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西师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教材分析
西师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教材分析数学·一年级(上)教材分析分二个部分(第一部分全册教材说明第二部分、单元教材分析第一部分全册教材说明一、教学内容全册教材共6个单元,3个实践活动,按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领域整理了一个表(见教参P2)数与代数有3个单元,包括:第一单元10以内数的认识及加减法;第三单元10~20各数的认识;第四单元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数。三个单元从页码看占全书128页中的108页。从教学时间看占60课时中的45课。由此可见:1、数与代数在数学课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并作了较大改革。(1)重视对数的意义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数感和符号感;(2)淡化过分“形式化”和记忆要求,注视情境体验,过程方法;(3)注重自主活动,培养发现规律,探求模式(实际——数学——实际解释)的能力;(4)注重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5)降低计算难度和速度的要求、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减少单纯的技能性训练、避免程式化地叙述算理。空间与图形有:二、分类、认识物体,结合简单的初步的分类,感受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体,内容少只有8页,时间少,只用4课时。2、将以往的“几何”拓广为“空间与图形”(1)按照图形的认识、图形与变换、图形与位置、图形与证明四条线索展开。(2)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动经验、结合物体的颜色、形状、用途进行分类,结合分类辨认物体(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3)通过实践活动,增强直观体验,认识基本图形。并强调长度等量的实际意义,强调测量过程。(4)加强对周围环境和实物的直接感知,发展空间观念。(5)注重内容的相互渗透、逐步深入、螺旋上升、循序渐进。统计与概率是课标的新增内容,第一册只安排了象形统计图初步感受一下统计,教材只有4页,时间只有2课时。3、使学生初步经历统计的过程,体验统计的优越,感受统计的方法。(1)本册让学生初步认识象形统计图表。(2)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有所体验,知道从报刊、杂志、电视等中获取信息;(3)根据统计需要,选择适当方法(计数、测量、实验)收集数据;(4)根据统计图表,回答简单问题,并与同伴交流;(5)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事实、用根据说话的态度,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实践与综合应用在第一学段称为实践活动。本套教材每册一般安排的三个实践活动。本册有快乐的一天、环保小护士、小小统计员。4、实践活动是一种新的学习形式,在知识与技能领域设置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发展创新意识,培养实践能力的机会。(1)有助于改变传统学习造成学生“强于基础、弱于应用;强于答卷、弱于动手;强于考试,弱于创造”的局面。(2)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成为必须的学习内容,直接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3)改变学习方式,让学生切实感受调查分析、预测推理、检验论证等数学过程与方法。(4)从小接触数学内容的现实性、问题性、综合性和探索性。(5)体验实践活动的基本过程(四步)“生活情境,发现问题——动手实践,观察研究——得出结论,解释论证——表达陈述,汇报交流”。二、教学目标《纲要》中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在数学课程标准中,细化为“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四个方面。要让我们的数学教学不仅让学生获的必要的知识与技能,在知识与技能中“思考数学”。更重要是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认识身边的人和事,用数学眼光观察和研究社会现象,学会进行“数学思放”。发展学生的理性认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教学态度,建立自信心等。因此,必须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把“数学思放、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列为教学目标。具体内容见教参P3~P5。1、知识与技能在第一册主要是初步了解加、减运算的意义;正确并逐步达到熟练进行10以内,20以内加减法计算;直观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直观认识象形统计图、表。(1)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是学生数学学习的重点;(2)对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认识不是一成不变的;(3)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发生了变化——不仅包括“客观性知识”,还包括属于学生自己的“主观性知识”(经验的、不那么严格的、可错的);(4)变只重结果不重过程在知识的形成(应用)过程中学习知识(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课程目标)。2、数学思考它应该涉及以下内容:(1)结合数的认识,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感,发民抽象思维;(2)结合形体认识,丰富对现实空间和图形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3)结合统计初步,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推理的过程,发展统计观念;(4)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5)数学的思考是在学习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进行的,但它却不以掌握数学知识为标志。3、解决问题什么是解决问题?(1)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开始具有初步的问题意识;(2)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3)学会与人合作,学习用自己的语言几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4)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第一册是最初步、最简单的)(5)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解决问题并不等于同于传统的解题活动。它可以是纯粹的数学题,也可以是解数学题形式呈现的各种问题。核心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猜测、交流、推理”等富有思维成份的活动才能解决的;4、情感与态度首先在认识上,情感态度目标的要求是素质教育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要求,体现合格公民的许多素质是可以通过数学课堂活动来培养,使数学课堂成为素质教育的课堂。