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2019苍南县城城市总体规划说明.doc
苍南城市总体规划说明书(1998——2020)(讨论稿)7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一九九九年十一月第一章总则第二章区域地位及发展条件分析第三章城镇性质与规模第四章镇域体系规划第五章镇区总体布局第六章功能开发规划第七章城镇保护规划第八章设施保障规划第一章总则1.规划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苍南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8年12月)《城市规划编制办法》《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办法》2.规划指导思想立足现实,面向未来。规划要处理好现实于未来的矛盾,以发展的眼光,超前的意识,搞好苍南县城城市总体规划。城乡结合,建设现代化城镇。要以城乡一体化,城乡融合的思路进行规划,建设新型的现代化小城镇。努力做到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城镇布局合理、功能多样,设施完善,环境优美。创造特色,持续发展。城镇发展必须创立并坚持自己的特色,这样才能拥有应有的位置。城镇规划及建设也应坚持空间和实践上的连续性,为城镇创造可持续发展的前景。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全面发展。经济发展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基础,但又不是城市发展的唯一目的。城市规划既要为经济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同时也要重视城镇的社会文化和生态环境。为繁荣城市文化和改善市民的精神生活质量,提高和维持城镇的生态环境而努力,使城镇的发展走协调、全面、健康之路。3.规划其限与阶段分近期、远期和远景三个阶段:近期至2005年,这一阶段主要是完善交通、工业区和基础设施,初步奠定经济发展及腾飞的条件。远期至2020年,这一阶段要是经济社会事业得到加大的发展,基本建成发达的中、小城市。远景至2050年,这一阶段要将灵溪建成现代化的中等城市。第二章区域地位及发展条件分析1.区域地位分析:1.1灵溪镇在苍南县的地位:灵溪镇位于苍南县北片地区,是苍南县人民镇府所在地,位于县境中心偏北的山地与平原交界处,即东经12022——12025,北纬2729——2932,是浙江省最南段的县城。南距福建省福鼎县城32公里,北离温州市区83公里,西依玉苍山,东临鳌江流域水网平原地区。气候温和,雨水充沛,景物宜人。是苍南县政治、经济管理、文化科技中心,也是全县的经济中心之一,为劳动密集型工贸城镇。灵溪镇集中了苍南县的很大一部分的产生和收入,是全县最发达的地区之一。灵溪镇地形地貌呈东南部高,为低山丘陵,西北部低,为平原水网,全镇面积54。05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4。29%。灵溪人善于经商,明代,灵溪已集贸城市。清至民国时期,逐渐发展为南港地区农副产品集散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镇内创办了国营和集体商业。实行改革开放,搞活经济政策后,灵溪商业蓬勃发展,成为浙南和闽东北的货物购销中心之一。经商,成为灵溪人就业,致富的主要渠道。灵溪使全县的交通枢纽、邮电中心。104国道与灵金、灵霞公路,衡阳支江与萧江塘河、沪山内河都在此交汇。通往全县的县乡公路在这里汇合,水陆交通四通八达。2.发展条件分析2.1有利条件2.1.1区位优势灵溪镇是苍南县人民镇府所在地,是苍南县政治、经济管理、文化科技中心,也是全县的经济中心之一,是浙江省最南段的县城。南距福建省福鼎县城32公里,北离温州市区83公里,西依玉苍山,东临鳌江流域水网平原地区。气候温和,雨水充沛,景物宜人。灵溪镇集中了苍南县的很大一部分的产生和收入,是全县最发达的地区之一。苍南县位于我国沿海开放带的中心位置,东临太平洋,南近福建、台湾,苍南作为温州乃至浙江的南大门,素有“两浙咽喉,八闽唇齿”之称,而灵溪作为苍南的县政府所在地,一直在浙闽边贸中具有十分突出地位,其边贸市场幅射面已面向全国,因此灵溪作为浙闽边境县市的物源集散地,其边境贸易发展前途广大。