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临终关怀定义:临终关怀(hospicecare)是一种特殊的缓和疗护服务项目,它是指由社会各层次人员,包括护士、医生、社会工作者、志愿者以及政府和慈善团体人士等组成的团队向临终患者及家属提供的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等方面的一种全面性支持和照料。其目的在于使临终患者的生命质量得以提高,能够无痛苦、舒适地走完人生的最后旅途,并使家属的身心健康得到维护和增强。服务对象是目前医学条件尚无救治希望,估计生存期在6个月以内的患者。包括恶性肿瘤晚期患者、严重心肺疾病失代偿期病危者、多脏器衰竭病情危重者、衰老并伴有多种慢性疾病、中风偏瘫并发危及生命疾患的患者、全身情况极度衰竭行将死亡者以及其他处于濒死状态者。开展临终关怀的意义:1临终关怀护理体现了医疗职业的崇高通过临终关怀护理,对一个行将离世的人进行无微不至的关怀和不厌其烦地满足病人的需求,以见医疗职业的崇高。2彰显了人道主义的真谛在以孝道为根基的中国传统伦理文化背景下,善终既是老年人在人生最后阶段的道德选择,更是孝子的道德义务以及整个社会的道德责任。给予老年临终者全面的伦理关怀、使之完满地走向生命的终点,是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根本要求,也是提高老年人口生活质量的现实需要。3临终关怀护理是安乐死的另一种形式临终关怀护理和安乐死均是医学道德对待生命终末期的具体表现。两者不同的是:安乐死偏重于死的尊严,而临终关怀护理则偏重于活的尊严。安乐死的动机是终止病人的生命,而临终关怀护理则是通过对病人实施整体护理,以减轻病人躯体和精神上的痛苦,企盼延长生命,提高生命的质量,让弥留病人舒适而安然地度过人生的最后一程。故临终关怀护理全然避开了安乐死的道德难题,是安乐死的纵深或另一种形式4节约了卫生资源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目前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面临着卫生资源严重不足的现实,而卫生资源的分配需要从社会和人类的利益出发,坚持最有效、最合理的原则,强调人的生命价值,关注生命质量和人口素质。临终关怀一改过去对任何病人一律实施医治的做法,承认医治对某些濒死病人来说是无效的客观现实,通过对他们提供舒适的照料来替代卫生资源的无谓消耗,实质上也体现了对病人及大多数人真正的人道主义精神。5适应了人口老龄化的需要随着老龄人口的增多、疾病谱的改变,目前,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是导致老年人死亡的重要原因。这些疾病均表现为相对缓慢的发展过程,致使大多数老年病人在疾病与死亡之间徘徊。而现代社会1对夫妻1个孩子组成的家庭愈来愈多,这些人在临终之际将会只有1个子女照护,其精力往往不够。因此,临终关怀护理是满足临终老年患者老能善终的最好举措。6发展临终关怀事业是我国卫生保健体系自我完善的必然要求,也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卫生保健体系包括三个相互关联的基本组成部分,即(1)预防;(2)治疗;(3)临终关怀。无病则防,有病则治,治不了则提供临终关怀,这是医疗卫生系统为保护人民群众的健康利益所设的三道防线。这些措施,一方面加强了相关医疗设施的建设,另一方面又带动了卫生服务观念和健康观的进步,从而促进了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建设。临终关怀在国外的发展临终关怀萌芽于17世纪初,在此之前,1600年法国的教士Vincetdepaul在巴黎成立了慈善修女会(Sistersofeharity),开设院舍,照顾和操办贫病交加者的临终事宜。继后英国的MaryAikenhead于1840年在柏林创立了“爱尔兰慈善修女会”(Irishsistersofeharity)为临终病人服务。1905年PeterGallway神父在爱尔兰修女会的帮助下,在Hackney成立了圣乔瑟夫临终关怀机构(ST.Jsoeph,shospice),它是现代临终关怀组织的雏型。现代的临终关怀创始于1967年,桑德斯博士在英国创办了第一所圣克里斯多福临终关怀院,被誉为点燃了世界临终关怀运动的灯塔,随后美国、法国、日本、加拿大等60多个国家相继出现临终关怀服务。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构建了较为完善的临终关怀护理服务体系,并形成了大量理论和实践成果。