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广告经营 > 中传唐远清教授新闻写作真实性原则
《新闻写作》第二章新闻写作的真实性原则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唐远清副教授2009年11月7/8日第二章新闻写作的真实性原则真实是新闻的基本属性,也是整个新闻报道的原则。第一节新闻写作对真实性的要求第二节新闻报道失实的原因第三节新闻写作如何避免失实第一节新闻写作对真实性的要求真实性定义:新闻报道必须反映客观事物的原貌1、真实是新闻存在的基本条件2、真实性是新闻传媒必须遵循的原则新闻写作对真实性的要求:1、浅层面:具体事实必须真实准确2、深层面:整体概括与分析要符合客观实际一、具体事实必须真实准确1、确有其事确实存在这件事情(存在论)2、构成新闻的基本要素必须准确无误5W1H3、新闻中引用的各种材料必须准确无误4、新闻所反映事实的环境、过程、细节、人物的语言、动作必须真实5、新闻中涉及人物的思想认识和心理活动等必须是当事人所述二、整体概括与分析要符合客观实际1、现象真实与本质真实要辨证统一2、微观真实与宏观真实要有机结合3、新闻报道的多层次真实课堂讨论:你对本质真实论、宏观真实论、整体真实论的认识?谈到“本质真实”问题,新闻学术界长期以来一直存在争论。所谓“本质真实”,概而言之,是指新闻报道要反映出事物的内在品质和规律。不管是“整体真实”也好,“宏观真实”也好,还是“本质真实”也好,虽然所用概念不同,但所要表达的基本意思相似。实际上都想说明,新闻报道不能仅仅要求所报道事物的表面的、现象的真实,而应当尽可能做到全面、深刻地反映事物的内在品质和规律,即应力求做到对所报道事物的整体上、宏观上和本质上的把握。这既是“整体真实”、“宏观真实”的涵义,也是“本质真实”的涵义。这种立意是好的,但学术范畴并不科学,因此也禁不住理论和实践的检验。第二节新闻报道失实的原因一、体制性失实课堂讨论:除了教材上所举的例子外,请你举出体制性失实的典型案例?非典松花江水污染事件一些典型宣传报道“结石奶粉事件”(三聚氰胺)报道等二、经济性失实课堂讨论:除了教材上所举的例子外,请你举出经济性失实的典型案例?有偿新闻、软新闻、新闻式广告、公关新闻、广告主控制的新闻等举例:北京青年报等的房产新闻中国青年报等的民办大学新闻三、故意失实与非故意失实故意失实一般与报道者的思想意识不端正和职业道德差有关非故意失实主要是业务性失实,由于各种主客观条件限制或影响而出现强调:非故意失实的过错和危害并不一定比故意失实小第三节新闻写作如何避免失实一、在确定主题和选择报道角度时要坚持独立思考二、在谋篇布局时要避免片面性三、在写情节细节时严禁想当然,不能“合理想象”四、培养质疑意识,注意核对引用资料五、描写要有分寸感六、要注明新闻来源七、严格执行稿件送审制度课堂实践性讨论:从一些虚假新闻案例来反思如何防治虚假新闻。虚假新闻在实践中总会体现在报道中的疑点。作为新闻工作者,应该练就一双发现虚假新闻的火眼金睛。质疑意识的培养1、引用材料的多途径核对2、对被访者的自述不能偏听偏信3、注意核实数字、引语等只有采访才能获得的内容尝试分析以下报道:巴西一名演员梦里中弹身亡据新华社电巴西一名年轻的著名演员,梦里中弹身亡。这名演员名叫雷卡萨,26日清晨正在巴西里约热内卢科帕卡闹区的寓所睡觉,这时从窗外飞进来一颗子弹击中了他的胸部,他当即不省人事。57岁的雷卡萨在被送往医院的途中死亡。子弹是附近的毒品走私集团之间枪战时射入雷卡萨房间的。卡萨雷是里约热内卢很有名望的演员之一,曾参加过61部影片的拍摄。报道1①“名”:是一位“著名”演员还是“一名(一位)”演员。表述不清楚②“梦里中弹身亡”:不准确,是做梦,还是睡觉时“中弹身亡”,但睡觉时是否“做梦”,作者怎么知道③前为“雷卡萨”,后为“卡萨雷”:矛盾④“清晨”,“闹区”,“发生枪战”,还能够睡得着觉吗⑤如果是名演员寓所,保安肯定严密,子弹怎么会如此轻易飞入房中⑥如果在睡觉,从窗外飞进来的子弹怎么能够击中胸部?