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第六章农作物生产第一节小麦栽培
第六章农作物生产农作物是指在农田大面积栽培的大田作物,常见的农作物有50多种,包括粮、棉、油、糖、麻、烟、纤维、饲料等作物,三大粮食作物在我国栽培面积占农作物种植面积的55.6%,作物生产的目标也由片面追求高产转向两高一优。本章将主要讲述小麦、玉米、水稻、甘薯、马铃薯、大豆、油菜、花生等常见农作物的栽培技术。简要讲述糖料作物、小杂粮、小油料等作物的栽培技术。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谁控制了石油,就控制了所有国家;谁控制了货币,就控制了全球经济;谁控制了粮食,就控制了人类。”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将“粮食”列为控制人类的三大武器之一。第一节小麦一、小麦生产概述小麦是世界上重要的粮食作物,是世界1/3以上人口的主粮,居世界三大粮食作物之首。小麦籽粒中富含三大营养物质、矿质元素和纤维素,其中蛋白质含量为11--14%,高的可达15--20%,小麦粉可加工成多种食品,其副产品—麦麸是家畜家禽的优质精饲料,也是重要的工业原料。小麦是国家主要的储备粮和贸易粮。小麦种植面积较大的国家有:中国、美国、印度、俄罗斯、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小麦世界最高单产19995kg/hm2(德国),我国最高单产15045kg/hm2(青海)。小麦是我国第二大粮食作物,全年种植面积3×107hm2左右,占全国粮食作物总面积的20%,其中种植面积较大的省有河南、山东、河北、四川、江苏、陕西、甘肃等。小麦在我国分布很广,北至黑龙江的漠河,南至海南岛,西至新疆、西藏,东至沿海地区。我国小麦分为两大类型:冬小麦和春小麦,比例约为4:1。二、小麦的生长发育(一)小麦的生育期小麦的生育期是指小麦从出苗到成熟所经历的天数。我国冬小麦从南到北,生育期在120—300天,春小麦一般为100—140天。我省主要栽培半冬性和春性品种,半冬性品种生育期一般在210-240天左右,(二)小麦的生育时期(冬小麦)为了便于研究和适应生产上的需要,一般把小麦的一生划分为12个生育时期。各生育时期的划分标准如下:1、出苗期:50%以上幼苗的第一片真叶伸出胚芽鞘1.5-2.0cm的日期。2、三叶期:50%以上主茎第三片叶伸出1cm的日期。3、分蘖期:50%以上植株第一个分蘖从主茎叶腋里伸出1-2cm的日期。4、越冬期:当气温稳定降至3℃以下时,麦苗地上部分基本停止生长的日期。5、返青期:春季气温稳定上升到3℃以上,麦苗心叶长出1cm以上,叶色由灰绿转为青绿的日期。6、起身期:植株由匍匐转为直立,主茎第1节开始伸长的日期。7、拔节期:50%以上植株第1节离开地面1.5-2.0cm,用手能摸到地上第1个茎节的日期。8、挑旗期(孕穗期)50%以上旗叶全部露出叶鞘,叶片展开的日期。9、抽穗期:50%以上麦穗抽出一半的日期。10、开花期:50%以上植株麦穗中部小花开放的日期。11、灌浆期:50%以上植株麦穗中的籽粒长度达到最大长度的80%,从籽粒中能挤出汁液的日期。12、成熟期:50%以上植株籽粒变硬,呈现本品种固有特征的日期。(三)小麦的生长阶段根据栽培和育种的需要通常把小麦的生育过程划分为3个阶段:1、营养生长阶段:又称前期生长阶段,是指从种子萌发出苗至返青。长根、叶、蘖。2、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阶段:又称中期生长阶段,也叫春季生长阶段,是指从返青至抽穗。根、叶、蘖、茎的生长和穂的分化发育3、生殖生长阶段:也叫后期生长阶段,是指从抽穗至成熟。籽粒的形成和灌浆。(四)小麦阶段发育特性小麦由营养生长转化为生殖生长的阶段性质变过程叫阶段发育。不同的发育阶段都要求一定的外界条件,如温、光、水、空气、养分等,往往是其中某一个因素起主导作用,若缺少主导因素作用,小麦就不能完成阶段性发育,因而就不能开花结实。