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中国书法教学课件李陟威13548582206二o一七年三月中国书法教学课件第一章中国书法的发展第二章书写工具第三章姿势与笔法第四章碑贴的临习方法第五章楷书第六章行书第七章隶书第八章书法创作第九章书法欣赏课程要求•1、按时出勤•2、课堂互动个体辅导为主•3、课后练习作业•4、学习工具自备课程特点•1、软笔为主,硬笔为辅•2、实践为主,理论为辅•3、过程考核为主,结果考核为辅第一章中国书法的发展•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一门线条艺术,在书写中与笔、墨、纸、砚相得益彰,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举世公认的艺术奇葩。早在5000年以前的甲骨文就初露端倪,书法从文字产生到形成文字的书写体系,几经变革创造了多种体式的书写艺术秦隶汉隶章草今草狂草玉箸篆秦篆铁线篆甲骨文(古篆)钟鼎文(金文)石鼓文魏楷唐楷行楷行草大篆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注:(1)箭头表示书体的演变;(2)楷书从隶书演变而来,但晚于草书。书体演变示意图峄山碑(篆书)《张迁碑》隶书下页书法艺术,是我们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她以独特的艺术风貌自立于人类社会的文化艺术之林。其溶古铸今不断发展,至今已具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宝库增添了一份珍贵的遗产。第一节什么是中国书法从通俗意义上讲,书法就是书写中国汉字的方法。说具体一点,书法就是以毛笔或硬笔为书写工具,以汉字为表现对象,以笔法、结构、章法为表现手法,并能表现作者的思想情趣的一种线条书写和造型艺术。中国文字书写之所以能成为艺术,原因应该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原因有两个,就是由中国特有的书写对象——汉字和中国特有的书写工具——毛笔的特点所决定的。汉字是由象形文字发展而来的方块文字,它是民族文化精神、民族情性与智慧的产物,是充分体现了民族哲学、美学意识的文字形态。它是书法艺术造型的基础。我国汉字经过长期演变,虽然日趋抽象化,但仍然具有“因形见义”的表意性质,其丰富的点画线条和复杂的形体结构可以产生无穷无尽的变化。正是由于汉字本身具有造型美的因素,汉字书写才有可能成为一种线条造型艺术。中国特有的书写工具——毛笔,是汉字书写成为艺术的又一重要原因。毛笔是中国特有的书写工具,它刚柔相济,柔软而富有弹性,可以对汉字的线条作长短、粗细、枯湿、虚实等多种变化,它有点有面,藏露结合,变化无穷,能够表现出书写者的精神世界。由此可见,汉字与毛笔的特殊性,是产生书法艺术的主要原因。第二节书法学习的意义学习书法的首要意义在于写好汉字,是指能写出一手字体规范、形态美观的汉字,而且还应具有一定的书写速度。所以只有将汉字书写训练与学习民族传统文化联系起来,才能较快地练字。第二节书法学习的意义学习书法的另一层意义在于它能有效地提高民族文化素质。汉字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根基,它是汉字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一种文化现象,而且还是承载和传播文化的工具,它是表述宇宙万物及其事理的全息标志,汉字中负载着古代大量的科学知识、文化观念、审美情趣,也蕴含着许多哲理。第二节书法学习的意义学习书法需要持之以恒的精神,它可以培养青年学生坚韧的意志力和勤奋、严谨的作风,形成有利于工作的良好品德。学习书法,讲究凝神静气,排除杂念,这与中医气功相类似,可以起到锻炼身体、延年益寿之功用。第三节怎样学好书法书法一、要明确学习目的二、要培养浓厚的兴趣三、要遵循科学的方法四、要有认真刻苦的学习态度五、要学用结合,学以致用六、要注重“字外功夫”的修养一、要明确学习目的青年学生学习书法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适应今后工作的需要,提高文化素质和审美能力。因此,要扎扎实实地练好基本功,掌握书法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法,从实际应用出发,逐级攀登书法艺术的高峰。