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八年级)》
1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何陋轩记昔孔子欲居九夷,人以为陋。孔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守仁以.罪谪龙场,龙场古夷蔡①之外。人皆以予自上国②往,将陋其地,弗能居也;而予处之旬月,安而乐.之。夷之人其好言恶詈③,直情率遂。始予至,无室以止,居于丛棘之间,则郁④也;迁于东峰,就.石穴而居之,又阴以湿。予尝圃于丛棘之右,民相与伐木阁之材,就其地为轩以居予。予因而翳之以桧竹,莳⑤之以卉药,琴编图史,学士之来游者,亦稍稍而集。于是人之及吾轩者,若观于通都焉,而予亦忘予之居夷也。因名.之曰“何陋”,以信⑥孔子之言。(选自《王文成公全书》,有删节)【注释】①蔡:周代古国。②上国:国都。③詈:骂。④郁:阻滞。⑤莳:栽种。⑥信:通“伸”,伸张。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①守仁以.罪谪龙场()②就.石穴而居之()③安而乐.之()④因名.之曰“何陋”()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①孔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译】②于是人之及吾轩者,若观于通都焉,而予亦忘予之居夷也。【译】3.“何陋轩”是如何来阐明孔子“何陋之有”的观点?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答】4.文章开头为什么要借用孔子的话“君子居之,何陋之有”?【答】【参考答案】1.①因为②靠近③意动用法,以……为乐④名作动,命名2.①孔子说:“君子居住在那里,有什么简陋的呢?”②在这时候到我轩中的人,好像来到了四通八达的都市,然而我也忘记了我是住在远夷之地。3.居住环境优美(桧竹卉药妆扮居室)、生活情趣高雅(与琴编图史相伴)、交往人物不俗(与文人学士交往)。24.结构上:首尾呼应(照应篇末“因名之曰‘何陋’,以信孔子之言”);内容上:点题,以古代圣贤孔子自比,表现了作者甘居陋室、不以为陋高尚情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答到“安贫乐道”即可得分)。秦西巴纵麑孟孙猎而得麑,使秦西巴持归烹之。麑母随之而啼,秦西巴弗忍,纵而与之。孟孙归,求麑安在。秦西巴对曰:“其母随而啼,臣诚弗忍,窃纵而予之。”孟孙怒,逐秦西巴。居一年,取以为子傅。左右曰:“秦西巴有罪于君,今以为子傅,何也?”孟孙曰:“夫一麑不忍,又何况于人乎?”【注释】麑(ní)小鹿太子傅:太子的老师;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①臣诚.弗忍()②纵而与.之()③求麑安.在()④居.一年()2.翻译下列句子。①孟孙猎而得麑,使秦西巴持归烹之。【译】②夫一麑不忍,又何况于人乎?【译】3.孟孙做了什么事来表示对秦西巴的认同?(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答】4.从选文中你明白了怎样的道理?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答】【参考答案】1.①确实,的确②给予③哪里④过了,停留2.①孟孙氏打猎得到一只幼鹿,派秦西巴拿回去烧煮它。②(他)对一只小鹿都不忍心伤害,又何况对人呢?3.居一年,取以为子傅。4.仁慈善良的人最终会得到别人的尊重。刘氏善举刘氏者,某乡寡妇也,育一儿,昼则疾耕于田间,夜则纺织于烛下,竟年如是。邻有贫乏者,刘氏辄以斗升相济。偶有无衣者,刘氏以己之衣遗之。乡里咸称其善。然儿不解,3心有憾。母诫之,曰“与人为善,乃为人之本,谁无缓急之事。”母卒三年,刘家大火,屋舍衣物殆尽,乡邻给衣物,且为之伐木建屋,皆念刘氏之情也。时刘儿方悟母之善举也。1.解释加点词语。①辄.以斗升相济()②心有憾.()③母卒.三年()④方.悟母之善举()2.翻译句子。①夜则纺织于烛下,竟年如是。【译】②与人为善,乃为人之本,谁无缓急之事。【译】3.文章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突出刘氏的“善”?【答】4.“时刘儿方悟母之善举也”,请问刘家儿子最后“悟”出了什么?【答】【参考答案】1.①就②怨言③死④才2.①晚上就在烛火下纺织,终年都像这样。(则、于烛下、竟、如是)②为别人做(好)事,是作为人的本分,哪一个人不会遭遇紧急的事情呢?(为善、乃、本、缓急)3.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正面直接描写刘氏的动作“以斗升相济”,“以己之衣遗之”,以及儿子不理解时的语言“母诫之,曰‘与人为善,乃为人之本,谁无缓急之事’”,表现刘母的“善”;写乡里的对刘氏的评价以及刘母去世三年后刘家遭受火灾后乡里对刘家的帮助,和刘儿由开始的“憾”到最后的“悟”两个侧面突出刘氏的“善”。