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逻辑与批判性思维第三讲
1第三章论证与语言论证离不开语言,但语言不仅仅是为了论证。语言能够产生强大的力量。它可以构筑虚幻的景象,也可以展显世界的真相;它可以给人安全感,也可以令人产生恐惧感;它可以促人奋进,也可以令人意志消沉;它可以使人彰显理性,也可以使人堕入窠臼;它可以用来雄辩真理,也可以用来诡辩谬论;……对论证语言的透彻理解和熟练运用能力,是批判性思维能力的重要表现。——陈伟(2009年10月13日)2内容要点:1、语言的基本功能2、语言的基本形式3、一致和歧见4、论证谬误的主要表现3一、语言的基本功能语言是一种非常精细而复杂的工具。关于语言的用法,著名哲学家LudwigWittgenstein在其《哲学研究》中曾列举了很多:发出命令、报道事件、推测事件、描述物体外表或给出其测量结果、提出和检验假说、编故事、演戏、唱歌、猜谜、开玩笑、解算术题、翻译、询问、思考、诅咒、问候、祈祷等等。实际上,我们为了追求简单化,有时会忽视语言用法的多样性,不注意语言使用的语境及其不同的使用目的,从而就可能被我们遇到的语词或话语形式所误导。4语言的用法有无数种,为了对语言功能的理解有条理性,逻辑学家笼统地提出了语言的三种最基本的功能:信息性用法、表达性用法和指令性用法。1、信息性功能语言的一个基本功能是交流信息,经常通过肯定陈述或否定陈述来完成。语言的这一功能往往表现为对世界的描述和推理,最典型的例子是来自于法院或实验室的报告。如:起源于周代的雅乐是中国古代的宫廷音乐,编钟和编磬便是演奏雅乐的主要乐器。1978年,在地下深埋了2400余年的国宝编钟重见天日,它与同时出土的编磬合奏,发出金声玉振的动听音效,令人惊叹。52、表达性功能语言的表达性功能不在于交流信息,而是主要用于表达情感、感受和态度。如:抒情诗的诗句谈了真实的景色,但主要目的不是报道信息,而是表达作者的强烈情感,或者在读者心灵中激起类似的情感。如:人类的历史,耐心地等待着被侮辱者的胜利。这一刻,我感到你的眼光正落在我的心头,正像那清晨阳光中的沉默照在收获过的孤寂的田野上。——[印度]泰戈尔63、指令性功能语言的指令性功能主要用于引起或者阻止明显的行动。最好的例子是命令和请求,使用的句法形式一般是祈使句。指令性话语没有真假性可言,我们不能说一个命令本身是真的还是假的,只存在合理性、适当性的问题。如:禁止吸烟!请扣上安全带!上下扶手电梯请靠右边站立!7此外,语言还有礼仪性用法(如社交中的问候、赴宴邀请、雇用结果的通知、婚礼仪式、宗教仪式等)、践行性用法(通常以第一人称使用动词来完成表达)等等。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需要语言的多功能用法,所以,在很多时候,语言是多种用法混合使用的。如:阅兵式上首长与官兵的喊话。“同志们好!”“首长好!”“同志们辛苦了!”“为人民服务!”8请思考语言的用途思想交流……并非像通常想象的那样是语言的首要的和唯一的目的。使用语言还有许多其他宗旨,诸如引起某些情感、鼓动或抑制行动、使人专心于某些特定的安排等等。前者(交流思想)在很多情况下都基本上是从属性的;当没有前者也能实现那些宗旨时,前者甚或完全被忽略。我认为,这种情况在人们熟悉的语言用法中经常发生。——乔治·贝克莱:《人类知识原理》9二、语言的基本形式在这里,语言的基本形式指的是语言的基本语法形式。一般来说,语言的基本形式有四种,即: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和感叹句。这四种形式与陈述、询问、命令和惊叹并不是完全对应的关系。我们知道,语言的语法形式常常是语言功能的一个标志,但语法形式并不决定语言的功能,它们之间也没有固定的联系。10例1.晚宴结束时,客人对主人说“感谢今天晚上在您这里度过的美好时光!”这个陈述句既可以是语言的礼仪性用法,也可以是信息性用法,甚至表达性用法。例2.“你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了吗?”这个疑问句可以是询问,也可以是祈使。例3.在某个电视剧中,一个政治家和几个战友在剧变前的雷雨之夜,政治家神色凝重地望着窗外说:“要变天了”。