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再别康桥崔建红一、意象与意境1.意象,简单的说,就是诗人心中....的物象。指融入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形象。在一般情况下,物是客观存在的,它原来是什么样子,就应当说成什么样子,不能有丝毫差错。但物象一旦进入诗人眼中,就会蒙上一层主观色彩,这就是古人说的“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白杨一般笔直冲天,柳树一般弯弯折折,但在诗人的眼中,白杨是北方人民不屈不挠的品格象征,杨柳妸娜的姿态,随风飘摆的柳枝在离人眼中就似那依依不舍的情感。这就是意象,是作者主观感情寄托和外化的载体。2.意境,是“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客观图景与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具有虚实相生、意与境谐、深邃幽远的审美特征,能使读者产生想像和联想,如身入其境,在思想情感上受到感染。”简而言之,意境就是一种情景交融的诗意空间。3.关于意象和意境的关系,有人作过这样的比喻,如果意象是百花,那么意境就是春天。二、解题1.作者介绍:徐志摩(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名章垿,笔名南湖、云中鹤等。出生于浙江海宁一个富商家庭。1918到1922后先后赴美国学习银行学,到英国留伦敦剑桥大学研究政治经济学。获硕士学位。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1921年开始创作新诗。1923年,参与发起成立新月社。加入文学研究会。1924年与胡适、陈西滢等创办《现代评论》周刊,任北京大学教授。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时任翻译。1926年在北京主编《晨报》副刊《诗镌》,与闻一多、朱湘等人开展新诗格律化运动,影响到新诗艺术的发展。同年移居上海,任光华大学、大夏大学和南京中央大学教授。1931年11月19日,由南京乘飞机到北平,因遇雾在济南附近触山,机坠身亡。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自剖》、《秋》,日记《爱眉小札》、《志摩日记》,译著《曼殊斐尔小说集》等。2..康桥:即“剑桥”(Cambridge),英国著名的学术、文化中心,风景胜地。是徐志摩曾经学习生活的地方,有很深的感情。徐一生三次来到康桥,且每次都留下了心灵的记忆:1920年秋,徐志摩经美国到伦敦,在剑桥大学、伦敦大学学习,1922年上半年由剑桥大学皇家学院特别生转为正式研究生。8月中旬回国。1923年3月在《时事新报》上发表了第一首记忆康桥的诗——《康桥在会吧》,但艺术上松散冗长,效果不佳;1925年7月再次访问伦敦,1926年1月写下了为人熟知的现代散文名篇——《我所知道的康桥》;1928年8月第三次来到英国,11月16日快要归国的途中,灵感闪现,挥洒自如地写下了的传世经典之作——《再别康桥》。3.徐志摩的康桥情结:康桥融入了徐的生命,是徐志摩生命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徐在《猛虎集》的序文中这样说:“我的眼睛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由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吸烟与文化》),可以说,是康桥创造了这个个充满性灵的诗人。徐志摩一生有三个信仰:爱、自由和美。在康桥,他实现了他人生的梦想。所以,对于躯壳,徐是康桥匆匆的过客,但对于灵魂,康桥却是它的精神家园。如今,短暂的重逢之后,又要离别了,萦绕在作者心头的是深深的眷恋和依依不舍的深情。他将这浓浓的别情融入了康桥的一草一木。于是,在诗中我们发现了那么多承载着作者款款深情的意象:“西天的云彩”“河畔的金柳”“波光里的艳影”“软泥上的青荇”“满船的星辉”“沉默的夏虫”等。今天我们一起分析、鉴赏这些意象,看作者是怎样借助意象来抒发这分别情的。三、课文讲析(一)第一节1.作者要和康桥告别了,告别的方式有很多,譬如“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结”千叮咛万嘱咐等,而作者选择的是一种怎样的告别方式?