目前国外临终关怀研究多涉及医疗、护理、教育、伦理、心理、组织模式、经济来源等多个方面,其研究重点在于调查临终者及医务工作者对临终关怀的态度、通过护理干预改善临终者的生命质量等。同时将研究兴趣延伸到医患和护患沟通技巧、死亡教育、伦理和道德问题、临终关怀护理人员的职责和角色、丧亲支持等方面。临终关怀在国内的发展历程:我国临终关怀事业虽然出现较晚,但发展较快。1988年7月15日,天津医科大学临终关怀研究中心正式成立。该中心是中国(包括台湾和香港地区)第一家临终关怀专门研究机构,标志着我国已跻身于世界临终关怀事业的行列。同年10月,创立了中国第一所临终关怀医院—南汇护理院,从此拉开了中国临终关怀事业之序幕。1988年10月,香港爱国人士李嘉诚在大陆捐资开办了20多家慈善性质的宁养院,每年拨款2000多万元,为关爱生命、造福社会、促进社会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2006年4月16日,由李家熙教授发起与倡导的中国生命关怀协会正式成立,这一协会的成立为我国临终关怀事业提供了新的平台。如今,临终关怀作为一个独立学科,其内容已被正式列入卫生部制定的全科医生培训大纲(1999年11月)和社区护士岗位培训大纲(2000年7月)中。在医科院校和卫生职工医学院的临床医学专业、护理专业、公共卫生专业、在职医生、护士的继续教育系列中亦开设了临终关怀课程。临终关怀事业无论在中国大陆、香港或是台湾,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目前,中国包括香港和台湾地区在内的30个省、市、自治区已相继创办了临终关怀机构100多家,拥有近千名从事这项工作的专业人员。临终关怀形式1独立的临终关怀医院随着医学的发展和社会文明的进步,目前,我国已建立起了为数甚少的临终关怀医院。如上海的南汇护理院、北京的松堂医院,但都因为人们认识上和接受程度上的差异,患者少、病房空的现象普遍存在,因而也导致了对临终关怀医院建设投人不足,相应设备、设施差,制约了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2综合医院的临终关怀病房独立的临终关怀医院因设施条件要求较高,因此在综合医院建立起附属的临终关怀病房逐渐增多。如吉林大学第一、二、三医院、天津医科大学第三医院、等先后建立了临终关怀医院。临终患者中大部分还是在综合性医院的病房中走向生命的终点川。但临终关怀医院与其他综合医院在服务的宗旨和原则上有重大区别,所以在实施过程中后者更容易注重对躯体疾病的治疗,而忽视对患者的舒适护理。3家庭临终病房近几年来,随着社区护理的开展、家庭病床的迅速发展,为家庭的临终关怀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而且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患者大多愿意在熟悉而有深厚感情的环境中走完一生。因此,家庭临终病房在我国有较大发展前途。临终关怀的影响因素1传统的死亡观和孝道观中国由于受儒家、道家、佛家思想的影响,认为死亡是不祥和恐惧的象征,对死亡采取否认、蒙蔽的态度,在言语中避免谈及死亡,缺乏正确的死亡观。但这种传统的孝道,忽视了濒死者的自身的需求,或者说道德诉求。对于濒死者是否有什么未了的愿望,或者对提高死亡的质量没有进行关注。2缺乏适合国情、民情的临终关怀护理模式国外及港澳台地区的临终关怀事业发展较成熟,其根本原因是他们都建立了适合自己的运行模式。而我国至今还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路子,导致目前临终关怀只在一些一线城市有开展,二线城市乃至农村根本没有推行,有些地方甚至闻所未闻。且当前医疗上的高额费用所造成的巨大压力是阻碍临终护理开展的核心问题。3缺乏规范统一的临终关怀护理标准目前国外对临终关怀患者的疼痛控制标准已经建立,但对临终患者存在的其他护理问题如恶心呕吐、呼吸困难、心理安慰等还缺乏统一的专业标准。因此,要大力开展临终关怀相关的研究,形成和确立临终关怀范围内的其他专业标准,以便为临床实践提供规范性指导。4缺乏相应的专业性死亡教育及普及性死亡教育对死亡的恐惧害怕是人们面对临终关怀的一个主要障碍。我国多数人对死亡缺乏正确的认识,联想到死亡,人们的感觉多是悲观沮丧、害怕恐惧。中国人对死亡的看法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对死亡忌讳莫深,不愿或不敢去讨论死亡。在一个不能提及死亡的环境下是无法进行临终关怀护理的。5缺乏临终关怀护理的教育和培训我国对临终关怀的普及及教育远远不够。