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中国传统婚姻文化古代婚姻观念
中国婚姻制度名人谈婚姻•“婚姻就如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走进去,城里的人想冲出来。”•——钱钟书•但也有人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很多人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但是能够入土为安的爱情总比暴尸街头要好。”•如果婚姻是爱情的坟墓•渴望爱情→不知死活•物色对象→活得不耐烦了相亲→为自己的墓地看风水结婚→双双殉情结婚宴客→超渡法会公证结婚→由法院出具死亡证明结婚纪念日→清明扫墓节一般状况结婚→寿终正寝闪电结婚→猝死假结婚→装死异国之恋→客死他乡携手同游人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诗经·邶风·击鼓》•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古代婚姻观念婚姻制度是随着原始经济的发展、人类互助的日益广泛以及亲属关系的趋于明晰,而逐渐建立起来的。在古代中国,婚姻制度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规范,被纳入礼的范畴,婚礼是中国文化的有形部分。中国古代婚姻制度,应该是“一夫一妻多妾制”。•妻是正房,古代叫做夫人,地位高。•妾是偏房,叫做如夫人,地位自然低。古代婚姻观念《礼记》:“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夫礼始于冠,本于婚”。婚姻沟通着物质与观念、道德与法律,折射出社会的风尚和礼仪。古代婚姻观念一、婚姻的概念1.古代关于“婚姻”的词义学解释:夫妻称谓:《白虎通·嫁娶》:“婚姻者何谓也?昏时行礼,故谓之婚也。妇人因夫而成,故曰姻。”《礼记·经解》“婿曰婚,妻曰姻。”指嫁娶仪式:《诗经·郑风》:“男以昏时迎女,女因男而来,……论其男女之身谓之嫁娶,指其好合之际谓之婚姻。嫁娶婚姻,其事是一。故云婚姻之道,谓嫁娶之礼也。”亲家:《说文解字》:“婚,妇家也”、“姻,婿家也”。《尔雅·释亲》:“婿之父母为姻,妇之父母为婚。……妇之父母、婿之父母相谓为婚姻。……妇之党为婚兄弟,婿之党为姻兄弟。”古代婚姻观念三说已涉及婚姻的基本特点:婚姻是一种社会关系,是婚姻双方结为姻亲关系的标志;婚姻依礼而行,其仪节约定俗成,是礼仪系统中的组成部分。2.儒家经典对婚姻的认识:婚礼是人伦之始;婚礼是礼的根本;社会婚姻状况关涉到社会治乱;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易传.序卦古代婚姻观念《礼记·经解》:“昏姻之礼,所以明男女之别也。昏姻之礼废,则夫妇之道苦,而淫辟之罪多矣。”《礼记·昏义》:“敬慎重正而后亲之,礼之大体,而所以成男女之别,而立夫妇之义也。男女有别,而后夫妇有义;夫妇有义,而后父子有亲;父子有亲,而后君臣有正。古曰,昏礼者,礼之本也。”《新唐书·后妃传上》:“礼本于夫妇,……治乱因之,兴旺系焉。”古代婚姻观念古代婚姻礼仪基于儒家的婚姻观念而逐渐形成。儒家以婚姻为起点,推衍出父子、君臣一类的等级关系,由此,婚姻关系成为构成尊卑上下等级关系的基础。古代婚姻观念二、婚姻的意义1.古代宗法社会对婚姻的目的的认识:•传宗接代;•祭祀祖先;•增加劳力;•防男女淫乱。二、婚姻的意义《礼记·昏义》:“婚礼者,将合两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孔子:“大昏,万世之嗣也。”《白虎通义·王者不臣》:“妻者与己一体,恭承宗庙,……上承先祖,下继万世。”《唐律疏议·户婚》:“妻者,传家事,承祭祀。”二、婚姻的意义《易·系辞上》:“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乾道成男,坤道成女”。《女诫》:“妇功,不必工巧过人也……专心纺织,不好戏笑,絜齐酒食,以奉宾客,是谓妇功。”《颜氏家训·治家》有云:“妇主中馈,唯事酒食衣服之礼耳。”《礼记·内则》谓“子妇无私货,无私畜,无私器;不敢私假,不敢私与。”二、婚姻的意义《礼记·坊记》:“夫礼坊民所淫,章民之别,使民无嫌,以为民纪者也。故男女无媒不交,无币不相见,恐男女之无别也。