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综合/其它 > 2019(人民版)高考历史总复习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最新版最新版
经济成长历程模块二专题七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和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考点二十五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02第2关对接高考03第3关精练高考栏目导航01第1关梳理考点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1.服饰01第1关梳理考点趋势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向美观、适体、方便、____________转变表现近代男性: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女性:改良后的________。现代①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流行___________和以列宁装、连衣裙为特征的苏式服装。②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________和“干部服”盛行。③改革开放以后:由穿得暖向穿得好、穿得时尚、穿得个性过渡。平民化旗袍中山装军装2.饮食(1)中餐:四大菜系。即________、粤菜、川菜、淮扬菜。(2)西餐:从19世纪40年代起,西餐传入中国,出现中西餐并行局面。3.建筑(1)传统居室:____________是北方地区的典型民居。(2)近代建筑:鸦片战争后,在租界西式住房开始大量出现,20世纪30年代前后,京、津等地出现____________的新式住宅。鲁菜四合院完全欧化4.习俗(1)影响因素:___________、新文化运动、新中国的成立及改革开放等。(2)主要表现①婚俗:清末民初,青年男女主张婚姻自主,仿效西式婚礼。新中国成立后,恋爱自由,_____________成为时尚。②丧礼:趋于简化,出现西方色彩的新式丧礼。③其他:民国后开展了_____________,迫令放足等活动。公历在官方活动中得以实施。____________取代传统的跪拜作揖,握手逐渐成为社交场合的常见礼节。辛亥革命婚姻自主剪辫易服点头鞠躬[通史链接]过渡时期(1949—1956年)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内容链接点政治新中国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三大改造完成后,我国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也由此建立了计划经济体制,物质匮乏,国家对一些生活必需品凭票证计划供应,实行统购统销政策,人民总体生活水平低经济“一五”计划、三大改造社会生活物质生活水平低,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文化毛泽东思想发展、“双百”方针提出[轻巧识记]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大趋势”:从封闭守旧逐渐文明开化。“两个原因”:内因(中国历史的巨变)和外因(西方文化的传入、冲击)。“三大阶段”:近代中国、新中国成立后、改革开放以后。“四大内容”:衣、食、住、行。二、交通、通信工具的进步1.交通工具的更新(1)人力车:是近代城镇中重要的交通工具。(2)自行车:在19世纪中后期传入中国,20世纪50年代以后,中国有了自己的自行车制造厂。(3)轮船:1865年,中国建成了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1872年创办的_________________是近代中国最早的航运企业。(4)城市公共交通①电车:1906年,________建成了第一个有轨电车交通系统。②公共汽车:1924年________开始有公共汽车运行。③地铁:1969年_____________开始运营。上海轮船招商局天津上海北京地铁(5)火车①2003年,上海磁悬浮列车投入商业运营,是世界上第一条商业化运营的磁悬浮列车专线。②2006年,青藏铁路全线贯通,是我国铁路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思维导图]影响近代交通发展的因素2.邮电通信设施的逐渐完善(1)邮政①1866年,海关开始试办邮政。1896年“________________“正式成立。②辛亥革命后,大清邮政改称____________,邮局邮路扩展。③1949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__________成立,开创邮政和电信合一的新时代。(2)电报①有线电报:1877年,丁日昌在台湾架设电报线,成为中国人自办有线电报的开端。