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关于扇子的起源,众说纷纭。根据流传下来的相关传说,扇子最早可追溯到上古时期的伏羲和女娲时代。一种传说是神祗女娲抟土创造了人类,伏羲则制定了严格的婚娶之礼以及夫妇制度。还有一种传说是在宇宙初开时,天下没有百姓,女娲和伏羲遂结为夫妇,因此被后世尊为人类的祖先,结草为扇就是他们成婚故事的一部分。关于后一传说,唐代的《独异志》有着完整的记载。书中记载:“宇宙初开时,天下只有伏羲和女娲二人。他们来到昆仑山上,燃草向上天祈祷道:如果我们可以结为夫妻,那么燃烧的烟合在一起;如果不可以,那么烟四散。结果所有的烟合在一起。于是女娲‘结草为扇,以障其面’,与伏羲结为夫妇。”由此可知,最早的扇子是用草编织的,具有遮蔽的功用,后世有人将此扇称为“羲扇”。宋朝人李曾伯的《避暑赋》中就有“举羲扇,披楚衣”的句子,这里的“羲扇”具有障荫避日的功能。到了帝尧的时期,尧德化天下,百姓无不敬服。上天也因此降下祥瑞,其中一种就是在厨房中生出了瑞草萐莆,它的叶子摇动生风,使食物“寒而不臭”,还可以驱除虫子。这种可起到扇子功用的瑞草萐莆,不免让人联想到夏天人们用的蒲扇。古汉语中萐莆与扇子同义,大概就是由此而来。尧之后的舜帝为了广开视听求贤自辅,曾制作“五明扇”。“五明”,意即广达圣明,“五”代表东、西、南、北、中五个方向。舜帝在巡幸各方时,招纳贤人来辅佐自己,所用的自然是障扇,称作“五明扇”。后来演变成为王侯公卿使用的一种仪仗扇。秦朝、汉朝时期的公卿、士大夫都可以使用,但到了魏晋时期,则只有乘舆之人才能使用。殷商时期还出现了一种“雉尾扇”,据说是用五光十色的雉鸡尾羽做成的。后来,因为这种雉鸡尾羽的来源越来越少,“雉尾扇”就用的很少了,也成为稀有之物。西周时期开始出现素白的“羽扇”,是用作周王的礼仪之具,所以又叫“仪仗扇”。当时,扇子主要不是用来扇风取凉,而是作为帝王外出巡视时遮阳挡风避沙之用。一般人用的是箑扇。菖蒲制成的扇子战国时期,还出现了一种半规形的“便面扇”,它的形状好似单扇门,故又称“户扇”。单门扇可遮面窥视,成为当时扇子的主流。它是用细竹篾编形制成,上至帝王,下至平民者都可以使用它。秦汉以后,扇子的形制有了更多的变化,主要有方、圆、六角等形,面料采用丝织的绢素。汉代扇子已经发展到大量加工制作时期,不仅品种多,而且工艺精致。此时开始使用轻巧简便的竹扇。扇子成为人们随身的装饰品,也成为馈赠的礼物。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在被册封为皇后时,她妹妹送的礼物中就有六种非常珍贵的扇子,如云母扇,孔雀扇等。西汉以后,扇子开始更多的用来纳凉。汉朝末期,一种名为“齐纨”的丝织品被用来制作明月形的团扇,这种扇子是以竹为图框、以绫绢为扇面,被称为“纨扇”或“齐纨扇”。大概是因为“齐纨扇”十分有名,后世又将“齐纨”附会成扇业的祖师。纨扇多以骨、玉、象牙等为柄,坠以流苏,而且宜于书画,显得珍贵优雅。这种扇子出现后,在中国流行了千余年,特别为闺阁仕女所钟爱。