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习题/试题 > 《文学理论新编》-笔记整理-值得一看
1《文学理论新编》串讲2006/5/8张无为整理于民族大学▲教材变化很大:1、原版在努力建构完整的体系(共6章:本质论/作品论/创作论/风格论/鉴赏论/发展论),实则难以为计;新版则依托文论选篇阐发精要,突出重点课题,是为明知:共分12章,每章至少选2个文论片段——一、文学观念(序言):文学是什么,观念古今变化。二三四、语言特点/审美本质/外部关系(本质论):文学语言地位和特点;//文学审美品质;//文学与政治、社会、大众文化的关系。五六七、抒情/叙事/戏剧(作品论):三种文体或作品构成及其特点。八、创作(创作论):创作的机制与奥秘。九、十、接受/批评(鉴赏论):文本接受与阐释;//批评模式和原则。十一/二、风格/思潮(风格论):风格定义、种类、特点;//创作方法。十三、未来(发展论):面对网络等的展望。2、原版是纯粹理论,讲究整体逻辑,名人话语是论据,但是,有牵强、陈旧感;新版则尽力让名家文本指涉相关课题,再进而连缀;选择就有倾向,且能共识、更当下,所以的确新。▲学习难度整体的理论和有逻辑的内容减少了,但是增加了文本阅读和分析内容(27篇,古今中外都有),不过,通过文本掌握要容易些,而且后面有阐释指导,阐释中所增内容不多。因此,应该更有信心学好。在学习中要注意原文的关键语句(观点),在理解基础上掌握,还要做到能用自己的话语展开,即:这是属于什么问题,及其前因后果等逻辑关系。善学者,能够把大书学小,能够把厚书读薄。(花了四个下载劵,不过对此资料而言,2值得!该整理者非常用心,感谢他的分享!)第一章文学与文学理论本章内容围绕文学观念展开(序言):文学是什么,观念古今变化。▲文本阅读一、《文心雕龙/原道》(文本于道。“道”是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文学观?)刘勰P5..《文心雕龙》是中国第一部成体系的文论著作;儒、道、佛思想并存;50篇中有5篇是总纲(《原道》《征圣》《宗经》《正纬》《辩骚》)。它诞生原因有三:(P7)思想相对解放;玄学兴起;文学地位提高。1、“文心之作也,本乎道。”(《序志》)“道”尽管有争议(礼教为核心//道家之道//儒道合一//自然之道),自然之道比较合理(近代黄侃、刘永济P10...)教材人:是古老的“天道自然”,缘于远古先人的“自然崇拜”观,包括天文、地文和人文。2、文学与自然:异质但同构。三层——(P13...)自然之道有自然美;自然之道衍化为人工美;“文”衍化为艺术美。3、“原道说”对“言志说”有超越(.P8..).:言志(尚书//尧典):表达志意,表达符合儒家伦理道德的思想感情,即“发乎情,止乎礼义”(毛诗序)。从汉初起,占统治地位,后有“文以载道”。二、《诗学//三章》(亚氏从哪些方面阐述“种差”?)亚里士多德(前384—322)古希腊“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马克思)、哲学家。柏拉图门生。《诗学》存26章,讨论古希腊的史诗、悲剧等文学和美学问题。其“模仿”“净化”等奠定西方诗学、美学基础。1、模仿:(亚氏文学“模仿”说与柏拉图的不同?)一切艺术都是模仿(完善了赫拉克利、苏格、柏拉图)但与柏不同——①艺术模仿同是缘于人的属性——快感,但评价不同:柏拉图:诗人迎合人性中“卑劣的部分”(迷狂),被赶出理想国的。亚里士认为,模仿是人的天性,由此产生诗;人在快感中获得知识。3快感的音调、节奏感亦天性。——为诗存在合理性找依据。并强调美是一种善,才引起快感。——艺术的目的兼顾快感和教益。②诗的模仿的真实性理解不同:柏拉图建立的三层世界图式:“理式”世界是本源,最真实;现实世界模仿“理式”;艺术世界是“模仿的模仿”“影子的影子”与真理隔三层——唯心主义的。亚里士:普遍与特殊统一,理在事中,所以现实是真实的,诗的模仿也是真实的。诗中世界是可能和必然的,更有哲学意味。且非机械模仿(按应有样子——理想),为现实主义开辟道路。2、模仿的“种差”:是使“种”呈现出差别的物。即文学模仿作为“种”,其中是有多种差别的。亚氏史诗、悲剧、喜剧和其它艺术都是模仿,但模仿有三差别:①运用媒介不同:作家创作史诗用语言;画家、雕刻家用颜色、姿态;诗人、演员、歌唱用声音;管弦乐用音调、节奏;舞蹈用身体姿态的节奏。