大部分医学高等院校的护理本科课程中,只是在部分课程中增设了部分临终关怀的章节和内容,并未作为一门单独的课程,无论是从课时还是教学内容,都不能满足临床和社会的需求。临床医护人员主要通过各种医学期刊及杂志来获得临终关怀的相关知识,缺乏规范化的临终关怀教育和培训。大众传媒也没有承担起教育大众正确的死亡观及普及临终关怀认知的责任,使得社会对临终关怀的认识过于片面,甚至进入误区。6缺乏专业队伍临终关怀是由医护人员、社会学者、心理学者、伦理学者、律师、志愿人员和宗教人士等共同参与和完成的,是一个立体化社会服务机构。由于我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国家,社会文化趋向于农业文化,从事心理、伦理、社会学工作者较少,宗教人士参与社会活动很少,还不能有效地建立起全面的临终关怀。而且很多医护人员的观念中只重视治疗而轻视病人的自身需求与感受,造成老年临终病人的医疗费用过高,同时造成医疗资源的浪费。7资金来源不足,服务机构少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经济水平制约着临终关怀机构的发展。由于医疗设备的不足及卫生资源的匮乏,且我国目前临终关怀机构还不属于慈善范围,政府没有专门的资金,绝大部分临终关怀机构没有纳入国家医疗保障体系当中。医院为维持运转需向患者收取相应的费用,这无疑使部分低收入老人望而却步,也影响了我国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8伦理环境的影响在医疗保健体系中,伦理环境是指整个大环境对某人应该做什么,另一些人应该做什么的约束。它反映了周边环境对于某种伦理行为的价值观的理解。对于临终关怀,整个医疗保健系统还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积极的伦理大环境,这势必影响本来数量就不多的从事临终关怀事业人员的士气,削弱了我们发展临终关怀事业的伦理力量,起了一个消极涣散的不良作用.临终关怀解决办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临终关怀)1多渠道筹措资金,壮大临终关怀机构多渠道筹措资金,鼓励多种形式的投资。建立多种形式的服务机构,如临终关怀院、在医院里开设临终关怀病房、家庭临终关怀病房、养老院及临终关怀的居家护理等,来满足不同对象临终关怀服务的需求。设立临终关怀基金会,专门用于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改革医疗保险制度,将临终关怀纳入医疗保险范围,争取最大限度的社会支持。2加强死亡教育,降低传统观念的影响通过死亡教育改变人们乐生恶死的传统观念,这是开展临终关怀的基础。濒死患者、家属及医护人员都要树立科学的死亡观,坚持唯物主义,面对现实,承认进一步治疗的无效,承认即将到来的死亡。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佛教、道教等对死亡的诠释,抚慰临终患者,使其心灵得到宁静,减少对死亡的恐惧。3提高医护人员的综合素质,提高临终关怀质量应把临终关怀专业教育纳入教学培养计划,融入护理本科和研究生课程中,同时应尽量为护生提供临终护理的实践机会,增加护生的感性认识。对于在职护士应多提供必要的临终关怀的相关培训,增强其护理临终患者的信心和能力。注重医护人员心理素质的培养,培养医护人员的爱心、同情心及责任心。4建立适合中国国情、地方民情的临终关怀模式我国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必须从国情国力出发,应该循序渐进,逐步扩大。建立以家庭-社区-医护人员相结合的临终关怀模式。创建由医护人员、社会工作者、宗教人士、志愿者等组成的跨学科的专业临终关怀护理团队。确定临终关怀的实施规程,规范优死程序,使临终关怀的实践在治疗、操作、管理和善终等各个环节上规范化和科学化。5建立并完善政策和法律体系政府应尽快制定并完善相应政策与法规,以保证临终关怀服务的规范化管理,使其得到迅速发展。在具体操作中,制定一整套严密的规章制度,既通过全方位的服务保证该制度的享受者获益,又完全从我国现实的财力出发,将提供的服务仅限于经济条件允许的范围之内,确保临终关怀服务健康、有序、持久地运转。临终关怀前景展望1观念的更新将促进临终关怀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人们不仅希望生的健康
本文标题:临终关怀发展历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42226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