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往来文书 > 运动训练学提纲详细版
1竞技体育是以体育竞赛味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体育活动。2竞技体育的构成:运动员选材;运动训练;运动竞赛;竞技体育管理。3竞技体育的基本特点:竞争性;规范性;公平性;集群性;公开性;观赏性;功利性。4运动训练是竞技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以及运动员和相关人员的共同参与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5运动训练与运动员选材的关系6运动训练与运动竞赛的关系7现代运动训练的基本特点:训练目标的专一性与实现途径的多元性;竞技能力结构的整体性与各子能力之间的互补性;运动训练过程的连续性与组织实施的阶段性;不同训练负荷影响下机体的适应性及劣变性;训练调控的必要性及应变性;现代科技支持的全面性及导向性;负荷安排的极限性和节奏性。8项群是运动项目的类属聚合。基本内容:a各项群的形成和发展b各项群竞技能力决定因素的系统分析c各项群运动成绩的系统分析d各项群训练的基本特点(负荷内容与量度,训练组织与控制)9项群训练理论是研究或揭示同一项群不同项目共同规律的理论。10项群训练理论的科学意义:鲜明地概括了同一项群不同项目的共同规律;加强了运动训练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实现了训练学理论原有两个层次之间的有机过渡。一般训练理论;项群训练理论;专项训练理论。11竞技运动项目主要分类体系细分理解应用12运动成绩是运动员参加比赛的结果,是根据特定的评定行为对运动员及其对手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发挥状况的综合评定。13竞技水平是运动员所具备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的表现。14运动成绩的决定因素:运动员在比赛中表现的竞技水平;对手在比赛中表现的竞技水平;比赛结果的评定行为。15竞技能力指运动员的参赛能力,由具有不同表现形式和不同作用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及心理能力]所构成,并综合地表现于专项竞技的过程之中。16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所达到的竞技能力的水平称做训练水平,反映着训练中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发展程度。17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非衡特征及补偿效应:每一名运动员个体竞技能力的各个构成因素的发展大都呈不均衡状态,即具有非衡特征。运动员竞技能力构成因素中某种素质或能力的缺陷,可由其他高度发展的素质或能力在一定范围内予以弥补或代偿,使其总体竞技能力保持在特定的水平,这种现象称为运动员竞技能力非衡结构的补偿效应。18状态诊断在训练中的重要作用:为运动训练过程确立一个客观、准确的出发点;对训练工作效果及时的检查评价;实施有效训练控制的重要前提。19一个完整的起始状态诊断包括:运动成绩诊断、竞技能力诊断、训练负荷诊断;20一个完整的训练目标包含:运动成绩指标、竞技能力指标、训练负荷指标。21训练规律是指运动训练系统内部各构成因素之间,以及它们与系统外部各相关因素之间在结构与功能上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22训练原则是依据运动训练活动的客观规律而确定的组织运动训练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是运动训练活动客观规律的反映,对运动训练实践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23训练原则有:竞技需要原则;动机激励原则;有效控制原则;系统训练原则;周期安排原则;适宜负荷原则;区别对待原则;直观教练原则;适时恢复原则。24竞技需要原则是指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激发运动员主动从事艰苦训练的动机和行为的训练原则;科学基础,训练目标对训练活动的重要导向作用;专项竞技需要的特异性;现代训练的专项化发展趋向。