2.1.2交通优势灵溪使全县的交通枢纽、邮电中心。104国道与灵金、灵霞公路,衡阳支江与萧江塘河、沪山内河都在此交汇。通往全县的县乡公路在这里汇合,水陆交通四通八达。规划的沿海高速公路、温福铁路都经过灵溪镇,在不久的将来会给灵溪镇带来无限商机。2.1.3环境优势:灵溪镇三面环山,青山环抱之中,城市景观更加美好,西依玉苍山,东临鳌江流域水网平原地区,有发展旅游的区位优势。位于灵溪镇渔塘口村大观河上的八郎桥,始建于南宋。南北走向,长18.80米,宽1.15米,高约4米。5孔梁式石桥,每孔上端并铺3条石板构成桥面,构筑略呈拱形,桥柱均用规则条石呈梯形垒,上置长、短二条石横梁。南北两桥码头用块石呈方形砌筑,中孔桥沿外侧有“(宋)淳熙丁末(1187)林七郎三官人造”楷书阴刻。该桥结构稳固,造型古朴,保存完整,是县研究浙南山区宋代桥梁建筑及水利设施的重要实物资料。1997年列为苍南县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镇区内现有衡阳支江两条内河,沿河已建成城市绿带,创造了良好的城市景观。2.1.4人文精神温州人自宋时形成的永嘉之学反对理学,批判“贵义贱利”、“重本轻学”的思想,反映了温州功利思想的渊源深远,形成温州特色的重商传统,“温州模式”、“挂户经营、浮动利率”,以及外向型,农村经济模式,若没有良好的文化底蕴及开创精神是无法创造的。2.1。5信息优势早在60、70年代苍南县已有大批人外出谋生,奔走四方,从弹棉被、理发匠到小摊主到购销大军,至今全国各地均有苍南人的足迹,初期通过一封信、二条腿、三分邮票与全国各地建立起了广阔的联系。2.2不利条件2.2.1用地的不利条件灵溪镇地形地貌呈东南部高,为低山丘陵,西北部低,为平原水网,全镇面积54。05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4。29%。镇区地质结构,属河海冲积平原地带。北、南、西三面环山,只有东面为地势平缓的平原地带。北部山区南面虽有较好的平原地带,但是为洪水内涝区,属不适宜建设用地,只有通过改造使之得以利用。2.2.2人均经济发展资源条件灵溪镇现有人口118566人,人均耕地不到0.3亩,只相当于全国人均耕地面积的35%,人均收入10851元,但镇域内部经发展经水平济参差不齐,地域差距明显。2.2.3科技人才不足,科技力量薄弱现代经济越来越依赖于“高精尖”科技开发创造与应用,落后的技术与劣质的产品就是落后的代名词。商品竞争、科技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无不归估为科技人才的竞争,在经济发展的皆多制约因素,人口素质不高,科技力量薄弱,是很重要的制约因素。3.城镇发展目标及发展战略:3.1城镇发展目标规划设想把县城灵溪建设成为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具有良好、高效的生产投资和商业贸易环境,优美舒适的生活居住环境,完善齐全的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以及浙闵边境工贸发达的现代化中等城市。3.2城市发展战略:利用地缘优势,建立区域性商品和生产要素流通市场网络,强化浙闵边贸中心职能。在经济发展方面,要优化经济结构,提高产业结构层次,增强第一产业的科技含量,大力发展第二产业,提高第三产业的水平,依托交通和市场,培育高新技术产业,改造传统工业,形成县城经济中心,。在社会发展方面,注意提高人的素质,建立现代化的教育体系,积极扶持和加快发展科技教育事业,创造培养和吸引科技人才的良好环境,提高现代化城市建设意识,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在生态方面,要坚决贯彻可持续发展原则,促进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不断提高生态环境的质量。在交通上,加快沿海高速公路、温福铁路建设,形成县城交通运输中心。第三章城镇性质与规模1.城镇性质:城镇性质的确定,应考虑阶段性、延续性、区域性、未来性。阶段细致灵系振兴值得确定考虑了目前灵溪镇发展所处以及未来将临的阶段对城镇性质的影响;延续形是指本次总体规划所确定的城镇性质应与以往确定的城镇性质具有内在的联系性(但又不能拘泥于原有的城镇性质);区域性是指令溪镇的城镇性质的确定不能仅从灵溪镇与范围出发,而是应从苍南县乃至温州市这一大范围加以考虑;未来性是指灵溪镇城镇性质的确定是对其未来而不是对其现今在一定区域范围中的地位作用的概括。