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 科学道德与学术诚信大作业
科学道德与学术诚信课程论文院(系):专业:学生:学号:2014年10月25日今年九月,我步入北京理工大学大学校园,开始研究生的生活,也算开启了人生的另一段征程。在第一学期开设科学道德与学术诚信课程,我觉得是十分必要的。在本科阶段,我们任务基本上都是接受知识,而到了研究生阶段,创造知识则成为了重点。这期间为了了解世界上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和科学技术,阅读文献成为了一种重要手段,而且硕士最重要的一件事,也是要完成一篇学位论文。在论文的创作过程中,必须要崇尚科学道德与学术诚信,否则,创作的论文将一文不值。在老师的授课过程中,我对科学道德与学术诚信有了更深的认识,也了解到了当今社会学术欺骗的现象和原因,由此衍生了自己的心得体会。先说诚信:“诚”,是儒家为人之道的中心思想,立身处世,当以诚信为本。宋代理学家朱熹认为:诚者,真实无妄之谓。“诚”是一种美德。《说文解字》认为“人言为信”,程颐认为:“以实之谓信。”可见,“信”不仅要求人们说话诚实可靠,切忌大话、空话、假话,而且要求做事也要诚实可靠。“诚”与“信”一组合,就形成了一个内外兼备,具有丰富内涵的词汇,其基本含义是指诚实无欺,讲求信用。诚实守信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当今社会,诚信也可以说是科学研究事业绝对的、不可动摇的基本要求,尤其是对于做学术研究的人,它的树立和培养对于规范学术行为、确保研究质量、促使科学学术健康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再说道德:道德是人类生活所特有的,以善恶为标准,依靠宣传教育、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内心信念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总和。道德,是体现一个人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的文化素养、知识水平,是人们追求的较高境界。而科学道德是社会道德在科研活动中的表现,主要指科研活动中的科研工作者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和应该具备的道德素质,既表现为科研工作者在从事科学研究活动时的价值追求和理想人格,也具体反映在指导科研工作者正确处理个人与个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之间的互相关系的行为准则或者规范之中。在当今社会,科技丑闻和学术不端事件时有发生,最令我震惊的是老师在课上放映的黄禹锡案例。黄禹锡1953年出生于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1972年他考入汉城国立大学兽医药学院,1982年获得兽医专业博士学位,1985年他得到去日本北海道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的机会。在其后的十几年间,黄禹锡的事业一帆风顺,他带领科研小组取得累累成果,可是到了2005年底,就在他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出现了质疑的声音,形势急转直下。2006年1月10日,韩国首尔大学特别调查委员会正式公布“黄禹锡造假事件”最终调查结果,证实黄禹锡及其研究小组有关克隆人类胚胎干细胞的科研成果纯属造假。黄禹锡及其研究小组在培养的11个人类胚胎干细胞中伪造数据,严重地违反了科学家必须遵守的诚信原则,严重侵犯了人类的尊严,给国际科学界、经济以及社会进步造成了无可估量的影响。除此之外,2003年,上海交大出现汉芯造假大案,汉芯主要“研发者”陈进教授被撤销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2007年,陕西省林业局因“草率”发布“发现华南虎的重大信息”向社会公众致歉,而拍照造假的当事人周正龙现今仍颇有微词,最近出狱后首次接受媒体采访,改口称其未造假将申诉;2010年,中国第一职业经理人、“打工皇帝”唐骏被以打假出名的科普作家方舟子拉下马,深陷“学历造假门”,被指其“美国加州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和“卡拉OK打分、大头贴照相机”两项专利以及个人创建公司的经历均系造假。这样类似的严重违反科学道德与学术诚信的行为举不胜举,对个人和社会都造成的伤害是不可估量的。