怎样体现呢?(1)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2)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3)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性及数学结果的确定性;(4)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能发现错误并及时改正。在教学活动中如何认识和处理四个方面的目标呢?或者说这四个方面的目标有什么关系呢?(1)四个方面的目标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对人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缺一不可;(2)四个方面的目标是在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中实现的(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离不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而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必须以有利于其它目标的实现),不能孤立进行;(3)学生在“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的发展比单纯在“知识与技能”方面的发展更为重要;(4)注意处理好“目标的达成、目标渐进、目标渗透”,不能一刀切,有的不是立竿见影;明确地将“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列为课程目标,并作出具体的说明,这是《标准》的一大发展,也是本教材的一大特色。过去,学生学习的主要任务是知识与技能,而把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作为“顺带进行的副产品”。一旦知识学习与情感态度的发展产生矛盾,后者自然退位服从前者。现在把四个方面并列为整体目标,能够有力的制约“退位”现象的发生,保证学生均衡的、可持续的发展。三、教材编写的基本特点这册实验教材在编写中注意四个遵循:·遵循《课标》倡导的基本理念,规定的数学内容及目标;·遵循《课标》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提出的“教学建议”和“教材编写建议”;·遵循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的原理;·遵循儿童的年龄特征及认知规律。具体体现了以下五个特点:1、教学素材来源于学生的现实,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1)教学内容的现实性——与学生直接相关的,发生在学生身边的、见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有直接经验的;(2)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知识;用具体情境引入数学问题,P16例1;用具体情境引导学生思路,P4例1;用具体情境激发学习兴趣,P25例4;总之,教学内容要做到生活化、情境化、趣味化。2、提供探索空间、引导儿童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1)数学知识不宜以定论的形式出现,培养儿童的问题意识,P7例1;(2)充分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学生自主探索搭建认知平台,P13第7~9题;(3)体现开放性和多样化,让学生充分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P5例4;(4)把合作交流作为学习行为与学习要求,P72例3。我们想通过以上的努力实现《课标》提出的:“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如果说1、2是内容,以下是呈现方式:3、内容呈现直观形象,课堂活动丰富多彩。(1)让学生亲近数学、了解数学、喜欢数学、乐于学习数学;教材基本上以卡通、漫画、图片、表格为主,文字很少且以对话出现;由于教材形式多样、生动、形象、直观,从实验区反馈意见,学生喜欢数学、喜欢数学书。(2)有利于学生“(动作)感知——表象——概念(符号)”;(3)课堂活动(本教材的独创);作用:提供更多的动手实践,讨论交流的机会;主要形式:操作、游戏等,不同于做一做、练一练。课堂活动与教学活动、练习活动的联系与区别;《课标》“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简而言之,就是数学教学活动化。按教学过程,一般可分为“教学活动、课堂活动、练习活动。这三者的关系应该是:·教学活动:任务是学习认识新知(例题),形式是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通过师生互动,全班交流的学习活动;·课堂活动:任务是理解内化新知,在小组(同桌)之间进行的生生互动、合作交流,是一种半独立的学习活动;·练习活动:任务是巩固、应用新知,基本上是独立进行的个体活动。4、实践活动,特色鲜明实践与综合应用在三个学段分别为实践活动、综合应用和课题学习,它是为学生提供一种实践性、探索性和研究性学习的课程渠道。(1)联系实践,综合应用,探索为主,形式多样;(2)分散安排与集中安排结合,个体活动与集体活动相结合;分散——个体进行的小活动至少有三次;集中——全班性活动也是三次;(3)题材多样,贴进学生生活,注意适用性与开放性;(4)展现过程,有一定的操作性。5、体现学法,利学利导(1)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习学生数学的重要方式;(2)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展示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展示儿童的思维过程;——允许儿童采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和策略解决问题;(3)认真听讲、课堂练习、课后作业仍然是重要的学习方式。6、注重数学文化、培养数学兴趣本册教材安排两个数学文化:数的产生、生活中的分类;·数学文化是数学学习的重要资源;·数学文化包括数学简史,数学趣闻,数学家的事故,数学的影响……·数学文化有助于体会数学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四、教具、学具准备(教参P18~P20)五、课时安排建议(教参P20~21)第二部分单元教材分析准备课:上学了(P2~P3)应把握以下几点:(1)在看、数、说的活动中,使初入学儿童了解学校生活,感受老师、同学之间的亲切、克服陌生、产生愉悦;(2)不要求儿童是否会数数,是否会认数字。注意让学生在感受1~10各数具体的情境中说一句含有数字的话;(3)在数与说同要尊重儿童的自主选择,教师要注意根随学生的兴趣与思维组织教学活动。(4)室内外结合,看校园与看主题图结合。(课例见教参P24~P26)一、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单元教材说明(1)10以内数的认识分为1~5、0、6~10三段,突出5、0、10;(2)10以内数的加减法有分有合,5以内的加减法是分开安排,6~10加减法是混合安排;(3)数的组成不作为知识点加以学习;(数的组成与加减计算是同一知识平台;数的组成不是加减计算的唯一基础)。单元教学建议(1)重视建立初步的数感:什么是数感——数感是人们对数与运算的一般理解;数感是具体的——结合生活情境、在数学活动中、学习用数表达和交流信息,为解决问题而选择数与运算,并对结果作出解释。(2)联系生活实际,切实感受计算的必要性;(3)提供算法多样化:——让学生有自主选择算法的空间,增大探索不同方法;——怎样体现?加法:顺数、合起
本文标题:西师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教材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34479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