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
-1-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实施方案为加快发展体育产业,拓展体育发展空间,促进体育消费,提高人民群众健康素质和生活质量,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推进富强和谐现代化中等城市建设,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46号)、《山东省人民政府贯彻国发[2014]46号文件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实施意见》(鲁政发〔2015〕19号)和《潍坊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实施方案》(潍政字〔2016〕32号)等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以下实施方案。一、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健康水平为根本目标,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创新体育产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拓展体育产业发展领域,扩大体育产品和服务供给,促进体育消费优化升级,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体育产业成为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加强体育强市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为我市“三区一城”建设做出更大贡献。(二)发展目标经过十年的努力,初步建立以体育竞赛表演、体育中介培训、体育健身服务、体育用品生产销售等多业并举、优势突出的体育产业体系。到2020年,全市体育产业总规模达35亿元,增加值占全市GDP1.2%-2-以上,体育服务业增加值占体育产业增加值40%以上;培育1-2个具有影响力的品牌赛事,提升城市影响力;争创1-2家省级以上体育产业基地、园区和示范企业;体育彩票销量在全省同类城市保持前列;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2平方米,人均体育消费支出大幅提升,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超过总人口的42%,国民体质合格率和中小学生体质合格率明显提升。到2025年,全市体育产业总规模达70亿元,增加值占全市GDP1.6%以上,体育服务业增加值占体育产业增加值45%以上;培育2-3个具有影响力的品牌赛事,进一步提升城市影响力;争创2-3家省级以上体育产业基地、园区和示范企业;体育彩票销量在全省同类城市保持前列;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4平方米,人均体育消费支出大幅提升,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超过总人口的45%,国民体质合格率和中小学生体质合格率居全省前列。二、主要任务(一)强化公共服务,培育消费市场1.大力营造全民健身良好氛围。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各类媒体,开辟健身指导、知识普及、项目推广等专题专栏,策划制作一批群众参与度高、趣味性强、有影响力的体育节目,加强体育文化宣传,积极引导广大群众增强体育健身意识,培育体育消费观念。在市委党校、老年大学等培训机构开设体育产业、体育健身专题,切实增强广大干部职工的体育意识。继续大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广泛组织城市、农村和各类人群健身活动,营造重视体育、支持体育、参与体育的社会氛围。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要实行工间健身制度,把职工健身列入工作计划,倡导每天锻炼1小时,根据职工健身需求,不断完善体育场地设施,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为职工健身提供保障。学校要加强体育工作,安排体育教学、活动专项经费,推进-3-学校体育场馆设施标准化,大力开展青少年阳光体育活动,促进校园体育活动多样化和体育教学专项化,普及田径、足球、篮球、排球、游泳、乒乓球、羽毛球等运动,广泛开展超重学生康体服务,确保学生校内每天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每名学生掌握2项以上体育运动技能,培养体育健身和体育消费终生习惯。