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医学史一、西方医学冲击下的传统医学二、传统医学的变革三、传统医学的复兴四、传统医学对现代医疗保健的影响五、如何评价中医在现代医疗保健中的价值医学史一、西方医学冲击下的传统医学•西方医学或者说现代医学对传统医学的冲击是广泛的,其实最早受到冲击的是西方自己的传统医学。•随着西方国家的探险、殖民和基督教的传教活动,西方医学也传播到世界各地。•欧洲医生认为除西医外,其他的医疗体系都是原始和落后的。医学史一、西方医学冲击下的传统医学•在中国,对待西方科学与医学的态度是矛盾的:一方面中国人认识到西方医学是西方科学技术与物质文明的重要成果。一方面又担忧西方文明会消解自己的传统。医学史一、西方医学冲击下的传统医学•首先给中国带来西方医学知识的是16世纪罗马教廷派到中国的一批传教士。•19世纪上半叶,接种牛痘预防天花方法的传入以及广州“眼科医局”的开设,使国人感受到西方医学的疗效和优势。•1866年中国开办了第一所教会医学校—广州博济医学校,其后苏州博习医院医学校(1883)、上海圣约翰书院医学系(1896)陆续开办。20世纪以后,教会医学教育有所发展和提高,如北京协和医学校(1906),成都华西协和大学医学院(1910)。长沙湘雅医学院(1914),上海震旦大学医学院,山东齐鲁大学医学院等。医学史一、西方医学冲击下的传统医学•清末主张学习西方的“洋务派”也办了几所医学校,1881年李鸿章首先在天津开办医学馆,1893年改为“北洋医学堂”;1902年袁世凯在天津开办“北洋军医学堂”;1903年京师大学添设“医学馆”,1906年改为“京师专门医学堂”。辛亥革命后,北京、江苏、浙江、湖北、河北、山西相继创办了国立、省立和私立西医学校。同时,西医的各类学术社团相继成立,如中国药学会(1907)、中华护理学会(1909)、中华医学会(1915)等,促进了医药学术的交流和繁荣。医学史一、西方医学冲击下的传统医学•1905年,清廷设立卫生处,引入西方卫生行政体制。民国之后,近代医疗卫生体制得以确立,西医在中国获得正统地位。在西医近代化潮流的冲击下,中医学面临着空前的危机和挑战。•学术界围绕阴阳、五行这两个中国古代哲学中的核心概念,展开了存废大讨论。•主张废除阴阳五行的代表人物有余岩、严复、梁启超、章太炎、顾颉刚等。•持相反意见的代表人物有著名中医恽铁樵、杨则民等。医学史一、西方医学冲击下的传统医学•余岩,早年赴日本大阪学医,回国后任上海医师公会会长、南京政府中央卫生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医学教育委员会委员等职。受明治维新时代取消汉方医的影响,认为日本近代医学兴盛,是因为废止了汉方医的结果。提出废止中医案,在中央卫生委员会议上通过。还撰文对《内经》的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等基本理论进行了全面批判。他以西医知识作为衡量正确与否的标准,比较西医理论和中医理论,认为《内经》“无一字不错”。医学史•余岩大阪医科大学毕业证书医学史•废止中医案原文医学史一、西方医学冲击下的传统医学•恽铁樵认为“《内经》之五脏非血肉之五脏,乃四时的五脏”,解释了《内经》的理论是来自自然界一般变化规律的总结,勾勒出中医理论属于自然哲学的本质特征,以消除人们认为《内经》是“玄学”的误解。指出中西医是两个基础不同的医学体系,中医的脏腑与西医的解剖概念不能一一对应、以此释彼。•杨则民强调“吾人欲讨论《内经》之真价,宜以哲学眼光衡量之,不当以自然科学之见解批判之。”并认为:“中医之思想方法,为《内经》之辩证法,而外医则为近世之机械论的方法,二者绝不相同者也。”医学史一、西方医学冲击下的传统医学•中国近代这场中西医论争,不仅表现在思想理论上,也反映在医学教育、卫生行政上。•北洋政府教育部在所颁布的医药学教育法规中,“漏列”了中医教育的内容,引发中医界的抗议,并于1913年组团到北京请愿。虽然教育部表示“无意废止中医”,但对将中医纳入全国教育系统的请求,则“暂从缓议”。•1925年全国教育联合会申请将中医课程纳入医学校规程,建议在西医院校内设中医科或中医学校,遭当局拒绝。•1929年南京政府召开第一次中央卫生委员会议,通过了有关废止中医药的提案。后来因中医界的抗争和部分政要的反对,此提案未能实施。却于1931年成立了“中央国医馆”,负责整理研究中医学术、扶持发展中医教育。