小麦从一个阶段过渡到另一个阶段,对外界条件要求差异极大。因此,小麦的个体发育可分为春化阶段(感温阶段)和光照阶段(感光阶段)。1、春化阶段(从出苗至起身)春化阶段是小麦第一个发育阶段。冬小麦在发芽出苗后,必须经过一定时间和一定程度的低温才能进入生殖生长时期。这一阶段称为春化阶段。小麦通过春化阶段时,温度起主导作用,因此,又称为感温阶段。如果冬小麦春播,因缺乏春化阶段发育所需的低温,个体发育就停止在分蘖状态而不抽穗。根据小麦春化阶段对温度高低和时间长短的要求不同,小麦品种可分为三个基本类型:(1)冬性品种。0-3℃,23-50天。春播,未经春化处理不抽穗。这类品种在越冬期匍匐性强,耐寒性强,分蘖力强。(2)半(弱)冬性品种。0-7℃,15-35天。这类品种春播,未经春化处理,不能正常抽穗。(3)春性品种。0-12℃,5-15天,对温度反应不敏感,未经春化处理,春播可正常抽穗,这类品种耐寒性较弱。分蘖力差。2、光照阶段(起身至拔节)小麦通过春化阶段后,必须在一定日照时间才能完成生殖器官的生长发育,开花结实。日照长短在这一阶段起主导作用,其次还需要较高的温度。小麦是长日照作物,在光照阶段,若延长日照,一般能促进发育,提前抽穗成熟。若长日照条件不能满足,则不能通过光照阶段,导致抽穗延迟或不能抽穗结实。根据小麦对日照长短反应的不同,可将冬小麦分为三个类型:(1)反应迟钝型。8-12小时,16天以上。(春性品种)(2)反应中等型。12小时以上,25天左右。(半冬性品种)(3)反应敏感型。12小时以上,30-40。(冬性品种)3、阶段发育理论在小麦生产上的应用。(1)引种。在小麦引种时,首先要考虑品种的阶段发育特性。例如,南种北引,一般表现早熟,但抗寒性差,冬季常造成大面积的冻害死苗;北种南引,多表现发育延迟、成熟晚,甚至不能抽穗。一般,从纬度相近的地区引种较易成功。(2)确定适宜的播期和播量。冬性强的品种春化阶段长,分蘖力强、耐寒性强,可适当早播,播量要适当减少,春性强的品种春化阶段短,分蘖力弱,应适当晚播,并适当增加播量。(3)肥水管理小麦穗分化与光照阶段同时进行,因此,在光照阶段加强肥水管理,适当增加氮素营养,保证充足水分,有利于延缓光照阶段的发育,延长穗分化时间,对培育大穂有一定效果。这也是春季施起身肥的理论依据。三、栽培技术(一)播前准备1、精细整地整地标准:耕层深厚、土碎地平、松紧适度、上虚下实。2、施足底肥与种肥小麦施肥原则:应贯彻以底肥、农家肥为主,以追肥、化肥为辅,氮、磷钾配合施用的原则。底肥用量一般占总施肥量的60--80%小麦需肥特点:据测算,每生产100kg小麦籽粒,需从土壤中吸收纯氮(N)3kg左右,有效磷(P2O5)1-1.5kg,有效钾(K2O)2-4kg,三者比例约为3:1:3。据试验研究:每生产100kg籽粒,需有机肥1000kg,硫酸铵10kg,过磷酸钙8kg。考虑到肥料利用率,施肥量应适当扩大到1.5—2倍。施用种肥应以氮肥为主,配合施用磷肥,适宜作种肥的氮肥为硫酸铵或硝酸铵。用量每亩5kg。提问:为什么碳酸氢铵和尿素不宜作种肥?(碳铵吸湿性强,尿素含有缩二脲)(二)播种技术1、适期播种播种是小麦栽培技术的核心环节之一,而适期播种又是培育壮苗的关键环节。(1)适期播种的作用:能充分利用适宜的温度条件,使小麦出苗、分蘖正常,根系发达,群体指标适宜,个体生长良好,有利于形成冬前壮苗,增强抗寒性,保证幼苗安全越冬,并为春季穂多、穂大打下良好的基础。(2)适宜播期的确定目前确定适宜播期的方法有两种,一是气温法,这是最常用的方法。一般认为冬性品种16--18℃,半冬性品种14--16℃,春性品种12-14℃时播种较为适宜。从时间上看,从北向南一般在9月中、下旬至10月上中旬。二是积温法:以积温为指标。根据当地气温资料,从日平均气温3℃之日开始,往前累加日均温,当积温达到500-600℃时为最佳播期,其前后5天内为播种适期。2、种子处理、精选及发芽试验种子处理包括晒种和药剂拌种。拌种方法:用1605乳油500g,加水50kg,拌麦种500kg,拌种后闷种4-6小时即可播种。发芽试验是确定发芽率和计算播种量的重要依据。发芽率一般要在90%以上。低于80%则不能作种用。