塔塔基不宽,向上逐渐变窄,表明老龄人口所占比例增长三、人口性别年龄结构人口金字塔模型3、零增长型人口结构其特点:塔基与塔身几乎等宽,塔顶逐渐变窄。劳动力充足4、负增长型人口结构其特点:塔基最窄,塔顶较宽,人口增长动力不足,老龄化、劳动力不足人口性别年龄结构类型人口年龄结构类型人口问题年轻型人口增长迅速,少年儿童比例大成年型劳动力充足老年型人口增长缓慢、老龄化,劳动力不足四、人口问题1、人口迅速增长(年轻化)问题:粮食供应不足就业问题严重人民生活贫困化产生持久的环境压力2、人口老龄化问题:(60岁10%以上)劳动力老化,甚至劳动力不足,影响社会生产率的提高社会经济负担加重老年人本身问题增多(2007上海)下图反映了亚洲某国人口增长与构成的变化及其发展趋势。(1)该国人口变化趋势的一个突出特征是A.年轻劳动力过剩B.老龄化趋势显著C.自然增长率上升D.人口出生率较高B(2007上海)下图反映了亚洲某国人口增长与构成的变化及其发展趋势。(2)示意图显示,该国人口平均寿命状况是A.平均寿命延长,女性长于男性B.平均寿命延长,男性长于女性C.平均寿命缩短,女性长于男性D.平均寿命缩短,男性长于女性A(2007上海)下图反映了亚洲某国人口增长与构成的变化及其发展趋势。(3)人口金字塔示意图所示的亚洲某国,最可能是A.中国B.日本C.印度D.泰国B造成该地人口年龄金字塔出现一对“翅膀”原因是A.大量老人和少年儿童迁往外地B.有大量外来劳动力涌入该地就业C.年轻夫妇多不愿生孩子D.中年人多外出打工B四、人口问题3、人口城市化问题:4、不同国家人口问题发展中国家:人口出生率高,增长快(计划生育)青少年儿童比重过大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缓慢(鼓励生育、接纳移民)人口老龄化我国人口问题:人口增长快、人均收入低;学龄人口比重大、教育经费投入高、影响素质提高;生态环境压力大读下图A、B两国的人口金字塔图,回答:(1)儿童占有较高的人口百分比的是________国;如该国人口继续保持这样的增长速度,20年后,该国面临的困难问题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2)B国人口再生产类型属于_______型,若干年后该国面临的主要问题是_______,________。(3)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的根本原因是。A就业困难人均资源减少影响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提高、社会安定现代人口老龄化劳动力或兵源不足社会负担加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下图中与(4)阶段一致的年龄金字塔图是A、左B、中C、右B一、人口迁移的基本知识1、概念人口迁移指人口在两个地区之间的空间移动,而这种移动通常涉及人口居住地由迁出地到迁入地永久或长期地改变。概念的三大要素:空间移动居住地变更时间限定2、分类(1)按地理范围划分国际迁移国内迁移(2)按迁移方向划分(国内)abcd农村城市请分析:按地理范围划分,下列属于哪种迁移:(1)15世纪欧洲殖民者贩卖非洲黑人奴隶到美洲(2)李师傅因工作需要从沈阳调往成都(3)三峡工程大移民abcd农村城市看下图(1)a、b、c、d代表怎样的迁移?(2)请说出城市化进程是属于哪种迁移?(3)目前一些发达国家的人们向往优美的自然环境,他们采取哪种迁移方式二、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为什么人口会发生迁移?人口迁移发生的基本原因是不同地区地区的人口和生活资料在数量上的不平衡,地区间的生存环境有很大的差别。哪些因素能引起人口迁移?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起主要作用)政治因素(气候、土壤、淡水、矿产)(经济、交通、文化、家庭)(政策、战争、政治中心改变)三、人口迁移与环境的关系时期社会经济活动迁移原因原始时期采集和渔猎追逐生活资料的来源农业时期种植为主的农业寻找新的土地工业时期机械化大生产要求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力以及市场之间形成良好配合,劳动力随生产条件不断变化而不断进行迁移1、环境对人口迁移的影响(1)迁出地:加强与外界联系,缓解人口压力,人地矛盾(2)迁入地:开发资源,发展经济,但也可能引起或加剧生态环境问题。