齐纨扇汉代文学家还留下了若干咏扇之赋,如傅毅的《扇赋》、班固的《竹扇赋》和蔡邕的《团扇赋》等。文章赞美了扇子的精巧制作和功用。在扇子上题诗作画始于三国时期,魏晋时,在扇面上题字作画馈赠亲友开始流行。《三国演义》中还描述了三国时诸葛亮轻摇鹅毛扇,妙计横生,运筹帷幄,羽扇成为智慧的象征。隋唐两代,扇制品已相当精美,而且花色品种很多,扇子更加为人们所喜爱。当时流行于世的主要是纨扇和羽扇,以及少量的纸扇。北宋时,出现了携带极为方便的折扇。折扇,亦叫“聚头扇”、“撒扇”或称“聚骨扇”,因为它收拢时能够二头合并归一而得名。到了南宋,折扇的生产已有相当规模,画扇、卖扇、藏扇之风盛行,并出现了扇铺和画商。宋以后,折扇更加盛行流行,明朝皇帝还命宫内工匠仿制高丽扇,吸取外来工艺制作,促進国内扇子发展。清时,对称类型的扇面除圆形外,还有长圆、扁圆、方圆、梅花形、葵花形、腰形、马蹄形等。这些扇形突出的特点是对称、轻盈、工艺性强。此外,明清时期,还出现了一种“扇画”的国画形式,一些国画大家纷纷加入这其中,使扇画具有相当高的艺术水准。扇子主要材料是:竹、木、纸、扇、象牙、玳瑁、翡翠、飞禽翎毛、其它棕榈叶、槟榔叶、麦杆、蒲草等也能编强或制成各种千姿百态的日用工艺扇、造型优美,构造精制,经能工巧匠精心镂、雕、烫、钻或名人挥毫题诗作画,使扇子艺术身价百倍,也使扇子蕴藏着丰实的文化内涵。扇子的扇风大小与扇子的材质有关系吗?无关,只与扇风的速度有关折扇的扇面,最常用的材料为纸,也有用绢和夹纱的。其中纸的扇面占绝大部分。纸扇面分有色扇面和白色“素面”。除白面外,有色扇面中以金面最讲究也最复杂,最受人欢迎。有泥金,屑金、洒金、冷金、半冷……。其中泥金在我国很早就使用。在唐代开元、天宝时已用“泥金帖子”。白色素面一直是扇面中的主要产品,有纸、绢、发笺等。其中以纸质为主。产量大,品种多,出现早。从目前所见的传世扇面中,有明早期谢缙的《汀树钓鱼图》等。工艺复杂,有的是用多层宣纸裱成,有3层、4层、5层不等;有的选定上等的宣纸作表层,中间衬纸多用“皮棉”和“连史”。折扇中扇骨的文化内涵最为丰富,形制古朴优美,幽雅别致;用材奇珍异宝,五光十色;装饰素净淡雅,赏心悦目;雕工巧夺天工,独辟蹊径,和扇面艺术交相辉映。谓之“红花绿叶”。折扇的扇骨取材宽广,据《野获编》载:在明代,“吴中折扇,凡紫檀、象牙、乌木俱日为俗制;堆以棕竹,毛竹为者,称怀袖雅物”。明·文震亨《长物志》云:“姑苏最重书画扇,其骨以白竹、棕竹、乌木、紫白檀、湘妃、眉绿为之,间有用牙及玳瑁者。”清《杖扇新录》曰:“骨用湘妃、桃丝、乌木、檀香、象牙、玳瑁、一切珍奇之品。”确实,对于扇骨来说,首先是取材,而关键是精工,要经过打磨、髹漆、雕刻、镶嵌等几道工艺流程。如是竹料,还要先经过选、煮、晒、劈、成型、烘烤等一系列工艺;然后进入“打磨”。除竹材外,其余如乌木、牙、骨、角等也需打磨。然后髹漆。这两步主要完成骨子的光色之美;而雕刻、镶嵌的目的是对骨子的装饰美化。三.扇子的分类据了解,扇子的种类很多,按照材质可以分为折扇、竹扇、绢扇、羽扇、葵扇和麦秆扇六大类。按扇子的功能分类,则可分为檀香扇、团扇、挂扇、绸舞扇、广告扇等。