在这个语境中,该陈述句中就既有陈述也有感叹,甚至有祈使;是语言的信息性功能、表达性功能、指令性功能和践行性功能的综合运用。11语言的主要用法语言的语法形式信息性用法陈述句表达性用法疑问句指令性用法祈使句感叹句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语言的功能在很大程度上必须结合具体的语境来判定。如果结合具体的语境仍旧很难分析和判断语言的功能,那就很有可能是对语言的误用而产生的歧义句。12有时候,一个语词或者短语可以既具有字面意义又具有情感意义,情感意义在很多时候取决于语境的不同。词汇的字面意义和情感意义在很大程度上是各自独立的。如:“官僚”、“公仆”、“政府官员”。关于词汇字面意义和情感意义的一个主要表现是委婉语,委婉语往往是用温和的词汇表示残酷的现实。如:外资公司的不雇佣函。有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伯特兰·罗素的“不规则动词”(irregularverb)游戏。如:“我坚定;你倔强;他头脑呆板”“我重新考虑过了;你改变了想法;他食言了”13另外,要注意区分陈述与断言(或命题与判断)。陈述是对事物情况的描述,断言则是对陈述的断定。真假是陈述的属性。根据符合论来说,如果一个陈述与事实相符,那么该陈述就是真的;否则就是假的。对错是断言的属性。如果一个断定一个真陈述为真或者断定一个假陈述为假,则该断言是对的;如果断定一个真陈述为假或者断定一个假陈述为真,则该断言是错的。如:“毛泽东是湖南人”是真陈述。“我认为毛泽东是湖南人”是对的断言。“毛泽东是湖北人”是假陈述。“我相信毛泽东是湖北人”是错的断言。14请分析下面的辩论。《庄子·秋水》中记载了“濠梁之辩”的故事,在中国逻辑史和中国古代哲学史上都非常有名。故事是这样的: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儵(shū)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15三、一致和歧见要进行论证,就必然涉及到对事物现象的观点和看法,而不同的人对任何事物现象的观点和看法就可能存在一致或歧见。如果双方在关于事情的实际发生情况或者应该如何发生等方面是一致的,我们就可以称作“事实一致”;否则称作“事实歧见”。如果双方在关于对待事情的态度或评价方面是一致的,我们就可以称作“态度一致”;否则称作“态度歧见”。16具体来说,可以分为四种情况:一是人们的意见充分一致,即达成“事实一致”和“态度一致”。二是关于事实的发生情况是一致的,但态度上有歧见,即“事实一致”但存在“态度歧见”。例如,对待同一件事情,甲认为是好事,乙认为是坏事。三是可能态度是一致的但对于事实的发生有歧见,即“态度一致”但存在“事实歧见”。例如,甲和乙都赞许某候选人,但对该候选人的实际立场有不同的理解。四是完全对立的状态,即既有“事实歧见”又有“态度歧见”。17当我们想解决歧见时,就必须既关注具体条件下的事实,也关注争论者对这些事实的态度。“事实歧见”可以通过科学的探究方法来确认事实以得到解决。在这里,我们会更多地发挥语言的信息性功能。解决“态度歧见”则必须考虑动机和目的,因为“态度歧见”不是关于事实是什么而是关于怎么评价这些事实。在这里,我们会更多地发挥语言的表达性功能。区别歧见的类型不能解决问题,但有助于我们澄清讨论的问题关节,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找到解决办法。18请识别下面的一致和歧见。1.甲:按照蠢人的蠢话来回答他自己,免得他自视有智慧。乙:不要按照蠢人的蠢话来回答他,免得你也像他一样。(态度一致,事实歧见)2.甲:思维与所有强大的武器一样,如果错误使用,就是极其危险的。因此,清晰的理性思维是人渴望的东西,不仅是为了充分发挥大脑的潜力,而且也是为了避免灾祸。乙:理性是信仰的最大敌人。它从不有助于精神的东西,而是在多数情况下,反对精神世界,蔑视一切来自上帝的东西。(态度、事实都歧见)19四、论证谬误的主要表现谬误是“一种看似正确但经过检验可证其为错误的论证类型”。亚里士多德在《辩谬篇》中专门研究过谬误问题,他说,“有关诡辩式反驳的问题。这是一种表面上看起来是反驳,而实质上是谬误的论证。”