2、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利弊(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答题要点:1.人口和人种的空间分布2.劳动力(人才)盈缺3.经济发展(产业中心的分布)、资源开发4.文化和民族的融合5.改变环境人口容量时期特点流向原因二战前旧大陆——新大陆已开发——未开发欧洲、非洲——美洲中、日、印——东南亚、美洲新航路开辟资本主义发展殖民扩张二战后发展中——发达国家定居移民(较少)转向外籍工人(增多)亚、非、拉——北美、西欧、产油国(西亚)科技移民(寻好的条件)劳动力输出(发达国家劳动力不足)国际难民(战争、环境)国际人口迁移【例2】(2008海南)表1资料摘自联合国于2000年发布的预测报告,反映了2001-2050年世界移民趋势。据此完成(1)~(2)题。迁出国数量(万人/年)迁入国数量(万人/年)中国30.3美国110.0墨西哥26.7德国21.1印度22.2加拿大17.3印度尼西亚18.0英国13.6菲律宾14.4澳大利亚8.3(1)世界人口迁移的主要趋向是A.从发展国家向发达国家迁移B.从北半球向南半球迁移C.从西半球向东半球迁移D.从内陆国家向沿海国家迁移(2)移民外迁的主要动因是寻求A.更高的社会地位B.更多的休闲时间C.更高的收入D.更优的自然环境(A)(C)中国人口迁移历史上我国的人口迁移中华民族的发源地迁移起始时期迁移的主要方向人口分布中心变化迁移的直接原因黄河中下游地区秦汉时期起,人口迁移频繁由黄河中下游平原向四周,特别向南方扩散唐朝“安史之乱”后,人口中心移到长江流域移民支边,战争和自然灾害一、历史上我国的人口迁移方向意义原因黄河中下游平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安史之乱支边、战争、自然灾害人口中心南移,改变人口地理分布格局北南特点:(1)规模比较小,频率比较低,流动数量较少(2)自发的迁移少,以国家有组织、有计划迁移为主。方向:沿海内地、边疆原因:实行计划经济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加上政策不允许农民进入城市。二、新中国成立后到80年代中期的人口迁移1954至1984年我国省际人口迁移情况净迁出地区辽宁、山东、上海和四川迁出、迁入平衡地区西藏净迁入地区内蒙古、河北、山西、北京、天津、吉林、黑龙江、江西、安徽、江苏、浙江、福建、湖北、湖南、广东、云南、贵州、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河南、广西表注:表中未反映我国台湾省的情况。现海南省、重庆市的人口迁移分别包含在广东省、四川省之中。20世纪80年代下半期我国务工经商流动人口示意图(1)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人口流动方向有什么特点?(1)由农村到城市、由内地省(自治区)到东南沿海的城市和工矿区(2)主要流入的地区是——、——、——地区,其原因是——。(2)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京津唐经济发展快,就业机会多,大专院校多(3)主要流出省(区)是——等,其原因是——。(3)四川、广西、安徽、湖南、山东、贵州农村剩余劳力多,经济发展慢,收入少(4)图中的人口流动也有与主流主向相反的流动,这是为什么?(4)发达地区有技术、资金者到内地经商、办企业,开发资源、发展边境贸易(5)简述这种人口流动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就迁出地而言:就迁入地而言:(5)加强了迁出地与外界社会的经济、科技、思想和文化等的联系,有利于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对人口压力大的农村,可缓和当地的人地矛盾。推动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繁荣,同时也给城市环境造成巨大压力。三、80年代中期以来的人口迁移方向:一、是从农村到城市;二、是从内地省、自治区到沿海城市和工矿地区特点:流动
本文标题:11人口再生产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31879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