难道站着睡觉?⑦作者当时不在现场,怎么知道“他当即不省人事”⑧“在被送往医院的途中死亡”应该有权威消息来源,且与“他当即不省人事”是否矛盾?⑨“子弹是附近的毒品走私集团之间枪战时射入雷卡萨房间的”:在“清晨”“闹区”,走私集团之间发生枪战,巴西社会治安如此乱吗?就算真是如此,也需要有权威消息来源。钱被风刮跑以后1月20日,长春,北风刮得很猛,我骑自行车,只顾低着头,往前紧蹬。临近和平大路口,把一个边走路边低头数钱的农民老大爷撞了一个大趔趄,他手中的一把人民币“呼啦”一声掉在地上。我慌忙跳下车,想赶紧把钱给老人拾起来,可是已经来不及了,散落在地上的钱已经被呼呼的北风刮起来了,纷纷向四处飞扬。正在这时,只见过往行人都不约而同地向钱飘走的方向跑去,有的还高喊着:“钱跑了,快抢啊!”霎时间,整个路口喧腾了起来。这突如其来的情况,使老人大为吃惊,随后便焦急地拍着大腿说:“风刮人又抢,这可怎么得了,钱又要没了。”我本想安慰老人几句,可说什么好呢。没过多久,风似乎有些小了,“抢钱”的人们从四面八方陆续朝老人走来,把“抢”来的钱都一一交在他的手里。老人喜出望外,不停地向众人点着头。报道2人们聚集在老人的周围,一再关切地要老人把钱数数。看得出来,老人有点情面难却,便用微颤的双手数了起来,旁边还有人帮着数数。数完,只见老人略为迟疑了一下,接着又数了一遍。还是26张。老人抬头用疑问的目光瞅着围在四周的人们,并自言自语地说:“不对……”老人的话还没说完,一个戴红领巾的小学生抢着喊开了:“谁还没把钱交来!”老人忙接着说:“不是少了,是多了。”“怎么会多呢,是你记错了吧?”有人诧异地问。老人肯定地说:“没错,我在家数得清清楚楚,明明是25张,都是5元一张的。”人们不解地互相对视着。那个小学生又喊开了:“谁又多送了?!”话音刚落,只见一个中年妇女不好意思地说:“是我的,我拿着一张5元的钱,准备到商店买东西,刚才光顾帮老大爷‘抢’钱了,竟忘了自己手里还拿着钱,一齐都交给了老大爷。”说完,人群中爆发出一阵欢快爽朗的笑声。我沉重的心情一下子变得轻松了。1月20日[无具体时间?究竟是几点?],长春,北风刮得很猛,我骑自行车,只顾低着头,往前紧蹬。临近和平大路口,把一个边走路边低头数钱[既然是低着头,就算知道到了和平大路口,也难以看到老大爷是“边走路边低头数钱”;而且骑车者把人家撞上后首先看到的应该是他被“撞了一个大趔趄”,哪能看到老大爷之先在边走路边低头数钱?!]的农民老大爷[看到无名无姓的代称要警惕,新闻作品的5W1H一定要明确;而且一眼能够看出人家是“老大爷”有可能,但能够一眼看出人家是“农民”还是“城镇居民”,怎么可能!难道“农民”会在脸上写出来?]撞了一个大趔趄,他手中的一把人民币“呼啦”一声掉在地上[能够听到人民币掉在地上的“呼啦”声?!太夸张了吧!而且北风刮得很猛的情况下,钱不会掉在地上,而是直接被大风吹走。这不能不使人产生疑惑]。报道2分析我慌忙跳下车[下自行车一般不说“跳”],想赶紧把钱给老人拾起来,可是已经来不及了,散落在地上的钱已经被呼呼的北风刮起来了,纷纷向四处飞扬[北风把钱刮起来,应该往南的方向刮走,而不是向四处飞扬]。正在这时,只见过往行人都不约而同地向钱飘走的方向跑去,有的还高喊着:“钱跑了,快抢啊!”[当时场景下,一般会喊“钱飞了”,不大会喊“钱跑了”;而且后文提到大家都没有要“抢”钱的意思,只是帮老人追钱,所以这里喊“快抢啊”,有负面涵义,与后面叙述有些矛盾,当然,由于“抢”有多重含义,勉强说得过去,但至少是表述不清楚]霎时间,整个路口喧腾了起来[就算真的有25张5元的人民币,但25张人民币飞散开去波及面不会太大,绝对不至于让大家那么兴奋地“抢”,很难让“整个路口喧腾了起来”;而且如果风真的很大的话,不会有很多人在街上,不会这么热闹]。这突如其来的情况,使老人大为吃惊,随后便焦急地拍着大腿说:“风刮人又抢,这可怎么得了,钱又要没了。”[这个“又”用得奇怪!