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一、中金现状0中金公司成没落贵族昔日老大竟沦为二流券商?中国国际金融公司(以下简称“中金”)业绩下滑速度惊人,尤其是中金的王牌业务IPO。2012上半年,中金仅承销了两个IPO项目,承销金额8.7亿元,排名行业第16位,承销收入1.06亿元,市场份额为2.84%,行业中位列第10位。对于一般的券商(投行)来说,这样的业绩差强人意,但是对于中金来说,就是不折不扣的灾难。3年前,如果有人拿平安、国信等券商与中金相提并论,会让很多人感到可笑。而现在,且莫说平安、国信,你几乎可以拿任何一家稍具规模的国内投行与中金比较。接受《新财经》采访的一位前中金公司董事总经理认为,中金很难再现过去的辉煌,因为中金自身的管理问题难以解决,且宏观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用‘没落的贵族’形容现在的中金最合适”。一、现状1曾经风光无限的中金怎么了?沦为二流券商?顶着“中国最顶尖的投行”这一光环,由于过分倚重IPO业务,中金在IPO业务没落之后,其整体业绩大幅下滑。根据金融数据提供商Dealogic提供的数据,2009年,中金IPO承销金额为113亿美元,市场份额在亚太区所有投行中名列第一。国内投行中只有中信证券入围前10名,承销金额不到中金的一半。2009年,中金的承销收入为10.9亿元,市场份额为20.64%。一位中金公司前高管自豪地说,中金开创了一条什么样的路,中国的投行就走一条什么样的路。由于出身特殊及公认为国内水平最高的投行,中金被认为是中国投行界的“贵族”。然而到了2010年,中金的IPO业务急转直下,虽然当年的IPO业务仍排名国内行业第一,但市场份额急剧下滑到4.13%,2011年下滑到1.27%。随着大国企上市资源的逐渐枯竭,中金的利润来源也大量减少,这种影响在2010年7月农行上市之后被凸显出来。从农行上市到现在的两年时间里,中金只完成了8单IPO,分别是光大银行、陕鼓动力、中国西电、凤凰传媒、新华保险、东方财富、广汽集团、吉艾科技。其中仅有东方财富和吉艾科技是创业板项目。中金没能抓住创业板开设和中小企业上市的机遇,以至于在2010年之后,中金的IPO业务出现了青黄不接的局面——大项目乏善可陈,小项目承接不上。二、存在的问题21、过于依赖大IPO项目中金公司曾公开表示,过度依赖大项目有较大经营风险,中金的投行业务重点发展方向将是国际化战略和成长型客户战略并重。然而到目前为止,仍看不到IPO业务有起色。不少业内人士认为,中金在过去两年中没有抓住中小企业集中上市的机遇,是因为项目储备不足,中金一贯以大项目为主,缺乏做小项目的经验,同时也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问题是,大项目的枯竭在意料之中,几乎每个业内人士都能看到,中金不可能对此不察。明知大项目越来越少,又不寻求新的业务增长点,中金在想什么?1、过于依赖大IPO项目3根据证监会网站信息,截至2012年6月底,A股有710家企业处在审查通道,中金保荐的项目仅有22家,有12个IPO项目拟在上海证交所上市,其中有陕西煤业、中国建材等三个联合主承项目;9个项目拟在深圳证交所创业板上市。然而,国信证券、招商证券和广发证券每家都有50个左右的IPO项目。中金公司在IPO市场上喜欢“抓大放小”。2012年人保集团A+H股IPO,两地规模可能高至60亿美元,中金公司跻身其主承销商之一。由于市场状况不佳,人保一再推迟上市。而且,人保为了确保发行顺利,找了17家投行。因此,中金虽跻身主承销商行列,但究竟能挣多少承销费有待市场检验。与此同时,中金在一些IPO大单上也未能参与,比如广发银行A+H股上市,融资约350亿元的IPO大单花落高盛、德银、美林美银、花旗、瑞信、麦格理、中信、海通、广发证券和英大证券等10家机构。而中国邮政速递和中国铁路物资等一些IPO大单也未见中金身影。2、精英人才流失4对中金来说,影响更为深远的是,伴随着投行业务的下滑,中金的内部管理出现了问题。作为合资投行,中金内部向来不乏权利斗争。2011年底,中金为其他券商贡献了大批投行精英,比如在新成立的合资券商第一创业摩根大通12名保荐代表人名单中,有中金公司背景的保代就有3位,陈晔、王伟刚和段晓东。三人皆来自中金投行部,而中金公司元老级人物贝多广现在是这家合资券商的CEO。在公司层面,中金公司近两年虽然人员流失较为严重,但同时又有一大批新人加入。2008年,中金公司的员工总数突破了1000人,2010年底,仅过了两年就达到1800人。新人与“老人”之间产生矛盾在所难免;另外,大批新人的加入并没有提升中金的业绩,而管理成本却居高不下。2011年中金的业务及管理费在营业收入中占比高达85.4%,而同类券商一般在40%~50%左右。2、精英人才流失5业内人士预期,在业绩下滑的压力下,今年中金仍很有可能减薪或裁员。有中金员工认为,公司现在人浮于事的情况很严重,内部管理混乱,和以前的中金大不一样。