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北方干旱对我国粮食生产的影响与抗旱的对策(蒋和平、辛岭)-
1中国农业科学院重点开放实验室世界银行“中国农业政策实验室”项目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研究简报2009年第3期(总第212期)2009年2月10日北方干旱对我国粮食生产的影响与抗旱的对策(蒋和平、辛岭中国农科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干旱是一种对经济、社会、环境带来巨大影响的自然现象。据统计,因干旱我国每年平均受灾面积达2000万公顷,损失粮食占全国因灾减产粮食的50%,因此缺水干旱已经不仅是困扰我国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而且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之一。一、我国北方干旱基本情况自2008年入冬以来,我国北方小麦主产区出现了严重干旱,对农业生产带来了较大影响。有15省市出现旱情,8省冬麦区受旱面积集中。截至2009年2月7日,全国农作物受旱面积1.63亿亩,比常年同期多1.10亿亩,有442万人、222万头大牲畜因旱发生饮水困难。河北、山西、安徽、江苏、河南、山东、陕西、甘肃等8省冬麦区受旱面积总计1.52亿亩,占全国作物受旱面积的95%,其中重旱4879万亩。在受灾的7个小麦InstituteofAgriculturalEconomicsandDevelopmentChineseAcademyofAgriculturalSciencesIAEDDDDKKKKKKDDDDDDDe2主产省份中,河南的小麦种植面积最大,产量占到全国的四分之一。然而,它的灾情也最为严重。全省小麦受旱面积4150多万亩,严重受旱700万亩,山丘区已有13万多人出现临时性饮水困难。二、我国北方地区干旱特点及成因分析2008年11月下旬以来,我国冬麦区降水量明显偏少,旱情持续发展,加之入冬以来几次强降温天气过程造成旱冻交加,对冬小麦安全越冬正常发育造成严重影响。呈现出几个特点:(一)北方地区干旱特点1、受旱面积大这次旱灾范围影响面大,全国作物受旱加上三北地区干旱地面积总数达1.63亿亩,比常年多1.10亿亩。这次干旱持续时间之长、受旱范围之广、受旱程度之重也是历史少见的。2、受旱区域集中,粮食主产区受灾目前全国一共有15个省、市出现不同程度的旱情,但是河北、山西、安徽、江苏、河南、山东、陕西、甘肃八省冬麦区受旱面积占到全国的96%,非常集中。从区位看,此次旱情主要影响的是黄淮、北部、长江中下游种植的冬小麦。受旱区域主要集中在华北、黄淮及西北东部的北方冬麦区。3、秋冬连旱冬小麦播种出苗以来,华北、黄淮、西北、江淮等地已经3个多月未见有效降水,较常年同期减少7-9成,部分地区降水3偏少已接近或突破历史极值,总体上看,冬麦区降水量之少为30年一遇,特旱区达50年一遇。北方麦区遭遇了多年罕见的秋冬连旱。4、受旱程度重据粮食主产省农业部门调查,由于长时间无有效降雨,加之大风天气较多,土壤失墒严重,北方麦区大面积出现3-10厘米干土层,旱情仍在持续发展。5、旱冻叠加在旱情持续发展的同时,2008年12月初以来,冷空气活动频繁,出现多次大范围降温过程,尤其是2009年1月20日-25日,我国大部分地区受到寒潮袭击,降温幅度达8℃-12℃,局部地区达17℃-20℃,对冬小麦安全越冬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加剧了旱情影响。(二)受旱原因分析这次旱灾可分为自然因素影响和人为因素作用两方面原因,其中气象条件是主要因素。1、自然因素的影响(1)气象因素:2008年入冬以来,降雨少,温度高。华北大部、西北大部和黄淮大部以及江淮一些地区连续无雨雪日超过80天,部分地区超过了100天。按照气象部门评价,是30年到50年一遇的少雨。去冬11月上旬至12月中旬,华北、黄淮以及西北东部部分地区气温比常年同期偏高2-4℃,土壤水分蒸发大,失4墒快。由于春节后气温回升较快,持续少雨,各地冬麦区提前开始春灌,有些还增加了灌溉的次数,用水增加并集中。加上部分地区江河来水和蓄水量偏少,造成抗旱水源短缺。(2)水资源组合的不平衡,也是造成干旱缺水的原因,特别是北方土地多,水资源少,以每亩耕地平均摊水资源量计,全国平均1800多立方米/亩,但黄河、淮河流域只有300多立方米/亩,辽河、海滦河流域更少,分别为200立方米/亩左右,不能满足农田用水的需要。2、人为因素的作用(1)生态环境恶化,以及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削弱了水利工程的抗旱能力由于人口的增加,人均占有耕地面积日益减少,在粮食单产低、农民生活困难的情况下,导致不合理的陡坡开荒活动较为严重,草山草坡不断减少,加上开山筑路、无序堆放废渣废料等因素,加速了水土流失,降低了土壤潜在的抗旱能力。我国北方历年晚秋至早春季节降水偏少,出现旱情并不奇怪。但此次遭受的旱灾是自1951年以来最严重的。此次旱情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气候变化趋势,也反映了经济发展过程中对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以及对水循环的破环。(2)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加大随着生产的发展,人类生活需求的增加,耕地复种指数的提高,农作物品种的调整和产量的提高,使农业用水量大幅度5增加,水资源供需矛盾更趋紧张,干旱问题更趋严重。例如以往种一季作物的不少地方,改为一年种两季。尤其是农作物产量大幅度提高,需水量相应增加。1949年全国平均每亩耕地粮食产量只86公斤,2008年亩产已达330公斤,若按每生产1公斤粮食所需水量核算,现每亩耕地作物所需水量,比解放初期增加好几倍。这也是新中国成立后大力发展水利灌溉事业几十年,平均每年受旱面积还是有增无减的原因之—。