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交通运输 > 第二章-国际贸易的利益
第二章国际贸易的利益开展贸易能增进贸易双方的利益。这种利益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静态利益,二是动态利益。所谓静态利益,是指开展贸易后,贸易双方所获得的直接的经济利益,它表现为资源总量不增加、生产技术条件没有改进前提下,通过贸易分工而实现的实际福利的增长。所谓动态利益,是指开展贸易后,对贸易双方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间接的积极影响。一、国际贸易的基础:国际分工•国际分工(InternationalDivisionofLabor)是指各国在从事商品生产时,相互间实行的劳动分工和产品分工,它是社会分工向国际范围扩展的结果。国际分工是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的基础。•国际分工是一个历史范畴国际分工的形成和发展•国际分工的萌芽阶段•国际分工的发展阶段•国际分工的形成阶段国际分工的萌芽阶段•15世纪末到16世纪上半期的地理大发现,不仅促进了西欧国家的个体手工业向工场手工业过渡,而且为近代国际分工提供了地理条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当时产业革命尚未发生,世界范围内仍是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开始出现的国际分工仍主要建立在自然条件不同的基础上,并具有明显的地域局限性.非真正意义的国际分工。国际分工的发展阶段•从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中叶,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完成了产业革命,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大工业首先使各国内部的劳动分工朝纵深发展,真正的社会化大生产出现了。适应大工业发展的要求,行业之间的分工日趋发达,区域之间的分工日益明显,社会分工最终超出了国家和民族的范围,形成了以世界市场为纽带的国际分工。•这一时期国际分工的基本格局是少数发达国家变为工业国,广大亚非拉国家成为农业国。国际分工的形成阶段•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生了第二次产业革命,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向垄断过渡,通过资本输出,进一步加深和扩大了国际分工。•生产国际化和资本国际化的趋势日益增长,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分工得以最终形成。当代国际分工发展新特点1、发达国家之间的工业分工得到迅猛发展2、发达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垂直型国际分工的主流地位已经让位于水平型的国际分工3、产业部门之间的国际分工日益转变为产业内部的国际分工,以产品为界限的国际分工逐步转变为以生产要素为界限的国际分工(产品内分工)•产业间分工:国际分工在不同产业间进行,如不同要素密集型产业间的分工•产业内分工:一是同类产品差异化分工;二是分工依据同一产业内部产业链条的不同环节来进行,如技术环节、生产环节、营销环节(耐克)•产品内分工:分工按照同一产品的不同工序或零部件进行国际产业转移新特点•在新型国际分工格局下,传统的国际间产业转移正相应地演进为产业链条、产品工序的分解与全球化配置•分工细化使跨国公司将产品价值链中的每个环节被放到最有利于获得竞争优势的地点。•国与国之间的优势也将更多体现为价值链上某一特定环节上的优势,从而导致国与国之间按价值链不同环节分工的现象。•在新型国际分工格局下,一个国家或地区国际分工地位的提升,将主要表现为产业链条或产品工序所处地位及增值能力的提升上。中国能否成为世界制造中心•前三代制造业中心的特点产品的生产过程基本集中于一国之内,产业转移按照产品生命周期的规律进行•国际分工新特点与第四代制造中心的形成(特点:环节分工)•中国可以成为新一代制造业中心不同时代世界制造中心特征及形成条件比较表世界制造中心特征形成条件英国第一代世界制造中心1.以纺织、采矿、冶金等传统产业为支柱产业;2.集产品开发、设计、生产和销售于一国,是世界贸易、金融、科技和制造中心;3.产品贸易是参与国际经济分工的主要方式;4.工业制成品的生产和出口占世界市场绝大份额。