•1936年,南京政府颁布了《中医条例》,承认中医在医疗保健中的作用与地位。医学史•全国医药团体代表请愿书医学史•为谋求从根本上改变中医地位,全国医药总会提议设立全国性中医学术机构“国医馆”。1931年3月17日成立“中央国医馆”,“以采用科学方式整理中国医药,改善疗病用制药方法为宗旨”。医学史•中央国医馆始终未能摆脱半官半民性质及权限困扰,难以更好发挥历史作用,但中医界谋求从根本上改变中医药政治地位,以维护和发展中医学的思路和尝试,无疑是一大进步,使中医存废的斗争上升到一个更高层次。医学史一、西方医学冲击下的传统医学•在争取合法权利的政治斗争上,中医界获得了初步的胜利,废止中医最终也未能实行,但在学术上的争论依然不断,一直延续至今。从中西医优劣之争到中医科学化,从中西医结合到目前的中西医学之争等,不同思想的持续交锋,与其说是对中国传统医学的不断诘难,不如说是不同时代人们对健康观、疾病观、生死观的不断追问。医学史二、传统医学的变革•随着西医和近代科学大规模地传入中国,面对这种与传统医学迥异的知识体系的挑战,国人仍然试图像过去吸收印度医学和阿拉伯医学那样,将西方医学与中国医学融会贯通。“洋务派”代表人物李鸿章在1890年为《万国药方》所做的序中提出:应当“合中西之说而会其通,以造于至精极微之境”。医学史二、传统医学的变革•最早接受西医学的中医王宏翰曾在《医学原始》中,从胎生学的角度阐述中医的命门学说。•王学权在《重庆堂随笔》中肯定了《人身概说》、《人身图说》中的西医解剖学成就。•陈定泰的《医谈传真》、罗定昌的《脏腑图说证治要言合璧》、唐宗海的《中西汇通医经经义》、朱沛文的《华洋脏象约纂》等,都引用过西医所绘的脏腑图。医学史二、传统医学的变革陈定泰的《医谈传真》王学权的《重庆堂随笔》医学史二、传统医学的变革•唐宗海:“西洋剖视,只知层析,而不知经脉;只知形迹,而不知气化。”《中西汇通医经经义》医学史二、传统医学的变革•朱沛文:中医“精于穷理而拙于格物”,西医“长于格物而短于穷理”。即西医与中医互有优劣,因此主张“通其可通,而并存其异”或“参酌乎中外,以求尽美尽善之医学”。《华洋脏象约纂》医学史二、传统医学的变革•也有医学家试图探讨中西医学的本质特征,如恽铁樵认为“西医之生理以解剖,《内经》之生理以气化……盖《内经》之五脏,非解剖的五脏,乃气化的五脏……故《内经》之所谓心病,非即西医所谓心病,西医之良者,能愈重病,中医治《内经》而精者,亦能愈重病,则殊途同归也。”“西洋医法以病灶定名,以细菌定名,中国则以脏腑定名,以气候定名,不可强合二为一也。”•西医理论是建立在解剖的基础上,着重研究的是病灶、细菌;而中医理论是建立在对人体功能状态的考察上,着重研究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医学史二、传统医学的变革•张锡纯基于临床实践探讨中西医汇通的途径。主张以中医理论和治疗方法为本,参考西医的知识和药物,藉以提高临床治疗水平。•《医学衷中参西录》倡导“衷中参西”的医学思想,例如在治疗中风时,将西医的脑充血与《内经》中的“大厥”联系一起。从西医用降压的方法治疗,联系到中医的平肝潜阳、引气血下行的治则,发明了“镇肝息风汤”,创立了一种治疗“中风”的新方法。•尝试将中西药合在一起,组成新药。如“石膏阿司匹林汤”,用于临床,获得了预期疗效。医学史二、传统医学的变革•丁福保在为《国药新生》创刊号写的发刊词中回顾道“中西医药沟通之呼声逾四十年,吾人主张沟通中西医应自中医科学化始亦四十年。”•“然所谓科学化者非仅徒脱空言,必求之实际。即医说必循生理、病理学之正轨,方剂须循理化学、生物学之原则,”•“至少限度,吾新中医界在理论方面应接纳传染病学说、内分泌说、维他命说,在治疗方面应采取各种特效疗法。”医学史二、传统医学的变革在近代科学的冲击下,以“中医科学化”作为应对的策略,并没有得到中医界的广泛赞同,原因主要在于“废止中医派”正以中医不科学为由,试图取缔中医,而“中医科学化”容易让人感到中医不科学的含义,这是中医界不愿意接受的。另外,在临床上将科学性等同于有效性的观点有较大的影响,中医有疗效因此中医是科学的说法,成为替中医科学性辩护的理由。医学史三、传统医学的复兴20世纪上半叶是传统医学面临危机的时期,那么20世纪下半叶是传统医学再次获得生机的时期。这种转变的发生时诸多因素作用的结果。医学史三、传统医学的复兴首先,由于急性传染病、寄生虫病、营养缺乏性疾病的下降,各种慢性病、肿瘤以及与人类的生活和行为方式相关的心身疾病、精神疾病等成为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主要问题。