4.帮助别人也是帮自己。多给别人做好事的人,当自己有困难时,别人也会来帮助的。人都有需要帮助的时候,助人为乐是一件善事,善有善报,我为人人,人人为我。陈谏议教子宋陈谏议①家有劣马,性暴,不可驭,蹄啮伤人多矣。一日,谏议入厩,不见是马,因诘②仆:“彼马何以不见?”仆言为陈尧咨售之贾人③矣。尧咨者,陈之子也。谏议遽招子,曰:“汝为贵臣④,家中左右尚不能制,贾人安能蓄之?是移祸于人也!”急命人追贾人取马,而偿其直⑤。戒⑥仆养之终老。时人称陈谏议有古仁人之风。【注释】①陈谏(jiàn)议:北宋陈省华(939年—1006年),字善则,北宋阆州阆4中人,官至左谏议大夫,故称之。②诘:质问。③贾人:商人。④贵臣:朝廷中的重臣。⑤直:通“值”,价值,这里指钱。⑥戒:通“诫”,告诫。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①蹄.啮伤人多矣()②因.诘仆()③谏议遽.招子()④而偿.其直()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①仆言为陈尧咨售之贾人③矣。【译】②汝为贵臣④,家中左右尚不能制,贾人安能蓄之?【译】3.结合原文,说说“不见是马”与“是移祸于人也”两句中的“是”分别指代什么内容。【答】4.读了本文,你是怎么理解“时人”所谓的“古仁人之风”的?请结合原文作简要分析。【答】【参考答案】1.①蹄:名词活用为动词,踢。②因:于是。③遽:马上,赶快。④偿:偿还,退还。2.①仆人说那匹马被陈尧咨卖给商人了。(关键词“为”“售”)②你是朝中重臣,你的手下尚且不能制服这匹马,商人又怎么能养好它呢?(关键词“制”“蓄”)3.“不见是马”中的“是”作代词用,可译为“这”“那”,指的是陈谏议家里的那匹劣马。“是移祸于人也”中的“是”也作代词用,可译为“这样(做)”,指的是把自己的手下尚且不能管住的劣马卖给商人这种做法。4.陈谏议得知自家的劣马被儿子买给商人后,不仅义正词严地批评教育儿子,还立刻派人把马追回来,把钱退给商人,并告诫仆人把那匹马养到老死。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陈谏议不会为了自己的利益去破坏别人的利益,他做事要处处为别人着想,这种忠厚待人、诚信为本的为人之道正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就是“时人”所谓的“古仁人之风”。【参考答案】1.AD(名词作状语)2.①这是假钢罢了,暂时借助生铁使它成为坚硬了。②凡是有钢的铁,就像面里有面筋。3.(1)取精铁(2)用百余火锻之(3)每锻称之(4)累锻4.(1)累锻而斤两不减;(2)其色清明;(3)磨莹之,则黯黯然青且黑;(4)与常铁迥异。5《王冕传》(节选)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垄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①田,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②若不见。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性卒,门人事冕如事性。(选自《宋学士文集》)【注释】①蹊:踩,践踏。②恬:心神安适。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①窃.入学舍()②曷.不听其所为()③听已,辄.默记()④门人事.冕如事性()2.翻译句子。①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译】②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译】3.文中哪个字最能体现王冕的特点与精神?这种特点与精神在文中具体体现在哪些地方?【答】4.王冕最终成为了著名的画家、诗人,他之所以能成功,除了他自身的刻苦、勤奋、坚持等因素之外,还有哪些外在的因素?【答】【参考答案】1.①偷偷地②同“何”为什么③总是(常常);就④对待;侍奉2.①夜里,(王冕)偷偷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上,拿着书就着长明灯读书,书声琅琅直到天亮。(关键词“潜”“策”“旦”,主语要补充完整。)②安阳的韩性听说了他的事情,觉得他很奇特(或“对他的事情感到诧异”),就收他作学生。(关键词“异”“录”)3.痴。①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②听已,辄默记;③暮归,忘其牛;④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⑤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⑥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4.