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园林工程 > 《祭十二郎文》韩愈PPT(综合)优秀全面实用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一切最动人的文字都是从心底里流淌出来的。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祭十二郎文》就是一篇字字含泪、句句动情的抒情散文,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绝,成了祭文中的“千古绝调”。大家在读课文时要注意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深挚感情。韩愈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祭文中千年绝调”——明代茅坤。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面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未尝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古文观止》宋学者赵与时在《宾退录》中写道:“读诸葛孔明《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苏轼韩愈(768~824),字退之,唐河阳(今河南孟县)人。常自谓“郡望昌黎”,故世称“韩昌黎”;因晚年曾为吏部侍郎,故也称韩吏部。韩愈倡导的古文运动及其作品对我国古代散文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他主张文章要言之有物,反对六朝以来的单纯追求形式美的骈俪文章;语言要新颖流畅,“唯陈言之务去”,对古文要“师其意而不师其词”。其散文与柳宗元齐名,并称“韩柳”,他是“唐宋八大家”之首。代表作是《马说》《师说》等。背景韩愈幼年丧父,靠哥嫂抚养成人。韩愈与其侄十二郎自幼相守,历经患难,感情特别深厚。但成年以后,韩愈四处飘泊,与十二郎很少见面。正当韩愈官运好转,有可能与十二郎相聚的时候,突然传来他的噩耗。韩愈悲痛欲绝,写下这篇祭文。作者把抒情与叙事结合在一起,联系家庭、身世和生活琐事,反复抒写他对亡侄的无限哀痛之情。同时,也饱含着自己凄楚的宦海沉浮的人生感慨。题解祭文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在告祭死者或天地山川等神时所诵读的文章。体裁有韵文和散文两种。内容是追念死者生前的主要经历,颂扬他的主要品德和业绩,寄托哀思,激励生者。汉、魏以来,祭文多依照《诗经》中雅、颂的韵语,也有用骈文的。本文则不拘常格,以无韵散体来写。祭文(悼词)有韵文和散文两种。惯用格式:①简介死者逝世情况(职务、时间、地点、死因、享年等),表示哀悼之情;②介绍死者生平事迹,评价其功德贡献;③向死者亲属表示吊唁慰问,号召生者学习。祭文示例各位来宾:今天,我们怀着无比悲痛的心情,沉痛悼念我们的××。××同志是…,×年×月生于…,在…度过了他…时代,并在×年××毕业后的他,从事××工作。为了××的需要,×年×月,他去…,不幸于×年×月×日,离开了我们,年仅××岁。××同志在工作上,他认真负责,…,有较强的敬业精神,并多次为他人排忧解难,对同事的事情认真对待。他的随和、热情,对工作负责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同志不仅对工作有极端负责的精神,对家庭的关心负责,同样让我们敬佩。他热爱他的家庭,爱护他的妻子,关心他的孩子,无论是他的亲人,还是他的朋友都把他当作心目中最可信任的人。他重义气、重友情,他可以为朋友奉献一切。现在,他不幸离开了我们,我们深感震惊、悲痛。我们为失去这样好的朋友、这样好的同志而悲痛,为他的家庭失去这样好的丈夫、这样好的父亲而惋惜!但人死不能复生,我们只能控制自己的感情,抑制自己的悲痛,以更加高昂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去,做好××同志未做完的事业。××同志安息!第一段:年月日,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乃能衔哀致诚,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告汝十二郎之灵:某年某月某日,叔父韩愈在听到你去世消息后的第七天,才得以含着哀痛向你表达心意。我派建中在远方备办了应时佳肴作祭品,告慰于你十二郎的亡灵前:译读全文内容小结:远具时羞,告汝之灵第二段:呜呼!