2.加快建设公共体育场地设施。编制《公共体育设施布局规划》和《公共体育设施建设规划》,将体育设施用地纳入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用地计划,合理安排用地需求,有计划地加快推进设施建设。根据各类人群分布情况,重点建设一批便民利民的中小型体育场馆、公众健身活动中心、户外多功能球场、健身步道等场地设施。加快建设一批城市社区、居住小区等便民利民健身锻炼公共体育设施,新建社区的健身设施覆盖率达100%,新建、改建、扩建居民住宅区,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规划和建设相应的文化体育设施,按室内人均建筑面积不低于0.1平方米或室外人均用地不低于0.3平方米执行,并与居民住宅区的主体工程同时设计、施工、投入使用。要充分利用城市公园、广场、绿地、河流等资源,建设群众身边的体育健身场地。积极盘活国有存量房地产,通过租金减免等方式,支持社会力量建设健身场所。推广拆装式游泳池、笼式足球场、三人制篮球场等新型场地设施。在城市建设10分钟健身圈,镇街(园区)建设多功能运动场地,社区、行政村(居)实现居民体育健身工程全覆盖。3.大力加强体育社会组织建设。设立体育总会,协调和指导各类体育协会的建设发展。对体育类社会组织实行登记备案双轨制,促进体育社会组织规范化、制度化,落实体育社会组织登记备案制度和政府购买服务制度,促进体育社会组织快速发展。鼓励发展各类体育社会组织和基层民办非营利性体育俱乐部,不断完善群众身边的健身组-4-织,发挥镇街(园区)文体工作站和社区服务机构的作用,配备群众体育专兼职骨干力量,加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力度。到2025年,市级体育单项协会数量超过50个,体育俱乐部数量超过100个,镇街(园区)、社区、村居级体育健身组织达2000个。(二)创新体制机制,优化发展环境1.转变体育管理运行机制。形成政府主导、体育主管部门管理服务、体育社团组织实施、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体育组织体系和多元化发展网络,为体育产业发展提供基础支撑。进一步简政放权,发挥市场作用,鼓励、扶持全民健身领域中的各类经营服务项目,推动形成理性健康的投资理念和充满活力的消费市场。2.加快推进体育竞赛改革。强化体育赛事公共服务,制定竞赛组织服务、安保服务、医疗服务、志愿服务等标准,降低赛事筹办成本。积极引入市场机制,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举办商业性和群众性体育赛事,推动政府主导办赛向社会化、市场化办赛转变。3.探索竞技体育多元发展模式。选择足球、篮球、乒乓球、羽毛球、武术、拳击、跆拳道、游泳等群众乐于接受的项目进行试点,积极推动企业、俱乐部和学校举办或联办运动队,吸引社会力量举办竞技体育,代表全市参加上级正规体育赛事,探索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职业体育。不断规范体育协会、职业俱乐部经营管理,提高职业体育的成熟度和规范化水平。鼓励社会力量发展青少年训练营、体育俱乐部等机构,拓展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渠道。4.创新体育场馆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大力培育体育场馆专业管理运营公司,鼓励以市场化手段运营体育场馆。落实全省公共体育场馆设施开放标准和服务标准,推动免费或低收费开放,提高体育场馆利用率,为群众健身和举办商业性、群众性体育赛事提供场地服务。-5-体育中心、各学校及有关单位要以体育场馆为载体,整合周边资源,打造健身服务、场馆运营、竞赛表演、体育培训、商贸休闲等多功能城市体育服务综合体。学校体育场馆课余时间要向学生开放,积极创造条件对教学区域和健身区域进行物理隔离改造,促进学校体育场馆在正常教学活动之外的时间向社会开放,并将开放情况定期向社会公开。成立相关管理工作小组,建立规范的管理制度、突发事件预防处置制度和安全保卫制度。推进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的第三方运营及管理机制。5.创新体育产业服务平台。充分运用“互联网+体育”模式,打造网络服务平台。建立科学健身指导服务中心,提供科学健身指导服务。规划建设“线上线下”体育消费平台,完善专业网站、微信公众平台和移动体育服务终端APP,为广大群众在获取体育信息、报名参加赛事、预订体育场馆、预约健身教练、选购体育用品、加入体育微社区(运动圈)等方面提供在线服务。积极参加各级体育产业展览活动,为体育企业搭建展销平台。(三)加强规划引导,突出产业重点1.