25贯彻动机激励原则的训练学要点:加强训练的目的性教育和正确价值观教育;满足运动员合理的需要;激发运动员参与训练和比赛的兴趣;发挥运动员在训练工作中的主体作用;注意教练员自身的榜样作用;注意正确地运用动力。如何提高运动员训练的自觉性。26系统训练原则是指持续地、循序渐进地组织运动训练过程的训练原则。27系统训练原则是指持续地、循序渐进地组织训练过程的训练原则;科学基础。:人体生物适应的长期性;训练效应的不稳定性;人体生物适应的阶段性。28竞技状态就是运动员参赛的准备状态。竞技状态的发展阶段:形成;保持;消失。29周期安排原则是指周期性地组织运动训练过程的训练原则。30周期安排原则的科学基础:物质运动周期性的普遍规律;人体竞技能力变化的周期性特征;适宜比赛条件出现的周期性特征。31负荷量的评价指标:次数、时间、距离、重量;负荷强度的评价指标:练习的速度、远度、高度、单位练习的负荷量或练习的难度。32循序渐进地增加负荷的四种基本形式:直线式、阶梯式、波浪式、跳跃式。33积极采取加速机体恢复的适宜措施:训练学恢复手段;医学、生物学恢复手段;营养学恢复手段;心理学恢复手段。34运动训练方法是在运动训练活动中,提高竞技运动水平、完成训练任务的途径和办法。35运动训练手段是指在运动训练过程中,以提高某一竞技运动能力、完成某一具体的训练任务所采用的身体练习。作用:运动训练手段的作用:科学地认识和应用不同训练手段的功效和特点,有助于科学地完成运动训练过程不同时期的具体训练任务。有助于科学地提高不同运动项目运动员的各类竞技能力。动作结构:基本结构:1动作特征-力的支点、力的大小、力的方向。2动作构成-姿势、轨迹、时间、速度、速率、力量、节奏3动作过程-动作开始、动作进行、动作结束。36运动训练的整体控制方法:模式训练法、程序训练法。37模式训练法是一种按具有高度代表性的规范式目标模型的要求组织和把握运动训练过程的控制性方法。操作模式:操作程序:1解析影响运动竞技水平的各种因素。2获取各影响因素的指标参数。3建立影响运动员竞技水平的因素结构模型④以因素结构模型的评价标准数值为评定标准对运动员竞技水平变化的结构状态进行阶段性检查评定。⑤将检查评定的结果反馈于运动训练过程的各个环节,以找出产生偏离状态的原因。⑥对运动训练过程相应环节的组织实施发出调节指令。⑦改进训练工作,使训练的阶段结果不断逼近模式目标。模式训练法由训练的目标模型、检查手段、评定标准、和训练方法四种构件组成。模式训练法的特点:具有信息化特点、具体定量化特点。模式训练法的应用过程:教练员指导-训练模型、训练手段-运动员训练-检测信息-评定结果-调控信息-教练员指导。38程序训练法是按照训练过程的时序性和训练内容的系统性特点,将多种训练内容有序且逻辑性地编制成训练程序,按照预定程序组织训练活动,对训练过程实施科学控制的方法。基本结构:训练程序、检查手段、评定标准、训练方法。基本特点:系统化特点、定性化特点、程序化特点。应用过程:训练程序、训练手段-运动员训练-评定标准-教练员指导――=训练程序、训练手段。39运动训练的基本操作方法主要有:分解、完整、重复、间歇、持续、变换、循环机比赛等。40分解训练法是指将完整的技术动作或战术配合过程合理地分成若干个环节或部分,然后按环节或部分分别进行训练的方法。41分解训练法的基本类型:单纯分解训练法;递进分解训练法;顺进分解训练法;逆进分解训练法。42分解训练法的应用:43重复训练法是指多次重复同一练习。两次(组)练习之间安排相对充分休息的练习方法。作用:有利于运动员掌握和巩固技术动作。有利于运动员发展和提高身体素质。44间歇训练法是指对多次练习时的间歇时间作出严格规定,使机体处于不完全恢复状态下,反复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作用:1通过严格的间歇训练过程,可使运动员的心脏功能得到明显增强;2通过调节运动负荷强度,可使机体各机能产生与有关运动项目相配合的适应性变化,3通过不同类型的间歇训练,可使糖酵解代谢供能能力或磷酸盐与糖酵解混合代谢的供能能力或有氧代谢混合供能能力或有氧代谢供能能力得以有效的发展和提高;4通过严格控制间歇时间,有利于运动员在激烈对抗和复杂困难的比赛环境中稳定。5巩固技术动作,通过较高负荷心率的刺激,可使机体乳酸能力得到提高,以确保运动员在保持较高强度的情况下具有持续运动的能力。