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有一种力量叫复原力黛安娜・库图(DianeL.Coutu)遭遇生活中的艰难困苦,有些人崩溃了,而有些人挺过来了。我刚开始从事新闻工作的时候是在一家全国性的杂志社当记者。当时,该杂志社里有一个叫做克劳斯·施密特(ClausSchmidt)年纪在55岁左右的人。在我眼里,克劳斯是那种最典型的新闻从业人员:时有愤世嫉俗的举动,对一切充满好奇,浑身活力四射,而且经常大大咧咧地跟人开善意的玩笑。他撰写的封面文章和专题文章非常有冲击力,其写作速度之快、文章之雅致是我望尘莫及的。我一直感到迷惑不解的是,他从来没有622008年6月焦点・从危难中崛起从危难中崛起632008年6月被提拔为执行主编。但是,比我更了解克劳斯的人认为,他不仅是一个很棒的新闻工作者,而且还是一个优秀的生存者,一个曾经忍受过别人的嫉贤妒能的人。在杂志社,克劳斯至少经历过3次领导层的重大变动,其间他失去了大多数好朋友和同事;在家里,他有两个孩子死于不治之症,另一个孩子又死于交通事故。尽管经历了所有这些磨难——或许也正是因为这些磨难——克劳斯对未来仍执著地抱有希望:他仍然成天泡在编辑部,指导初出茅庐的年轻记者,谈论他正在写的小说……为什么有些人历经千难万苦从不畏缩和动摇?为什么有些人则在困难面前一蹶不振?就拿克劳斯·施密特来说吧,他遭遇到那么多不测后完全有可能做出和现在迥然不同的反应。确实,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常常看到:有的人被解雇后似乎再也找不回信心;有的人离婚后很长一段时间都非常消沉。为什么会这样?使人们渡过生活难关的复原力(resilience)到底是什么?我们大家都在寻求着这些问题的答案。自从我在小学里第一次听到有关纳粹屠刀下的犹太幸存者的故事,上述问题就让我十分着迷。后来读大学时,以及在我后来作为波士顿精神分析学会暨学院(BostonPsychoanalyticSocietyandInstitute)的研究员时,我再次研究了“复原力”这个课题。然而,近来,我又带着新的紧迫感重新审视这个问题。因为近期出现的恐怖袭击事件、战争以及经济衰退已经使我认识到,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有必要去认识和理解“复原力”。我既深入思考了个人复原力的本质是什么,也探究了是什么使得一些组织整体上比其他组织更有复原力。为什么一些人和一些公司经受不住压力而垮掉了?又是什么使得其他人和其他公司最终振作起来?我的探索使我对复原力有了更多的了解,尽管这是一个我们谁都不可能完全弄懂的课题。的确,与创造力或宗教本能一样,复原力确实是有关人性的难题之一。不过,通过详细查阅心理分析方面的研究成果,并反复思索我听到的有关复原力的许多故事,我更深刻地了解了像克劳斯·施密特这样的人的内心世界,对人类的精神世界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复原力”成为时髦词今天,复原力已经成为商界的一个热门话题。不久前,我跟一家著名咨询公司的一位高级合伙人探讨怎样物色到最优秀的工商管理学硕士(MBA)。这位叫做丹尼尔·萨瓦若(DanielSavageau)的合伙人一一列举了他的公司员工应当具备的一系列素质:聪明才智、远大抱负、忠诚正直、分析能力等等。我问他:“对复原力有什么要求?”他说:“嗯,这个词现在非常流行,是一个新的时髦词。应聘者甚至也对我们说他们的复原力很强;你看,他们主动提供这方面的信息。不过,坦率地说,他们太年轻了,还不了解自己的复原力到底如何。只有经历过磨难后才能了解真正的复原力。”“如果可以做到的话,你愿意测试一下他们的复原力吗?”我问道,“复原力在企业很重要吗?”焦点642008年6月翻译:明富萨瓦若没有马上回答我的问题。他年近50,在生活和事业两方面都很成功。可是,他的成功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他出生在罗得岛州文索基特(Woonsocket,RhodeIsland)的一个贫穷的法裔加拿大人家庭,6岁丧父。他曾经有幸获得足球奖学金,但因酗酒两次被波士顿大学开除。