(3)资金投入不足,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滞后资金上的投入不足,导致很多地方的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都不尽完备。或是没渠,或是渠道废弃;或是没井,或是机井坍塌;要不就是有井没电,抗旱救灾只能靠肩挑手提。近年来,国家水利投资往往更偏重于投向大江大河治理等大型水利工程建设,而对农民真正影响最大也最起作用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加之农村税费改革后,“两工”取消,用于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工日每年大约减少45亿个,相当于每年减少900亿元的投入。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滞后,严重影响了我国北方地区抗旱效果。三、北方地区干旱对我国粮食生产的影响1、对粮食产量的影响此次旱情对我国全年的小麦生产或有重大的影响。根据以往经验,受旱严重地区小麦收成通常会下降两成,因此,按目前受灾的程度估算,受旱区减产幅度可能在13%左右,即使进6一步恶化,损失也应该会控制在20%以内。2、对全国小麦供给的影响据统计,旱灾区的单产平均每下降10%,那么产量会下降490万吨,库存消费比下降4.5%。由于我国有较高的小麦库存,在国家增加小麦投放力度的情况下,或增加一部分进口,2009年国内的小麦供给不会出现短缺。加上我国玉米、水稻也有较高的库存,库存消费比分别为26.4%、37.3%,分别高于世界平均水平10.1个百分点和18.8个百分点,因此,干旱对2009年全国粮食供给有一定的影响,但影响的作用有限。3、对粮食价格的影响受大旱影响,目前部分地区粮食价格上涨。2009年2月8日,山东淄博、辽宁铁岭、甘肃兰州和吉林长春的粳米,江苏连云港、吉林长春和山西临汾标准粉价格均上涨,涨幅在3.0%~21.0%之间。受减产预期的影响,来自北京玉泉路粮油批发市场的信息也显示,面粉行情在节后每公斤的涨幅为1~2块钱。4、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此次旱灾对灾区农民的生活会造成一定影响,灾区农民的增收会更加困难,尤其在目前农民工大量返乡的情况下。我们预测,旱情将令冬小麦减产5.8%左右,减产590万吨左右。若按现有的小麦价格计算,灾区的农民将会少收入158亿元左右。四、加强北方地区抗旱的对策(一)提高抗旱思想认识,加快人畜饮水工程建设7要宣传当前农业生产旱灾的普遍性、多发性、持续性,提高对长期抗旱的认识。本着自力更生、民办为主、国家补助为辅的原则,采取多渠道筹集人畜饮水工程资金,加快人畜饮水工程建设。该政府管、政府办的,政府要切实负起责任,履行职责,加强对农村人畜饮水工程建设的扶持力度。该让农民群众办的,做好农民群众的宣传、组织、引导工作,帮助农民兴办自己的事业。(二)提高雨水利用率,解决硬缺口根据水利部收集的相关数据,华北地区的雨水利用率不到15%,85%的雨水都随着河流流失了。解决华北地区旱情燃眉之急的应急办法,一是通过人工降雨;二是通过增加钻井取水力度,然后在雨季时积极回补地下水。(三)兴修水利工程设施,发展节水型农业以发展灌区为重点,搞好现有灌区维修、配套工程和节水改造工程,建设新的大、中型灌区,充分利用地表水,适地、适度发展适应气候的新型农作物。发展节水灌溉,加快节水灌溉工程的规划和建设,改变现有漫灌和串灌以及土渠等落后方式,提高灌溉效益,要全面推广渠道防渗,在丘陵山区依据地形条件发展大田自压喷灌。(四)根据干旱规律,安排合理的农业结构,采取科学的灌溉方法在我国北方气候干旱、半干旱年降水量少于500毫米的地8区,要种草种树以恢复植被,减少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在易旱地区,要通过耕作、育种、栽培、施肥,综合运用工程、农艺、生物、化学等措施,不断提高旱作农业的抗旱减灾能力。选择有一定抗旱能力的品种。在耕作技术方面,要提倡深耕细作,平整土地,采取耕作保墒或覆盖保墒的方法来抑制过量的蒸发、蒸腾。在灌溉方面,应推广科学的灌溉方法。采用喷灌、滴灌先进灌溉方式。(五)加强抗旱减灾工作体系建设,逐步构建较为完善的防旱抗旱服务体系要加快全国抗旱信息系统建设步伐,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手段,及时掌握旱情,预报旱情的发展趋势,为政府决策指挥提供信息和参谋。建立完善的防旱抗旱服务体系是提供优质抗旱服务的物质基础。一是增强服务功能,拓宽服务领域。及时维修各种抗旱设备,保证抗旱急需。二是强化服务网络,壮大服务规模。要逐步形成以县级抗旱服务队为主体,乡、村抗旱服务组织为基础,横向联合,纵向指导。三是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手段,开展形式多样的农业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工作,加强了对重要性、灾害性、转折性天气的监测预报,为政府决策指挥提供信息和参谋。(欢迎引用、摘编、全文刊载,请注明出处,尊重著作者知识产权。)责任编辑:李锁平高琼瑶通讯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12号联系电话:(010)82109793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传真:(010)62187545邮编:100081电子信箱:iae@mail.caas.net.cn网址:
本文标题:北方干旱对我国粮食生产的影响与抗旱的对策(蒋和平、辛岭)-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32431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