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药学 > 杨梅主要病虫害及防治措施
杨梅癌肿病症状特征主要危害枝干,初期在被害枝上产生乳白色小突起,表面光滑;后渐扩展形成肿瘤,表面凸凹粗糙不平,木栓质变坚硬变成褐色或黑褐色,严重时造成病枝枯死。发病规律病菌在病枝肿瘤组织中越冬,随种苗传播。雨季湿度大,肿瘤表面溢出菌脓,随雨水传播,从寄主叶痕或伤口侵入,潜育期在20-30天。发病后又产生菌脓不断的随雨水传播进行二次侵染,造成大面积流行。在云南的种植期,初侵染在6月下旬至7月上旬发病,第二次发病高峰在8月中下旬至9月中旬,特别是管理粗放,排水不良,套种其它作物的杨梅园发病较重。防治方法1、冬季修剪清园后,用物美价廉的1:2:150的波尔多液进行整株喷雾,用药渣涂白树的主干,做保护性防治。2、开花和采收期,杜绝喷洒农药,以免造成落花落果和成熟期对果实的污染杨梅褐斑病症状主要为害叶片,初期在叶面上出现针头大小的紫红色小点,以后逐渐扩大为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中央呈浅红褐色或灰白色,边缘褐色,直径4~8毫米。后期在病斑中央长出黑色小点,是病菌的子囊果。当叶片上有较多病斑时,病叶就干枯脱落,受害严重时全树叶片落光,仅剩秃枝,直接影响树势、产量和品质。病原据方华生等研究认为,该病菌属子囊菌亚门、腔菌纲、座囊菌目、座囊菌科的真菌引起的,学名是MycosphacrcallamyricacSaw.,病菌的子囊果埋在表皮下,孔口突出在表皮外,球形或扁球形,直径是60~80微米,孔口直径约7微米,内含8个子囊孢子,它在子囊内排成两行,无色、双胞,长椭圆形,成熟时上胞钝圆稍宽,下胞稍尖,分隔处稍狭缩,大小为17~22微米×4.3~4.8微米。发生规律病菌以子囊果在落叶或树上的病叶中越冬,次年4月底至5月初,子囊果内的子囊孢子成熟,下雨后释放出来的子囊孢子借风雨传播蔓延。子囊果散发子囊孢子的时间较长,从5月中旬到6月下旬,在病叶中均可查到子囊孢子。该病菌侵入叶片组织后,潜伏期可达3~4个月,在7~8月高温干旱时停止蔓延,8月下旬出现新病斑,9~10月病情加剧,并开始大量落叶。该病一年发生1次,无再次侵染。该病菌在自然条件下,尚未发现无性孢子,但在PDA培养基上很容易产生。分生孢子器扁球形,直径50~70微米,分生孢子卵圆形,无色、单孢,大小为7.3微米×9.6微米×3~5微米。在生产实践中,通过观察与调查,认为影响该病发生的主要因素是:①与5~6月雨水多少密切相关,雨水少、发病轻,反之发病重。②在土壤瘠薄、缺少有机质的情况下,树势衰弱,容易发病。③在排水良好的沙砾土或阳光充足的杨梅园发病较轻。防治方法①春季剪除枯枝,扫除落叶,减少病害传染源。②新栽杨梅尽量选择排水良好、光照充足的山地,培育管理中注意多施有机肥及钾肥。③药剂保护与防治。据原浙江农业大学和浙江省农业科学院试验,认为5月下旬、果实采后各喷药1次,前者以1:2:200的波尔多液,后者以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为宜。杨梅干枯病症状主要危害枝干,初期为不规则暗褐色的病斑,随着病情的发展,病斑不断扩大,并沿树干上下发展。被害部由于水分逐渐丧失而成为稍凹陷的带状条斑。病部与健康部分有明显裂痕,发病严重时,病部深达木质部,当病部围绕枝干一周时,枝干或植株即枯死。在后期病部表面着生很多黑色小粒点,即为分生孢子盘,初期埋生于表皮层下,成熟后突破表皮,使皮层出现纵裂或横裂的裂口。病原是一种真菌,属于真菌类半知菌亚门,腔胞菌纲,黑盘孢目,黑盘孢科。发生规律该病为一种弱寄生菌,一般从伤口侵入,当杨梅树体衰弱时,在体内扩展蔓延,发病轻重与树势强弱密切相关。发生规律该病菌是一种弱寄生菌,一般从伤口侵入,当寄主生长衰弱时,才会在树体内扩展蔓延,故发病轻重与树势关系密切。防治措施(1)加强管理,增强树势。通过深翻改土,增施有机质肥料及钾肥,加强肥水管理,增强树势,提高树体抗病能力。(2)剪去已枯死的枝干,及时烧毁,促发新枝。(3)防治害虫、减少伤口。对于造成树体伤口的害虫,要注意防治,以减少杨梅树干伤口,防止病菌侵入。