②无线电报:1906年创设无线电报。大清邮政局中华邮政邮电部(3)电话①_________年电话传入中国。②截至2003年第三季度末,中国电话用户总数已超过五亿户,居世界第一位。1882三、大众传媒的发展1.大众报业的发展(1)西人办报:从19世纪40年代到90年代,在华传教士兴起办报的热潮,拉开了中国近代报刊业的序幕。(2)国人办报①1873年,汉口出版《______________》,开创国人办报先例。②维新运动中,国人办报形成高潮,创办《中外纪闻》《强学报》《________》等。昭文新报时务报2.广播影视的普及(1)广播:1928年8月,近代中国第一座全国性广播电台——______________在南京开播。(2)电影①1896年8月,上海徐园“又一村”放映“西洋影戏”,这是中国首次放映电影。②1905年,《____________》是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影片。③民国时期,国产电影获得快速发展。④改革开放后的名作有《小花》《____________》《霸王别姬》等。(3)电视:1958年,中国第一家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1978年北京电视台更名为______________。中央广播电台定军山红高粱中央电视台3.互联网与民众生活的渐变(1)兴建①1993年中国的第一条互联网专线正式开通。②2008年底,互联网普及率超过全球平均水平,农村网民规模增速超过城镇。(2)影响①积极:改变了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和交往方式,催生着当代中国经济生活的新观念和新模式。②消极:存在着信任度和安全感较低、沉迷网络等负面影响。[比较辨析]报刊、影视、互联网影响的侧重点不同报刊、影视、互联网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了影响,但侧重点不同。报刊主要影响人们的政治生活,影视主要满足大众的文化娱乐生活;互联网全方位、彻底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导图]近代报刊业的发展1.鸦片战争后,西方物质文明和生活方式逐渐传入中国,中国人的社会生活和习俗开始由传统向近代转变。2.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呈现出既追新慕异、去土存洋,又新旧并存、中西合璧的特征。3.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具有明显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色彩。4.新中国成立后的政治形势和改革开放后的经济发展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物质生活。[答题术语]1.《时事新报·图画新闻》(宣统年间出版)载文说:“湖南抚院为破除缠足之害,必须当道者躬行表率,嗣后无论绅宦妇女,一律改作圆头薄底靴,俾民间得资楷模。”该材料说明()A.辛亥革命推动了社会习俗的变迁B.晚清时期封建陋习已基本被清除C.部分清朝官员提倡鼓励女性放足D.废止缠足已经得到全社会的认可02第2关对接高考考向预测一:社会生活习俗的变迁C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当时清政府还没有被推翻,辛亥革命推动了社会习俗的变迁符合史实,但不合题意,故A项错误;材料只说了鼓励女性放足,不能说明晚清时期封建陋习已基本被清除,故B项错误;据材料“湖南抚院为破除缠足之害,必须当道者躬行表率,嗣后无论绅宦妇女,一律改作圆头薄底靴,俾民间得资楷模”可以得出部分清朝官员提倡鼓励女性放足,故C项正确;材料只是说的部分清朝官员提倡鼓励女性放足,没有说明其他阶层对废止缠足的态度,故D项错误。中国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深受西方的影响,体现出中西合璧的特点,近5年高考考查的方向主要集中于近代中国物质生活与习俗变迁中的服饰、婚丧嫁娶、社会交往习俗的变化等方面。如2017年全国卷Ⅲ的第29题、2016年全国甲卷第41题等,复习备考时,注意以征婚启事、婚俗记载、民谣、打油诗、新闻报道等为背景,结合同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理解近代中国社会生活习俗变迁的表现、影响及特点。1.地域:受列强侵略的影响,出现由通商口岸城市、沿海城市,逐渐向内地渗透的趋势,表现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2.过程:经历了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由冲突到相互融合的过程。中西合璧、土洋并存是其典型特征。3.水平:通商口岸、大城市变化较快较大,广大农村仍处于封闭、落后的状态,传统的风俗习惯坚如磐石。4.动力:社会运动的影响,上层人物的倡导、示范,工商业经济发展,西方文明的传入等。5.趋势:平等、民主、文明是其发展的主要趋势。