父母的支持;恩师(伯乐)的赏识与栽培。《虎丘记》(节选)6布席之初,唱者千百,声若聚蚊,不可辨识。分曹①部署,竞以歌喉相斗;雅俗既陈,妍媸②自别。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已而明月浮空,石光如练,一切瓦釜③,寂然停声,属④而和者,才三四辈。一箫,一寸管,一人缓板而歌,竹肉⑤相发,清声亮彻,听者魂销。比至夜深,月影横斜,荇藻凌乱,则箫板亦不复用。一夫登场,四座屏息,音若细发,响彻云际,每度一字,几尽一刻,飞鸟为之徘徊,壮士听而下泪矣。【注释】①分曹:分组②妍媸(chī):美丑③瓦釜:比喻粗俗的歌调。釜:锅④属:跟随着⑤竹肉:指管乐与歌喉。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①声若.聚蚊()②寂然.停声()③比.至夜深()④竹肉相发.()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①月影横斜,荇藻凌乱。【译】②一夫登场,四座屏息,音若细发,响彻云际。【译】3.选文描写的是中秋夜虎丘唱歌竞赛场景,结合选文具体说说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的。【答】4.选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唱歌竞赛最终胜利者超绝的歌艺?属于什么描写?【答】【参考答案】1.①若:好像②然:……的样子③比:等到④发:发出2.①月亮西斜,树影散乱。②一个人登场,四周围的人屏住声息,声音好像细而直上的毛发,响彻云端。3.从“布席之初”“未几”“已而”“比至夜深”等词句可以看出,作者是按照时间顺序来描写唱歌竞赛场面的。4.“飞鸟为之徘徊,壮士听而下泪矣”表现了唱歌竞赛最终胜利者超绝的歌艺,属于侧面描写(侧面烘托)。富人之子齐有富人,家累千金,其二子甚愚。其父又不教之。一日,艾子谓其父曰:“君之子虽美,而不通世务①。他日曷能克其家?”父怒曰:“吾之子,敏而且恃②多能,岂有不通世务耶?”艾子曰:“不须试之他,但问君之子,所食者米,从何来?若知之,吾当妄言7之罪。”父遂呼其子问之。其子嘻然笑曰:“吾岂不知此也,每以布囊③取来。”其父愀然④改容曰:“子之愚甚也!彼米不是田中来?”艾子曰:“非其父不生其子。”选自《艾子杂事》【注释】①世务:事务。②恃:依靠,这里指具有。③布囊:布袋。④愀然:脸色改变,多指悲伤、忧愁、严肃。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①家累.千金()②敏.而且恃多能()③父遂.呼其子()④愀然改容.()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①吾之子,敏而且恃多能,岂有不通世务耶?【译】②不须试之他,但问君之子,所食者米,从何来?【译】3.用自己的话说说富人和富人之子分别认为米是从哪里来的。【答】4.试着写一句和“非其父不生其子”意思相近的俗语,并说说这句话给你的启示。【答】【参考答案】1.①积累②聪敏③于是④神情、面色2.①我的儿子,聪敏并且具有多项本领,怎么会不通晓世间的事务呢?②不需要问他别的,只要问您的儿子,我们所吃的的大米是从什么地方来的?3.富人认为米是直接从田里长出来讲的,富人之子认为米是直接从米袋子里出来的。这道题就是要求学生能够读懂文章,从而用自己的话对文章的内容做概括。4.“有其父必有其子”或者“上梁不正下梁歪”。启示:可以从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谈起。父母对子女的教育非常重要;父母应当对子女的教育负责;如果不对孩子进行有效的教育,哪怕家有千金,也不能改变孩子的愚蠢;父母言行身教的重要性等等。读书之法大抵现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至于文义有疑,众说纷错,则亦虚心静虑,勿遽取舍于其间。先使一说自为一说,而随其意之所之,以验其通塞,则其尤无义理者,不待观于他说而先自屈矣。复以众说互相诘难,而求其理之所安,以考其是非,则似是而非者,亦将夺于公论而无以立矣。大率徐行却立,处静观动,如攻坚木,先其易者而后其节目;如解乱绳,有所不通则姑置8而徐理之。此观书之法也。凡读书,须整顿几案,令洁净端正,将书册
本文标题:《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八年级)》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44401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