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学年论文《再别康桥》与《雨巷》的比较
1学年论文题目:《再别康桥》与《雨巷》的比较学院(直属系):人文学院专业/年级/班:汉语言文学2009级(1)班学生姓名:陈思位学号:20092101102指导教师:龙瀛老师开始时间:2011年4月27日完成时间:2011年5月15日学年论文2目录摘要…………………………………………………………………………3引言…………………………………………………………………………3一、新诗的经典绝唱………………………………………………………3二、《再别康桥》与《雨巷》的比较……………………………………4(一)、比较《再别康桥》与《雨巷》的思想感情——轻轻柔柔康桥水,郁郁悠悠雨巷情……………41、异国康河情,江南丁香结………………………………………42、梦醒悄悄是别离,寻梦悠悠有希冀………………………………6(二)、比较《再别康桥》与《雨巷》意境……………………………7(三)、比较《再别康桥》与《雨巷》的意象…………………………81、金柳新娘和丁香姑娘………………………………………………82、沉默的康桥和寂寥的雨巷…………………………………………9(四)比较《再别康桥》与《雨巷》的艺术美…………………………101、音乐美………………………………………………………………102、建筑美………………………………………………………………113、绘画美………………………………………………………………114、语言美………………………………………………………………11三、结语……………………………………………………………………12四、注释……………………………………………………………………13五、【参考文献】……………………………………………………………13学年论文3摘要今天,随着文化的繁荣,各种文学样式日新月异地向前发展,诗歌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体裁仍然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诗歌的本质在于抒情,贴近生活,涌动人们内心的澎湃血液。因此,更多的人在写诗、读诗、赏诗、论诗。这篇文章从思想感情、意境、意象、艺术技巧等几个重要的方面对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和戴望舒的《雨巷》进行比较,从而,让我们更进一步体会他们的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所描绘出的意境、意象美,艺术技巧对新诗创作的作用。“康河情”和“丁香结”向我们展现出同一时代的两位青年诗人寻梦路和忧伤的无限柔情。【关键词】:思想感情意境意象艺术技巧寻梦忧伤引言江南出才子佳人,这是自古以来人们就有的共识,佳人的柔情似水,才子的浪漫不拘,给人无限的憧憬和美的享受!江南的水土孕育出多少优秀的诗人,他们有着水一样的柔情,又有着花间月下的浪漫。风云变幻的20世纪20年代,涌现出了一批用白话文写自由新诗的开山诗人,其中,徐志摩和戴望舒是最具代表的两位。他们同时出现,像两颗耀眼的星星,划亮白话诗坛,展现“五四”以来中国新诗昂扬的生命力和崭新的创作方向。几乎在同一时期,他们分别凭借《再别康桥》和《雨巷》收获了“康桥诗人”和“雨巷诗人“的美誉![1].让我们再次通过比较来品读他们优美而泛着淡淡忧愁的诗意,聆听他们内心深处寻梦而不遇的无奈幽怨!一、新诗的经典绝唱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和戴望舒的《雨巷》应该说是新诗的经典绝唱。这可以看成是新诗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因为它们标志着新诗创作开始进入了一个相对成熟的阶段,标志着新诗创作巨大的生命力正在滋长。从五四到徐志摩、戴望舒时代,新诗发展短短几年,我们就出了两位最杰出的诗人,应该是新诗的骄傲,我们应该为此感到自豪。如果不是因为政治社会的影响,我想我们的诗坛应该能出更多的徐志摩、戴望舒,能够出更多的像《再别康桥》和《雨巷》这样的经典绝唱。作为经典绝唱,我们有必要对其进行更深入的解读,体会新诗创作在现当代的社会文化意义以及他给人们带来的审美感受。下面让我们从几个方面来进行比较解读。学年论文4二、《再别康桥》与《雨巷》的比较(一)、比较《再别康桥》与《雨巷》的思想感情——轻轻柔柔康桥水,郁郁悠悠雨巷情。