疾病谱的变化,导致生物医学在治疗急性传染病方面大获成功的“魔弹”的治疗模式,即依靠能杀灭特殊病原体的特效药物治疗的模式,在治疗慢性病方面不再那么灵验。医学史三、传统医学的复兴其次,在自由市场机制下,由医学界、医药企业与媒体形成了利益相关体,给病人和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压力。诊断技术的不断更新,可以早期发现更多的疾病或疾病征兆,提高预防和治疗的效果,同时也增加人们对疾病的恐慌。实际上,人们对越来越多的、似是而非的实验室检查结果迷惑不解,甚至认为一些“疾病”是被编造出来的。接下来就是广泛而昂贵的治疗,高额的医疗费用使得病人、病人家庭甚至整个社会都不堪重负。医学史三、传统医学的复兴再次,化学药物的毒、副作用造成的危害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在生物医学的语境下,病人被转化为患有疾病的生物体,诊断所关注的是器官、组织或细胞、基因的“问题”,治疗就是纠正这些偏差。在这种情况下,医学的目的变成不断提高这种纠偏的精准度,而很少考虑病人的感受和治疗的价值。医学史三、传统医学的复兴面对现代医学显现出来的问题,西方国家发现东方的传统医学以及本土原来的一些民间医学,在医治慢性病痛方面是很好的选择。他们将这类医学统称为替代医学。替代医学是相对于现代医学或西方医学的一种提法。西方国家把西医学以外的医学都归入到替代医学的范围内,有时也成为补充医学,选择医学以及非正统医学。替代医学的出现正如其名称那样,是对现代医学治疗方法的一种替代,是对现代医学存在的不足的一种补充,为病人提供了另一种选择。医学史三、传统医学的复兴据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的一项调查显示,约有34%的美国公民至少采用一种替代疗法治病,文化水平越高,对替代疗法的接受程度越高。有关替代医学的科学研究,覆盖范围也颇为广泛。1992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设立了替代医学办公室,负责评价替代医学的有效性,促进替代医学与现代医学之间的交流,开展替代医学专项研究和相关的培训。还设立了替代医学的博士后研究项目。资助出版了《替代医学与补充医学》杂志。替代医学的内涵很广泛,美国一本有关替代医学的书籍,作者按照字母A到Z的顺序排列,详细介绍了替代医学的治疗方法。医学史三、传统医学的复兴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央政府在1950年第一届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确定了“团结中西医”的方针。由于主管医疗卫生的负责人深受近代西方医学影响,认为虽取缔中医开业不对,但应当帮助中医去除不科学的成分,帮助中医学习消毒、杀菌、打针等知识,于是在各地举办“中学西”进修班。鉴于当时中国医疗水平低,卫生服务覆盖面小,尤其广大农村地区缺医少药的实际状况,发展传统医药对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是非常必要的。医学史三、传统医学的复兴1980年代以后,卫生部制定了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三支力量都有发展、长期并存的方针,强调在中医机构中保持和发扬中医特色,将工作重点转移到狠抓中医、中西医结合的科研、学术和临床疗效上来,并采取了一些落实中医政策的有效措施,为中医的发展提高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特别是1982年第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的宪法总纲规定了“发展现代医药和传统医药”的条款,从国家根本大法上保证了中国传统医药学的继承和发展。1991年国家又提出了中西医并
本文标题:医学史第13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46396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