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中年兄殁(于)南方,吾与汝俱幼,从嫂归葬河阳,既又与汝就食江南,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唉!我幼年丧父,等到长大,还不知道父亲的模样,只有依靠着哥哥和嫂子。哥哥中年时,在南方去世。当时我和你年纪还都小,跟随嫂嫂送哥哥的灵柩回河阳安葬。不久和你到江南谋生。孤苦伶仃,我俩没有一天离开过。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承先人后者,在孙惟汝,在子惟吾,两世一身,形单影只。嫂尝抚汝指吾而言曰:“韩氏两世,惟此而已。”汝时犹小,当不复记忆;吾时虽能记忆,亦未知其言之悲也。我上面有三个哥哥,都不幸很早去世了。继承先父的后代,在孙辈里只有你,在儿辈里只有我,两代中都只剩一男子,孤孤单单。嫂嫂曾经一面抚摸着你一面指着我说:“韩家两代,只有你们这两个人了!”那时你还小,恐怕已记不得了;我那时虽能记得,但不懂得她话中的悲痛。“两世一身,形单影只”的身世之悲第三段:吾年十九,始来京城。其后四年,而归视汝。又四年,吾往河阳省坟墓,遇汝从嫂丧来葬。又二年,吾佐董丞相于汴州,汝来省吾;止一岁,请归取其孥;明年,丞相薨,吾去汴州,汝不果来。我十九岁时,初次(开始)来到京城。此后四年,才回家看望你。又过了四年,我去河阳凭吊祖坟,遇到你送嫂嫂的灵柩来河阳安葬。又过了两年,我在汴州辅佐董丞相,你来看望我,只住了一年,你要求回去接家眷(妻子儿女)来。第二年,董丞相去世,我离开了汴州,你没有能够来。是年,吾佐戎(于)徐州,使取汝者始行,吾又罢去,汝又不果来。吾念,汝从于东,东亦客也,不可以久;图久远者,莫如西归,将成家而致汝。这一年,我在徐州辅助军事,派去接你的人刚要启程,我又罢职离开了徐州,你又没能够来。我想,你跟随我到东边,东边也是异乡客地,不能久住;从长远打算,不如西归河阳老家,将家安顿好再接你来。呜呼!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吾与汝俱少年,以为虽暂相别,终当久与相处。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升斗之禄;诚知其如此,虽万乘(shèng)之公相,吾不以(之)一日辍汝而就也!唉!谁料到你竟骤然去世离开了我啊!我与你都还年轻,以为虽然暂时分别,终究会长久与你在一起的,所以才离开你到京师谋食,为了求得微薄的俸禄。倘使(如果)早知如此,纵然是做王公宰相,我也不愿意一天离开你而去就职啊!回顾叔侄俩人三别三会的场面第一部分侧重写什么情感?分哪几个层次写的?生离之情叔侄深情(1-3)幼时为伴,未曾相离三别三会,聚少离多少强先殁,抱憾终生—悲—悔—悔*祭文之初,作者为什么要详叙幼时及成年后与十二郎聚散离合的往事?明确:为了表现自己和十二郎之间的深厚亲情,从而表达自己的深深思念。叙事是抒情的基础。往事历历在目,忆之深乃因情之切,于叙事中,亦可见作者真情。根据二三段,概括韩愈的生平三岁:少年:十九岁:二十七岁:二十九岁:三十一岁:父母去世,依靠兄嫂生活兄长去世到京城参加考试嫂子去世在汴州任董丞相幕僚离开汴州,到徐州辅佐军务。被罢官,去京城。侄儿去世。二十三岁:回家探亲第四段:去年,孟东野往,吾书与汝曰:“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念诸父与诸兄,皆康强而早世,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去年,孟东野前往,我托他带给你的信中说:“我还未到四十岁,却视力模糊,头发花白,牙齿松动。想到诸位叔伯父和各位兄长,都是在健康强壮时便过早去世,像我这样衰弱的身体,难道能够活得长久吗?书:写信,名词作动词其:难道。表反问的语气副词。吾不可去①,汝不肯来,恐旦暮死,而汝抱无涯之戚也。”孰谓少者殁而长者存,强者夭而病者全②乎!我不能离开职守,你又不肯来。只怕我早晚死了,而你将会怀着无穷无尽的忧伤。”谁料想到年少的死了,而年长的却反活着;强健的夭折早死了,而病弱的却反保全了生命?①离开职守②保全“少者殁而长者存”,陈诉自己抱憾不已的心情该死的没死,不该死的死了—抱憾不已为什么该死?身体虚弱(怎么虚弱?)视茫茫发苍苍牙齿摇动为什么不该死?年轻(少)强壮*在国外留学时的于娟病榻上的于娟*“在生死临界点的时候,你会发现,任何的加班,给自己太多的压力,买房买车的需求,这些都是浮云,如果有时间,好好陪陪你的孩子,把买车的钱给父母亲买双鞋子,不要拼命去换什么大房子,和相爱的人在一起,蜗居也温暖。”“人生最痛苦的事有三种:幼年丧母,中年丧妻,晚年丧子,如果我走了,我的父母、丈夫还有孩子,就会面临这些痛苦,所以我要坚强地活下去。”