前文没有说任何钱没有了的情节]我本想安慰老人几句[这个“安慰”也奇怪。如果故事是真的,自己闯了祸,应该先道歉、扶起老人,询问伤势,然后去“抢”钱以减少老人损失,不会是傻站在那里“安慰”],可说什么好呢。没过多久,风似乎有些小了,“抢钱”的人们从四面八方陆续朝老人走来,[同上面“四处飞扬”一个道理,应该是一个方向]把“抢”来的钱都一一交在他的手里[既然是过往的行人,就有可能不知道是谁的钱,因此很难说被检到了都一一交在他的手里]。老人喜出望外,不停地向众人点着头。人们聚集在老人的周围,一再关切地要老人把钱数数。看得出来,老人有点情面难却,便用微颤的双手数了起来,旁边还有人帮着数数。数完,只见老人略为迟疑了一下,接着又数了一遍。还是26张[前文没有交代钱是多少张,何来“还是26张”之说?]。老人抬头用疑问的目光[眼神一般用“疑惑”]瞅着围在四周的人们,并自言自语地说:“不对……”老人的话还没说完,一个戴红领巾的小学生[一个小学生?看到无名无姓的代称要警惕,新闻作品的5W1H一定要明确]抢着喊开了:“谁还没把钱交来!”老人忙接着说:“不是少了,是多了。”“怎么会多呢,是你记错了吧?”有人诧异地问。老人肯定地说:“没错,我在家数得清清楚楚,明明是25张,都是5元一张的。”[既然在家数得清清楚楚,为什么会在在大街上“边走路边低头数钱”?!老人在大街上数钱,并不是在商店里或摊点前购物时数钱,显然,数钱的目的应是弄清楚自己所带的钱数,否则没有必要这样做。这一动作表明,此时老人对自己所带的现金的准确数目尚不十分清楚。可是这里却说老人在家里就已经把钱数得清清楚楚,而且在钱被风刮跑之后,仍能一口说清钱的总数及每张的面值。显然,前后的叙述是相互矛盾的]人们不解地互相对视着。那个小学生又喊开了:“谁又多送了?!”[小学生怎么会如此问话?他怎么知道是有人多送了呢,最多他会表示疑惑地说:“那这是怎么回事呢?”]话音刚落,只见一个中年妇女[又是无名无姓的人!这篇稿件对新闻人物的表述很模糊,连一个真名实姓的人也没有,不值得怀疑吗?]不好意思地说:“是我的,我拿着一张5元的钱,准备到商店买东西[有谁没有到商场时便把钱拿出来?而且只带5元钱上商场买东西,不大不可能吧!或者是兜里还有钱,那又干嘛只拿出一张5元的?],刚才光顾帮老大爷‘抢’钱了,竟忘了自己手里还拿着钱,一齐都交给了老大爷。”说完,人群中爆发出一阵欢快爽朗的笑声。我沉重的心情一下子变得轻松了。这篇新闻报道描写得仿佛电视剧中的一幕,曾获得1980年全国好新闻奖。稿件写得具体、生动、现场感很强,不仅读者信,连资深评委也信。但是,它是一篇假新闻。其实从新闻写作的真实性原则看,这篇报道有不少相互矛盾的疑点。必须明确,如果在一篇稿件中,作者多处写到同一事实时却前后矛盾,这里就隐藏着不真实的因素,应加以注意。另外,对一些报道的关键情节,要学会质疑。这篇文章开头交待了三个关键情节:一是那天北风刮得很猛;二是作者低头蹬车,车速很快;三是一个农民老大爷迎面走来,他边走边低头数钱。这是这篇报道的前提,如果没有如上前提,故事就不会发生。作者交待的这些前提,读起来好像值得信服,但仔细深究起来,就有太多问题。汶川地震后“母爱短信”报道《亲人生死相依,朋友相互激励,路人挽起手臂不放弃不抛弃》(人物·危难中挺起脊梁),《人民日报》2008-05-17第8版其他数百家媒体在此基础上转载报道本部分内容可参见唐远清:《任何时候都应追寻新闻的真实——对汶川地震后“母爱短信”报道的反思》,《国际新闻界》2008年第6期唐远清:《从汶川地震后“母爱短信”报道看媒体的转载核实责任》,《新闻记者》2008年第8期报道3与大多数人一样,笔者最早听到“母爱短信”的事,是在5月18日晚上中央电视台承办播出的《爱的奉献》2008抗震救灾大
本文标题:中传唐远清教授新闻写作真实性原则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47036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