以此坊民,民犹有自献其身。”古代婚姻的变迁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吸收摩尔根的研究成果,将人类的家庭婚姻变迁对应于人类社会的三个发展阶段,概括其发展轨迹:“群婚制是与蒙昧时代相适应的,对偶婚制是与野蛮时代相适应的,以通奸和卖淫为补充的一夫一妻制是与文明时代相适应的。”一、原始群婚这是人类祖先实行的一种两性偶合的关系,它出现于人类的童年时期。当时人群居野处,既无固定的配偶,两性交往也无任何习俗和理性的约束,因此不可能构成家族。男女无别,媾合无禁,两性关系纯任自然。“其民聚生野处,知母不知父,无亲戚兄弟夫妻男女之别”,“未有夫妇妃匹之合”一、原始群婚西晋皇甫谧《帝王世纪》:“神农氏,姜姓也。母曰任姒。有蟜氏女,登为少典妃,游华阳,有神龙首,感生炎帝。人身牛首,长于姜水。有圣德,以火德王,故号炎帝。”《史记·周本纪》:“周后稷,名弃。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原。姜原为帝喾元妃。姜原出野,见巨人迹,心忻然说,欲践之,践之而身动如孕者。居期而生子,以为不祥,弃之隘巷,马牛过者皆辟不践;徙置之林中,适会山林多人,迁之;而弃渠中冰上,飞鸟以其翼覆荐之。姜原以为神,遂收养长之。”古代群婚古代群婚二、血缘婚在血缘家族内部,开始产生婚姻禁例,即排斥亲(父母)子(子女)通婚,只允许同辈男女(兄妹)发生两性关系。三、伙婚伙婚又称亚血缘婚,伙婚制家庭亦即普那路亚家庭。两性关系中又出现了一种新的禁例,既不准亲兄弟姐妹发生婚姻关系。伙婚制的特点是,一群兄弟和不是自己姐妹的另一群女子通婚,兄弟共妻,姐妹共夫,男女之间互为“亲密的伙伴”。伙婚制的意义:以自然选择取代血亲婚配,人口的数量和质量都显著提高;促成氏族制度的萌芽。三、伙婚四、对偶婚对偶婚是一个男子和一个女子在或长或短的时间内形成的不牢固的夫妻关系。较之于群婚,它是个体婚;较之于专偶婚,它是不稳定的夫妻关系。对偶婚是群婚到专偶婚的过渡。对偶婚双方不以感情为基础。对偶婚的意义,除亲生母亲外,已有可能确定亲生父亲;男子在生产劳动和家庭经济中渐占主导地位,其地位的实际提升与母权制发生尖锐矛盾,消解矛盾的唯一途径是按男系计算世系,即废除母权制,确立父权制;对偶婚制后期,随生产的发展,个体家庭已可能成为独立的经济单位。四、对偶婚工具和产品逐渐变为私有,促成私有制和奴隶制的出现,男子在家庭中跃居主要地位,这都促成父家长制家庭的出现,一夫一妻制婚姻家庭已孕育于对偶婚制的后期。五、专偶婚专偶婚俗称一夫一妻制婚姻。专偶婚制的确立以父权制取代母权制,以及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专偶婚家庭中,妻子、财产及子女均为丈夫私有,妻子的职能主要是生育子女,延续父权世系。专偶婚制体现出男权至上的特点,丈夫具有对家庭经济的支配权和对妻子的统治权。专偶婚的婚姻关系一般牢固而持久,亲属关系明晰而完整,从而形成以父系家长为线索的宗亲网络。五、专偶婚《礼记·郊特牲》:“男帅女,女从男。”谚语:“娶到的媳妇买到的马,由人骑来由人打。”“夫妇之道,不可不久也,故受之以恒”“礼,始于谨夫”恩格斯:“一夫一妻从一开始就具有了它的特殊的性质,使它成了只对妇女而不是对男子的一夫一妻制。”五、专偶婚古代婚姻政策一、导民婚配古代统治者为减少怨女旷夫,以保持社会安定;繁育人口,以保证征人役夫的来源和增加赋税。多奉行鼓励婚配和生育的国策。古代婚姻政策《周礼·地官·司徒》:“以阴礼教亲,则民无怨”郑玄注:“阴礼谓男女之礼,昏姻以时,则无旷怨。”“凡男女,自成名以上,皆书年、月、日、名焉。令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唐太宗:“民男二十,女十五以上,无夫家者,州县以礼聘娶。”二、嫁娶有媒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封建聘娶婚姻的必备条件,对“自媒”的禁绝,本质上是借此保证父母之命的实施,以维护宗法社会的秩序。媒婆二、嫁娶有媒《礼记·曲礼》:“男女非有行媒,不相知名;不受币,不交不亲。”《诗经·豳风·伐柯》:“伐柯如何?匪斧不克。娶妻如何?匪媒不得。”朱熹:“媒,通二姓之言者也。”