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临床医学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
临床医学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转载妇产科小医生临床医学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临床医学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它具有科学和艺术的双重性。科学和艺术这两类学问似乎至少有两个不同非常重要。一是结论是否唯一。一门纯粹的科学,问题的答案如果正确那应该是唯一的,考试数理化都有标准答案,不可能答案不同但都正确;艺术则不然,对同一景物作画摄影、文学戏剧,有高下之分但没有对错之别。二是学习过程对于实践的依赖性。科学门类的学习主要在学院和实验室,而艺术类学习虽也在课堂上课,学一些基本原则和规范性知识,成才靠实践。课堂里学了透视法、空间论还成不了画家,做画家要靠反复实践。从科学和艺术这两个重要特征看临床医学,似乎医学更大程度上是一门艺术。以结论唯一性看,医师们对同一疾病状态可以开出不同处方,病人的处理有高下之分,但难说有对错之别。从学习对实践依赖性看,医学生学习解剖、疾病各论还不能说就是医生,成为好医生要靠反复实践。吴英垲老师说“医学生从学校毕业后的头十年是能不能成为好医生的关键”,这句话揭示的大约就是临床医学属性的道理。医学更大程度上是艺术,看病在很大程度上靠经验。经验是什么?经验是人们接触实践后积累的初级的感性认识,它们是可贵的,但有时是不可靠的。医生们在长时间的实践中于是养成习惯,倾向于感性地看问题。这是可行的,但有时会出差错。经验需要升华,感性需要上升为理性才具有更高的可靠性。能否自觉和经常地将经验上升到理性,这是对医生的高要求,却也是医生最终能否成才的基点。医生实现从一般经验到规律性认识、从感性看问题到经常能理性归纳这样的转变是需要条件的,一是个人素质,个人要有悟性和善于学习,二是要有环境,即所谓气氛和文化,人容易随大流,大家都这样,他也就容易上这条道中国的医疗水平不比美国差中午一个美国朋友过来看我。她在美国多次人工授精、试管婴儿,均以失败而告终。多年来一直困扰她的生育问题最后在协和得以解决——去年她顺利生下一个试管婴儿宝宝,再过5天,宝宝就周岁了。这次来,她主要想表示感谢,顺便准备一下生第二个的事情。如此看来,中国的医疗水平不比美国差。有一次,有一个辗转全国的病人来到协和,说:“现在我全国各地都跑遍了,现在到了协和,就算跑到国内的头了。要是协和也看不了,就只有去美国看了……”美国就一定比中国看得好吗?其实不一定……在门诊,我经常遇到各个国家专程赶过来找我导师看病的人——有新加坡的,有美国的,有加拿大的,有丹麦的,有荷兰的……很多在国外没办法的疾病在这里也得到了很好的救治。或者有些人专门因为国外的医疗服务质量不好而回国看病。如此看来,中国的医术不见得比美国差。据从美国医院实习回来的师兄师姐说,许多在协和司空见怪的疾病,在美国都是罕见病。例如,SLE在协和,每一个实习医生都耳熟能详,每个人都管过不少SLE病人,都能诊断个所以然来。但是在美国某州立医院,一例SLE居然引起全院医生围观,据说是一年难得一见……中国人口多,病人多,协和更是汇集了许多的疑难杂症。而医学是一门经验科学,因此,国内医院,经验丰富,即使科技稍不如国外,但是医疗水平可能还会稍胜一畴。庸医与良医医者,不应仅仅满足于解决病人的症状,更要寻求其病因,就是俗话说的“病根子”。举例,一个病人看医生:“大夫,我头疼。”一个平庸的医生会说:“给你开点治头疼的止痛药吃吧。”Theend。一个高明的医生会注意到病人的黑眼圈,并仔细寻根究底:“你今天是不是睡眠不太好?”