削去病斑,在伤口涂以50~100倍的402抗菌剂消毒保护。(4)保护伤口。要及时剪除枯死枝条,刮除病斑,并对伤口和病斑涂抹波尔多浆或402抗菌剂进行保护。杨梅枝腐病枝腐病属于真菌性病害。是杨梅老树发生较为普遍的病害。近年来由于气候和生态环境的变化,该病发生呈上升趋势。枝腐病发生为害较重,造成枝干腐烂枯死,引起树体早衰。影响经济的发展。症状该病害发病初期树干皮层腐烂,皮层病部呈红褐色,稍隆起,组织松软,提早衰败。后期枝干枯萎,病部失水干缩,呈凹陷状,变为黑色,并有黑色小粒点着生,小黑点上有很细的刺毛。发病特点该病菌在病残体上越冬,在翌年外界环境适宜时开始活动,病菌从枝干伤口、裂缝或新梢与基枝的节间侵入发病,逐渐蔓延整个枝梢,直至2—3年生枝序都发病枯萎。雨天潮湿时,枯枝上的病斑吸水,分生孢子从孔口溢出,借助风雨扩散,进行再侵染。发病程度与雨量成正比关系,雨水多、果园潮湿、管理粗放,树势较弱发病较严重。防治方法(1)加强果园管理合理施肥灌水,增施钾肥和有机肥,增强树势,提高树体抗病力。科学修剪,剪除病残枝及茂密枝,调节通风透光。雨季注意果园排水措施,保持果园适当的温湿度,结合修剪,清理果园,加强土壤改良,2—3年对土壤深翻1次,深翻的同时施入杂草、枯枝残叶等土杂肥,减少病源。(2)选择较抗病品种。(3)必要时进行树干涂白,防治病害的发生。在伤口处涂“402”抗菌剂100—200倍液或4%“843”康复剂。(4)化学防治在春梢抽生初期至果实成熟前,可喷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或65%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交替使用。每隔7—10天连喷2—3次杀菌剂。杨梅赤衣病症状该病主要危害杨梅枝干。发病后,明显的特征是主干、主枝、侧枝及小枝的被害处覆盖一层橘红色霉层,以后逐渐蔓延扩大,龟裂成小块,树皮剥落,露出木质部,其上部叶片发黄并枯萎,导致树势衰退,果型变小,品味变酸,最后枝条枯死,直至全株枯死。本病除危害杨梅以外,还危害苹果、柑橘和枇杷等。病原为担子菌亚门,层菌纲非褶菌目伏革菌科的CorticiumSaimonicolorBerk侵染引起。发生规律该病以白色菌丝在病部越冬,次年春季气温上升树液流动时开始活动,并在老病斑边缘或病枝干阳面产生粉状物,随风雨传播,从树体伤口侵入危害,并向四周蔓延扩展。菌丝生长温度为10-30度,最适25度,一般3月中旬开始发生,4-6月份为盛发期,11月份后转入休眠。一年出现5月下旬至6月和10月上旬至10月下旬两个高峰期。病害的发生受降雨影响甚大通常降雨有利于病菌孢子的形成、传播、萌发和入侵。据缪松林资料介绍,4-5月份的降水量和降水日数对该病的发生影响最大。在土壤粘重、积水和栽培管理粗放的果园,发病较重。防治措施(1)加强管理,做好排水防涝,增施有机肥料和钾肥,增强树势,提高树体抗病能力。(2)药剂防治。在2月下旬至3月初(杨梅开花前),树干喷10倍松碱合剂(松香碱在花期禁止喷施,否则会造成大量落花)。4-6月上旬或9-10月盛发期树干喷退菌特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或65%代森锌600倍液或80%代森锰锌600倍液等,隔20天左右再喷1次,均有较好的效果。对发病重的枝干,喷药前,用刷子将病菌刷下后,再喷药效果更好。杨梅根腐病危害特点杨梅根腐病是杨梅生产中一种较难防治的病害,该病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对杨梅生产危害很大。植株被害后在短时间内叶片萎蔫,大量落叶,根系变褐腐烂,1~2年内树体衰退枯死。具体有两种类型:①急性青枯型。病树初期症状不甚明显,仅在树体枯死前两个月有所表现。主要是叶色褪绿、失去光泽,树冠基部部分叶片变褐脱落。如遇高温天气,树冠顶部部分枝梢出现失水萎蔫,但次日清晨又能恢复。在6月下旬至7月下旬采果后,如气温剧升,常会引发树体急速枯死。枯死的病树叶色淡绿,并陆续变红褐色脱落,偶剩少量绿色枯叶,但翌年不能萌芽生长。②慢性衰亡型。发病初期,树冠春梢抽生正常,而秋梢很少抽生或不抽生,地下部根系须根及根瘤较少,逐渐变褐腐烂。