考虑到以上因素及对灵溪镇区域地位、发展条件的分析,规划认为,灵溪镇在未来20——50年间,将有一个发展上的跳跃时期,社会经济事业及城镇建设将跨越一个新的台阶。据此,灵溪镇的城镇性质确定如下:浙闵边界的工贸城市,苍南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2.城镇人口规模预测:2.1城镇人口现状:1998年,镇区人口72113人,其中出生669人,出生率为9.277%,死亡52人,死亡率为0.725%,自然增长率为8.556%。2.2城市人口发展动力机制趋势分析城市人口增长一机械增长为主,其增长幅度取决于经济的增长速度和城市开发建设的速度,以及人口管理政策。自然增长率趋于平缓。机械增长包括三部分人口,一是由于产业、尤其是第二产业和可能的大工业集聚而引起的户籍机械人口集聚,预计这部分机械人口增长率比之现状略有提高,;二是由于产业、尤其是直接辐射浙南闽北地区,涉及辐射面达全国的市场体系的完善和进一步发展,暂住人口也将会增长;三是由于城市开发建设区的扩大,行洪区人口的迁移,使原先未计入城市人口的周围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远期规划区范围内的这部分农村人口有18984人(90302人——71318人),近期规划建设区范围内为6777人(78095人——71318人)农业劳动生产力的提高,产业结构的优化,将导致大量人口脱离土地转向二、三产业集聚的城镇,这为城镇机械化人口的增长提供可靠的人力资源。由于历史文化的因素,县城是周围地区闽南语系人口的主要吸引和集聚地,这大大增强了人口向县城集聚的动力。山区人口向平原地区城镇迁移集聚的客观事实,正好使位于山区与平原交界处的县城吸引人口处于有利区位。2.3城镇人口规模预测:综上考虑各种预测方法,确定苍南县城城市人规模:近期12.0万人远期20.0——25.0万人远景:苍南县在2003年前后总人口将达到顶级规模150万人左右,届时其城镇化水平将达到75%——80%左右。按二个一级中心城市人口规模占县域宗城镇人口一半左右估测,则苍南县城远景城市人口将控制在30.0万人左右。3.城市用地规模:3.1规划区范围内土地利用现状:苍南县城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土地面积24335万平方米,其中居民点及独立的工矿用地1847万平方米,占7.6%;交通用地284万平方米,占1.2%;农地19271万平方米,占79.2%;水域1363万平方米,占5.6%;未利用土地1570万平方米,占6.5%。苍南县城城市建设用地499万平方米,占居民及独立工矿用地的27.0%,占规划区范围土地的2.1%。3.2城市建设用地规模预测:近期841万平方米,人均70.1平方米;远期1707万平方米,人均85.4平方米。第四章镇域体系规划1.现状特点2.镇域总人口预测近期至2005年万人远期至2020年万人远景至2050年万人3.镇域城镇体系布局3.1城镇等级规模结构根据各乡镇的规模、经济实力、影响力范围和重要性程度的不同,可以将其划分为主中心镇、副中心镇和中心村三个等级。第一等级5万人以上:灵溪镇(6.1)第二等级1万人:灵溪镇(0.2)沪山镇(0.4)浦亭乡(0.08)第三等级各中心村从等级规模可反映以下几个特点:镇域城镇体系等级划分明显,不同等级之间城镇规模相差很大,同一等级内的城镇规模相似,变化不大,城镇规模总体成台阶式分布。3.2城镇职能类型结构第一层次:即苍南县城灵溪镇,它是县职能中心城镇第二层次:重点镇三个,即:灵江、沪山、浦亭,目前都属于工贸城镇,发展特色为专业市场第三层次:由各个中心村组成3.3城镇空间分布将镇域城镇体系的各城镇分布反映到空间上,可看出以下几个特点,经过规划以后,各等级城镇分布及其辐射范围较为均衡,以县城灵溪镇为中心,东、西、北各有一个副中心,距县城中心平均约为5-6公里。城镇主要沿交通干道分布,沪山镇位于灵龙公路附近,灵溪镇位于灵龙公路附近。第五章城镇总体布局1.总述:一心两片,总体平衡,向东滚动,扇形扩展。根据对灵溪镇现状用地分布特征、影响因素及用地评定结果的分析,灵溪镇区用地的主导发展方向为向东,其次向南、向北各有一定发展(西侧发展受泻洪区限制),但向北发展受泄洪区及几条主要交通干线限制,向南发展受山地地形限制,经过反复讨论并接受有
本文标题:2019苍南县城城市总体规划说明.doc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46188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