并且中金的个人风格太严重,决策者事无巨细均过问,可能是影响中金发展的最大羁绊。中金的高管人才仍在流失中。投行部资深的董事总经理黄国滨离开了,据说离开的原因是发展空间受到限制。另一位董事总经理程强也“曲线”离开了:先是2011年从投行部去了中金为股东的浙商信托,2012年3月又从浙商信托离职。所以说,精英人才的流失进一步加剧了中金公司的成为“没落贵族”的命运。3、业务调整不易61995年,中金成立时,两大股东中国建银投资有限公司和摩根士丹利分别占43.35%和34.3%。相比而言,中信证券2003年才成立投行部门,起步较晚。当2007~2008年中信崛起时,中金就有人看到了依赖投行大项目的风险,彼时,中金转型之声亦起,但3年多了,转型并不顺利。在业务领域上,中金由最初单一的投资银行业务,逐渐发展到今天的全业务链:投资银行、并购重组、资产管理、固定收益、研究、直接投资、自营业务、境内PE基金管理、信托等。但除了投资银行和并购重组外,其他业务均没有优势。虽中金一直布局海外市场,但在国际市场,除来自高盛、大摩、德银等深耕中国市场多年的国际大投行外,加上野村证券、巴克莱和美银美林等加大对中国市场投入,使市场竞争早已呈“白热化”状态。“就算一个项目从一开始就跟,临时插一脚进来的情况多的是,承销费收入比例当然会受到影响。”3、业务调整不易7(2)资管业务方面,虽然中金2004年就成为首家拥有独立资产管理公司的券商,其集合理财方面业绩也曾高居首位,但始料未及的是,最近几年一直在走下坡路,屡屡垫底。中金资管规模在300亿元左右,2011年9只产品除了2只投资债券的产品实现正收益外,几乎都覆灭了。(1)并购业务方面,虽参与并购业务的本土券商在增多,国际大行仍处于主导地位。并购重组财务顾问排名中,2011年中信证券超越中金,而中金2012年上半年又超过中信。2010年,按交易金额来计算,中金公司和中信证券分列第一、二位。国内券商设并购部门的很少,中信的并购业务线接近80人,在并购这一块投入较大,真正的竞争对手还是来自国际大投行。3、业务调整不易8(3)在营业网点布局上,中金自2003年在北京、上海和深圳各设立一家营业部,数年没有行动。直到2007年,中金才开始意识到有必要增加零售经纪业务份额。当年下半年,中金通过审批后开始筹建零售业务部门;2009年,中金陆续在其他二线城市成立证券营业部;2010年3月,中金才拿到自营业务牌照。中金营业部少,走的是高端客户路线,和中信、国金的规模乃至投入都不能相提并论。从中金在全国范围内已设立的16家营业部来看,其定位均比较高端,与国内券商吸引中小散户不同,中金主要客户群体为机构和高端个人客户。中金公司的客户、悦容资本董事总经理张力曾表示,其他国内投行要超越中金并不容易,因为中金已具有了先发优势,并形成了适应中国国情的成熟运营机制。但目前看来,这种先发优势有很大的局限性,在中金的优势业务领域,会有先发优势,然而这种先发优势难以转换为其他业务优势。二、利好因素仍在9中金所面对的并非都是利空。在大的IPO项目方面,中金今明两年仍可有所期待,中国邮储银行和中国人保都是中金的客户,二者如上市肯定都会成为当年的大单,中金至少会成为主承销商之一。从2012年上半年Dealogic的统计数据来看,中金在投行收入排行榜上排第六,确实业绩在提升。有众多合资投行的竞争,中金的优势未必会有那么大,但也不可小觑。目前看来,大多中小合资券商“水土不服”,2012年以来,仅有中德证券、海际大和、瑞银证券和瑞信方正4家抢到IPO业务,包括第一创业摩根大通被否决的一单在内,合资券商的市场占有率只有3.14%,高盛的合资公司高盛高华早已失去往日的光环,2011年至2012一单未开。二、利好因素仍在10在国际化方面,中金走在所有国内投行的前面,2005年在美国、2008年在新加坡、2009年在英国设立全资子公司,其IPO项目已经扩展到新加坡、纽约和法兰克福。但目前看来,竞争对手实力同样强劲。中信证券和海通证券正积极布局海外市场,中信证券作为唯一在海外上市的投资银行,是国内少数“走出去”战略起步较早的券商。此外,海外市场上,中银国际和工银国际实力颇强,工商银行董事长姜建清曾公开表示,希望获得A股承销牌照。中金的宗旨一直是“植根中国、融通世界”。中金目前已在纽约、伦敦、新加坡和香港设有子公司,并且有成功的项目。中金公司2012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16.14亿元,同比提高14.88%;实现净利润1.72亿元,同比增厚32.3%。三、问题的解决措施11(1)平衡IPO板块与其他板块的比重与投入(2)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和人才培养机制(3)在业务调整方面,发现问题要及时且快速的制定方案进行调整。谢谢!
本文标题:中金公司-资料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32881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