编制实施体育产业发展规划。结合我市特色,合理布局体育产业发展重点,逐步实现区域分工合作、良性互动发展格局,促进体育产业全面发展。培育体育用品制造业,突出发展体育健身指导、竞赛表演、场馆运营、中介培训等核心产业,提高服务业比重,优化产业结构。突出融合发展和聚集发展,培植新兴业态,培育产业基地,拓展发展空间。2.加快发展体育健身服务业。结合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健全全民健身服务体系,重点扶持开发大众化的体育健身产品和服务,不断满足城乡居民体育健身消费需求。建立国民体质监测制度,及时为各类-6-人群提供体质测试和运动健身指导服务,定期发布国民体质监测报告,不断提高群众健身意识。大力发展运动医学和康复医学,鼓励社会力量开办体质测定、健康咨询和康复理疗等各类机构。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发展职业社会体育指导员。开展基层优秀健身站点评选活动,推行社会体育指导员挂靠站点制度和大学生志愿服务计划,对优秀站点予以挂牌命名和资金扶持,对优秀体育指导员给予一定形式的补贴。鼓励建立各类群众性体育健身协会,积极举办群众参与性高的各项健身活动。开展健身俱乐部星级评定工作,鼓励俱乐部及相关机构研究制定行业服务标准,促进俱乐部规范发展。支持组织开展每年8月8日全民健身日、节假日健身休闲旅游,寒暑假青少年健身夏(冬)令营等市民健身活动,开发群众健身市场,促进体育消费。编制《公共体育服务指南》,构建覆盖全市的科学健身指导网络,建立全民健身地图,加快体育健身服务社会化进程。3.大力发展体育竞赛表演业。继续举办好马拉松比赛、全民健身运动会等赛事,推进社会化、市场化改革,激发赛事活力,提高赛事影响力。以体育中心、各级学校等体育场馆为主体,建立体育赛事合作开发平台,完善政策扶持、协会监管、企业(俱乐部)主导、市场运作的体育赛事开发模式。引进和培育专业化体育赛事推广和运营机构,进一步丰富竞赛组织主体,活跃体育赛事经济。立足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武术、广场舞等群众喜闻乐见的项目和围棋、门球、武术等我市优势项目,建立项目联赛,创建特色品牌赛事,鼓励社会力量创建体育俱乐部参加比赛,大力开发竞赛表演市场。积极申办高端体育赛事,每年举办省级赛事5次以上,国家级赛事2次以上。4.积极推进体育中介培训业。引进和扶持一批有资质、重信誉、-7-讲品牌的体育中介培训机构,依托学校、企业、体育协会和俱乐部等建设培训基地,以足球、篮球、乒乓球、羽毛球、游泳、武术、象棋、围棋等群众基础好、市场化程度高的项目为突破口,广泛开展体育培训。推进体育行业国家职业资格技能培训鉴定制度,重点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员、游泳救生员、体育场地工、体育经纪人等纳入国家职业资格的体育专业从业人员。加强体育中介培训市场准入管理,规范培训市场经营秩序,推动体育中介培训业规范发展、有序竞争。5.积极引进体育用品制造业,进一步做大做强体育用品销售业。利用我市招商引资的资源优势,积极引进体育用品制造业,支持科技创新和品牌建设,大力发展体育健身休闲商品等生产经营。培育3-5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较高知名度的体育用品企业,争创全省体育用品业制造基地和示范企业。鼓励参与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制定,增强自主品牌的市场竞争力。鼓励运用电商平台扩大销售,积极开拓国内外体育用品市场。6.大力发展足球等潜力项目。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制定足球发展中长期规划和场地设施规划。普及提高青少年足球,实施校园足球行动规划和青少年精英足球培养方案,探索建立“教体结合”的青少年足球人才培养体系,大力推广校园足球,将足球列入中小学体育课内容,广泛开展四级校园足球联赛,争创省级以上足球特色学校和全国校园足球试点县。加大校园足球投资力度和宣传力度,加强足球场地设施和师资队伍建设,适当扩大足球专业教师招聘比例。引进高水平足球运动员和优秀教练员,开展校园足球培训交流活动,引导鼓励企业、社团和个人为校园足球活动提供志愿服务和公益捐助。推动社会足球加快发展,开展足球联赛、友谊赛等丰富多彩的社会足球活动,不断扩大足球人口规模。及时总结足球项目-8-改革经验,促进篮球、乒乓球、游泳、羽毛球、武术、棋类等普及性广、市场空间大的潜力项目加快发展。7.促进其他门类和相关产业协调发展。发挥体育产业的综合效应和拉动作用,促进体育与文化、教
本文标题: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44833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