明确:既不是默默地流泪,也不是千言万语的表白,而是轻轻地走,轻轻地挥手告别。以一种平静、无言、默默的方式离开。2.与其它告别方式相比,作者为什么选择了这样一种告别方式?简明理由。明确:这是一种最恰当的告别方式。康桥是徐志摩的精神家园,在他面对康桥的时候,许多现实中的不愉快被排遣掉。他对康桥的感情绝非的是“喜欢”两字所能表达的。他是一种来自于心灵最深处的炙热的深情。这种深情,不是能用语言所能表达的,而其它任何的告别方式也都显得过于庸俗,既然这样,就索性什么也不说,什么也不做,默默的伫立,默默地挥手,让自己的灵魂与康桥对话,正所谓“大象无形”“大爱无声”。这样一种最朴素的方式中恰恰表达了一种最真挚的情感。3.“西天的云彩”是本文出现的第一个意象,在这个意象上,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西天的云彩”在这里是康桥的幻影,它与云彩的告别就代表了与康桥的告别。只不过“西天的云彩”更多了几分空灵飘逸,梦幻迷离之感。而整首诗几乎都是沉浸在这样一种不食人间烟火的自然界当中。(全文没有出现一个人工建筑)总结:诗歌第一节给我们展现了一幅唯美的画面:我们仿佛看见这位年轻的诗人背着行囊,在晚霞的掩映下,伫立在美丽的康河边,轻轻的招手,与西边的云彩进行最后的离别的景象。(二)第二节:意象之二——金柳1.作者是如何运用“柳”这一意象来表达情感的?明确:作者首先把柳比作新娘,其次,将柳置于夕阳的背景之下,这样就让普通的柳树有了灵性,进而表达了作者的热爱之情。“新娘”的特点就是“绝对美”,一个女孩子可以不漂亮,但一旦做了新娘,一定是最美的,起码在新郎眼里是这样的。言归正传,新娘是一个女孩子一生中最美丽的时刻,温柔美丽,娇羞可人。将其置于夕阳的背景之下,浑身披洒着落日的余辉,又多了几分高贵与圣洁,更加艳丽迷人。2.“荡漾”一词在此有什么作用?“荡漾”使景与人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境界。金柳倒影在水中,自然应倒映在水中,作者却说倒映在“心头”,其实是指这美丽的倒影打动和触及作者的心灵,撩拨着作者的情思,令诗人如痴如醉,无法释怀。作者把柳写得如此美好,追根溯源,来自于他对康桥深深的爱。(三)第三节意象之三——青荇1.作者是如何借助“青荇”这一意象表情达意的?首先,作者用了“油油”这个词,写出了青荇滑润的样子,写出其旺盛的生命力;其次,“招遥”这里不是贬义词,指“飘摇”,而是写长长的青荇随着水流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摇摆的样子.如果说金柳在突出康桥的艳丽迷人的话,青荇则突出了康桥自由而有活力的一面。2.第三节如何达到物我合一的?“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棵水草。”青荇的安闲和自在正是诗人内心所向往的思想境界。(作者的三个人生信仰——爱、美、自由)这与作者的内心追求达到了一致,触发了作者投入康河怀抱,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情感。(四)第四节意象之四——榆阴下的一潭1.“一潭”本是清泉,可作者为什么说“不是清泉”而是“天上虹”?其一,夕阳倒映在潭中,潭水就有了彩虹的绚丽,它已经超越了一潭水的特点;其二,这里强调的作者的一种主观的感受,在诗人的眼中,“潭水”早已超越了它的物理意义它不仅仅是一潭水,,“它带给诗人带来的那种迷离而美好的感受,有如彩虹般美好。使清沥的潭水增添了些许的飘渺、迷幻色彩。2.此处,客观的景和作者主观的情再一次有了一次碰撞,在哪里?“揉碎”一词起到了主客观统一的作用。“彩虹似的梦”揉碎在浮藻间”,“彩虹似的梦”暗指作者昔日的愿望和理想。在康河的一草一木中,到处都可以看到作者往昔生活的影子,那些美好的日子像陈年老窖,发出阵阵醇香……3.作者为什么用“沉淀”一词?“沉淀”指多年的积累下来,而且已经趋于平静,意味着作者在这里的留下的那些东西已经尘封下来并永久的留在了这里。也可以看出,在现实世界中,作者美好生活的缺失,精神世界的苦闷。“梦”的出现,把对美丽康桥的描写过渡到作者的昔日生活的描写上。牵起了作者对过去生活的回忆,所以作者迫不及待地去追寻自己的梦。(五)第五节1.“寻梦”在此是什么含义?明确:指作者对过去生活的追忆,也是对理想世界的回溯。是一种精神的重访和凭吊。2.“寻梦”是一种怎样的过程和结果呢?