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中西翻译简史一.依据历史上主流翻译的变化,中西翻译发展史课划分为几个不同的阶段?1.宗教文献为主要翻译对象的宗教翻译阶段,宗教典籍翻译开启了中西翻译史的帷幕。2.经典名著为主要对象的文学翻译阶段,文学翻译丰富、深化了对翻译的认识。3.实用文献为主要对象的非文学翻译阶段,非文学翻译带来了翻译的职业化时代。二.佛经翻译对中国的文化和语言有哪些影响?1.印度语支的文本给中文带来大量陌生的语言形式,名词的三个数格和三个人称的复杂语法结构,过去时和现在时对等。2.影响宋明理学,在很大程度上受佛教的激发。3.佛教理论武装当时学术命苦的思想,研究佛学蔚然成风。4.佛教的慈悲、平常、无常、无我的思想深入人心,人民受其鼓舞。5.佛教为中国的文学带来新的意境、新的问题、新的命意遣词方法,鼓舞晋唐小说的创作,禅宗思想影响是个创作。6.促进形成文词酣畅、想象力丰富的新闻学—变文,朴素而活泼的语录体的产生。三.圣经翻译对西方宗教的改个起了什么作用?由于印刷术的发展带来技术上的便利,译为民族语的《圣经》广泛流传,早起的宗教改革家借助《圣经》新译本传播其宗教思想,翻译在宗教和政治斗争中被用作反对当时罗马教廷的武器。促进民族和国家的独立。马丁路德在避难期间,与学着合作翻译《圣经》,其译本促进了现代德语的形成。威克利夫译本,《圣经》,是第一步完整的英语《圣经》译本,文字前线流畅、朗朗上口,使《圣经》得以为普通人阅读,并形成自己的理解,打破了教会垄断特权。之后出现大量英译本,随之带来的是对教会使用文本的态度的变革,而这直接促发了英国的宗教改革。四.西班牙托莱多翻译院的翻译活动有何特点?公元9世纪的巴格达是阿拉伯的“翻译院”,而公元八世纪至13世纪的托莱多测试西方的“翻译院”。这时盛况空前的翻译活动有两大特点:翻译活动始终实在基督教会的赞助下进行的;翻译的作品中主要是希腊著作的阿拉伯语译本,其次才是阿拉伯原著和希腊语原著。五.圣经中译与中国新文学有什么关联?官话和和一本是工人的圣经中意的杰作,其出版在五四时期,对于“白话文”和“新文学”运动气到了推动作用。圣经故事的意象和“雅歌”式的文体,是冰心、矛盾、周氏兄弟等新闻学作家的重要学习资源,他们的创作,部分《圣经》中译本有这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六.当代西方防疫理论研究的两大转向指的是什么?两大转向:一次是把语言学理论引入了翻译研究领域,出现了翻译研究的“语言学转向”,结构主义。交际理论、语言学理论等成为翻译理论的基础。另一次是把翻译研究置于文化语境、历史和传统等更为广阔的领域中展开,出现了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从而使翻译研究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七.以佛经翻译为例,翻译活动在哪些层面上悄然改变了译入语的语言和文化?自公元八世纪前后,佛教传入中国,佛经翻译开创了将近千余年的翻译历程。中国的语言、文学、文化更是经由翻译得到了极大的丰富。1.佛教典籍的翻译大大丰富了汉语的词汇和语言。佛经翻译不仅为汉语语言曾家乐许多新词汇,还促进了汉语构词方式的发展。有诸多研究显示,汉语的双音化过程在魏晋以前是缓慢的,但自从佛经翻译盛行在魏晋以后,开始出现更多的双音词和多音节词,四字成语更是明显增加。2.佛教典籍的翻译丰富了汉语的音韵、语法和文体,为现代汉语的兴起提供了土壤,佛教典籍对中国音韵学最重要的影响有三个方面:一是四声,二是字母,三是等韵图表。佛经译者根据梵文字母,创走了汉字的拼音方式,在句法方面,佛经翻译使用大量的倒装句、提问句一级解释句。助词“于”的被动句式也取于佛经。3.佛教典籍的翻译为中国文学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佛经译本的广泛流传,对于文学题材、文学结构、文学语言等各个方面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佛教典籍的翻译不仅引发了中国翻译史上历时极为长久的第一次翻译高潮,而且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语言和文化。为中华民族的文学、文化构建和创新做了不可或缺的贡献,由此也看出清翻译在接纳、吸收外来文化过程中所发挥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八.泰特勒的翻译思想及其在西方翻译史上的地位1.泰特勒在《论翻译的原则》一书中明确提出了翻译的“三原则”:第一,译本应该完全转写出原文作品的思想;第二,译文写作风格和方式应该与原文的风格和方式属于同一性质;第三,译本应该具有原文所具有的所有流畅和自然。