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一项创新的教研活动——说题比赛及实例“说题比赛”是一个全新的名词。在中小学开展的教研活动中,大家熟悉的是“课堂教学比赛”、“说课比赛”,而在教师中开展“说题比赛”则是中学教师专业水平提升的一个创新。开展“说题比赛”,其宗旨是通过在青年教师中开展“做题、想题、改题、编题”系列活动,促进教师加强对试题的研究,从而把握高考命题的趋势与方向,用以指导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同时,促进青年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沙市中学将此项活动纳入教师专业化发展管理的重要议事日程,并将此作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青年教师专业水平的重要策略和推动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内容:1.考点分析①解析考点是什么。要求准确、全面。②分析为什么考这个考点。可结合考题切合的热点(专业热点及时事热点等)和学生能力与素质的考察等视角分析。2.学情分析及对策①该考点对学生能力的要求与本班学生具体学情的比较分析。②指出该题在教学中体现出的学生最近发展区。③该题研究成果如何推动,课堂教学教法改进与学法指导。3.试题拓展及变化①试题的拓展与变式分析。②试题的改编。③前两项内容均要结合学情、考情谈原因和预估。4.自选内容命题的趋势和方向预测,开展此次活动的反思等。参赛教师按照学校比赛要求,精心准备,比赛中各显特色,精彩纷呈。老师们注重选点,内容集中;深入探讨,分析深刻;结合学情,针对性强。尤其难能可贵的是,老师们以审视的眼光研究试题,以建设者的姿态谋划命题的改革与发展,有的老师创编的试题角度新颖,创意独特。附:张安群说题材料遣词造句巧表达,追根溯源练思维——高考“语言表达应用题”说题湖北省沙市中学语文组张安群语言表达应用题是语文高考的实验园地,它紧扣考纲,强化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规范意识,又与生活接轨,考查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它犹如一位风姿绰约的女子,在高考的舞台散发着迷人的魅力。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这块园地,去感受她鲜活灵动的气息。一、近年高考语言表达题特点走过十七年的高考历程,语言表达应用题花样迭出,在变化中形成了自身独特的魅力:1、凸现考纲命意,考点综合多样2008年全国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对语言“表达应用”提出了六个方面的要求:①正确使用标点符号②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③辨析并修改病句④扩展语句,压缩语段⑤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方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问、设问)⑥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简明、连贯、得体。近五年虽然各省自主命题的步伐加大,但各套考题都能紧扣考纲,力求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技能”。仅以2008年的16套试卷中的第六大题为例,天津卷考了填写标点,全国卷Ⅱ、辽宁卷考了辨析并修改病句,全国卷Ⅰ、天津卷、安徽卷等考到扩展语句,北京卷、安徽卷、江西卷等考到压缩语段,考到修辞方法和语言的准确、鲜明、生动、简明、连贯、得体的语言运用题就更多了。而且,高考题的设计往往不是一题突出一个考点,而是一题综合了多个考点,加大了试题的难度。如2008年全国卷Ⅰ第20题,补出主持人开场白的中间部分,既考到了扩展语句,也考到了语言表达的准确、鲜明、生动、简明、连贯、得体;再如湖北卷第22题为2008年奥运火炬传递的宣传专刊拟写一个通栏标题,重庆卷第19题以“奥运火炬成功登顶珠峰”为内容拟写对联,既考到了压缩语段,也考到了修辞手法的运用,可谓一题兼顾多个考点,题目的综合性加强,有“一石多鸟”的作用。2、紧跟生活步伐,题型新颖多变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语言运用题的多变,来源于生活的瞬息万变。语文既有人文性,也有工具性。