后期病情加剧,叶片变小,树冠下部叶大量脱落,在落叶的枝梢上常有簇生的盲芽。在高温干旱季节的中午,树冠顶部枝梢呈萎蔫状,最后叶片逐渐变红褐色而干枯脱落,枝梢枯死,树体有半株枯死或全株枯死。发病规律该病先从杨梅根群的须根上发生,后向侧根、根颈及主干扩展蔓延。在病根的横断面上可见两个褐色坏死环,即为根的形成层和木质部维管束变褐坏死的环,最后导致树体衰败直至枯死。其中急性青枯型主要发生在10~30年生的盛果树上,占枯死树的70%左右;慢性衰亡型主要发生在衰老树上,从出现病症到全树枯死,需3~4年。据调查,该病的发生与栽培管理无相关性,管理精细、生长茂盛的杨梅树也同样患病死亡。植保方案(1)加强园地管理与肥培,增施有机肥料与钾肥,增强树势,控制负载量,提高抗病能力。(2)改善土壤质地,适当增加沙砾土,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提高土壤通透性。做到干旱灌水,雨季排水,防止积水。(3)及时挖除病株并集中烧毁,减少病原。(4)病害发生严重的园地,应先耙开土壤,剪除病根,撒上生石灰。生物防治1.灌根:在早春和夏末进行扒土晾根,刮治病部或截除病根,然后使用《青枯立克》300倍液+《海藻生根剂——根基宝》300倍液稀释进行灌根,小树1株灌15—20斤,大树1株灌30—50斤。2.叶面喷施《中药叶面肥——沃丰素》:每350Ml沃丰素兑水400—500斤,进行叶面喷雾,使用时间及次数:谢花后连喷2次,果实迅速膨大期7月上中旬喷1次。杨梅根结线虫病主要症状病树地上部呈现叶片黄化,落叶,枯梢乃至枯死等典型衰退状。发病初期,须根形成大小不一的根结,小如小米粒,呈圆形、椭圆形或串珠状,表面光滑。剖开根结,可见乳白色囊状雌成虫及棕色卵囊。发病后期,根结表面粗糙,呈黑赤色腐烂,根皮腐烂脱落,只留中柱,无臭味;有的病树须根减少或呈须根团,根结量减少或在根结上再次发生根结;重病树根系全部腐烂,叶片枯黄甚至死株。防治措施一、选用无病土育苗。严格检疫,防止病苗传入无病区及保护新区。二、种植抗病品种,合理轮作。不同品种,抗病性有差异;同一品种种植年限延长,病害逐年加重。根结线虫病是一种传染性病害,必须选用前作为水稻田或禾本科作物的土地播种育苗。如引进的杨梅苗发生根结线虫病死亡,则要拔除园外销毁,以防传染;如引进的杨梅苗死亡后再种植时,不要在同一个位置上种植,如在同一地方种植,则应先用石灰消毒半年后,换上新鲜土壤再种。三、温汤处理。病苗用48℃恒温热水浸泡病根15分钟,可杀死根部和根结内的线虫。四、搞好土壤改良。正常树和轻度发病树的土壤PH值为5.2-5.3,严重发病树的土壤PH值为5.0以下。对病树施用石灰调节PH值,可以减缓病害发展速度。土壤松软、有机质含量高、含有石砾的沙质红壤土或黄壤土,适宜杨梅菌根生长,可抑制杨梅根结线虫病发生危害。五、加强肥水管理。种植地排水条件好,不利于线虫传播;排水条件差,汛期雨水漫流极有利于线虫随水流传播和侵染。适当增施有机肥,以增强树势,减轻病害。在收获前,每亩用富泉HB-101原液90毫升加水稀释1000-10000倍喷灌土壤,每月2次;再用原液100毫升稀释1000-10000倍喷洒叶面,每月2次。在收获后的半年时间内,每亩用富泉HB-101原液90毫升(1000平方米面积用100毫升)加水稀释喷灌土壤,每月1次。六、药剂防治。50%辛硫磷乳油800倍液或1.8%阿维菌素乳油2000-3000倍液,喷灌土壤;每公顷用22.5-45千克50%辛硫磷乳油,拌入有机肥,施入土中,或制成毒土撒施后,翻入深3-10厘米土壤中。七、生物防治。国外研制的BIO-CON真菌农药制剂拟青霉用于防治根结线虫,效果很好。杨梅小叶病症状杨梅小叶病是因缺锌引起的生理性病害,或叫缺素症。具体表现为各类枝梢生长停止提前,主梢顶部枯焦而死,在其侧部抽生短缩的丛生枝,病枝节间缩短,叶数减少,叶片短狭细小,叶面粗糙、叶肉增厚、叶质硬脆、叶脉凸起,叶柄及主脉局部褐色木栓化或纵裂。嫩叶长期不能转绿
本文标题:杨梅主要病虫害及防治措施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39219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