二、要培养浓厚的兴趣有了浓厚的兴趣,等于就有了成功的一半。而任何兴趣都不是从来就有的,学习书法也是如此。只要把学习书法作为社会的需要和自己完善的需要,不断地培养自己的审美观念,多看、多写、多交流,经过一定时间的刻苦练习,兴趣就会逐步建立起来的。三、要遵循科学的方法科学的方法应该是讲究法度,循序渐进。而循序渐进的顺序是指:先学楷书,后学行草,再推进到其它字体;先写大字,后写小字;先专攻一种字体,再博学多家。先学楷书,并不是说楷书容易学,但就其笔画比较规范化,以及结构比较有规律等方面而言。楷书确实比行草书容易把握一些。再由于各种用笔方法在楷书中最齐备,而且运笔和结构的基本法则也适用于行草书。所以,先学楷书更符合学习的规律。在对楷书的基本笔法和结构法则有了一定的熟练程序以后,就可以同时学习行草书了。这可以互相借鉴,相互促进。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先学写大字的好处在于:大字点画较长、较粗,书写时运笔过程明显,起笔、行笔、收笔的三个步骤虽连贯,但相对比较独立,在学习时,可以分解练习。如有不对就容易发现和纠正。再者写大字有利于锻炼腕力和臂力。先专攻一种字体,再博学多家:就是要先集中力量专攻一种字体,融洽贯通。在此基础上,再举一反三,学习别的字体。但是博学多家也很重要。凡有成就的书法家无一不是取众家之长,融为一炉,才能写出具有自己个性特点的高水平的书法作品。当然,博学多家必须以专攻一体,掌握扎实的基本功为前提。四、要有认真刻苦的学习态度学习书法还必须具有一丝不苟,持之以恒的学习态度。只有做到勤学多练,才能达到“心手相畅”的境界。切不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纵观历代名家,没有哪个不是苦练数载而成功的。五、要学用结合,学以致用学习的目的全在于应用,学习书法应该和日常应用书写紧密结合。只有把所学的书法知识和技能有意识地运用于日常书写的一切场合,才能从根本上杜绝旧的书写习惯的重复,以便尽快地掌握新的书写技能。六、要注重“字外功夫”的修养首先,应加强书法理论修养。多读书法理论著作,多读名家的碑帖及其心得体会文章。其次,应加强道德情操修养。书如其人,书法最能反映人的个性、气质。再次,要加强各种文化艺术的修养。书法艺术同其它各种文化艺术有着密切的联系。只有广泛地办强修养,才有益于书法的提高。[思考与练习]1.为什么中国的汉字书写能成为一门独特的艺术?2.循序渐进的书法学习方法包括哪凡个方面的内容?3.如何加强书法“字外功夫”的修养?第一节汉字的起源与书法的产生八卦说结绳记事和契刻说仓颉造字说在汉字的初始阶段,“书法”仅表现为古人写汉字的技巧,还称不上艺术。但在甲骨文中已经明显地包含了书法的三要素:用笔、结字与章法。正是这种追求完美的实践,却为后来书法艺术的正式产生及发展奠定了基础。书法艺术产生时期大约为两周晚期至秦代。两周晚期,金文已趋成熟,字形结构愈加稳定,从流传下来的这一时期的铭文(如《毛公鼎》、《散氏盘》来看,线条圆浑纯正,字体雍容、自由,规整中而又有变化,章法井然有致。这种追求汉字书写的视觉形象美的高度自觉性,预示着一门新艺术的诞生。周《毛公鼎》周《散氏盘》汉字属于表意的方块文字,素以字数繁多,结构复杂著称,虽给书写带来诸多不便,但却给中国书法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土壤。几千年来,我们的祖先一直在这块肥沃的土地上辛勤笔耕,终于使汉字书法艺术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门类,在世界艺坛大发异彩。世界上任何国家、地区和民族的书写艺术,都无法与之比拟。这一点,作为炎黄子孙,应当引以骄傲和自豪。第二节汉字的构造汉字的构造,历来有“六书”之说。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说:“一曰指事,二曰象形,三日形声,四日会意,五日转注,六日假借”1、象形象形是描摹自然物象形状的造字方法。“画成其物,随体诘诎”。象形文字与图画文字相比,它比图画文字更简练更图案化抽象化。2、指事指事是用象征性符号来表示抽象概念的造字方法。它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纯粹用象征性符号来表示抽象概念的;另一类是利用原有的象形字加上符号而成的。3、会意会意是用两个或两个以上象形字组合,凑出一个新意义的字造字方法。象形、指事都是单体字,会意所造的字构成合体字。合体字在汉字中占90%以上。