1.率先进行第一次工业革命,在产品研发、生产技术上居世界领先地位;2.以武力和不平等贸易方式从殖民地国家掠夺大量货币资本和工业原材料,并向殖民地国家输出工业制成品;3.完全依靠国内的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升级和制造业发展。美国第二代世界制造中心1.以电力设备、钢铁、造船、化工、汽车等新兴工业为支柱产业;2.集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于一国,融世界科技中心与制造中心于一体;3.产品贸易是国际经济分工主要方式;4.工业制成品生产和出口占世界市场较大比重。1.率先进行第二次工业革命,以新兴产业为标志的工业制造业领先于其他国家;2.国内具有丰富的资源和巨大的消费市场,同时又有大量国际间接投资资本输入;3.具有原发性的领先世界的科技创新成果。日本第三代世界制造中心1.以半导体、电子信息产品、家用电器、汽车等为支柱产业;2.部分产品的生产技术居世界领先水平,但并不是世界科技中心;3.以产品贸易和中间品加工贸易等方式参与国际经济分工;4.产品生产和出口占世界比重具有相对优势,但其产品生产的绝对比重没有超过英国、美国世界制造中心时期。1.采用技术吸收战略,利用世界第三次产业革命成果,在部分新兴产业领先于世界;2.国际社会提供大量的资本、技术援助和广阔的产品销售市场;3.政府对部分重要产业实行战略性贸易发展政策,以国家力量培育了战略性产业国际竞争力。国际分工的深化使得生产的国界变得模糊起来,产品的国籍也不那么明显了。有这样一个例子。美国罗切斯特市政府原来打算购买一部日本产的铲雪机,后来为了响应购买国货的号召,就改买美国制造的铲雪机。但后来发现,原来想买的日本产品是在美国伊利诺州制造的,而改买的美国产品是在日本制造的。华尔街日报想调查哪个品牌的汽车最美国化,结果发现是日本的本田汽车!再如美国的波音747飞机,它是由8个国家的1600个大型企业、1.5万个中小企业协作生产的。空中客车是由法国、英国、德国、西班牙联合生产,法国组装。•日本马自达最新的跑车MX-5,在美国加州设计,在东京和纽约融资,样车来自英国WORTHING,总装在美国的密歇根和新墨西哥,电子部件在美国新泽西设计,在日本制造。•90年代初,美国的日本本田汽车大量向日本出口,本田在美国的产量超过日本本土的产量。2002年,丰田也提出了美国化的战略。•美国的爱国者导弹的60-70%的电子元器件来源于日本公司。据五角大楼报告,美国21个绝对要害的军事系统,整个依赖外国(主要是日本)芯片厂商供应元器件。台湾(生产)贸易模式的转变•传统模式(三角贸易):日本进口-台湾加工-出口到欧美销售•新模式(四角贸易):日本进口技术-台湾设计-大陆加工-出口到欧美市场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赖克写了一本书,名叫《美国下一条国界》,书中这样写道:全球正在变成一个单一的市场。哪里成本最低,就在哪里生产,根本不考虑国界问题。怎样看待开放条件下的民族产业?•民族产业的界定•民族经济与民族产业•用开放的思路发展民族经济提倡购买国货有利于经济发展?•保护代价太大:三乐与小天鹅轿车与手机无锡华晶•传统而流行的观点主要将民族产业与资本归属相联系,即如果资本所有者来自本国,则属于民族产业。•在一个封闭的经济体系中,这一看法大体是对的,但在外资大量进入、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我国加入WTO的背景下,这一看法与现实的冲突日益增多,其涵义也越来越含混不清,容易被误解或曲解。•在某一产业中,如果外商投资企业占了较大比例,但处于国家的“本土”之内,并在经济增长、就业、税收、带动相关产业等方面有重要作用,这一产业是否算“民族产业”?•资本只是组成企业的要素之一,企业的经济和社会影响越来越难以完全由资本归属来解释。在资本国际化日趋加强的背景下,资本跨国流动的比例和速度大大增加,企业股权在不同国家(民族)所有者之间的转换已成为常态。一个在某国注册的企业,不仅其股东可以分布于多个国家,其资本也可以投向多个国家;而在一个国家内,可以有各类境外投资者设立企业,企业股东异手的情况时有发生。•在这种复杂而又丰富的变化面前,用传统的尺度界定“民族企业”、“民族产业”越来越困难,抑或成为一件意义不大的事情。•判断一个企业或产业是否对国家、对民族是有利的,主要应看其是否在中国的“本土”上,看其对国民经济发展是否作出了足够大的贡献,其中包括经济增长、就业、税收、对相关产业和区域发展的带动等方面。•实际上,现在应用很广的GDP即“国内生产总值”指标,反映的就是在中国本土上各类企业的所创造的增加值。也就是说,GDP这个指标已经解决了开放条件下外商投资企业是否“中国产业”的“定义”问题。