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特点2.1942年河南发生大饥荒,地方政府早就向蒋介石汇报了灾情,可是他置之不理。《大公报》的记者跑到前线,写了一篇《豫灾实录》的灾情报道,该报主编王芸生又加了一篇社论《看重庆,念中原》,对中央政府提出批评,蒋介石勃然大怒,把《大公报》停刊三天。由此可说明()A.近代中国的报刊起到了舆论监督作用B.中日民族矛盾成为最主要矛盾C.国民政府的政治合法性开始走向动摇D.国民党派系斗争影响政府行政考向预测二:大众传媒的发展C解析:材料中报刊直接批判中央政府,不仅仅起到了舆论监督作用,故A项错误;材料中并未涉及中日民族矛盾,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中报刊对中央政府的批判和蒋介石的态度说明国民党的统治遭到冲击,故C项正确;材料中未涉及国民党的派系斗争,故D项错误。近代中国大众传媒的变化,是中西文明交流的结果,是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重要表现。2014年全国卷Ⅰ第30题以北京、上海、天津的电影放映为切入点,考查大众传媒在近代中国发展的特点。解答此类题目主要与当时社会环境相联系,分析认识社会环境对传媒业发展的影响。1.特点(1)新闻事业功能。以报道、记录、宣传、批判、形成舆论为主要内容的新闻事业功能,是报刊的主要任务。它满足知识界“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的愿望,对人们尤其是知识界的政治生活具有重大影响。(2)强烈的政治性。报刊具有报道新闻、传递信息、通达民情、传播知识、开启民智、立言议政和舆论监督的功能。机关报是新闻传媒的主体,重视言论,尤其注重政论。综合分析中国近代报刊业发展的特点及影响(3)与挽救民族危亡联系在一起。中国的传媒事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与挽救民族危亡联系在一起。它随着中国国内政治运动和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而出现高潮,维新运动中出现第一次高潮,辛亥革命前后再一次出现高潮。2.影响:中国近代报刊事业的繁荣对于唤醒民众、争取国家独立和解放、促进精神文明建设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03第3关精练高考1.(2017·全国卷Ⅲ·29)20世纪30年代,上海市政府组织举办集体婚礼。仪式上,喜字纱灯引导,乐队演奏钢琴曲,新郎着蓝袍黑褂,新娘穿粉色旗袍,头披白纱,手持鲜花,婚礼场面整齐宏大。这反映了当时上海()A.民众实现了婚姻自主B.中西习俗融合成为时尚C.门当户对观念已颠覆D.政府主导社会习俗演变B解析:B对:据材料中信息“新郎着蓝袍黑褂,新娘穿粉色旗袍,头披白纱”可知,当时上海的婚俗体现了中西习俗的融合。A错:材料未能体现出民众婚姻是否实现了自主。C错:材料中只反映出婚礼习俗的变化,并未体现出门当户对观念已颠覆。D错:近代社会习俗的演变受到社会经济、政治和思想等方面的影响,并非受政府主导。2.(2014·全国卷Ⅰ·30)20世纪20年代,上海成为中国电影的制作中心,当时上海放映的各种影片中,外国片与国产片比例约为2∶1;而在北京和天津,这一比例高达5∶1甚至6∶1。上海与京津放映中外电影比例不同,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应是()A.外国电影的制作水平较高B.京津民众对外来事物更具热情C.中国电影拷贝流通税费重D.上海民众的社会心态更为开放C解析:外国电影的制作水平较高,不能解释上海国产电影比例较高的现象,故A项错误;上海是开埠通商最早的地方之一,B项表述明显不符合史实,故B项错误;题干的意思是在上海,国产电影放映的比例远远高于北京和天津,再结合题干“上海成为中国电影的制作中心”的信息,这说明中国电影拷贝流通税费重,故C项正确;上海民众的社会心态更为开放无法解释外国电影比例低于北京和天津,故D项错误。3.(2014·全国卷Ⅱ·28)1892年,维新思想家宋恕提出“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康有为在奏议中也不止一次提及“易服”。维新派如此重视易服的主要原因是()A.改制中易服更易推行B.意在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C.中国需改变对外形象D.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B解析:结合史实可知A项表述正确,但易服不是维新派的主要目的,故A项错误;“易西服”服饰的变化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思想的变化,有利于推行维新变法,故B项
本文标题:2019(人民版)高考历史总复习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最新版最新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35728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