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CONTENT目录一、文言实词二、文言虚词三、文言句式四、文言思想文言实词01什么是文言文实词?实词,是汉语词类中的一种,词语中含有实际意义的词,实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即有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的词。一般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及代词。文言文实词有哪些现象?1、古今异义2、一词多义3、通假字4、词类活用古今异义1、词义扩大3、词义转移2、词义缩小4、感情色彩变化古今异义古今异义:古汉语中有大量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即古今异义。1.词义扩大2.词义缩小3.词义转移:4.感情色彩变化例句实词古义今义明察秋毫《童趣》秋毫纤细的羽毛比喻最细微的事物明察秋毫形容眼力极好比喻为人精明,任何问题都看得很清楚惟危楼一座《山市》危高危险词义扩大“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汉是也”《孟子》中的“江”“河”与“淮”“汉”并列,指“长江”和“黄河”。“江”和“河”在古代是专有名词,现在扩大为用于泛指的通名了。词义缩小“金就砺则利”《荀子·劝学》中的“金”原泛指一切金属,现在专指黄金。词义转移有的词古今词义差别很大,词义发生了转移,即由表示甲事物变为表示乙事物了。如,“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中的“烈士”,本指有操守有抱负的男子,现在则专指为革命事业献身的人。感情色彩变化“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中的“卑”是指地位低下,“鄙”是指知识浅陋,并没有贬义,现在的“卑鄙”则指品质恶劣,已变为贬义词。一词多义同一个词,在不同的文言句子中具有不同的释义。掌握的方法:了解词义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个句子里又是另一个意义。一般地说,一词多义的各个义项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掌握的方法:了解词义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故旧的知识温故而知新(《论语》)旧(原来)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狼》所以故时有物外之趣。(《童趣》)故逐之《曹刿论战》故君子有不战《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故余虽愚《送东阳马生序》故意广故数言欲亡《陈涉世家》原因公问其故《曹刿论战》此独以跛之故(塞翁失马》)通假字通假字:是泛指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说(yuè):通“悦”,愉快。2、诲女知之乎?……是知也。(《论语十则》)女:通“汝”,你。知:通“智”,聪明。词类活用是指某些词临时改变其基本语法功能去充当其它词类或基本功能未改变而用法比较特殊的现象。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非常普遍,是古代汉语的重要语法特点之一,其内容主要包括名词、形容词、数词用作一般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等。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天雨墙坏雨:名词用作动词,下雨。《智子疑邻》名词作状语吾日三省吾身日:名词作状语,每天。名词作形容词道阻且右右:名词作形容词,弯曲。《蒹葭》名词活用动词活用动词作名词: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奔:动词用作名词,奔驰的骏马。《三峡》止增笑耳笑:动词用作名词,笑料。《狼》行业现分析1行业状分析1动词活用动词作副词:寻病终寻:动词作副词,不久。《桃花源记》行业现分析1行业状分析1动词作状语:忽啼求之啼:动词作状语,哭着。《伤仲永》形容词活用形容词作名词:温故而知新《论语十则》故:形容词用作名词,旧知识。亲旧知其如此《五柳先生传》旧:形容词用作名词,旧友,故友。行业现分析1形容词作动词:贤于材人远矣《伤仲永》贤:形容词用作动词,胜过,超过。亲贤臣,远小人《出师表》亲:形容词用作动词,亲近。远:形容词用作动词,疏远。形容词作状语若空游无所依《小石潭记》空:形容词作状语,在空中。形容词作副词1、宾客意少舒《口技》少:形容词作副词,稍微。2、良多趣味《三峡》良:形容词作副词,实在,真的。使动用法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苦: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受苦。劳: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劳累、疲劳。饿:形容词使动用法,使……饥饿。空乏:形容词使动用法,使……资财缺乏。乱:形容词使动用法,使……颠倒错乱。动:动词使动用法,使……惊动。忍: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坚韧。意动用法1、父异焉,借旁近与之《伤仲永》异:形容词意动用法,感到……惊异。2、父利其然也《伤仲永》利: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有利可图。3、邑人奇之《《伤仲永》奇: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奇。文言文虚词02什么是文言文虚词?(文言文中)一般不作句子成分,不表示实在的意义的词。主要的作用是组合语言单位。虚词种类: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代词七类。一、虚词在语境中的意义;二、虚词在文言句中的翻译;三、虚词在朗读中的作用。18个文言文虚词文言虚词:初中阶段常见的文言虚词有15个:之、其、何、以、于、为、而、则、乃、若、且、虽、然、乎、焉。“之”(一)用作代词,有以下两种情况:1.“之”可以代人、代物、代事。译为“他”、“她”(他们)、“它”(它们)等。如:①愿陛下亲之信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代人,他们)②肉食者谋之(代事,这件事)③操蛇之神闻之(代事,这件事)“之”代人时,多指代第三人称,但是,有时“之”也作第一人称,译为“我”、“我们”。如: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主人处处款之(《于园》)行业现状分析12.“之”用作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如:①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桃花源记》)②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二)“之”用作助词,有四种情况:1.结构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译为“的”。如:①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③小大之狱。2.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在意义,不译。如:何陋之有?(《陋室铭》)3.“之”用作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如:①虽我之死,有子存焉。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4.“之”用作音节助词,用于凑足音节,无实意,不译。如:①公将鼓之。②久之,目似瞑(三)“之”用作动词。译为:“去”、“往”、“到……去”。如:①吾欲之南海(《为学》)②至之市(《郑人买履》)解释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1.辍耕之陇上(动词,去,到),怅恨久之(语气助词,凑足音节)2.二世杀之(代词,代扶苏)3.嘱予作文以记之(代词,这件事)4.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助词,的)5.此之谓失其本心(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1.用作人称代词,代第三人称,译为“他(她)”“他(她)的”“他们”“他们的”“它”“它们”“它们的”。如: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②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③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其”2.