•在墨西哥汽车工业发展中,政府用国内增加值占销售额的比率而非资本归属对企业的重要性作出评估,这一做法对我们是有借鉴意义的。•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民族企业、民族工业的概念已显得狭隘,对其应本着开放的观念加以扬弃。外资企业与民族企业一样,只要对其竞争加以规范、避免国内市场被其垄断,它同样能促进东道国的经济发展、技术进步、就业增加、福利改善,增进东道国的民族利益。如何看待中国的参与国际分工1、承认现实,发挥比较优势当今国际分工发达国家占主导地位,发展中国家只能接受此现实比较优势是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分工的基础,不能抛弃美国经济学家多恩布什认为,中国当前在与美国分工中应专门生产T恤•2000年中国出口玩具额达55·8亿美元,其中70%以上出口到美国,很多名牌玩具属加工贸易。例如芭比娃娃玩具已有40多年历史,每秒钟销售两个,畅销140多个国家,平均每个美国女孩拥有8个。1996年9月22日《洛杉矶时报》介绍,在美国市场上,每个芭比娃娃玩具售价为9·99美元,从中国进口仅为2美元。其中:原料产自中东,在美国和台湾加工为半成品,假发产自日本,包装材料由美国提供(共1美元),运输和管理费0·65美元,中国得加工费0·35美元。•2004年1月30日《华尔街日报》称,美国经济受益于中国。中国工人的平均月收入只有80美元左右,比美国工人2天的最低收入还少。这造成美国制造业工作岗位流失。最近12个月,廉价劳动力是中国对美国的美元顺差达1230亿美元,是10年前的5倍。但是中美贸易存在互补性。•以总部位于加州的罗技国际集团公司为例,它在苏州有一个工厂,每年向美国出口2000万只鼠标,在美国销售价40美元左右。其中罗技公司拿走8美元,批发、零售商拿走15美元,罗技的供应商(如摩托罗拉)拿走15美元,中国只赚3美元,而这笔钱还要工资、能源、运输和管理费用。罗技在加州的450个销售人员的收入总额,远远高于苏州工厂内4000名工人的工资。•中国制造业产值世界第四,但从绝对数量看,我国的产值只是美国的四分之一;从制造业的增加值来看,我国是26%,而发达国家一般接近50%。我国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缺乏具有世界影响的品牌、缺乏有份量的大企业。•我国发展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的工业门类并不明智,OEM的道路并不丢人,它是当今世界产品价值链分解带来的重要发展机遇。(国际商报2004年1月31日)•日中经济贸易中心北京事务所所长酒井宗和分析了2000年中日贸易额858亿美元(中国海关统计为831·7亿美元)构成,发现中日贸易中有50%为日日贸易,即在华的日资企业对日本的贸易,约10%是中中贸易,即中国在日本的投资公司与中国的贸易。2、注意创造动态比较优势发展中国家发挥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但不能满足于此,而要同时注意创造动态优势对传统产业:技术升级新产业:重点突破3、努力深化国内分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存在重国际分工,轻国内分工的现象国内分工是国际分工的基础当务之急:打破地区封锁,建立国内统一大市场4、体制接轨要融入当代国际分工体系,就要建立符合国际惯例的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机制。因此要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5、处理好参与国际分工与发展民族工业的关系以开放的态度对待民族工业,不能因此忽视经济的民族性、民族利益民族工业不仅只靠国内力量来发展,也可以依靠国际力量、通过国际分工来发展虽然由于国际分工的发展,使得生产日益国际化了,但经济的民族界限仍然存在,产品的品牌是有国籍的。在美国生产的本田车,仍是日本产品。在中国生产的耐克鞋,仍是美国产品。国际分工发展的影响因素•国际分工的发生和发展主要取决于两方面的条件:一方面是社会经济条件,其中包括各国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差异、科学技术进步的快慢、国内市场规模的大小、人口的多寡、产业和经济
本文标题:第二章-国际贸易的利益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42659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