于娟海归博士本科就读上海交大在复旦读完硕士博士后赴挪威继续深造,回国任职复旦大学讲师大学副教授的妻子,孩子两岁.2010年1月2日被确诊乳腺癌晚期第五段:呜呼!①其信然邪?其梦邪?②其传之非其真邪?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汝之纯明而③不克蒙其泽乎?少者强者而夭殁,长者衰者而全存乎?唉!是真的这样吗?还是在做梦呢?还是传送的消息不是真实的呢?如果是真的,为什么我哥哥有那么美好的德行却丧失了后代?你那么纯正贤明却不能承受他的恩惠?为什么年少身强的反而早死,年长衰弱的却反活着呢?①其…其…:是…还是…②其…非其…:还是…不是③不克:不能够。未可①以为信也。梦也,传之②非其真也?东野之书,耿兰之报,③何为而在吾侧也?呜呼!④其信然矣!我不敢相信这是真的啊。如果这是梦,那么是传送的消息不真实吗?孟东野的来信、耿兰的丧报,却又为什么在我的身边呢?唉!大概是真的了!①认为是真的。②不是③为什么④大概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矣!汝之纯明①宜业其家者,而不克蒙其泽矣!所谓天者②诚难测,而神者③诚难明矣!所谓理者④不可推,而寿者⑤不可知矣!我哥哥有那么美好的德行竟丧失了后代,你那么纯正贤明应该继承家业的,竟不能承受他的恩泽!所谓天公啊,实在让人难以推测;神明啊,实在让人难以明白!这真是天理不可推究,寿命不可预先知道啊!①应该继承家业②确实难以推测③确实难以明白④不可以推究⑤不可以预先知道噩耗传来自己由不信到最终相信的心理变化过程第六段:①虽然,吾自今年来,②苍苍者欲化而为白矣,③动摇者欲脱而落矣。④毛血日益衰,⑤志气日益微,虽说如此,我自从今年以来,花白的头发有的变成全白了,松动的牙齿好像已经脱落了。体质一天比一天衰弱,精神一天不如一天。①即使这样②花白的头发③松动的牙齿④体质,身体⑤精神①几何不从汝而死也!死而有知,②其③几何离?④其无知,悲不几时,而不悲者无穷期矣。不用多久,我就跟着你去了么!如果死后能有知觉,那么分离的日子也不会太久了;如果死后没有知觉,那我也悲伤不了多少时候,而没有悲伤的日子倒是无穷无尽的。①多少日子②那么③几天的分离④如果感慨自己未老先衰,将“从汝而死”第七段:汝之子始十岁,吾之子始五岁,少而强者不可保,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耶?呜呼哀哉!呜呼哀哉!你的儿子才十岁,我的儿子刚五岁。年少身强的都不能保全,像这样的孩子,又怎么能期望他们成长立业呢?悲痛啊!悲痛啊!后嗣未立,悲哉哀哉第八段:汝去年书云:“比得软脚病,往往而剧。”吾曰:“是疾也,江南之人,常常有之。”未始以为忧也。呜呼!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抑别有疾而至斯乎?你去年来信说:“近来得了软脚病,时常发作的很厉害。”我说:“这种病,江南人是常有的。”未曾为你这种病而担忧。唉!难道你竟然因为这种病而丧失了生命吗?还是因为有别的疾病而导致丧生呢?猜测老成的死因第九段:汝之书,六月十七日也。东野云:汝殁以六月二日;耿兰之报无月日。盖东野之使者不知问家人以月日?如耿兰之报,不知当言月日?东野与吾书,乃问使者,使者妄称以应之乎?其然乎?其不然乎?你的信,是去年六月十七日写的;东野来信说,你死于六月二日;耿兰报丧的信没有说明你死的月日。大约东野的使者没有向家人问明死期;耿兰报丧的信不懂得应当说明死期;东野给我写信时向使者询问死期,使者不过信口胡答罢了。是这样呢?还是不是这样呢?猜测老成的死期分析:文章第二部分的思路是怎样的?死别之情噩耗传来(4-9)惊闻噩耗,疑似非真若死有知,愿从汝死子孙幼弱,睹之生悲病因死期,萦回于心反复诵读第5段,体会“邪”“乎”“也”“矣”等虚词的用法,体会它们在表达感情上的作用。【提示】借助文言虚词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第一.加重语气,使表达的感情更强烈;第二.押韵和增强文章的节奏,从而增强作品感染力,更能打动读者的心。三个“邪”表明作者难以接受十二郎夭亡的事实,所以用反诘的语气,强化作者极度震惊的心情。对噩耗的疑惑信梦真怀疑如果是梦如果是信为什么兄……?为什么你……?为什么我……?不是信传言不是真的东野的书信耿兰的丧报是信.“我”不久于人世原因头发全白牙齿脱落身体虚弱精神衰落死后有知觉永不分离没有知觉悲不几时担心孩子年轻强壮的不可保小孩
本文标题:《祭十二郎文》韩愈PPT(综合)优秀全面实用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38655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