3、合理密植合理密植是小麦增产的中心环节。(1)播种量的确定常采用“四定”法,即以田定产,以产定穂,以穂定苗,以苗定播种量。(具体含义如何理解?)在以苗定播种量时常按“斤籽万苗”来粗略估算。准确计算播种量可用公式进行计算:播种量(Kg/hm2)=[每公顷基本苗数×千粒重(g)]/[种子净度(%)×发芽率(%)×田间出苗率(%)×106](2)播种方式的确定小麦的播种方式主要有两种:条播和撒播。条播时行距的确定:低产田16-20cm,中产田20-23cm,高产田23-25cm为宜。4、提高播种质量(1)播深适宜:适宜深度3—5cm,一般以4cm为宜。(2)下籽均匀(3)播后镇压小麦机播三、田间管理小麦田间管理分三个阶段进行,即前期、中期和后期。(一)前期管理是指从种子萌发出苗至返青前阶段,包括出苗期、三叶期、分蘖期和越冬期4个生育时期。1、生育特点:长根、长叶、长分蘖等,以营养生长为主。三叶期是幼苗营养的转折期。(1)小麦种子的构造:由皮层、胚和胚乳三部分构成。(2)影响种子萌发的因素:温度、水分、氧气小麦种子发芽的三基点温度:最低1--2℃,最适15--20℃,最高30-35℃。当小麦种子吸水量达到种子干重的45-50%时便开始萌动,一般认为种子萌发需要的最适土壤湿度为田间最大持水量的60-70%。胚种子胚乳皮层种子发芽出苗过程(3)小麦的根系小麦的根系为须根系,由初生根和次生根组成,初生根较细,较少(3-5条),但入土较深;次生根较粗、较多,入土浅,是小麦的主要根系。小麦根系生长三基点温度:最低2℃,最适:16-20℃,最高:30℃根系生长剖面图小麦的根系生产实践证明,生物产量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根系发育状况。加强对小麦根系的研究,对于高产品种培育及配套高产技术研究具有重大意义。地下3.5米深处的小麦根系走廊根系走廊的橱窗内正在生长的根系(4)小麦的分蘖分蘖是小麦的重要特性之一。小麦在3叶时开始长出胚芽鞘分蘖,在4叶期便开始发生主茎分蘖。分蘖发生在分蘖节上。分蘖节:麦苗基部地下茎节与节间组成的密集节群,多处于地表下2cm处,其作用:一是产生分蘖;二是贮藏养分,保护幼苗安全越冬。地下节间一般不伸长。如果播种较深,小麦的根茎(地中茎)能向上伸长,将分蘖节推到适宜深度。分蘖数一般在5-8个,有效分蘖数一般3-5个,冬小麦分蘖有两个旺盛阶段即冬前旺盛阶段和冬后旺盛阶段(起身期)。小麦分蘖分为一级分蘖、二级分蘖---小麦分蘖成穂规律:主茎分蘖和冬前大蘖成穂率高。影响分蘖的因素包括:温度(最适13-18℃,低于3℃分蘖停止,高于18℃分蘖受抑制)、水分(70-80%)、养分(氮、磷)、光照、播深、播期和品种等。小麦的分蘖分蘖发生与叶蘖同伸规律适期播种条件下,出苗后15-20天,主茎出现第三叶(3/0)时,可长出胚芽鞘分蘖(P);主茎第四叶伸出(4/0)时,第一叶分蘖伸出;主茎第五叶伸出第二叶分蘖长出,分蘖发生与主茎叶片出现保持n-3的同伸关系,称之为叶蘖同伸关系。(1)一级分蘖从主茎上发生的分蘖(2)二级分蘖从一级分蘖上长出的分蘖(3)小麦主茎不同叶龄期的单株茎蘖数,如不计算芽鞘蘖,则可表示为:主茎叶龄:345678910单株茎蘖:12358132134(5)小麦的叶叶的构造:由叶片、叶鞘、叶舌、叶耳组成。全株12-15片,分为两类:一是近根叶组,一般8-9片,其中冬前6-7片,越冬后死亡;冬后(返青后)2片(间隔20天),孕穗期死亡。二是茎生叶组,一般4-6片,通常5片,拔节后长出(间隔5-7天),在生产上,延长旗叶的功能期,具有较好的增产效果。2、小麦前期主攻目标一是苗期确保全苗、苗匀;二是冬前要促根增蘖,确保茎数,实现冬前壮苗;三是确保幼苗安全越冬。小麦冬前壮苗标准:(1)苗龄适宜,春性品种6叶一心,半冬性品种7叶一心;(2)分蘖多,春性
本文标题:第六章农作物生产第一节小麦栽培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33298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