最近几年中国高校扩招不断、研究生数量激增,除了纯粹做学术,还有一部分是为了缓解本科生就业压力而选择读研,这必然导致了研究生水平参差不齐、鱼龙混杂的现状。而贯穿在研究生阶段的违反科学道德与学术诚信的行为,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类:1.考试作弊学位课程是研究生进行科研的基础,我国研究生的学位课程设置主要分两部分:公共课,专业课。学生往往会对自己感兴趣的学科投入更多的精力,而对于晦涩难懂,即时影响不大的课程,有些学生会逃课缺课,培养不起来兴趣,这样就导致考试时不是临时突击就是铤而走险,抄袭就难以避免了。2.抄袭、剽窃他人成果部分研究生利用各种已发表文献,通过剪辑拼凑的手段来杜撰论文。小到课程期末论文,大到毕业论文,大量引用他人论文片段、实验数据和图标等而未加注明出处的现象比比皆是,更有甚者,讲别人的成果略加修改据为己有。3.伪造或篡改原始实验数据某些研究生为了撰写论文或毕业论文,捏造根本没有经过实验检验的数据或者随心所欲地篡改数据以支撑自己的结论,严重违反了忠实原始数据这一科学研究工作必须遵守的基本道德原则,伪造篡改实验数据比抄袭剽窃他人成果造成的影响和后果更恶劣。4.随意侵占他人科研成果包括利用同学朋友关系再自己没有参与的论文或成果上署名,把他人科研成果据为己有;将通过会议、评审等过程获得的特殊信息和思想随意向外传播;在论文被路由或成果获奖后任意修改作者排序和著作权单位等。5.重复发表论文通过一搞两投,甚至一稿多投的方式把同样内容的一篇论文同时投给多个刊物;将已在某一刊物发表的论文原封不动或者改头换面之后重新投到另一刊物等。一稿多投在我国的期刊界是严格禁止的,但此现象的蔓延态势在学术界却已成为不争事实。有些研究生把同一篇论文略加改头换面又拼凑成新的论文去投稿,或把相同的数据用不同的排列组合或表现方式变成多篇论文去投稿发表。造成研究生学术诚信失范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社会带来的不良风气,这一不良风气不容忽视。本科毕业生毕业后未能找到合适的工作,所以选择继续深造,这样可以暂时缓解工作就业压力,同时还能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因此研究生学习期间学习目标也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不劳而获的投机动机不断膨胀,在此阶段只重视学术论文数量,而忽视论文质量的现象越来越严重,最终导致研究生学术质量水平下降乃至学术诚信道德失范现象的出现。研究生学术诚信失范现象中社会环境是不可低估的,近期以来,抄袭剽窃、粗加滥造、弄虚作假、学术泡沫等学术诚信失范现象在高校研究中普遍发生,玷污了圣洁的学术殿堂,腐蚀了学术队伍的建设,良好有序的社会环境不仅提高研究生学术诚信道德风气,更使得高校研究生对学术研究形成正确的科研道德理念。现在整个社会功利心太强,高校不是封闭的,是开放性的,与社会发展有着多方面的联系,因此,高校这一净土避免不了受到污染。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下,部分研究生经不住来自各种诱惑,心气浮躁,不能端正学术风气,不能静下心来做研究,而是一门心思想方设法走捷径,达到获取学位和毕业证,为了尽快获取学位,违背学术诚信道德。同时,一些高校近年来只注重学术成就、科研能力,忽视了对研究生学术诚信教育,研究生缺乏对自我的约束和监督,而是模仿那些违背学术诚信道德的人,不能以正确的学术道德引导和要求自己,加强自己的自律自觉性。环境可以改变人,面对经济体制由计划向开放的市场转变的过程中;面对着日益激烈的就业压力;面对着市场价值观负面的影响,部分研究生产生了功利至上、弄虚作假的行为,研究生对名利的过度追逐导致学术诚信道德规范体系日益被削弱,学术规范淡化、边缘化,研究生在学习过程中目的出现了功利化,真正出于兴趣而从事科学研究的研究生变成了“非主流”,不少研究生对学科的专研和用心相当缺乏,把学术研究当作自己谋生的手段和升迁的台阶,丢失了自己的社会理想和报效国家的信念。目前我国研究生学术诚信教育存在巨大问题,主要表现在研究生学术诚信管理和学术质量评估体系的不健全,调查显示,76.3%的研究生认为学术评价制度不合理是造成研究生学术诚信失范行为的主要原因。高校研究生学术评价体系不完善,高校过分追求数量化,忽视了学术诚信规范的统一管理,学术道德意识淡薄,学术监管力度不强等多种因素,高校规定研究生在校期间还要参加每年的综合素质测评,获得学位必须发表一定数量的论文,因此,研究生在发表学术论文时动机发生了变化,为的是能够在综合测评中有一个好成绩,并且能顺利获取硕士学位,从而淡化了学术质量意识。高校强调数量的同时使硕士研究生片面地以为只要完成规定数量的论文修满学风就可以通过考评。在学术环境不佳,研究生学术意识淡薄,专业知识无法达到出新成果的情况下,部分硕士研究生为了顺利毕业甘愿步入学术诚信失范的行列。