他20多岁时生活有了转折,结婚,离婚,再结婚,养育了5个孩子。在这个过程中,他两度发财致富,又两度遭遇失败,后来与人合伙创建了他现在经营的这家咨询公司。“是的,确实很重要。”萨瓦若最后说道,“事实上,它很可能比我们所寻求的任何一种常见品质都要重要。”在我撰写这篇文章的过程中,我一次又一次听到这样的话。正如位于宾夕法尼亚州的一家成立才4年的开发和推广复原力训练计划的公司——适应力学习系统公司(AdaptivLearningSystems)的总裁兼CEO迪安·贝克尔(DeanBecker)所说:“一个人复原力的强弱,比教育,比经验,比培训,更能决定他的成败。在癌症病房是这样,在奥运会上是这样,在董事会会议室也是这样。”有关复原力的学术研究大约始于40年前,诺曼·加梅齐(NormanGarmezy)是这一研究的先驱者。他现在是位于明尼阿波利斯(Minneapolis)的明尼苏达大学(UniversityofMinnesota)的荣誉退休教授。他研究了为何许多孩子不会因为同患精神分裂症的父母一起生活而患精神疾病,并得出结论:复原力的某种特性在心理健康方面所起的作用比人们以前想象的要大。今天,关于是什么造就了复原力的理论有很多。在研究纳粹大屠杀受害者的情况时,波士顿精神分析学会暨学院前主席莫里斯·范德波尔(MauriceVanderpol)发现,在健在的集中营幸存者中,许多人具有他称作“塑料盾牌”(plasticshield)的那种品质。这种“盾牌”由好几个因素组成,其中包括幽默感。这里的幽默虽然常常是指黑色幽默,但仍然折射出了幸存者敏锐的洞察力。有助于他们生存下来的其他重要特质包括对他人的忠诚,以及他们独特的内在精神世界,正是这些因素使得这些幸存者经受住了纳粹的迫害而活下来。对其他群体的研究也揭示了与复原力有关的其他素质。SearchInstitute是一家专门研究复原力和青少年问题的非营利性机构,其总部设在明尼阿波利斯。该机构发现,复原力较强的孩子具有一种不可思议的作者简介:黛安娜·库图,《哈佛商业评论》高级编辑,专门研究心理学和商业。本文首发于本刊2003年7月号。“一个人复原力的强弱,比教育,比经验,比培训,更能决定他的成败。在癌症病房是这样,在奥运会上是这样,在董事会会议室也是这样。”从危难中崛起652008年6月能力,他们总是能够让成年人帮助他们摆脱困境。其他研究也表明,那些住在贫民区的复原力强的青少年常常凭借自身的一些天赋,如体育上的才华,而成为街区同龄人中的核心人物。复原力的许多早期理论强调遗传基因的作用。那些理论认为,有些人天生就有很强的复原力。当然,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但是越来越多的经验证据表明:不管是儿童的复原力,还是集中营幸存者的复原力,或者起死回生的企业的复原力,只要是复原力,都是可以通过学习获得的。例如,波士顿的哈佛医学院(HarvardMedicalSchool)成人发展研究中心(StudyofAdultDevelopment)主任乔治·韦兰特(GeorgeVaillant)观察到,在60年来被研究过的不同群体中,有些人在其人生道路中会通过不断的学习而明显变得更有复原力。其他心理学家也宣称,复原力差的人比那些天生复原力就强的人更容易提高复原力。我在研究过程中接触到的大多数有关复原力的理论都是很有道理的。但是,我也注意到,几乎所有的理论都认为,复原力强的人具有3个特征:勇于接受现实,深信生活是富有意义的(这种信念通常来自于人们恪守的价值观),以及能够随机应变解决问题。你只要具备这3个特征中的一个或两个,就能度过危难。但是,你必须具备所有这3个特征,才能真正成为复原力强的人。一个组织要有复原力,也必须具备这3个特征。让我们来依次看一下这3个特征。勇于正视现实人们普遍认为,复原力来自乐观的性格,这种看法是正确的。不过,只有当乐观不至于使你曲解真相时,才有可能激发出复原力。在极其糟糕的环境中,盲目乐观会造成灾难。管理领域的研究者兼作家吉姆·柯林斯(JimCollins)一针见血地向我表明了这一观点。柯林斯是在为自己的著作《从优秀到卓越》(GoodtoGreat)作调查研究时偶然得出这一看法的。柯林斯原先有一个直觉,一个完全错误的直觉,即复原力强的公司一定有很多乐观的员工。