病人:“嗯,睡眠不太好。”一个一般高明的医生就会说:“那给你开点安眠药吧。”要是顶级高明的医生,会问:“最近是不是有啥烦心事?”病人一听,顿时觉得遇到知心人了,blabla~~把最近的烦心事述说一遍,问题已经解决一半。剩下那一半问题,医生经过言语安慰开导,加上一些辅助药物,就基本解决了。再如,一个病人看医生:“大夫,我胃里冒酸水。”一个平庸的医生会说:“那是胃酸过多,给你开点胃友吃吃吧。”一个高明的医生会注意到病人的生活习惯,包括饮食等:“你今天吃了些什么?”病人:“嗯,今天中午吃了饺子。”噢,医生心里有数了:敢情是喜欢用醋调味。“尽量少吃些油腻的东西,也不要吃太多酸性食物,尤其是醋。有酸味的水果蔬菜可以少吃点,但是一次不要吃很多。”只知道喂病人药的医生不是好医生,顶多算个庸医。懂得“防患于未然”的医生才是有智慧的良医。忙碌碌医生”与“悠悠然医生有些医生管病人,天天很忙很乱:一会儿病人来找,一会儿家属来找,一会儿护士来找;他们的病人,一会儿发烧了,一会儿尿潴留了,一会儿伤口疼……我称他们为“忙碌碌医生”。他们忙于回答各种问题、处理各种并发症。他们看起来特别忙,似乎是个好医生,然而事实并不是如此,不是他们想在临床上花那么多的时间,只是他们没有事先把工作做到位,没有防患于未然,不得不很被动得处理各种问题。有些医生,却刚好相反,我称他们为“悠悠然医生”,他们平时看起来特别闲,啥事儿也没有,似乎不是好医生。事实上他们才是好医生——他们在病人没有出现并发症的时候就想法设法预防其发生;或者在并发症的早期就嗅觉敏锐得发现“苗头”并即使将并发症扼杀在摇篮中;或者他们得力的处理促使病人病情早期好转,减少了临床问题。例如,“忙碌碌医生”给病人补液后,病人憋气不舒服了,他们才发现补液给多了,或者没有及时利尿,已经导致病人心衰了。他们这时候才不得不去利尿、处理心衰并发症,不得不忙得疲于奔命,更加没有时间去琢磨如何诊断和治疗了。而“悠悠然医生”补液前就想到了要预防心衰,控制入液量、同时利尿,结果病人就很好,自然不会去打扰医生,他就有时间去琢磨怎么把病人的诊断搞清楚、怎么给病人治疗会好得更快,就形成了良性循环。再比如,“悠悠然医生”手术前就告诉病人——手术插尿管会难受、有想尿尿不出的感觉,不要担心,只管尿好了,不会真的尿出来,那只是错觉;麻醉后头会晕、想吐,那是正常现像,麻醉劲过去就会好了,不用紧张;手术完了伤口会疼,所有人都会疼,不要紧张……所以遇到这些情况的时候,病人和家属都很踏实:因为他们知道,这是正常的,不用慌张和惊恐。但要是遇上“忙碌碌医生”,那家属和病人就有得担心和忙碌了:一会儿就得找一趟主管医生。呵呵,如果你是病人,你看病希望遇上“忙碌碌医生”还是“悠悠然医生”呢?如果你是医生,你希望做“忙碌碌医生”还是“悠悠然医生”呢?协和年轻医生在价值选择多元化的社会转型期,面对严峻的医疗执业环境,一些学医的年轻人在无奈中选择了逃离。但也有一些年轻人,仰望如同蜀道般坎坷崎岖的医学山峰,在山脚下毅然选择了攀援而上。那么,究竟是什么在影响着他们的价值取向,又是什么激励着他们在医学的道路上前行?日前,健康报《人文视线》与医院宣传处、团委共同策划了一次以“医学人文与青年价值观”为主题的座谈会。与其说这是一次座谈,更不如说是一次净化的“心灵之旅”。人生价值出现多种取向无可厚非,但是无论什么时候,无论谁,信念在,人生就会更有意义。顶住压力和寂寞每天都要想着去完善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如果有人说自己在“协和”当医生,周围的人一定会向他投去羡慕的眼光。但是否有人真正了解,“协和”的医生是如何成长的,其光环背后,又有哪些外人难以想象的艰辛?陈金波:我到“协和”三四年了,到现在还没有办公交卡,因为没什么机会外出。我每周都要出门诊或者下病房,还得经常上图书馆、上网查资料、做临床实验统计分析、写文章。