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试论“中国式过马路”成因及应对措施
试论“中国式过马路”成因及应对措施“`中国式过马路',就是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跟红绿灯是没有关系的,只看人不看灯。”近日,“中国式过马路”走红网络,引发热议。反思现状,集体闯红灯现象在中国确实屡见不鲜进一步说,“中国式”的集体违规行为,在其他地方也不少见地上垃圾多,自己也会扔有一人坐在养护的草坪上,大家也会上去坐坐踩踩……不讲规矩,只言利害,理直气壮地挑战着社会公德。“中国式过马路”表面看来是城市生活中的一件“小事”,但它却与随地吐痰、乱扔垃圾、践踏草坪、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等诸多“小事”一起,透视出当代中国社会正在遭遇的道德问题的冰山一角。是什么造成了“中国式过马路”不道德现象发生与存在,究其原因,不外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客观方面原因,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道路的发展跟不上车辆的增长速度,使得各条道路上都车满为患。道路上的车辆川流不息,行人只得见缝插针地跟机动车抢道了。不少城市在道路规划中缺乏超前意识,存在忽视和漠视行人通行权利的倾向,一些路段的红绿灯设计得不合理,行人通行的信号灯时间太短,转弯的车辆又多,而且根本没有礼让行人的意识。一百多秒的等待只换来十来秒的通行时间,个别人耐不住性子,看准时机,“挺身而出”,后面的人赶紧尾随而上,很快“凑齐了一撮人”。行人乱穿马路是造成交通混乱的重要原因之一,但却很少有人反思城市交通设施是否周到方便。国外城市交通研究表明,人行过街天桥或地下通道的最佳间隔距离是150米,否则就超出了人的忍耐极限,可能造成行人乱穿马路。但是,中国城市规划者闭门造车,常让行人兜大圈。主观方面,还是国人的素质问题,即道德素质和法律意识不强所致。从道德层面来讲,一些人缺乏遵守社会公道的意识,交通安全意识淡薄。马路上的红绿灯,是衡量我们人性的一个尺标。面对闪烁的红灯,太多的人总是急不可耐,好像是去赶火车似的,分秒耽搁不得。有时我们也抱怨社会风气不好,但在抱怨的同时自己又没做好诸如讲诚信、讲礼貌,不乱扔垃圾、不乱写乱画等一些“小事”。有记者曾在街头采访过往的行人,大家都承认曾做过“中国式过马路”中的一员,只是次数多少而已。从法律层面来讲,“中国式过马路”显现的是国人对规则意识的集体漠视。缺乏规则意识是国人劣根性的一种表现,大多数国人抱着实用主义的态度去对待规则,而不是发自内心地自觉遵守规则,把遵守规则内化为自己人格一部分。反观现状,集体违规行为,在其他地方屡见不鲜:见人乱扔垃圾,自己也会扔;见人进养护的草坪里闲坐吃喝,自己也会进去走走;走的人多了,便硬生生地踩出一条路来……原来的红灯停绿灯行、先来后到的行进规则被抛到一边,扎堆前行、拼车抢道、强行并线成了众人奉行的“潜规则”,十字路口,人车堵成一团。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发生交通事故,无论行人是否有错在先,机动车一方或多或少都得负责任,尽管这规定的出发点缘于保护弱势的行人群体,但客观上也纵容了“中国式过马路”行为的发生。“中国式过马路”,还显示了羊群效应和“法不责众”的侥幸心理:一人过,车不让我;但只要我们一起过马路,就没有车敢撞我们,警察也不知道怎么个罚法。所以即便知道自己的行为违法也心怀侥幸,别人能走,自己当然也可以走。只要第一个人没有得到及时有效地制止,就会有第二个、第三个效仿,从而引来一群人跟进。大家都违规了,自己违规也心安理得,何况一人坚守规则,岂不成“另类”?群体效应,法不责众,形成了“中国式过马路”的社会氛围。如何改变“中国式过马路”这一不文明的现象?要从根本上解决“中国式过马路”现象,还得靠民众自觉、自律,提升文明意识、道德素质和社会责任感,增强文明交通的意识。这就需要全社会加大宣传力度,让文明出行的理念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全社会和全体民众心里。我们要通过大力宣传教育,通过各种媒体,通过加强道路安全的警示,提高公民的交通安全意识,使人们都懂得珍惜自己的生命,尊重他人的生命,认真执行道路交通的各项规章制度。行人过马路确实算不得什么大事,但它体现了城市管理者对行人的人文关怀。道路设施应以人为本,只有保障人的通行便利,才能逐步培养公民良好的交通法规意识。交通管理部门应当在道路的规划、设计中,提前介入,充分调查、预测道路建成后的交通需求。这不仅仅是机动车的通行需求,更要把行人、非机动车的需求与机动车需求放在平等的地位来规划,并适时调整,平衡道路资源的分配,保证行人、非机动车的通行权,把行人、非机动车的违法隐患从源头消除,使人车和谐相处。可见,要破解“中国式过马路”,不只是一道公民素质题,还是一道社会管理题。从根本上杜绝“中国式过马路”现象,可能还需要一段很长的路要走。但只要政府职能部门行动起来,人人负起责来,齐抓共管,全民共同参与,在全社会倡导交通文明安全之风的宣传教育,并持之以恒,“中国式过马路”的风景会越来越少,最后成为历史的印记。
本文标题:试论“中国式过马路”成因及应对措施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35153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