但是,被俘后在越南关押了8年的吉姆·斯托克代尔(JimStockdale)将军的经历改变了他的这一看法。柯林斯回忆说:“我问斯托克代尔:‘没能走出战俘营的是些什么人?’他回答说:‘噢,很简单,是那些乐观主义者。正是这些人以为我们到圣诞节就能出去,然后又认为复活节就能出去,后来又说是7月4日,再又是感恩节,然后又是一个圣诞节。’接着斯托克代尔转向我说:‘你知道,我想他们都是绝望而死的。’”在企业界,柯林斯发现,在他所研究过的所有最成功的公司中,经理人都抱有同样坚定的态度。像斯托克代尔一样,复原力强的人对那些生死攸关的现实都有非常清醒和务实的认识。这并不是说乐观没有用处。例如,要使士气低落的销售人员改变精神面貌,向他们描绘美好前景是调动士气的一个有效工具。但是,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保持冷静甚至是悲观的态度则显得更为重要。也许,你会问自己:“我真焦点662008年6月的了解并接受我目前的现实处境吗?我的组织也这样吗?”这些问题问得很好,尤其是因为研究表明大多数人往往拒绝正视现实。正视现实,真正地正视现实,是很折磨人的。的确,正视现实不是件令人愉快的事情,它常常给人带来精神上的痛苦。我们来考虑一下下面这个有关组织复原力的故事,从中我们可以明白正视现实意味着什么。在2001年9月11日以前,著名投资银行摩根士丹利(MorganStanley)是世界贸易中心最大的租户。该公司大约有2,700名员工在南楼上班,分布在43层到74层之间的22个楼层里。在那个可怕的日子里,第一架飞机在上午8:46撞向北楼,一分钟后——也就是在8:47——摩根士丹利的员工开始撤离,当15分钟后第二架飞机撞向南楼的时候,摩根士丹利的办公室基本上已经撤空了。尽管办公室几乎遭到了飞机的直接撞击,但该公司只失去了7名员工。当然,摩根士丹利的办公室在南楼,这完全是运气好。坎托·菲茨杰拉德公司(CantorFitzgerald)的办公室在第一次袭击中就被撞到了,公司根本就来不及采取任何措施营救员工。尽管如此,人们不得不承认,摩根士丹利之所以能躲过这场劫难,除了运气好之外,也是与该公司的远见以及务实的做法分不开的。当1993年2月世界贸易中心地下停车场发生炸弹爆炸事件后不久,摩根士丹利的高级管理层就已经意识到,在这样一幢象征美国商业实力的大楼上班,公司很容易成为恐怖分子袭击的目标。鉴于这种严峻的认识,摩根士丹利制订了一项防患于未然的计划。很少有公司认真对待消防演习,摩根士丹利却不这样。负责个人投资集团(IndividualInvestorGroup)安全问题的副总裁里克·雷斯科拉(RickRescorla)是一个复原力很强的人,获得过越战勋章。他把军队中铁的纪律带到了工作中,以确保员工进行全面的消防演习训练从而学会如何面对突发灾难。当9月11日灾难降临的时候,尽管当时大楼的一些管理人员对租户们说一切正常,但雷斯科拉仍然用手提扩音喇叭指挥,要求摩根士丹利的员工保持冷静,按照他们已经很是熟练的演习程序撤离。不幸的是,“9·11”事件后被媒体广泛报道的雷斯科拉本人却是没有逃出来的7名员工之一。摩根士丹利总裁兼首席运营官罗伯特·斯科特(RobertG.Scott)说:“金融服务业太倚重技术,在这个行业,制订应急计划是你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不过,摩根士丹利为应付最严峻的现实作好了准备。该公司的备用办公场所有3个,一旦某个办公场所遭到破坏,员工们就可以到备用办公场所集合,业务可以照常进行。斯科特说:“多个备用办公场所在9月10日看来似乎是一种难以置信的浪费,但在9月12日,它们就成了宝贝了。”寻找生活的真谛复原力的第二个方面即是在危难时期努力寻找生活的真谛,这和正视现实的能力密切相关。我们都知道,有的人遇到不幸时总是举起双手绝望地叫喊:“这种事怎么就发生在我身上了?”这些人认为自己是受害者,他们从危难中崛起672008年6月
本文标题:有一种力量叫复原力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46558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