都有节奏。②模仿的对象不同:文学模仿“行动中”的人,才有品格,才分出好坏人;悲剧模仿比今天好的人;喜剧相反。——皆模仿人;或好人或坏人。③采取方式不同:同是语言模仿,一是用叙述手法;二是让人物出场(剧中人对话)。——是叙事学的先声。▲相关问题(一)文学是什么1、文学四要素(P29):(四要素及其相互关系?)艾布拉姆斯:作品、生产者(艺术家)、世界、欣赏者——文学活动是以作品为中心展开的活动。但还不够,因为忽略了主体——人。2、文学活动:(如何理解文学是人的一种活动?)文学是人类的一种多环节的精神活动。即4要素(世界—作家—文本—读者)还包含了3过程(体验、创作、接受)。因为文学是人的对象性活动,根本在于“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只有包含着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才成为文学活动。人在实践中成为人,有了人性心理,如从性欲到爱情(通过“人化”,有了精神品格);自然成为人的对象(在文学活动中体现了意识、心理等本质力量);物理对象成为情感对象;人从中是为了关照自己。3、文学观念(5种)从四要素坐标中(解释概念)①再现说:强调作品与世界对应。是西方传统2千年(有变化:镜子说、4临摹说、别林斯基复制说,列宁毛泽东反映说/变辨证唯物。)18世纪末被浪漫主义打破。②表现说:强调作品与作家关系。即作品是作家情感的自然流露。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第一次提出“诗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抒情歌谣集》序言)。还有:柯尔律治、雪莱《为诗辩护》。基本倾向:“发乎内”;诗存在与外在现实审视者心中,忠实于情感;呈现不平凡,强调想象力。(中国的“言志、缘情”功利性强)③实用说:强调作品被读者所利用的关系。即文学是工具、手段。以中国“文以载道即教化说”、西方“寓教于乐”是代表。在中国占主导:孔子、荀子“合先王”、王充“劝善惩恶”、曹丕、杜甫、白居易、韩愈、清顾炎武“察民隐”——以儒家“礼义”为旨趣,“言志”“教化”双管齐下——古代文学观念特色。西方:贺拉斯开先河,以教为目的;中世纪歌颂神明;文艺复兴、启蒙主义为人性解放;其中有古典主义为王权服务(波瓦洛:真、美也受王权“义理”规范。实用说瑕瑜互现:有保守/变革之分,如毛泽东论文艺。④独立说:文本高于一切,是“自足体”。20世纪初,俄国形式主义学派提出(受“为艺术而艺术”影响)(后有“新批评”、捷克和法国结构主义、德国文本主义批评,形成现代西方最大流派):文学就是文学,是特殊的语言建构,“是对普通语言的系统歪曲。”“文学就是艺术手法。”——文本语言的结构关系作为内部关系才是文学性(与生活、与读者借外部关系)⑤体验说:强调读者对作品的意向性的体验——读者再创造。文本到审美对象才是真正作品,阅读之外没有文学。“以意逆志”古老、瓦雷里、现象学、尤其英伽登(P39)(二)文学理论1、文学理论与文艺学的关系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文学学,但不顺口,故称文艺学(1949俄文译)。过去中西皆叫诗学(偏代全);20世纪文艺学分化——目前有三个分支(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文学理论:基本概念、范畴、规律。它与文学批评、文学史有联系,也有区别。2、文学理论的品格实践性:来源于创作实践(有关联),也要经得起实践检验。价值取向:理论是对实践经验的总结,总结时总要依据一定哲学、政治、道德、美学,这就体现出价值取向。如:褒、贬。对本国传统与5外国的要批判继承、有分析的借鉴。人文性:以人为中心;不同于自然、其它社会科学,在推倒理论时面诗情画意的审美世界。提升人文精神。(5/12、13七节)第二章文学与语言二三四章涉及文学三个维度(语言第一/审美第二/文化第三)。文本语言是文学第一要素。其地位、特点是什么。▲文本阅读一、《中国文学的语言问题》汪曾祺:当代作家,1939年上西南联大,沈从文影响,50年调北京编辑《北京文学》《民间文学》。其追求文化韵味和民族特色(“最后的士大夫”)他主张在浑朴自然、清淡委婉中表现和谐的意趣,在小说、散文开风气。