“其”用作指示代词,译为“那”、“那个”、“那些”、“这”、“这种”等。如:①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②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③专其利三世也(《捕蛇者说》)3、“其”用作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疑问、猜度、反问、愿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词配合,可译为“大概”“或许”“恐怕”“难道”等,或不译。如: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前一个“其”可译作“难道”,后一个“其”可译为“恐怕”)《马说》解释句中“其”的意义和用法:1.百姓多闻其贤(代词,代扶苏)2.殚其地之出(代词,他们的)3.安求其能千里也(代词,它)4.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代它的)5.专其利三世也(代词,这种;利:待遇;专:享受)6.其如土石何(副词,加强反问语气)“何”(一)“何”用作疑问代词。1.单独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等。如: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2.“何”用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如: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3.“何”用作宾语,可译为“什么”“哪里”。如:子何恃而往?(《为学》)(二)“何”用作副词。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如: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如: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观沧海》)(三)用作复音虚词。1.“如……何”相当于“把……怎么样”如: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2.“何如”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疑问,相当于“怎么样”或“什么样”。如: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捕蛇者说》)3.“何以”即“以何”,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如:何以战?(《曹刿论战》)解释句中“何”的意义和用法:1.何夜无月(疑问代词,哪)2.吾欲之南海,何如(怎么样)3.何有于我哉(代词,什么)4.又何间焉(为什么)5.若为佣耕,何富贵也(怎么)6.其如土石何(把……怎么样)解释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1.辍耕之陇上(动词,去,到)2.二世杀之(代词,代扶苏)3.嘱予作文以记之(代词,这件事)4.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助词,的)5.怅恨久之(语气助词,凑足音节)6.此之谓失其本心(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以”(一)“以”用作介词,有三种情况:1.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如: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②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本句中前一个“以”表原因,“因为”,后一个“以”表目的,“用来”。)③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2.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按照”“依靠”“根据”等。如:①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②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③以天下之所顺④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3.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可译作“把”、“拿”、“用”等。如:①屠惧,投以骨②太医以王命聚之③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二)“以”用作连词,有三种情况:1.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用来”、“来”。如:①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②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③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④故为之文以志(《始得西山宴游记》)2.表示结果,可译作“以致”、“因而”。如:①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②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3.“以”有时相当于连词“而”。如:①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②醉则更相枕以卧(《始得西山宴游记》)(三)“以”用作动词,可译为“认为”。如:①一儿以日初远(《两小儿辩日》)②愚以为宫中之事(《出师表》)③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3.“以”有时相当于连词“而”。如:①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②醉则更相枕以卧(《始得西山宴游记》)(四)“以”用作副词,表示时间,译为:“已”、“已经”。如:固以怪之矣。(作副词,通“已”,译为“已经”)《陈涉世家》解释句中“以”字的意义和用法:1.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介词,把)2.策之不以其道(介词,按照)3.属予作文以记之(连词,来)4.以伤先帝之明(连词,以致)5.可以为师矣(介词,凭、凭借)6.先帝不以臣卑鄙(介词,因为)“于”介词“于”的用法主要有五种:1.表示处所,译作“从”、“在”、“到”等。如:①舜发于畎亩之中……百里奚举于市②公与之乘,战于长勺③此所谓战胜于朝廷2.表示动作的对象,译作“向”“对”“同”“给”“到”等。如:①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②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③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④贫者语于富者曰(《为学》)3.“于”表示被动,可译为“被”。如:“受制于人”的“于”。4.“于”表示时间,可译为:“到”。如:积于今,六十岁矣。(《捕蛇者说》)5.“于”表示比较,可译为“比”。如:①苛政猛于虎也。(《捕蛇者说》)②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鱼我所欲也》)解释句中介词“于”的意义:1.管夷吾举于士(从)2.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到)3.所欲有甚于生者(比)4.吾祖死于是(在)5.有求于我也(对)“为”(一)“为”用作介词,读作“wèi”。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1.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作“向”“对”“给”等。如:①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②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2.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作“为着”“为了”。如: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
本文标题:初中文言文学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35201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