他认为这样反驳的方式有2类,一类是与语言有关,另一类是与语言无关。亚里士多德对两类谬误共列举了13种。20如果有意识地运用谬误去证明某个观点,那就是诡辩。黑格尔说:“诡辩这个词通常意味着以任意的方式,凭借虚假的根据,或者将一个真的道理否定了,弄得动摇了,或者将一个虚假的道理弄得非常动听,像真的一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2卷,第7页,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谬误的具体表现,种类繁多,有人统计了100多种。一般而言,我们可以根据论证的形式和内容,把谬误分为形式谬误和非形式谬误两类。211、形式的谬误指违反推理的形式规则而产生的错误。例:“充分条件假言推理从肯定后件到肯定前件”、“必要条件假言推理从否定后件到否定前件”、“SAP→PAS”等。“所有同学都很勤奋,推出所有勤奋的都是同学”2、非形式的谬误指不是依据推理或论证形式进行论证,是依据语言、心理等方面的因素来论证,并且这种论证是无效的。非形式谬误主要有三种:不相干谬误、歧义性谬误和预设性谬误。接下来,我们主要是识别和分析非形式的谬误。22(1)不相干谬误:指论证时理由与结论之间逻辑上不相干而产生的谬误,但论据与论题在心理方面又往往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因之,有人也称之为“关联性谬误”、“相干谬误”。A.诉诸无知:依据某命题没有被证明为假来论证它是真的;或者依据某命题没有被证明为真来论证它是假的。需要注意的是:法律上的无罪推定不属于诉诸无知,它是国家为维护人权而对形式理性的让步。B.诉诸情感:指用表达性语言或者其他有计划的手段激动公众的感情,从而使公众相信自己的论证。典型例子是:煽动民族主义情绪的演讲。23C.诉诸怜悯:指利用听众的利他主义和怜悯之心为自己的观点服务,属于诉诸情感的一种特殊方式。如:在雅典审判中,苏格拉底轻蔑地提到其他被告人由他们的子女和家人陪伴出现在陪审团面前,以寻求激起怜悯之心而免除责任。D.诉诸信任:指以自己的威望、资历、品德或者与公众的密切关系来使公众相信自己的观点。E.诉诸不当权威:指借助某一领域的权威话语去论证另一个领域中的主张。需要注意的是:该谬误区别于“诉诸适当权威”,后者不是谬误。24F.诉诸强力:指通过威胁、恫吓甚至暴力来使对方接受自己的观点或放弃他本人的观点。G.诉诸人身攻击:指借助对方的出身、长相、地位、道德品质甚至信仰等与主张无直接关系的方面进行攻击。例:一则母女之间的对话。母亲:小妮,不许你这样跟我说话。我可是你的妈妈,你不会忘了这一点吧!小妮:可是,妈妈,你是怎样跟外婆说话的呢?小妮的姐姐:请等一下,小妮。妈妈对外婆的态度也许是错的,但是,这怎么能表示你做的是对的呢?难道两个错就成为一个对了吗?25H.不相干结论:指论证了与声称要证明的结论所不相同的结论。例如:1984年,乔治·布什与丹·奎尔搭档竞选美国总统,当时人们攻击奎尔,说他的家庭曾帮助他挤进印第安纳州的国民卫队以逃避去越南服兵役和作战。对此,布什反驳说:“丹·奎尔曾在国民卫队服役,他的分队当时尚有空缺;现在,他却受到了爱国派们尖刻的攻击。……诚然,他没去越南,但他的分队也没有被派往那里。有些事实谁也不能抹杀:他没有逃往加拿大,他没有烧掉应征卡,也肯定没有烧过美国国旗!”26(2)歧义性谬误:违反语言的明确性原则而产生的谬误。因之,有的人也称之为“含混谬误”。A.语词歧义:指因语词所表达的概念不明产生的歧义。如:算卦者言“临时工作”,往往隐藏两种解释:一指工作不久将被换动;二是工作本身的性质就是流动的。再如:“象是动物,所以小象是小动物”。B.错置重音:指对一个语句重读不同的部分就会产生不同的意思。如:“我们不应该在背后议论我们的朋友的缺点”。27C.合成谬误:指从整体各组成部分或构成元素的属性推出整体本身的属性。如:由一次战斗时各个师团都做好了战斗准备,推出全军都做好了战斗准备
本文标题:逻辑与批判性思维第三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45825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