1、提到内容的高度来认识,因为相互依附,——到本体论高度(是中国化的)。2、文化性:语言是一种文化现象(书面文化/民间或口头文化),他更喜欢后者(是文学语言的重要依托,是生成文学语言的母体);尤其是口语(因为书面语因翻译而欧化)。但他并没偏废书面文化传统。故才接下来强调——3、暗示性:即“言外之意”,4、流动性:语言不是加起来的,是内在地运行着(行文)——文气。必须注意话语之间的关系。二、《艺术作为手法》(1916年)什克洛夫斯基(1893—1984):俄国形式主义代表。1914年写《词的再生》标志俄国形式主义思潮开始。本篇1916年完成,是宣言和纲领(受索绪尔语言“内部规律”启发)。俄国形式主义:从1916年到30年代,彼得堡(莫斯科)学派(有重要诗人是座上客);部分因政治原因形成“布拉格学派”;部分又因纳粹赴美国,促进新批评、结构主义、符号学、语义学等。认为,文学本质在于形式,把作品看成纯艺术现象;采用类乎语言学的方法的文学理论;真正做到把语言科学化。1、引出“奇特化”论点①先认为:波捷勃尼亚(形象是艺术的根本,艺术即形象思维。)观点——是歪曲。否定形象思维的决定作用。又引述库利科夫斯基把抒情诗、建筑和音乐分列出来——是没有形象的艺术。“艺术首先是象征的创造者。”为象征主义理论所用。所以人们误以为形象思维仍是诗歌主要特点。6——由此:形象是不变的;/诗歌形象都是借用的;/安排形象更重要;/回忆起的形象更多。所以,形象思维不是联系文学的纽带。②根据斯宾塞“节约创造力规律”认为,风格的优点是用最少的词构成最多的思想。所以,对诗歌语言应该在节约/耗费规律范围内讨论,而不是用类比【区别诗歌语言(借代)与散文语言(隐喻)】——P60——并不最重要。③依据感觉的规律(动作习惯了就成为无意识或自动),据此,如何恢复对生活的感觉是个问题。艺术的目的就是提高感觉(而不是识别事物),艺术的手法就是使事物奇特化(陌生化)的手法(使形式变得模糊、增加感觉的困难和时间)。最终引出论点。2、列举托尔斯泰创作,证明陌生化某些特点。(P64)可见,奇特化是多样的,有形象的地方就有奇特化,文学语言就是奇特化(不断的)。我国亦有,尤其是诗歌方面(最后讲)3、陌生化原则(P72):①艺术为视象,要加强印象;②作品客体与主体感知的对应;③强调媒介的特殊意义。此外,关于有作家对方言的偏爱最后,提到散文与诗歌的节奏问题。▲相关问题(一)语言是文学第一要素(语言工具论和语言本体论的内涵)以前,语言是“工具、媒介、载体”。(高尔基:“语言是文学主要工具,是构成文学的材料。”无论怎么重要也是工具,处于从属地位。)(的确,思想的结果要借助语言,但没看到,思想的过程也依靠语言——没有看到语言的特殊性,将文学语言与其它语言混淆了)。索绪尔区分出“语言”和“言语”才发生变化。如:结构主义强调语言是独立体系,是语言说我;海德格尔:“语言是存在的家。”维特根斯坦:“想象一种语言意味着想象一种生活方式。”——渐渐进入本体论。本体论者:语言是人们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文学语言就是人们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语言也是文学的家。——夸大了语言特殊性,忽略了文学语言也是建立在日常生活基础上的。准确的是巴赫金:语言有“全语体性”(各种语言体式在作品中实现了交汇,既是交际和表达的手段,又有了新质、新维度。即语言本身也是被加工的对象——构筑成7的艺术形象。)所以,文学语言既是手段,又是对象和客体(与日常语言不同)。——语言的美学功能被提到主要地位。(二)日常语言和文学语言(巴赫金)1、单义(日常语言)和互义性:(实质是话语内涵,即审美附加意义)作为语言现象,互义性表现:一、多义性;二、不仅从某话语本身还要从全部话语中获得。——这是从外边特征上。把语言与作家审美体验联系,可见深层特征——2、外指性(指向外在现实)与内指性(指向作品本身):(是合理与合情问题)文学的真(人、事)不是生活
本文标题:《文学理论新编》-笔记整理-值得一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43696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