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1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重点)一、简述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❶一定数量的人口是社会物质生产的必要前提。❷人口状况能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与物质生产相适应的人口状况,最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发展。❸人口因素不是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因为它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而且它受物质生产的制约,每一种生产方式下都有与其相适应的人口规律。二、简述生产方式的含义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❶生产方式的含义:生产方式是人类借以向自然界谋取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方式,是特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❷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①生产方式或生产活动是人类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根本动力和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②生产方式或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③生产活动是形成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④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三、简述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含义及其表现。❶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含义: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是指社会意识在反映社会存在、被社会存在所决定的同时,还具有自身的能动性和独特的发展规律,它的发展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并不总是保持着一致和平衡。❷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表现:①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的非完全同步性。②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或称能动性。③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不平衡性。④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⑤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四、为什么说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❶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这对范畴,是高度概括、高度抽象的范畴,它们包括了人类社会的一切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❷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❸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也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的重大问题。五、怎样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❶科学渗透于现代生产系统的各要素中,能够转化为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❷现代化生产中,出现了“科学-技术-生产”过程,使科学对物质生产具有了主导作用和超前作用。❸科学技术已经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大杠杆。六、简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的过程。①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在生产发展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情况。②在一种生产关系产生和确立起来后的一段时间内,它与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是基本适合的,促进生产力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③虽然这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也有矛盾,但却不会引起生产关系的根本变革。④而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原来的生产关2系逐渐变得陈旧,它与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变为基本不适合,从而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时,就要求变革旧的生产关系,建立新的生产关系。⑤而新的生产关系一旦产生和确立起来,就又出现了生产关系与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之间在新的基础上的基本适合,开始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新的矛盾运动。⑥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性质与发展要求之间这种由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础上的基本适合,是一个川流不息、万古常新的循环过程,每一次这样的循环,都把人类社会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七、简述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的关系。❶观念上层建筑决定政治上层建筑。政治上层建筑是在一定的思想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是统治阶级的有意识行动的产物,它随观念上层建筑的变化而变化。❷政治上层建筑一旦形成,又会成为一种强大的、既成的物质力量,反过来影响观念上层建筑。八、简述三种社会形态划分法与五种社会形态划分法的关系。三种社会形态划分法和五种社会形态划分法,都是马克思提出来的,它们各自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侧面说明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和社会发展阶段的划分,共同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二者在马克思主义体系中的作用是互补的,而不是互相排斥的,而且这两种划分法本质上是统一的。❶人的依赖性社会或自然经济社会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三种社会形态。❷物的依赖性社会或商品经济社会在马克思、恩格斯那里指的就是资本主义社会,中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属于商品经济社会。❸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或产品经济社会,则指的是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我们既不能只讲五种社会形态划分法、不讲三种社会形态划分法,也不能用三种社会形态划分法否定或取代五种社会形态划分法。九、为什么说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❶这两对矛盾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之中,贯穿于每一个社会形态的始终。❷这两对矛盾制约和决定着其它各种社会矛盾,决定着整个社会的面貌,决定着社会发展的必然阶段和客观趋势,决定着社会形态由低级到高级的演进。十二、简述社会革命的类型。❶新兴封建主阶级推翻没落奴隶主阶级的革命。❷新兴资产阶级推翻没落封建主阶级的革命。❸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革命。❹在奴隶社会,奴隶反对奴隶主阶级的革命。❺在封建社会,农民反对地主阶级的革命。❻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进行的民族民主革命;等等。十三、简述社会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❶社会改革可以巩固新生的社会制度或使原有的社会制度持续存在并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❷社会改革可以为新社会制度的诞生做量变和部分质变的准备。❸社会改革具有在一定程度上破除旧思想、旧观念、旧风俗、旧习惯,树立新思想、新观念、新风俗、新习惯,提高精神文明水平的作用。3十五、简要说明“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❶“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对人的本质的界定,讲的不是人与动物的区别,而是人与人之间的区别,既包括不同时代的人之间的区别,又包括同一时代处于不同社会地位的人之间的区别。所以,它讲的不是一切人所共有的本质,而是不同的人所具有的不同的本质,即人的具体本质。❷由于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即它是由社会关系决定的,所以它就不是先天的,而后天的;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不是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关系的变化相应地变化的;在阶级社会里不是超阶级的,而是有阶级性的。十六、简述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社会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社会是人的社会,人生活在社会之中。人与社会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❶人的出现与社会的产生是一致的。❷人的活动与社会结构及其发展变化是一致的。❸社会的本质和人的本质是一致的,这种一致的基础是实践。❹个人的解放与社会的解放是一致的。十七、简述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缺陷。❶历史唯心主义至多只是考察了人们的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研究产生这些动机的原因,没有把物质生产的发展程度看作这些关系的根源。❷历史唯心主义忽视居民群众的活动,不承认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十八、如何理解人民群众范畴?简述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发展的作用。❶如何理解人民群众范畴:人民群众范畴既有量的规定性,指社会成员的大多数,又有质的规定性,指一切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社会力量。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国家或同一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内容。❷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发展的作用:①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②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③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一、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说明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意义。❶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①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促进社会向前发展。②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消极的阻碍作用,延缓社会的发展进程。❷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意义:①观念形态的文化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能够培育民族精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推动教育和科学的发展。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二、试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现实意义。㈠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原理:4❶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①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改变。❷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①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的先进的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②不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的落后的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㈡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辩证关系原理的现实意义: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依据。正确理解和运用这个规律,对于我国正在进行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就是以这一规律为理论依据的。三、运用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说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正确性。❶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包括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三项内容。❷根据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如果一个国家生产力发展水平比较低,不同地区、不同经济部门发展又不平衡,存在多层次的生产力,就应该在此基础上建立多种性质的生产关系,特别是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不应该一开始就急于建立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❸实践证明,实行这种经济制度,适合我国生产力的状况,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增强了综合国力,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因而是正确的。四、试述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及其现实意义?❶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②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③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❷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规律的现实意义:①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依据。正确理解和运用这个规律,对于我国正在进行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②根据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当上层建筑存在不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部分或环节、不能很好地为经济基础服务时,就要对它进行改革。③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前,上层建筑既有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的一面,也有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不能很好地为经济基础服务的一面。所以需要进行政治体制改革,革除其中的弊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五、试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的规律及其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指导意义。❶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的规律:①在一个社会的上升时期,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是基本适合的,这时虽然二者之间也有矛盾,但这种矛盾可以在这个社会制度本身的范围内,通过调整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的部分加以解决。②当这个社会发展到没落时期,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基本不适5合了,这种矛盾就不能通过这种社会制度本身得到解决,需要通过先进阶级的革命,消灭旧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建立或确立新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才能从根本上加以解决,而新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一旦建立或确立起来,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就达到了新的基础上的基本适合,开始了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新的矛盾运动。③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这种由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础上的基本适合,是一个川流不息、万古常新的循环过程,而每一次这样的循环,都把人类社会推进到一个较高的阶段。❷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指导意义: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依据。正确理解和运用这个规律,对于我国正在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以及其它方面的改革,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九、如何理解社会改革的普遍性和特殊性?❶社会改革的普遍性是指社会改革不仅存在社会主义社会中,而且存在于有史以来的各种社会制度中。❷社会改革的特殊性,是指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改革具有自己的特点,特别是指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与阶级社会的改革相比较,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和特点:①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是主动的、自觉的。②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是从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而进行的,因而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有广阔而深厚的群众基础。
本文标题: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35527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