新课程标准语文科《考试大纲》要求我们“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全国高考语文《考试大纲》也要求我们“掌握常见的语言表达技能”,这就需要我们学会在生活中去运用语言,去提升我们的语文素养。而语言运用题就紧紧把握住了这一要求,用生活情境去考查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于是题型年年出新,变化多姿。近年高考考到了求职信、开场白、解说词、礼貌用语、展板文字说明、文学点评、补写电影脚本、拟写对联、专家访谈、文学形象介绍、填写稿件编审意见、拟写广告语、编写手机短信、创作节目串联词、拟写欢迎词、拟写主题口号、修改请柬等题型,无论是内容还是样式都与生活息息相关,逐步向口语表达发展,给广大考生提供了展示自我语言应用能力的空间,显得鲜活而灵动。3、彰显文化内涵,材料丰富多彩语言表达题具有时代特色、文化气息和审美情味。首先语言运用题的材料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各个领域,贴近社会,关注热点,富有时代气息。如2008年高考全国卷Ⅰ第19题语用题材料涉及地震、风灾、冰灾等内容,北京卷第21题考到了四川汶川的“5·12”地震,安徽卷压缩题涉及淮河、巢湖流域的治污情况,江西卷考到了世界平均气温升高现象,湖北卷第22题要求写奥运火炬传递宣传栏标题,很好地体现了“语文即生活”的理念。其次,语言运用题的材料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显示出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如2008年四川卷第19题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从先贤身上学到其品格,浙江卷第22题启示考生从奥林匹亚的废墟中品味残缺的美,福建卷第15题关注成语的文化内蕴,辽宁卷第18题关注我们传统的礼貌用语,及广东卷、山东卷对摄影、剪纸画的画面的描述,福建卷要求填写端午节晚会的开场白等,考生必须有深厚的文化积累才能很好地完成题目。再次,语言运用题极具审美情味。2008年高考的图文转换题透露着浓郁的艺术气息,如广东卷对剪纸画意蕴的描述,山东卷对摄影作品的描述,重庆卷给漫画配写文字;还有不少文字题目也张扬着审美趣味,如湖北卷根据诗歌改写电影脚本,安徽卷体会人物的言外之意,考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也决定了题目完成的质量。4、着重能力立意,答案开放多维语言表达题注重变化,总让人觉得难以预测,难以把握。其实,比较历年的高考语言运用题,我们不难发现,变化的只是它的外在形式,不变的是其内在本质。语言表达应用题的命题方向十分明确,无论它的形式怎么变化,最终总是围绕六个考点,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分析、推断、应用、表达等能力,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应用能力。因此它的设题往往是表达为本,思维为先。我们在答题中,要避免仅从形式上去揣摩,而应激活自己的思维,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文化积累去完成题目。而且这类题目的答案往往是自由开放的,我们要放开思想,拓宽视野,在落实考点的基础上表达自己独到的见解,彰显自己的个性色彩。语言表达应用题以其变化万千而被誉为高考的“变脸王”。来年,她将会以更加灵动活泼的面貌出现在高考舞台,在复习中,我们要扎实备考,揭开她神秘的面纱。二、湖北省命题热点湖北省从2004年开始自主命题,五年来第六大题的语言应用题变化明显,整体上有这样几个趋势:1、题目的综合性逐年增强。除2004年的三道题的考查点相对集中外,后来四年就出现了综合性强的题目。2005年第24题写旅游广告词,既考到了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也考到了修辞手法的运用和语句的扩展;2006年第20题根据所提供的材料给“端午节”下定义,既考到了句式的选用、语段的压缩,也考到了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2、题型的新颖度逐年加大。从2005年湖北语文高考题出现了创作旅游广告词的新题,2006年又再度创新,设计了编写课本剧串联词和拟写报纸版面宗旨的题目,2007年出现了作品文学形象概写题,2008年更是大胆创新,拟出了根据诗歌续写电影脚本的题型,让广大考生眼睛为之一亮。3、地域特点和人文色彩更加浓厚。