“寻梦”其实是精神领域的一种追忆,为了表现这个过程的美好,作者创设了一个无比美丽的背景:独驾一叶小舟,手撑一支长蒿逆流而上,去寻觅、去品味往昔的美丽日子。曾经有过的彩虹似的梦破碎了,那销魂的美、爱和理想失去了。因而诗人要“寻梦”,但这失去的梦、失去的美、爱和理想是不可能重新寻回的,因而诗人用了一个“?”他只能以这种重温旧梦的方式来排遣内心中失去美、爱和理想的不尽的苦涩、酸楚和伤痛。“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是灵魂、精神、情感向那爱的十分遥远了的往昔的追忆。3.“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情绪?如何表现这一情绪的?明确:孤独、空虚、凄凉。(1)“满一船星辉”犹如李清照的“月满西楼”一样,虽着一“满”字,其实正是内心“空”的表现,是“寻梦”的悲凉、凄楚、空洞、无奈的情绪表达。(2)“在星辉斑斓里放歌”写诗人一个人在自己的梦境中陶醉沉迷忘我的状态。这种沉醉源于理想在现实中得不得实现,是一种自我麻醉的状态。是现实生活苦闷的一种表达。(六)“寻梦”的过程是如何结束的?理想的境界被现实打破,“但我不能放歌”,为什么?因为“悄悄是别离的笙箫”,作者一下子从理想世界中跌落到现实世界里。因为作者面对的是与康桥的离别,如果非要此时唱一支离歌的话,这支离歌只能是“悄悄”,也就是“沉默”。这是一个寂静的康桥,此时康桥的主旋律就是“沉默”。甚至在作者眼里,那从不间断鸣叫的夏虫也为这些寂静所震撼停止了叫声。此处“夏虫”也被诗人赋予了人的情感,人和自然再次相通。(七)第七节“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1.“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写这种反复背后有什么弦外之音?(鲁迅:我家后院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还是枣树。表明生活的单调。)“来”与“走”一样表明诗人“寻梦”并未有任何结果,“走”即“别”时的惆怅、凄凉和愁绪正如“来”时一样。2.“挥一挥衣袖”是作者内心怎样的一种情绪?答:这“挥一挥衣袖”是寻梦而不得,对痴情、依恋和眷念的不能获得的无可奈何、无能为力、无计可施、无补、无望、无助的思想情感的外部动作。3.作者为什么说“不带走一片云彩”?是带不走一片云彩的另一种写法。为什么”带不走“?答:其一,康桥如此的宁静、美丽、完美,她像一个圣洁的熟睡的天使,是作者所不忍心打扰和破坏的;其二,“云彩”这一意象正如诗的开头“作别西天的云彩”一样,是诗人依恋、眷念、痴情的美、爱和理想的象征。是作者理想世界一个完美的象征。它与世俗世界是格格不入的,也是难以融入现实世界的,所以不带走。四、归纳总结:1.纵观全文,诗人是按怎样的抒情线索展开的?可不可以把任意两节调换位置?答:作者由远至近,由现实到回忆,再由回忆到现实,最后由近到远。作者走向康河,远远的映入眼帘的是披着霞光的金柳,作者为之痴迷;走近康河,看到清澈的河水中随波摆动的青荇,撩拨着作者的情思;近而来到“榆阴下的一潭”,在潭水中追寻着自己过去生活的影子;并在思想领域进行了对往事的深入的回溯;然后从理想境界中回到宁静的现实世界;最后作者挥一挥衣袖,孤独的离开。2.诗人很懂得主观情绪和客观景物的和谐融合,很好的处理了情与景的关系。全诗淡化了离别诗对离别之情的宣泄,着重于对康桥美丽的自然景色的描绘,并将自己的爱和眷恋与对自然景色米的歌咏熔于一炉,景中含情,融情于景,在亦情亦景、情景交融的意境中,使诗人的离别之情,表现得更深、更美、更为浑厚和潇洒,朴实自然,如一个圆润发亮的的珍珠,给你的不是零星的闪光和魅力,而是一种人与自然、情与美的和谐统一的完整。3形式结构,四句一行,错落有致,回环呼应。4.语言清新,富于音乐美。这首诗的语言有着突出的浅白流畅的特点,但又深得锤炼功夫,不露雕琢痕迹。诗中各个比喻,新鲜准确,形象生动,宛如流水一样自然淌出,毫无当时新诗欧化的倾向。同时,作为新月社的代表,徐志摩非常同意闻一多关于新诗的“三美”主张(建筑美、绘画美、音乐美)。而在诗的音乐美上,他又有自己的独创性。除了节奏整齐,押韵和谐之外,他又强调音节的波动性,注意完整的音乐旋律。《再别康桥》:全诗共七节,每节四行,每行两顿或三顿,不拘一格而又法度严谨,韵式上
本文标题:公开课再别康桥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41359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