高校由于对研究生学术诚信失范行为缺少必要的惩罚和严格的监管,对目前研究生、博士在选题、开题报告和答辩等环节流于形式的现象客观上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国家为了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近年来高校研究生的不断扩招,使得在培养研究生质量方面的问题逐渐凹显出来,研究生学术诚信的态度和遵守道德规范的程度直接决定了科技发展和未来学术的水平,高校研究生是国家科技发展的后背力量,是不断充实学术队伍的主力军,将来从事学术研究的“磨剑期”。在高校中有的研究生出现的学术诚信失范行为是无意产生的,对于学术论文的抄袭,数据的篡改和不当引文等概念模糊不清,并不了解违反学术诚信道德将会产生怎样的社会后果,在高校开设学科研究方法等入门课程,缺乏讲解对研究生学术诚信研究基本内容的系统介绍。这些理论性教育的疏忽,导致缺乏研究生对学术诚信认知能力。学术奖惩制度是以奖励或惩罚的方式来规范研究生学术诚信行为、学术习惯以及学术交往关系的规则体系。健全的学术奖惩制度对于激励学术诚信,预防和打击研究生学术诚信失范行为,净化学术环境至关重要。而不合理的学术奖惩制度则适得其反。目前高校制定的学术奖惩条例,明确了对研究生评奖评优的规定,也出台了相应的考试违纪处理办法和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管理规定,但对于其他方面和环节的学术行为却重视不够,比如说有些学校就缺少了针对硕士研究生一稿多投、杜撰参考文献等的处罚办法,没有对积极从事学术研究、学术创作的学生的鼓励政策,缺乏有力度的导向性明确的激励、规范与约束,研究生不能自觉地从事学术研究和维护学术诚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学术奖惩制度不够具体和细化,缺乏行之有效的实施细则,在实际操作中往往难以执行。研究生学术诚信失范行为一旦出现,学校不能积极做出惩罚,必然使得这些制度成为“虚假”广告。惩罚只能不了了之,奖惩制度也就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另外,学校出于对自身利益和形象的考虑,加之教师因为害怕受到“牵连”或影响自身声誉或利益的原因,也会为学术诚信学生开脱的阻碍、找关系,在裙带关系比较密集的高等院校,相关部门互相推诱,又缺乏对执行过程和结果的监控,学术制度在各方面力量的最终制衡下形同虚设,学术造假者的预期收益远大于成本,出现研究生学术诚信失范行为的“供给过剩”使学校学风恶化,研究生学术诚信失范现象屡禁不止,难以遏制。在研究生教育中有效地实施学术道德、学术诚信教育的实施尤为重要。我认为将研究生学术道德、学术诚信教育显化于政治理论课程;将研究生学术道德、学术诚信教育细化为导师责任制;将研究生学术道德、学术诚信教育固化于规章制度;将研究生学术道德、学术诚信教育内化于校园文化建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学校应加强和重视研究生学术诚信道德教育。首先,应重视新生入学的诚信道德教育,研究生学术诚信首先要从自身做起,新生入学开始,在学术研究方面自己要求严谨,树立正确的学术诚信道德规范观,培养严谨的治学态度,坚持求实的科学精神,不弄虚作假,严格遵守学术道德,重视学术责任和社会责任,坚决抵制研究生学术诚信失范不良风气的蔓延,研究生应从自身加强学术和道德规范知识的积累,培养和提高科研创新能力。学校应结合校园文化建设优化学术诚信教育。校园文化的载体是学生,我们既是校园文化所影响的对象,又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人。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不仅可以激发研究生刻苦学习科学知识的主动性,提高自身修养和道德水平。而且能以特有潜在的作用影响研究生思想情感、内心世界,促进研究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从某种意义上说,学术诚信研究不仅是一种思想道德,而且也是一种大学校园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注重学术诚信文化,结合校园文化建设实施学术诚信教育的基本价值追求。在学术研究方面,应充分发挥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本文标题:科学道德与学术诚信大作业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39828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