“男不亲求,女不亲许”“为婚之法,必有行媒”二、嫁娶有媒孟子:“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而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三、同姓不婚西周即推行同姓不婚政策,以保证宗法等级关系和权力继承归属的明晰以及优生;唐代所谓的“同姓”指同一高祖的后代,即同姓共宗;明、清法律也严禁同宗婚配,对同姓不同宗者则予允许。“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同姓不婚,恶不殖也”唐律:“诸同姓为婚者,各徒二年,缌麻(为同宗高祖父母服丧)以上,以奸论。”四、可纳媵妾历代婚姻政策既推行父系家长制下的一夫一妻制,又允许男子“一夫多妻”,因此一夫一妻只是针对女子的婚姻规范,对少数男子而言,实行的是以一夫一妻为名义、以纳妾为表现的多偶制。一夫多妻写照秦以前,贵族男子盛行媵妾制。媵制其实是上古姐妹共夫婚俗的依存。秦以后,媵制消亡,但妾制盛行。四、可纳媵妾《公羊传·庄公十九年》:“媵者何?诸侯娶一国,则二国往媵之,以侄娣从。侄者何?兄之子也.娣者何?弟也。诸侯一聘九女。”《明会典》:“庶人四十岁以上无子者,许娶一妾。”四、可纳媵妾古代婚礼程序与离婚制度一、婚姻六礼据《仪礼·士昏礼》载,婚姻六礼包括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个仪节。一般认为,六礼创始于周而完善于汉,成为中国传统婚礼的基本模式,不仅在民间流传广泛,而且曾远播到朝鲜、日本等国。一、婚姻六礼(一)纳采男方请媒提亲后,女方同意议婚,男方备礼去女家求婚。《仪礼·士昏礼》:“昏礼,下达,纳采用雁。”(二)问名求婚后,托媒人请问女方出生年月日和姓名,准备合婚的仪式。《仪礼·士昏礼》:“宾执雁,请问名,主人许。宾入,授,如初礼。”(三)纳吉把问名后占卜合婚的好消息再通知女方的仪礼。《仪礼·士昏礼》:“纳吉,用雁,如纳采礼。”一、婚姻六礼(四)纳征订盟后,男家将聘礼送往女家,是成婚阶段的仪礼。《仪礼·士昏礼》:“纳征,玄纁、束帛、俪皮,如纳吉礼。”(五)请期送完聘礼后,选择结婚日期,备礼到女家,征得同意时的仪式。《仪礼·士昏礼》:“请期,用雁。主人辞。宾许,告期,如纳征礼。”(六)亲迎新婿亲往女家迎聚的仪式。同牢、合卺、结发哭嫁佳期临近,待嫁的新娘必须哭唱,哭唱父母养育之恩,哭唱兄弟姐妹手足之情,哭唱自己往昔生活的历.“不哭不发,越哭越发”。不哭,就会受到人们的非议。迎亲迎亲场景一迎亲迎亲场景二拜堂新娘到了新郎家,双双举行拜堂仪式。先拜天地,复拜祖宗和男方父母尊长,尔后夫妻交拜。如图正在拜祖宗。合卺进入洞房后,新娘新郎交杯饮酒,寓意婚后生活和睦一体,相亲相爱。一、婚姻六礼六礼实为婚仪的三个阶段,即相亲(纳采、问名)、定亲(纳吉、纳征)、成亲(请期、亲迎)。聘娶婚的婚礼程序,基本遵循古之六礼。尽管岁月推移,但其中的某些基本因子依然根植于民族文化之中。十里红妆所谓“十里红妆”是旧时嫁女的场面。人们常用“良田千亩,十里红妆”形容嫁妆的丰厚。旧俗在婚期前一天,女家将置办的奁具雇挑夫送往男家,由伴娘为之铺陈,俗称“铺床”或“发嫁妆”。这铺床尽管不在婚姻六礼之列,但长期以来却是汉族婚俗的重要组成部分。富家嫁妆惊人,床桌器具箱笼被褥一应俱全,日常所需无所不包。发嫁妆的队伍排列绵延数里,故称“十里红妆”。十里红妆1朱漆泥金雕花三屏风式镜台68、宽47、深17厘米。台面呈扇面形,有三小抽屉。台上立三泥金镂雕花卉、仙鹤纹屏风,夔龙纹坐角牙子。龙纹搭脑,中屏两搭脑间饰宝珠纹。台面和屏风内框髹黑漆。此款镜台很少见,造型与明黄花梨五屏风镜台非常类似,但装饰风格更显华贵。十里红妆2宁波雕花拔步床212、宽120、踏步深60、高228厘米。此床上有卷篷顶,下有踏步,前有雕花柱架、挂落、倚檐花罩组成的廊庑。廊庑右边安放二斗二门小橱一只,上置钟、帽筒、花瓶、镜箱、茶具、灯台;右边放马桶箱一只。反半部是卧床本体,有雕花门罩、垂带、遮枕,床三面围有扩装式的雕刻及彩绘屏风。这种踏步式架子床不仅冬暖夏凉,且在室内再造了一个多功能的、私秘性强的起居空间。十里红妆3朱漆带门围六柱架子床长213、宽113、高220厘米。床身案形设计,腿足缩进安装,用插肩榫与床面连接。床身这种设计,可追溯到内蒙解放营子辽墓、大同金阎德源墓、襄汾明墓出土的栏杆床,江南明清床塌罕见这种造型。床身正面束腰,卷草纹腿及牙板,线条流畅有力
本文标题:中国传统婚姻文化古代婚姻观念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34684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