康桥文化赋予了诗人徐志摩以不竭的灵感,吴越文化成为诗人戴望舒心头永远也解不开的心结.[2]徐志摩深受西方现代艺术陶冶,较多接受了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诗人影响,形成自己的一种独特的单纯信仰,用他的好朋友胡适先生的话来说就是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始终梦想这三个条件能够汇合在一起,成为一个人的人生观。《再别康桥》中就体现了他的这种信仰,那些优美的句子,那些动情的花语,那些传神的意象,那些化丝丝离愁为潇洒心声。康桥和康河可以说是诗人能以成功飞跃的摇篮,他们在诗人心中已盛开了美艳的花雨,片片都是情,颗颗垂着诗意的露。轻轻柔柔康桥水,流动着诗人寻梦的长篙。戴望舒的诗深得中国古典诗词中婉约诗风的遗韵,又深受到法国象征诗派的影响,因而他的早期诗作总体上表现出孤独、寂寞、抑郁和消沉而忧伤的特点。《雨巷》就是这样。这首诗写的是梅雨季节江南小巷中的一个孤独的人,在蒙蒙细雨中,怀着一种落寞、惆怅的情绪和一丝微茫的希望,撑着油纸伞在悠长寂廖的小巷中彷徨独行,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作者在残酷的现实中找寻心灵的寄托。滴滴花雨落到流动的油纸伞上,敲响了心扉释放淡淡幽怨。郁郁悠悠雨巷情,流动着诗人寻梦的油纸伞。1、异国康河情,江南丁香结《再别康桥》抒发一种留恋之情,惜别之情和理想幻灭后的感伤之情。格调轻快、活泼、舒畅、自由。事实上,徐志摩写《再别康桥》,并不是简单地在写他跟母校依依不舍的离别之情和令人流连忘返的康桥美景,而是在抒发他内心深处难以割舍的那些情感,在释放他心口隐隐的美丽伤痛。更进一步说,《再别康桥》的完成,是在历经了生活的磨难,尝尽了情感的风霜之后,寻梦破灭后,在漫漫的心路历程上,作者精神的一次升华,也是诗人思想的一次质的飞跃。徐志摩当初之所以走上文学的道路,乃是爱情的力量使然。爱情的到来,使徐志摩成了诗人,因为徐志摩在异国他乡遇到林徽因,并疯狂的爱上了她。在徐志摩心中林徽因简直就是一个天使——她是一位才女,出生名门是大家闺秀,活泼、单纯,具有很高的音乐才能,更重要的是,她也是一个诗人。当他1921年在伦敦认识了才貌双全的林徽因,同在异乡的他们成为了知己,并一起出入舞厅,他们跳舞的时候如痴如醉,简直就是天生的一对,这一点是徽音的父亲林长民也认同的。此时的徐志摩立刻觉得“我吹着了一阵奇异的风,也许照着了什么奇异的月色,从此起我的思想就倾向于分行的抒写。一份深刻的忧郁占定了我:这忧郁,我信,竟至于渐渐的潜化了我的气质”。他们的爱情之花在一个下着阵雨的午后在康桥悄悄绽放了,在异国他乡遇到了知音,他和林徽因产生了感情的共鸣,彼此被震撼了,他们恋爱了,一阵春风暖暖的吹得他陶醉,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不胜水莲花的娇羞。他要表达他压抑已学年论文5久的内心情绪,开始像山洪一样爆发,他开始写诗了。《草上的露珠儿》可以看成是他的真正第一首诗。多少次,他倚暖了康桥上的石苔,只为等到明星,照亮了他的世界。“这心灵深处的欢畅/这情绪境界的壮旷/任天堂沉沦,任地狱开放/毁灭不了我内府的宝藏”。这就是徐志摩在《康桥晚照即景》中所表现出来的爱恋的快乐。康桥可以说是他们爱情的见证者,康河沉淀着多少美丽的梦。而康桥文化使他的梦更加丰满。1928年春,他内心依然爱着的林徽因结婚了,虽然他和陆小曼之前就结婚了,但他内心深处一直都沉淀着对林徽因的深情。他和陆小曼轰轰烈烈的爱情在现实面前被压得喘不过气,此时的他爱情理想破灭了,他一生的追求,单纯的信仰,再也找不到方向了《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他内心是多么的脆弱和无助,他想找一片净土安慰他受伤的心灵,康桥是最佳选择。于是负气出走,重游康桥。在返回到中国的海上写下了《再别康桥》这一经典绝唱。在这里,“康桥”明显有象征意义,既是他的精神家园,也是他的爱情理想。《再别康桥》表现了他对康桥的无限依恋之情,和理想破灭后淡淡的哀愁。异国康河情使诗人内心的忧伤在离别时无处寄托,因此,只能用诗歌来抒发。《雨巷》表达的思想感情比较复杂、朦胧,从整首诗来看格调不高,低沉而又哀婉,在这低沉而优美的调子里,抒发了作者浓重的失望和彷徨的情绪。这与《再别康桥》大不相同。和徐志摩不一样,戴望舒从小生活在江南的小巷中,他少年时期不幸感染上天花,毁坏了他俊逸的面容,脸上落下坑洼的瘢痕,因为这一生理缺陷,少年时期常被讥讽和嘲笑,他一直默默地忍受着。