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生活/日用品 > 著名摄影大师简介及作品欣赏
我最喜爱的摄影大师目录NO.1-久拉.阿拉兹.布拉塞GyulaHalaszBrassa---------------------------------3NO.2-爱德华.韦斯顿EdwardWeston---------------------------------------------14NO.3-亨利·卡蒂埃--布列松HenriCartier--Bresson---------------------------26NO.4-奥古斯特·桑德augustsander------------------------------------------------37NO.5-罗贝尔.杜瓦诺RobertDoisneau---------------------------------------------48NO.6-罗伯特·卡帕RobertCapa-----------------------------------------------------59NO.7-W.尤金.史密斯W.EugeneSmith-----------------------------------------70NO.8-安塞尔.亚当斯AnselAdams------------------------------------------------82NO.9-罗伯特.弗兰克RobertFrank--------------------------------------------------93NO.10-安妮·莱博维茨AnnieLeibovitz---------------------------------------------104久拉.阿拉兹.布拉塞GyulaHalaszBrassai法国1899-1984NO.1他于1933年出版的画册《巴黎之夜》轰动一时,被著名作家亨利.米勒称为“巴黎之眼”。夜间摄影的鼻祖。《夜之巴黎》(ParisByNight)“我从来就没认为摄影是一种艺术。在艺术当中,摄影是侵入者,是一个扰乱其他艺术和谐性的不统一记号。摄影带给我们一些什么呢?是一口新鲜空气、一股强烈的现实味道?它给予事物的几乎是一种实体的表现,摄影完全更新了人和宇宙的关系。在摄影发明之前,没有任何一样东西不是经过无穷尽的艺术来传达给我们。而这个世界不期然的被相机捕捉着而泄漏给我们。”20世纪最重要的摄影家之一,于上世纪30年代初就奠定了不可动摇的摄影大师地位.在艺术当中,摄影是侵入者,是一个扰乱其他艺术和谐性的不统一记号。他经常光顾康定斯基等艺术家常去的地方。小咖啡馆里的情侣我要我的对象尽可能地觉醒,完全知道他是在参与一件艺术事件,一项行为。他说:“摄影带给我们的是什么呢?是一口新鲜的空气,一股强烈的现实味道,它给予事物的几乎是一种实体的表现。”“夜晚给人们以联想,让人心绪不宁,它使我们释放出一些在白天被理智所驾驭的力量……我喜欢这些能让光线自由表达的夜晚奇异景象。”《夜之巴黎》(ParisByNight)《夜之巴黎》(ParisByNight)《夜之巴黎》(ParisByNight)《夜之巴黎》(ParisByNight)《夜之巴黎》(ParisByNight)《夜之巴黎》(ParisByNight)《夜之巴黎》(ParisByNight)NO.2爱德华.韦斯顿EdwardWeston美国1886-1958《青椒第30号》一开始,爱德华.韦斯顿将注意力集中在微观世界,常拍摄蔬菜、昆虫、水果、贝壳之类平凡事物的表面质感和形态。1927年,韦斯顿在访问一个画家朋友时,他带回了一批贝壳。他对它们进行长时间的曝光,试验各种可能想到的组合安排,布光,运用背景。这些贝壳照片带着一种强有力的形体感和神秘的内在生命。这使得它们跟以前出现过的静物照片具有了显著的区别。1927《壳》1930《洋蓟》1931《甜菜》1927《壳》1929年,韦斯顿来到了加利福尼亚西海岸的洛沃斯岬。在这个远离尘嚣的地方,他发现在大自然无比丰富奇妙的现实中,有他拍不尽的题材。