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 心理健康教育在数学教学中渗透
心理健康教育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南昌十六中叶芳摘要:数学教学不仅是数学知识传授的过程,也是学生心理活动提高的过程,它存在着丰富的心理教育因素。作为数学教学载体的教材,记录的不仅是文字、符号、概念、公式、定义、定理等,还包括各种心理信息。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将这些数学知识,转化为符合学生心理特征的心理信息传授给学生,才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同时,数学教学过程不仅是学生的认知过程,也是教师和学生交流情感,意志的过程,学生个性心理的表现和形成的过程。数学教学活动包括教师和学生的情感、兴趣、意志、性格等心理过程在教学中的协调发展。因此,要以人为本,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心理、生理等方面都得到发展。关键字:心理品质数学教学素质数学教学中的心理教育,是指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多种心理因素,优化学生心理环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在获得数学知识,发展智力的同时,对他们进行心理教育,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全面提高。很多教育工作者已在实践中总结出这样的经验:“育人先育心”“在心理世界里育人”“心育乃育人之母”,说明心理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的作用已日益为人们所重视。其实,数学教学不仅是数学知识传授的过程,也是学生心理活动提高的过程,它存在着丰富的心理教育因素。作为数学教学载体的教材,记录的不仅是文字、符号、概念、公式、定义、定理等,还包括各种心理信息。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将这些数学知识,转化为符合学生心理特征的心理信息传授给学生,才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同时,数学教学过程不仅是学生的认知过程,也是教师和学生交流情感,意志的过程,学生个性心理的表现和形成的过程。数学教学活动包括教师和学生的情感、兴趣、意志、性格等心理过程在教学中的协调发展。因此,要以人为本,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心理、生理等方面都得到发展。前苏联心理学家彼德罗夫斯基认为:“可以把内部的心理活动看作外部的对象活动内化的结果。相应地,可以把外部的对象活动看作内部的心理活动的外化。”因此,只有综合考虑各种心理因素,并将其进行系统的优化,才有可能使教学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的意识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的基本要求。目前,大部分学生比较注重音乐、舞蹈等特长方面的培养,对于难度较大的数学,学生不太感兴趣,不能主动进入数学学习的状态。造成此种状况的原因很多,但主要的原因是教师没有掌握好学生的心理特点,没有让学生产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欲望,教学平淡无奇,没有吸引力。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设法在学生身上形成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心理状态,那么知识只能引起学生的冷漠态度。”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情绪背景,特别是导入新课时,应精心设置情境,使学生进入一种积极的心理准备状态,创设学生的认识需要与自身已有的认识水平之间的矛盾,尤其应注意,数学中的难点是培养学生素质的良好载体。对于难点的教学,要注意精心创设激活学生心理素质、培养思维能力的学习情景,有效而及时地给学生提供帮助、铺垫。另外还要注意有效地使用模型、投影、CAI课件等教学手段,促使学生以旺盛的求知欲,强烈的探究愿望和持久的学习动力积极参与到学习中,自觉地进入数学学习的状态。从心理学角度的调查结果发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使学生带有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去学习数学,是积极的数学教学的关键所在。在教学中我经常根据学生的心理需要,放弃自己原有的设计思路,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他们喜欢什么,愿意学什么,怎样学习他们才能在最短的时间接受,从而让他们尝到收获的喜悦,觉得教师和他们离得很近,更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我利用学生的好胜心理,先组织男女生比赛,让四个女生代表站在我画的长方形长边上,四个男生代表站在我画的长方形短边上,向中心抛圈,结果女生都投中了。男生不服气地说这样不公平,我说为什么?学生回答说他们抛的路线长度不同,“怎样才公平?”“一定要抛的路线长度相等。”“那怎么办呢?要想使到每个同学与中心距离相等,这些同学站的轨道该怎么画?”几个顺理成章的问题下来,新的学习任务在学生怀着好奇心的同时,不知不觉地被他们所接受,并乐于探究。接下来再让他们利用自己的办法画圆,并通过比较找出最佳的办法时,学生便跃跃欲试、自由主动地去探索,比老师费舌地引导效果好多了。可见,只要了解了学生的接受心理和性格特征,采用能吸引注意力的材料,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就能调动起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这是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力手段之一。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是《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对学生在学习数学的情感与态度这方面提出的要求,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要求。课堂是师生共同活动的场所,在这个环境里,教师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对学生的心理素质进行强化训练,通过训练促进他们心理健康地发展,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在数学教学中可进行有序、严密的逻辑思维训练、创造思维的训练、学习科学家们的创新精神、吃苦耐劳、不屈不挠的坚强个性等。如教学练习“用数字0、1、3、5、7组成数字不同的五位数”,我就训练从小到大或者从大到小写数,即:75310、75301、75130、75103、75031、75013、73510、73501、73150、73105……,这样就能训练学生的有序思维。还可以结合教材挖掘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如我教一年级统计,在学生认识统计方法后,让学生统计全班喜欢吃的水果,观察统计的结果你会怎样购买水果?让学生学会合理使用钱,知道受欢迎的水果要多买一些,不受欢迎的要少买一些,培养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同时我还引导学生了解水果的营养价值,教育他们要注意饮食的均衡,使他们既能掌握“统计”知识又能掌握一些健康知识。