泰特勒的翻译理论全面、系统,囊括了翻译理论的几个最基本的问题,因此被赞为“整个西方翻译理论史上一座非常重要的里程碑”。泰特勒被视为西方传统译论的代表性人物。九.圣经中译与佛经中译有何相同之处?1.中华文化“长河”注入两次“新水”。2.都是中国翻译史上的大规模的翻译活动或运动。3.在翻译理论的探索上经历了三个相似的发展过程。4.翻译实践上有诸多相似性。5.在中国文学认知语境下被接受为“翻译文学”。6.对中国文学的发展都有贡献。十.我国清末民初的科技翻译有哪些特点?对我国的科学和文化发展有何作用?清末译出的科学书籍的知识就内容而言,清末译出的书籍比较浅显,数量上看,清末73年约2100种。而民国译出的有10700种左右。五四后,科技译著数量是清末的10倍,且质量较高。林则徐设立驿馆,翻译西方书刊、报纸,积极搜集西方思想。译出了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介绍世界。历史、地理类知识的《四洲志》。它是当时介绍最齐备,最新颖的世界地理、历史、风土人情的图书。魏源在《海国图志》中大量介绍外国自然地理、经济、科学、文学等方面的资料,徐继畬通过采访来华传教士、伤人等编著了《瀛寰志略》,第一本中国人全面介绍世界地理的书籍,虽然他们不同外语,但是较早的重视并组织翻译外国资料,为同时代的人了解外部世界做出了贡献。梁启超等一批富有世界眼光的思想家向西方学习大量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政治上也强烈要求改革,此时的大量西方知识也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各类翻译出版机构也先后出版了大量科学技术文献和教科书,传播了化学、医学等各个方面的只是,为中国介绍了不少西方的先进科学知识。十一.简述西塞罗的翻译思想1.译者在翻译中应该像演说家那样,使用符合古罗马语言习惯的语言来表达外来作品的内容,以在感情上吸引和打动读者、听众。2.直译是缺乏技巧的表现,应当避免逐字死译。翻译应保留的是词语最内层的东西,即意思,译者的责任是给读者“称”出原词的“重量”而不是“算”出原词的“数量”。3.翻译也是文学创作,任何翻译狄摩西尼的人都必须自己也是狄摩西尼式的人物。4.声韵与意思自然相连,或者说词与义在功能上不可分割。这是语言的普遍现象。而由于修辞手段以这种词与词义的自然联系为基础。因此,各种语言的修辞手段彼此有相通之处。这就说明翻译可以做到风格对等。十二.简述钱钟书的“化境”说钱钟书报出:“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能不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撸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有的风味,那就算得入于“化境”。“化”强调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翻译死不能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如果译文显得生硬牵强,就得“化”它一化了。另一方面是“化”的时候不能任意的化,也就是说,虽然“躯壳换了一个”还得“完全保有原有的风味”“精神资致依然故我”,这是”风味“、”资致“不是指意而是指形成、风格与神韵以及“五不翻”的观点。①为秘密故②含多义故③此无故④顺古故⑤生善故(P279)十三.简述中古英语时期英语经历了哪些变化?1.词汇的显著变化,由于诺曼法语一度是英国统治阶段的语言,打屁法语涌入英语,这在政治、宗教、军事、社交、服饰、饮食等凡事与统治阶级有关的一切领域都有反映。法语词成为这些领域所有的词语的主体。2.从此,英语改变了运用复合法作为创新的词语的主要手段,并用来指称新事物,表达新概念,这一日耳曼语族的词汇的特征。而向外来语敞开大门,用直接引进借词的方法来满足对新词的需要,这一变化对英语词汇的发展影响深远,为日后大量的借词主要是希腊词语、拉丁语词进入英语铺平了道路。3.随着众多的与发育借词被吸进了英语,一些法语和拉丁语的词缀也被英语化了,成为英语构词的主要素材。于此同时,有些英语本族语的词缀反而被废弃不用了,在复合词的构成格式方面,也吸收了法语的一些特色。例如:名词+形容词、副词+过去分词,这些现象语言学家称为英语的罗曼语化。这就是为什么从谱系来看,英语和德语同族,但现代英语的词汇和法语相近的原因。
本文标题:中西翻译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35271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