45间歇训练法的特点:重复训练法与间歇训练法de应用:46持续训练法是指负荷强度较低,负荷时间较长,无间断地连续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作用:1主要用于发展一般耐力素质,有助于完善负荷强度不高但过程细腻的技术动作,2可使机体运动机能在较长时间的负荷刺激下产生稳定的适应,内脏器官产生适应性的变化;3可提高有氧代谢系统供能能力以及该供能状态下有氧运动的强度;4可为进一步提高无氧代谢能力及无氧工作强度奠定坚实基础。47循环训练法是指根据训练的具体任务,将练习手段设置为若干练习站,运动员按照既定顺序和路线,依次完成每站的训练方法。结构因素:每站的练习内容,每站的练习负荷,练习站的安排顺序,练习站之间的间歇,每遍循环之间的间歇,练习的站数与循环练习的组数。循环重复训练法;循环间歇训练法;循环持续训练法。作用:1可有效地提高不同层次水平的运动员的训练情绪和积极性;2可以合理地增大运动训练过程的练习密度;3可以随时根据具体情况因人制宜地加以调整,做到区别对待;4可以防止局部负担过重,延缓疲劳产生,并有利于全面身体训练。分类;1循环重复训练(循环过程-间歇且充分;负荷强度-最大;负荷性质-速度、爆发力;供能系统-以磷酸代谢系统供能为主。)、目的:1提高高强度技术动作的规范性和熟练性;2提高攻防过程中的对抗性;3并将技术动作和运动素质与代谢系统的训练融合为一体,使之共同提高;4提高该类运动项目运动员的磷酸盐系统的储备和供能能力;5提高该类运动项目运动员有关肌群的收缩速度和爆发力。48循环训练法的组织形式:流水式;轮换式;分配式。49循环训练发的应用:50比赛训练法的类型:教学性比赛方法;模拟性比赛方法;检查性比赛方法;适应性比赛方法。51运动员体能发展水平是由其: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运动素质的发展所决定的。52体能训练的重要意义:良好的体能训练是技、战术训练和提高运动成绩的基础;良好的体能训练是运动员承受大负荷训练好高强度比赛的基础;良好的体能训练是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保持稳定、良好的心理状态的基础;良好的体能训练有助于预防伤病,延长运动寿命。53力量素质的分类:最大力量;快速力量(含爆发力);力量耐力;相对力量。54相对力量是指运动员单位体重所具有的最大力量。55爆发力是快速力量的一种表现形式,是指张力已经开始增加的肌肉以最快的速度克服阻力的能力。56速度的分类:反应速度;动作速度;移动速度。57反应速度训练应注意的问题:反应速度由神经反射通路的传导速度所决定,基本属于纯生理过程,不受其他因素影响;要求运动员注意力集中;反应速度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运动员对信号应答反应的动作熟练程度上。58反应速度训练常用的方法手段:信号刺激法;运动感觉法;移动目标的练习;选择性练习。速度障碍是指速度提高到一定程度时,常会出现进展停滞、难以提高的现象。59产生速度障碍的主观原因是:过早地片面发展绝对速度;基础训练不够;技术动作不合理;训练手段单调、片面,引不起新异刺激;负荷过度、恢复不好。60耐力素质的分类:肌肉耐力——力量耐力;心血管耐力——有氧和无氧耐力。61运动技术即是完成体育动作的方法,是运动员竞技能力水平的重要决定因素。62运动技术的基本特征:运动技术与体育动作的不可分割性;运动技术不断发展的必然性;运动技术相对稳定与即时应变的统一性;运动技术的个体差异性。63动作要素包括身体姿势、动作轨迹、动作时间、动作速度、动作速率、动作力量、动作节奏。64影响运动技术的因素:主体:人体结构力学特征;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与协调力;感知觉能力;动作技能的贮存数量;运动素质的发展水平;运动员个性心理特征。客体:竞赛规则;技术环境;器材设备与场地。联系实际处理好技术规范化与运动员个体差异的关系:65竞技战术指在比赛中为战胜对手或为表现出期望的比赛结果而采取的计谋和行动。66竞技战术的构成:战术观念、战术指导思想、战术意识、战术知识、战术形式、战术行动。67战术指导思想指在战术观念影响下,根据比赛具体情况提出的战术运用的活动准则。68战术意识又称战术素养,指运动员在比赛中为达到特定战术目的而决定自己战术行为的思维活动过程。战术的分类:69制胜规律是指在竞赛规则的限定内,教练员、运动员在竞赛中战胜对手
本文标题:运动训练学提纲详细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44117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