比较湖北和其他各省的高考语言运用题,我们可以发现湖北卷的地域特点极为鲜明。这最初体现在湖北语用题的选料上,2005年要求考生结合湖北的人文、地理特点,拟写包含三峡、武当山和黄鹤楼在内的旅游资源的广告词,2006要求考生根据提供的材料的要点整合一个解释“端午节”的单句,语言材料直接取材于楚地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文化。如果一直死守这个出题风格,难免会出现山穷水尽的结果。可贵的是,湖北卷在探索创新的道路中,形成了真正独特的魅力——以文化内蕴彰显自身特色,以课文为本,以生活为源,巧妙地考查学生的文化积累和语言应用技能。如前面提到的续写电影脚本题、编写课本剧串联词题、概写作品文学形象题,既紧扣考纲和教材,又凸现了能力立意,考查了学生的语言运用技能,可谓一石三鸟。三、学生答题情况分析及对策学生在解答语言表达题时总会在内容、形式两方面出现失误,近期我们做的高考模拟试卷中有一道语言表达应用题:20、古往今来,不少诗中嵌入“春夏秋冬”,显得别有情趣。东晋画家顾恺之写了首五言诗,题为“春夏秋冬”,把四季分嵌于句首。诗曰:春水满泗阳,夏云多奇峰。①,②。请依据自己的阅历,写出后两句,要有诗的意趣。题目给的语境通过四个意象描绘了一幅清新淡雅的画面,而学生答题就存在不少问题。生1:秋思寄鸿雁,冬意托积雪。(“思”“意”以抽象情思对语境的具体意象“水”“云”,内容不合语境)生2:秋风多爽朗,冬雪更寒人。(内容不合语境,缺少诗的意趣,格调不高雅)生3:秋叶终归根,冬雪覆大地。(语言浅白,思想欠深,意蕴欠丰)生4:秋叶堆树身,冬雪压枝头。(“堆”字显得语言贫乏,缺少诗味)从历次考试语言运用题答题情况看,学生常出现以下几种失误:1、内容偏离题旨,重点没有突出2、句式脱离约束,字数超过限定3、修辞运用欠佳,格调不够高雅4、思想苍白肤浅,语言贫乏累赘针对学生答题失误情况,在复习中要注意以下方面:1、重视审题能力训练,认真思考题目的明示信息和隐含信息,寻找内容、修辞、句式、字数等方面的要求。2、重视思维能力的训练,引导学生拓展思维的广度,挖掘思维的深度,以提升写作的格调和境界。3、重视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引导学生能准确、鲜明、生动、简明、连贯、得体地表达,使答题既能语意明确,又能简练而有文采。4、重视材料的积累,引导学生关注地域文化,关注时事,关注生活,做到积累丰厚,言而有物。四、2009年语言表达题预测及应对措施根据2008年全国高考语文《考试大纲》的细微变化,结合历年考题的发展情况,我们对2009年语言表达运用题可以做以下预测:1、题目形式仍会以主观题为主,每题的考点将紧扣考纲呈现综合多样的特点,考查的知识点和能力点覆盖面会很广泛。题目不断创新,变化多姿,如新闻概写、拟写标题、图文转换、补写开场白、拟写新闻或文学点评、补写专家访谈或记者采访、改写电话留言、编写手机短信、写作贺卡请柬等题要多加注意。虽然这样,一些常规题,如仿写、变换句式、排序、语病修改、拟写对联等题依然值得我们关注。2、题目材料仍会把握时代脉络,取材现实生活,关注社会热点,具有实用性和针对性。我们要关注身边的“家事国事天下事”,避免在考试中由于信息闭塞而无从下笔。3、题目内蕴仍会彰显地域特色,弘扬民族文化。湖北卷的语用题文化气息特别浓厚,凸现教材的意识也很明显,我们要扎扎实实地学好教材,用好教材,丰厚自身的文化积淀五、语言表达题题型改编示例认真分析2008年的湖北高考语文应用题,我觉得有些题目还有值得探讨的地方。如:20.下面是鲁迅小说《药》中的一段景物描写。请从表达效果的角度予以点评。要求:语言表达准确、简明、连贯,不超过40字。(4分)西关外靠着城根的地面,本是一块官地;中间歪歪斜斜一条细路,是贪走便道的人,用鞋底造成的,但却成了自然的界限。路的左边,都埋着死刑和瘐毙的人,右边是穷人的丛冢。两面都已埋到层层叠叠,宛然闯人家里祝寿时候的馒头。点评:这道题截取教材片段要求学生鉴赏点评,因缺少整体课文情境,从而陷入了为考教材而出题的僵局,使其更像一道文学作品鉴赏题,弱化了语言表达的特点。学生虽然了解这篇课文,但很可能因为不熟悉这个具体的片段而造成无话可说。我觉得语言运用的目的不在于考查考生是否有话可说,而在于考查学生能不能用最简明得体的语言表达最丰富清晰的语意。所以,结合教材考查可以有更灵活的方式。我尝试着将这种题型进行了改编:网上发布的新版《红楼梦》剧照引起了网友热烈讨论,请结合你读过的小说,比较下图两个版本的林黛玉的剧照,说说你更喜欢哪个版本的造型,并简述理由。
本文标题:说题比赛及实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45189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