为了充分凝住事物的质感,追求阳清晰、最细腻的影纹效果,他采用最小的光圈“F64”,并与亚当斯等组成了F64小组,倡导通过集中精神观察事物的表面质感与形态来触及生命的核心。韦斯顿常拍人体,只不过他的人体照片里都没有人的情绪,连脸都不露。美妙的胴体与造物主的其他作品一样有着令人惊讶的质感与形态,并吸引人长时间地注视,直到看出外形下面不可思议的内在精神。NO.3亨利·卡蒂埃--布列松(HenriCartier--Bresson)法国1908~2004关于自己的作品,卡蒂埃--布列松曾说:“首先,我渴望用一幅照片去捕捉正展现在我眼前的某种局势的全部本质------拍摄意味着记录——同时和在若干分之一秒内——事实本身和视觉看到的形式的严密组织,而形式将赋予它意义。这是把人们的头、人们的眼睛和人们的心置于同一轴线上。”这就是他的摄影哲学。卡蒂埃--布列松的“决定性的瞬间”——揭示事物本质的一刹那——的美学理论,对摄影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认为摄影家必须同环境融为一体,这样就不致影响被摄对象的行为,有助于悄悄地偷拍和不引人注意。长期以来,一直被认为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新闻摄影记者之一。1948年冬至1949年春,布列松先后采访了中国的北平、南京、上海等城市,这张愁容满面的男孩子照片,是在南京市民买米的队伍中抓拍下来折,照片揭示了中国人民的悲惨和苦难。布列松是一位善于思考的摄影家。著名的美国杂志摄影家协会主席B·格林曾说:“看上去,布列松的摄影好像是漫不经心随手拈来。但实际上他是一个很有思想的人。”《苦难的眼睛》布勒松摄于1948年南京轧金子(上海,1949)此照片摄于四十年代的上海。剧照的通货膨胀使百姓手中的纸币几乎成为废纸。为此人们疯狂地挤在银行门口,企图兑换一点较可靠的黄金。《门里门外》布勒松摄于北京,1949年门里坐着富态的老板,门外石阶上坐着辛劳一天的雇工,在吃着窝头、咸菜、小米粥——当时北京劳动者最普遍的一日三餐。不同的人物身份和境遇鲜明而突出,足见布列松的抓拍功力。布勒松摄于北京,1958年1958年,布列松曾再次来华摄影采访。在一个科技展览会里,一群观众,好奇而又精神专注地观看着电视图象,布列松不动声色地拍下了当时的真情实景。照片中人们的精神状态与前一幅的愁苦面容截然不同,有鲜明的反差。他说:“我感到最大的愉快,就是别人看了我的作品而感到真实。”在终点站.他等候了几个小时,拍摄下在寒冬中奔波的人与马的形象。真切的现场感与人的生动性以及动静结合的瞬间形象都是摄影彰显独特而且又充满形式美感。于是这幅作品被人们视为“摄影是独立的艺术”的标志性作品。《终点站》1894年这张照片是布列松抓拍艺术中代表性名作。在前景中跳跃的男子,其身影恰好跟背后招贴广告中跳跃女郎相似,一前一后,互相呼应,相应成趣。这个拍摄瞬间,也就是布列松心目中的“决定性的瞬间”。《米歇尔.加布里埃尔,莫菲塔大街》奥古斯特·桑德(augustsander,德,1876—1964)NO.4这些人们,从小我就熟悉他们的生活……因此一开始时,我就从个别类型的村民当中,看到一种相同的典型,那是人类品质的记号。--奥古斯特·桑德《铁道员》1910《威斯特伍德乡下的一群孩子》1920奥古斯特·桑德在大部分艺术家争着发表他们政治信念的那十年间,宁愿描绘自己看到的非政治的世界。他是个摄影家,决定以既不嘲笑又不过分推崇的客观态度,拍摄整个日斗曼民族的众生相,作为他的终生事业。《波希米亚人》1922《警官》1926《一个画家的妻子》1926《铁匠》19226桑德把对别人的尊敬,视为自己最重要的原则——诚实。冷静和诚实正是桑德洞察力的主要因素,他从不去捏造对象,他所努力的就是:要使自己的同胞,能在脸孔上焕发出民族的血源,而不去故意使别人看起来有特别的意识形态。桑德尽量在不同身份,不同性格的人物当中,抓住同一血源的内涵。他在不同的脸孔、异样的眼神、差别的姿势和互异的裁切构图当中,都表现了日耳曼民族的骄傲、倔强、严肃、不轻易放松自己的同一品性。他们都背负着同样的传统包袱、在压力下有着同样深沉的忧郁。