构成合体字的基本单位叫偏旁,偏旁有两种:一种表义的,叫意符或形旁;一种表音的,叫音符或声旁。4、形声形声字是意符(形旁)与音符(声旁)两部分拼合成一个新字的造字法。形声字构造简便,现行汉字中,用形声造字法造出的字占80%以上。形声字的构成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左形右声。如:江、河、湖、松、柏。右形左声。如:颅、鸠、题、鸿、陇、鹞。上形下声。如:草、符、雪、空、花。下形上声。如:婆、婆、譬、熬、劈。内形外声。如:闷、闻、衔、哀、闽。外形内声。如;圃、园、阁、府、闺。5、转注转注,二千年来众说纷结,没有统一的意见,大致可分为以徐锡、江声为代表的主形派,以戴震、段玉裁为代表的主义派,以郑樵、章炳鲜为代表的主声派。现在大多数采用主义派,“转注”就是字义的引申转变。“注”有两层意义,除作注释解外,还有“注入”的意义。最初造出来的字,一字一义,后来由于在实际生活中,字不够用,把原字义加以引申转变,即把原来不同义的字,“注人”相同的意义,便成为同义字,变成一字多义。这些同义字可以相互注解,如:初()字义为裁剪衣服,引申为制衣的开始,便具有“开始”的意义。首()字本义为人的头月呻为“首始”,但也具有“开始”的意义,这样一来,“初”、“首”便成为同义字,可以相互注解。6、假借假借是“本无其字,依声托事”的造字法。在汉语中靠前面几种方法造出来的字毕竟有限,于是就把现成字形中语音相同或相通的拿来当作一个新字用,这就是“假借”。如:“”字,初文作条象捆扎住的包裹,本义是物件或叫东西,借用作方位词东南西北之“东”。“求”字()本义是毛皮衣服,借作请求的“求”,本宇加形旁“衣”,变成形声字“裘”第三节汉字形体演变及书法艺术的历史发展一、汉字形体的演变言“体”则有“字体”与“书体”之分。所谓字体是指一种文字在其不同发展阶段上表现出来的不同形体。它是从文字学角度来考察的;所谓书体则指不同书法家在对同一种字体的书写艺术中形成的不同风格。“字体”和“书体”二者虽有重合的部分,但却为两个不同的概念。汉字最大的演变有两次:一次是秦国统一六国以后,用小篆取代大篆,统一了全国文字,使汉字的结构统一定型,标志着我国汉字初创阶段的结束,在汉字发展史上,是一次重大进步。另一次大的演变是在汉代,隶书取代了篆书,这一过程叫“隶变”。“隶变”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次大胆的改革,它标志着古今文字的分水岭,在汉字发展史上有着重要意义。汉字形体的演变是逐步发生的,演变的基本规律是由象形性到表意性,由繁难趋向简易,由不规范趋向规范。(一)古文字时期甲骨文,也叫“契文”、“甲骨卜辞”、“殷墟文字”等,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是我国成熟最早的、有系统可寻的文字。通行于殷商时期。其特点:象形指事性仍然很强,有些形体还保留了原始图画文字的痕迹;形体结构不定,笔画繁简不一;长短大小无定规,变化很大;笔法以方折居多,兼使圆笔。其总体特征是质朴古雅,且注意到了点画分布的匀称、平衡,章法布局较为讲究。商末周初,青铜器铭文开始流行,这种文字多刻铸在青铜器制作的鼎上,所以,又叫钟鼎文,也叫金文。金文与甲骨文相比,字迹稍大,笔画丰厚圆转、行笔流畅、结体整齐、匀称,但结构形体仍不定型。著名的传世金文有《毛公鼎》、《散氏盘》等。石鼓文相传是周宣王时代的石刻文字,它是刻在十块象圆鼓的石头上,记载狩猎活动的四言韵文。它与金文同属大篆体系,较之金文,笔画更加匀圆整齐,形体方整,结构较定型规范,已开辟通向小篆的道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采纳李斯建议,在秦国大篆的基础上,对六国的文字进行了统一的整理。整改后的字体形体修长,点画粗细统一,线条婉转流畅,结构平稳匀称这便是人们所称的小篆。从此,文字由上古时期的产生、发展、演变到此告一段落,后世称之为古文字时期。战国末期,还出现了一种书写较篆书便捷的书体,它摆脱了篆书用笔沉稳周圆的特点,表现出类似后世隶书的笔带波磔、结构扁平的特征,人称古隶。至东汉中后期,经过书家的美化和规范,点画一波三磔,蚕头雁尾,具有浓重的装饰意味,特点鲜明。这样,隶书的发展便进人了一个辉煌灿烂的鼎盛时期。在这个时期,古隶的草书促成了章草的诞生;成熟隶书的进一步发展,导引了
本文标题:中国书法教学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34659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