扇子的形状也有方有圆,还有梅花、海棠、葵花形的。而黑纸扇是“雅扇”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一种纸扇,它以柿汁涂抹扇面,色泽乌黑,制成这样的一把扇子从头到尾需要86道工序。(1)羽扇。羽扇是一种特殊形态的扇子,它是以鸟禽的羽毛做扇面材料的,所以称为羽扇。羽扇都有一个短而细的手柄,而柄一般都用竹子为材料。普通的竹子和较名贵的湘妃竹都可以用来做扇柄。当然用木材来做扇柄也可以,只是不多见,至于用金属材料做扇柄就更少见了,因为金属一般都较重,做扇柄显然不适宜(2)团扇。除了用禽鸟的羽毛做扇面以外,也还有用罗、纱、绫、绢等丝织物做扇面的,这样的扇子称为纨扇,纨扇又叫团扇。这是因为这类扇子一般都是做成圆形的,“团”本来就是圆的意思。但其实也不尽然,所谓圆还包括椭圆、腰圆等形状,甚至还有近似方形的和多边形的,可谓千姿百态。而且扇面上一般都有画或者题有诗,这些画又多半是花鸟鱼虫、亭台楼阁、月光清泉或才子佳人。汉时班婕妤曾作《团扇诗》,“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飚寺炎热。弃捐箧司中,恩情中道绝。”据说团扇这名称就是从这诗中而来的。(3)折扇。与羽扇和团扇不同的是折扇没有手柄,它是靠扇骨来支撑的。扇骨是用竹片削成的,中间的都削得很薄,有弹性,只有两边的两根稍厚一点。这些扇骨的一端用销子销在一起,另一端糊上扇面。可以折起来,也可以展开,无论是携带和使用都很方便。折扇的扇面一般是用纸做的,通常扇面上总是诗画并茂,好的折扇是很精美的工艺品。也有用全白或全黑的纸做扇面的,虽然没有字画,但也很精致,不失为一把好扇子。除了用纸做扇面以外,也有用丝绸做扇面的。用丝绸做扇面的折扇,一般都用于舞蹈。(4)以竹篾、铅丝为骨架,并以素绢等丝绸绷裱于骨架之上,大多形似满月。又称团扇。绢扇古代以竹篾为骨架,20世纪初改以铅丝为骨架,请名人书画扇面;扇柄以湘妃竹、棕竹等名贵竹材制成,也有髹漆柄和象牙柄。更有以如同蝉翼的黑色薄纱为扇面,上以白粉画无数细竹,入手轻凉,人称蝉翼扇。绢扇的扇面除满月形外,还有腰圆、正六角等式样,上面彩绘仕女、山水、花鸟等,有的以五彩丝线绣制图案(5)又称竹编扇。以篾丝编织成扇面。产于四川、浙江、湖南等地,以四川为最著名。四川篾丝扇在明代已很著名。清代光绪年间(1875~1908),四川自贡匠师龚爵伍编织的篾丝扇,人称龚扇,所用篾丝,细如毫发,每根长400mm、宽1mm、薄0.2mm,在日光映照下透明晶莹,微风拂之,则丝丝飞扬。所编织的扇面,光滑无痕,宛如绫绢。扇柄多为牛骨制成,下坠以流苏。20世纪初,龚爵伍之子龚玉璋继承父业,能编织复杂的仕女、山水、花鸟等画面,清晰、美观。现在,龚扇已传至第三代,即龚玉璋之子龚长荣、龚玉文兄弟。他们编织的篾丝扇曾在美国、日本展出。(6)其他。最后要说的是使用植物的叶子或茎制作的扇子。据有关的书上介绍,这一类扇子还很多,除了蒲扇和芭蕉扇以外,还有葵扇、棕扇、麦扇、槟榔扇等等。扇子写上字画上画,就是艺术品。远的,东晋王羲之帮助买扇老嬷,佳话至今流传。