《大篷车里的女孩》1929《爆炸的受害者》1930反观我们的一些摄影创作,经常把自己的意识形态强行加诸对象当中,我们从一些照片中很明显地可以感觉到对方是多么嫌恶被摄影者任意攫夺。这样的作品,被作者自己解释成现代人在空虚生活中的愤怒表现,是强辞夺理的。唯有对象真确的在表现生活压力的情景,才会使作品掌握到那种力量。摄影需要诚实的对人对己,才会成为时代生活的见证工具。《社会主义领导人》1929桑德所拍的个人照片片几乎都有一种:“我是民族的一份子,不只是个人而已”的意味,而他多人的照片更是加强这种“人类族谱”的特质。《码头工人》1929NO.5罗贝尔.杜瓦诺RobertDoisneau法国1912-1994我终于获得自由,可以献身于我一心热爱的摄影事业了。对于过去虚度的时间,现在要努力收回。--罗贝尔.杜瓦诺《漫画家雷蒙.沙维纳》(1950年)“他总是用一种温柔的、幽默的眼光注视着他周围的芸芸众生,用同情的态度加以刻画。因此他的作品不但具有幽默感,同时还给人一种特别的亲切感。”《毕卡索的早餐》(1952年)《不许照》(1952年)《还不下课!》(1956年)《顽皮的孩子们》(1934年)《诗意的乞讨》(1953年)温柔的、幽默的目光注视着周围的芸芸众生,用同情的态度加以刻画。人们不但不怕他的相机,还甘心情愿地充当他镜头中的模特。他的作品不但具有幽默感,而且给人一种特别的亲切感,带有典型的法国式的人文主义烙印。他热爱巴黎、热爱生活,跟普通的市民一起泡酒店,喝咖啡,谈天。他喜欢在平民百姓日常生活中抓取幽默风趣的瞬间,总是用一种《市政厅前的吻》(1950年)《地狱之门》杜瓦诺热爱巴黎,热爱生活在他周围的平民百姓,是一个平民摄影家。他喜欢跟普普通通的市民们在一起泡酒店,喝咖啡,谈天。人们不但不怕杜瓦诺身边的相机,甚至还心甘情愿地充当他某些镜头中的模特。杜瓦诺说:我喜欢平平常常的老百姓,尽管他们身上可能会有这样那样的毛病,但我并不在乎。我们会在一起谈得融洽,挺热乎,亲如一爱。在跟这些平民百姓来往和接触中,杜瓦诺挖掘出一幅又一幅精彩的杰作。《单身汉的白日梦》(1952)日常生活里的奇妙情景是最动人的。你在街道了不期而遇的事情,哪一个电影导演也不可能在镜头前给你安排出来。--杜瓦洛罗伯特·卡帕匈牙利人,1913-1954原名安德烈,卡帕是他的笔名.他17岁时就立志要当摄影家,二十世纪最著名的战地摄影记者之一。卡帕在柏林大学求学后,先在柏林一家通讯社做暗房工作,后到巴黎当记者.由于他的摄影作品受到一家摄影杂志社的重视,他便被委派到战地进行采访。NO.61936年西班牙内战,卡帕在西班牙战场拍摄了一个战士中弹将要倒下,这幅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的作品以《西班牙战士》、《战场的殉难者》、《阵亡的一瞬间》等标题发表,立刻震动了当时的摄影界,成为战争摄影的不朽之作,也成为卡帕的传世之作。1954年,卡帕不顾亲友的劝阻,悄悄来到越南战场。他用照相机反映了《越南的悲剧》(卡帕的最后一幅作品题名),不幸误踏地雷身亡,时年四十一岁1954年6月25日,美国各晚报都登出卡帕的死讯。第二天《每日新闻》用大标题报道“关于卡帕之死”,纽约各地电视台,电台和时报也以极大篇幅刊登报道,一致赞扬他是一个最勇敢的战地摄影家。1937年,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了对中国的侵略,第二年卡帕与《西行漫记》的作者斯诺一同约定赴延安采访,但是到了西安,受到国民党的阻挠,卡帕未能成行。当时他是抗日战争中唯一能在中国战区采访的盟军战地记者。他在上海等地,拍摄了许多揭露日本侵略军的罪行的新闻照片,公诸于世,后又去英国、北非、意大利进行摄影采访。1944年,他随联合国部队开辟第二战场,参加了在法国北部诺曼第的登陆战,拍摄了极为精彩的报道照片。为了纪念他,世界上曾举办十三次卡帕个人作品展览,许多有世界影响的摄影书刊都介绍过他。卡帕的作品在美国,英
本文标题:著名摄影大师简介及作品欣赏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37108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