在他心里造成了阴影,使他变得孤独和忧郁。他的忧愁像小巷一样无尽头地延伸。特别是江南多雨,满心忧郁行走在这悠长又寂寥的雨巷中,是多么的压抑。1927年夏天,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黑暗的时代。反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原来热烈响应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的高潮堕入了夜的深渊。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他们在痛苦中陷入彷徨迷惘,他们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在阴霾中盼望飘起绚丽的彩虹。《雨巷》就是一部分进步青年这种心境的反映。1927年3月,戴望舒因宣传革命而被反动当局逮捕拘留过。“四.一二”政变后,他隐居江苏松江,在孤寂中嚼味着“在这个时代做中国人的苦恼”。1925年戴望舒疯狂爱上了大学同学施蛰存的妹妹施绛年,但因他面部不佳有麻子,苦苦追求但一直没有得到施绛年的接受,但他此时的心中还是侥幸存有一丝希望。所以,这首诗可以联系时代背景作一定的解读,把这首诗看成诗人在那个特定年代感到迷茫找不到出路的一种情绪的反映;也可以单纯把它看做一首爱情诗,即一位情窦初开的青年在江南雨巷等待一位丁香一样的姑娘;还可以把它理解为诗人对理想和美好事物的追求。正因为他对理想和爱情追求受挫,因此,他写下了《雨巷》这首具有象征意义的复杂思想感情的诗。我个人认为这首诗更多的愁还是写爱情理想不能实现,这与徐志摩有点相似。诗人其实也是一个性情中人,从他对施绛年表白遭到拒绝就要跳楼可以看出这点。雨巷中的丁香姑娘出现了又飘过了,这与施绛年在他生命里出现,他们的距离是那么近而又是那么遥远甚为相似。在这一年,诗人对这个爱情理想还是有一丝希望的,虽然姑娘并没有答应,但也没有拒绝,只是刻意保持的距离让诗人学年论文6觉得既近又远,在失望中又没有完全绝望,还有一丝希望。诗中很多地方都闪着施绛年的身影。据戴望舒的长女戴咏素说:“我表姐认为,施绛年是‘丁香姑娘’的原型。施绛年虽然比不上我妈(穆丽娟)以及爸爸的第二任太太杨静美貌,但是她的个子很高,与我爸爸一米八几的大高个很相配,气质与《雨巷》里那个幽怨的女孩相似”。[3].还有这个“丁香姑娘”的原型在诗人《我的恋人》一诗中也有可考之处。诗人对他羞涩的恋人的描述很像施绛年。而“丁香姑娘”也有着“恋人”的踪影。当然,社会背景应该可以看作诗人情绪的催化剂,他的情绪在压抑已久的社会氛围和诗人感情受挫时彻底爆发了,因此有了《雨巷》。又用“丁香”作为意象,“丁香姑娘”美丽、高洁、柔弱、哀怨,走近、飘过、消逝、带有梦幻色彩。表现他美丽而浓浓的忧愁。江南雨巷的丁香结,解不开,许多愁。2、梦醒悄悄是别离,寻梦悠悠有希冀。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抒发的是他的爱情理想彻底破灭,他一生为求一灵魂之伴侣,与张幼仪离婚后,满怀希望追求林徽因。林徽因在强大的舆论下,在母亲的强烈反对下,在父亲的劝解下用理性来对待这份爱情,她在挣扎中放弃了,为求一心灵之安宁。当徐志摩遇到陆小曼,他死寂的心灵再次复活了,不管他是真心爱上了陆小曼,还是将一部分对林徽因的爱转移到了小曼的身上。但从后来的《爱眉小札》和一些书信中可以确定他是爱陆小曼的。他再一次与封建伦常做挑战,轰轰烈烈争取这份爱情。陆小曼与林徽因不同,她勇敢地做了一回徐志摩,成为女性主动要求离婚的先驱。在各种压力下,他们结合了。徐志摩本以为他的理想实现了,他一生的追求总算得到了回报,这时的他是幸福的,他出第二本诗集的时候曾表示过以后不再写诗。但现实与理想总是有差距的,他今后的生活并不像他想象中的那么诗意。陆小曼因病吸食鸦片后,他经济拮据了,他早已失去父亲的经济来源,只能靠他自己同时在几个高校任教来维持生计。但还是拆西墙补东墙,在无尽头的劳累奔波中,在不时和陆小曼的争吵中,他的爱情理想破灭了。1928年负气出走,重游了康桥。
本文标题:学年论文《再别康桥》与《雨巷》的比较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40037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