近的刘罗锅写的扇面,也是穷搜海内而不易得。小说戏剧中,典型形象需要典型道具,扇子很中用。比如植物原料的扇子即带着一股动物凶猛的蛮荒味道,又有着逍遥浪漫的仙气。故而牛夫人铁扇公主扛着一把芭蕉扇。估计汉钟离的炼丹宝扇也是属于这一系列的。京剧中有两个行当用扇子,是为扇子生,与方巾丑儿。扇子生如《西厢记》中的张生、《人面桃花》中的崔护,都是爱情故事的男主角。方巾丑一般是一些有文化的人,这些角色表面上文质彬彬,可是带点迂腐的酸气,例如《群英会》里的蒋干、《乌龙院》里的张文远等。扇子更是说书艺人必备家伙,地位与剃头匠人的剃头刀相仿。有艺诀说:“扇子古时有,指点分文武,假笔可代书,兵刃借它舞。”“扇子原本古有,刀枪棍棒凭它,文武九流各有差,惟我不分冬夏。”诸葛亮喜欢手执鹅毛扇。羽扇纶巾,很儒雅。扇子轻轻一摇,就有了计谋。自打诸葛亮喜欢用扇子以来,许多谋士、幕僚也就喜欢用扇子了,扇子一时成为儒雅智慧的象征。清朝时,纪晓岚就经常摇着扇子吟诗做对子,好像扇子一摇就生出了妙语佳段。滑稽的是许多文人为了用扇子做秀,常常不分季节地拿扇子,这样就有了很多“穿冬衣,摇夏扇”的人。一些小说、演义里头,扇子还可以用来做兵器。金庸、古龙的武侠小说中就常常有它们的身影。铁扇公主的芭蕉扇能制造龙卷风,孙悟空都奈何它不得。还能灭火。有人考证,铁扇公主的扇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灭火器。济公也有一把扇子,蒲扇,破的。在济公手里,这把蒲扇跟铁扇公主的芭蕉扇一样,不是用来消夏的,是一件法器,可以御敌于千里之外,有非凡的神力。看某些电视剧,若留心观察,你也许会发现,汉奸、地主老财家的帐房先生也喜欢用扇子,插在后脖颈上。这些人爱执折扇,竹骨油纸做的。但他们似乎很少用它来扇风,倒很像他们的一条人造的尾巴。只是这尾巴不是长在屁股上,而是长在后颈窝里,滑稽之至。古代小姐、贵妇,也喜欢扇子,她们喜欢用绢宫扇、纨扇、罗扇(统称团扇)。形状多为圆月形。最好有樟木或者檀木的体味儿。京剧《贵妃醉酒》中的杨贵妃就爱用扇子,却是折扇,绢面竹骨,上面有大团的牡丹。贵妃喜欢拿大折扇,想是体型庞大又太膏腴了,需要拿大扇子来招风祛热的缘故吧。为什么不用蒲扇?蒲扇太老土,不符合她的身份,那种绢宫扇,则过于精巧,风力又太小,不能解她的风之“渴”。当然,多数小姐都是借扇掩面而笑,突出自己的美。古代,最喜欢用扇子的人其实是书生,特别是像唐伯虎、郑板桥一类的有点书法、绘画、文字功底的秀才。他们喜欢舞文弄墨,显露风雅。还喜欢拿有题字的扇子跟香闺里的小姐们交换绢帕、汗襟儿,当作定情信物。所以扇子在古代的书生小姐手里,更像一种调情物。现如今,最喜欢拿扇子的有四种人,一说书人二说相声的。像田连元郭德刚,一上台卖弄嘴皮子,就会手拿一把折扇。不是扇风,是作为一种道具。相当于过去艺人登台时用的醒木。三是下棋的。
本文标题:扇子文化扇子的起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46539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