一天时间除了工作学习以外,就没有什么休闲时间了。初来医院时,老师告诉我们每天要保证3小时的读书时间,但是现在感觉比较难坚持,因为白天已经很累了,回家后最大的愿望就是倒头睡觉。须晋:我在“协和”西院工作时要天天上夜班。下午4点钟出门,5点准时接班,早上查完房9点半,回到家10点,而且周一到周日我只能休息一天。在东院,我要上两个总值班,倒班上,上24个小时休24个小时。但是休的那天你不一定能休,因为你还要听课、查资料、开会、写文章。每当下班的时候,我最希望做的事就是睡觉。刚开始的时候没经验,常常睡到下午2点就饿醒了。后来便想了一个办法:下了夜班先去买点面包、牛奶之类的放在床边,饿醒了便顺手抓了吃,吃完了接着睡。韩显林:今年过年,从年三十到初三连续4天我都去了病房。上个月,我不小心摔骨折了,当时就问领导是不是可以休假。领导说,上不了手术台了,但是还可以在病房里值班。因此,上个月一直是打着石膏工作的。平时白天上班,晚上女朋友找,我也不能去。偶尔看场电影都会有罪恶感。庄乾宇:有位外企老总住院后目睹了“协和”医生的辛苦,便把单位职员叫到医院来开现场会:“你们不是经常跟我抱怨工作辛苦吗,那我让你们看看大夫是怎么工作的。”我的呼机24个小时必须随身带着,无论何时,一响就要立即赶到病房。我的师弟师妹有的都已经结婚了,导师就问我什么时候考虑这个问题。我说等我能喘一口气的时候吧。导师便提醒我,在“协和”就没有喘口气的时候,还是早点考虑吧。韩显林:生活的压力无所不在。首先是工作本身的压力。面对病人,脑袋里永远反应的是不要出任何差错。每天躺在床上我还在回想今天所做的有没有什么纰漏,似乎总有一根神经在保持着警觉。第二是晋升的压力。住院医师每年都要参加医院组织的年度考试,考试不合格直接就被解聘了。3年后还要参加北京市统一的住院医师考试,考不过,也照样被解聘。每天都要想着去完善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做好临床,干好科研,提高英语水平。不能说下个月要晋升主治医了,现去“磨枪”,那肯定不行。此外,和其他人一样,我们也面临着生存压力,也希望能多挣些钱,买套属于自己的房子,早点还清贷款。贾宁:“协和”有着严格的住院医师培养制度。4年选不上总值班就可能没有科室要你,而且现在淘汰率越来越高。有10%的人晋升不上主治医师,30%的人晋升不上副高,70%的人晋升不上正高。越往上走,压力就越大。焦洋:压力有时也来自于病人。有时候你感觉自己为患者做了很多事情,但一些病人不理解,甚至觉得你另有企图,这时便觉得自己内心挺受伤的。我们接收的病人有很多已经在外面漂泊了很长时间,病没有治好,钱又花得差不多了,身心状态可想而知。但很多问题已经不是依靠我们单纯的热情或医疗技术本身能解决的。我们在急诊看病人,一个晚上要看三四十个病人,平均下来就是几分钟一个。有的病人排队时间长了就会焦虑,希望快点轮到自己,到自己了又都希望能够看得时间长一点,搞得我们压力很大。我们门口有卖肯德基的,有时我们会开玩笑说要用卖快餐的速度看急诊肯定要被病人打。平时外出参加同学聚会,感觉除了关心自己病情的人,其他人基本上不太关心我们说什么,好像他们也不太理解我们说什么。能和我们进行交流的似乎就是同行,大家都比较理解彼此。期待良心的奖赏没有任何事情能够代替这种成就感——帮一个人渡过难关魔鬼般的职业训练,漫长的成长周期,生存的巨大压力,收入和付出不成正比……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选择从医?“协和
本文标题:临床医学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32209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