此外,教师还可把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渗透到学习活动的形式上,如通过分组竞赛,让学生体验合作的需要,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公平竞争等心理品质。要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就需要教师热爱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决不吝啬自己赞美和鼓励的语言,最大限度地缩小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使教师成为学生可以亲近的朋友。在教学实践中,多种形式的表扬,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更可以让课堂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当学生圆满回答教师的提问时,教师应用恳切的语言伴之以赞许的目光:“很好”、“真棒”、“你真聪明”、“真会动脑筋”等予以表扬,使学生仍然处于兴奋之中,更加积极地思考;当学生回答问题有困难时,教师则用“别急”、“不要紧张”、“慢慢说”、“再想一想”等温柔体贴的话语鼓励并伴之以信任的眼神;当学生的回答不符合问题时,教师也应尽可能地找出学生的优点(如声音响亮、口齿清楚等)。短短一句话,就拉近了师生间心灵的距离,起到了纽带的作用。在教学新课时,用鼓动性、激励性、挑战性的语言,可以促进学生积极地思维、探索,活跃课堂气氛,也能促进师生双边和谐的活动。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让每个学生在学习和掌握知识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使自己对学习变得更加自信,达到增进学生心理健康的目的。这是现代发展性教育的重要目标,也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成功所产生的是一种自我满足和积极愉快的情绪体验,它与自尊自信相辅相成,互为因果,是学生自我潜能得以发挥的强大动力。对学生来说,成功本身并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享受成功的感觉,也就是体验到做成自己想做的事,实现自己计划时的那种满意的心情。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显得十分重要。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如果教师从鼓励学生的角度出发,并注意启发和诱导,可以排除学生解题的恐惧心理和自卑心理。在数学思维活动中,自卑心理是较为普遍的心理障碍,尤其成绩中等及偏差的学生更为突出。他们大多数情况表现为缺乏主动性,批判性。要克服这种心理障碍,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设法创设特定的思维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愉快地学习,彻底改变应试教育中的教育观点、教育模式,优化数学课堂教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三、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及审美意识在数学教学中实施心理教育,为学生知识学习、能力培养、思想品德、审美意识的发展提供了心理基础。通过动机与信念的唤醒与支持,情感与意志的激励与调节,想象的引发,榜样的示范,人格的陶冶,心理气氛的感染来实现对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积极的心理状态和良好的心理气氛对学生的知识学习、能力发展、思想品德与审美素质的形成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其实,数学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好教材,如挖掘和利用数学史料、数学传记等就能让学生领略到我国数学史上的辉煌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激励他们为振兴中华而勤奋学习。同时,数学能塑造学生的审美情趣,数理哲学家罗素说过:“数学如果正确看待它,不但拥有真理,而且也具有至高的美。”数学中的美,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这是塑造人的好素材。从心理上分析,人人都有爱美的意识。如果能把数学上的对称美、转换美、简洁美、和谐美、奇异美作为审美的材料,利用数形结合,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让学生接受审美体验,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焕发学生学好数学的激情,鼓励学生去追求解题的艺术美,就能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教师应从学生的爱美心理着手,引导学生积极巧妙地解决数学问题。例如,在教“求组合图形的面积”时,教师应先让学生感受由组合图形所带来的美感,让学生从心理上喜欢这些图形,愿意积极主动去解决这类问题。小学数学中许多组合图形具有对称美,因此,引导学生解答的思路也应非常奇特和巧妙。四、培养学生的探索和创新精神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获得知识、能力、情感和态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部分,而培养学生主动探索与创新精神尤为重要。从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来看,只有学生自己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试图寻找其他有效方法,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探索和创新精神。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质疑,创新。例如,在教“三角形内角和是180°”时,教师不是先告诉学生方法,而是让学生自己去猜想——质疑——解决问题。大部分学生会用量角器去测量三角形的内角和,但勇于探索和创新的学生也会想到用“割补”法得出“三角形内角和是1800°”。教师应对学生进行鼓励和赞扬,让学生从心理上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索与创新意识。从心理学角度来分析,老师对学生恰当的评价有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教师积极的鼓励与评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和创新精神。实践证明,数学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相互渗透、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形成协调统一的教育整体,协助学生认识自己、肯定自己、接纳自己、充分挖掘自己的潜能,可以在生活、学习中逐步培养起学生的自信心和不怕困难、战胜困难的顽强毅力,使学生的心理素质达到全面和谐健康的发展。
本文标题:心理健康教育在数学教学中渗透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40175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