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广告经营 > 中国新闻传播史3155857133
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木铎:中国古代传播活动中一种特殊的媒介,在夏商周时期,有一种被称为遒人的政府官员,摇动木铎,巡行于各地,既宣传政令又进行必要的采风。唐代官方的新闻传媒:朝报、进奏院状、诏书、露布(中国古代特别是三国个魏晋南北朝时代的主要传播工具,主要用帛,也有用木版的,因此也称为露板,主要用于军事方面。“开元杂报”:开元年间(公元713-741年),朝廷每日分条发布有关皇帝与百官动态的朝政简报。这种找政简报被抄寄外地以使朝廷动态在封建阶级内部更广泛地传播。唐人孙樵《经维集?读开元杂报》提到他在襄樊得到数十幅的简明朝政公报的抄件,并称之为“开元杂报”,也是我国最早的封建官报。简明朝政公报,到了后唐,人们便把这类官文书成为“朝报”,又称“进奏院状”是进奏官呈递和承转文书、查询有关地方政务外,还向他们所在道的军政长官提供京都信息,其中有朝报的内容,也有他们自行采访的特别是与本地有关的新闻,甚至还有朝廷的绝密消息。“敦煌进奏院状”:1900年在敦煌莫高窟出土的两张“进奏院状”的残纸,是唐僖宗时期由驻地在沙洲的归意义军节度使派驻朝廷的进奏官发回沙洲的,因为沙洲在今敦煌地区,所以被新闻史学者定名为“敦煌进奏院状”。进奏院是地方行政机构的驻京办事处,汉朝初建时称邸。“定本”制度:是我国最早的新闻检查制度,也是为中央集权服务的。定本制度是根据进奏官采集来的各种发报材料,经本院监官编好,送请枢密院或当权的宰相审查通过后产生的邸报样本,进奏官们必须根据这一样本进行发报。小报:是中国新闻史上最先出现的民间报纸。小报产生于北宋,流行于南宋。人们暗中把小报称做新闻,这是将报纸和新闻联系起来的最早记录。小报的发行人是使臣和在政府机关中工作的中下级官员及书店主人。小报报道内容主要是皇帝的诏令,臣僚的议疏章奏等,但由于小饱触犯了统治者的议论朝廷之禁和新闻泄露之禁,所有就受到了统治者的查禁。到了南宋,人们开始把这类非法新闻称为“小报”。关于小报的最早的记载,以及《朝野类要》的中说法。民间报房:明代中叶以后,首都北京等地的民间新闻传播活动日趋活跃,开始出现了民间的报房,主要工作是传抄和发行邸报,此外还从事报录。印卖缙绅录,鼎甲单,出版临时编印的时事小本等活动。宋代的邸报改革:(1)加强了中央集权。宋太宗把诸道进奏院合并成一个总的都进奏院,后来直接称为进奏院。中央政府直接控制了进奏院和官方新闻的发布权,所有公开发布的政府文告都要经过进奏院。变成了中央报纸。(2)内容上:抄报内容只是朝政简报,明发上谕和大臣奏章,而没有进奏官自行采写的消息。这种官文书的手抄件便是邸报,又称进奏院状或进奏院报状。中央发布更具有权威性,传播速度也快。(3)管理上:在宋代还形成了一套相当完整的邸报审稿制度宋代邸报的特征答:与唐代进奏院状相比,具有更多的报纸特征和封建官报色彩,成为中国新闻史上最先出现的有较大权威中央封建官报。(1)是在封建中枢部门统一管理下,按一定制度,一式多份地发往地方传报朝廷信息的中央一级官报;(2)读者逐渐扩展到中央和地方各级官员和士大夫知识分子;(3)完全从官文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官方的新闻传播工具;(4)定期连续发行宋代邸报的内容答:皇帝诏旨,皇帝起居,官吏任免,臣僚章奏,战报,刑罚。被控制的内容:灾异,军情,朝廷机事,未批准公布的章疏。宋代小报产生并盛行的原因和特点。为何屡禁不止?答:1.北宋末年出现,盛行于南宋,是宋代社会动荡不安内忧外患严重的产物;朝报的商品化是小报得以产生的内在因素。2.特点:(1)以刊载新闻和时事性政治材料为主的不定期的民办报纸,没有固定报头和名称;(2)始于北宋,盛于南宋,社会上有人以出版小报为业;(3)发行人是邸吏、使臣、政府机关中下级官员和书店主人;(4)信息比较灵通,新闻时效性较强,发表的大多是尚未公开的“朝廷机事”;(5)有手写的也有印刷的;(6)读者面很广。3.满足了社会上对朝廷政事和人事信息的需求,成为邸报的一个重要补充;小报往往被在野派系利用来攻击当权派;民族危机时期,也往往被各阶层的主战派和爱国人士利用来向当权的主和派发动攻击。归根到底是由于小报满足了人们在社会动荡时期对信息的需求,因而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和支持。明代邸报:在形式上有了重大发展,开始采用活字印刷(公元1638年宋祯十一年开始)《万历邸钞》:共32册,纤维台湾中央图书馆收藏。是一种明代万历一朝邸报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摘录的旧抄本,在摘录过程中做了一些整理工作,包括删节,增加了一些摘由和一些注释性说明并适当作了一些综合。大部分是保存原文,但并不全都是原文。部分反映了当年邸报的面貌。《天变邸抄》:是明代一份专门报道发生在北京的特大灾异事件的报纸,非官方发布,而是抄报人自己编写的。《急选报》:出版于万历八年四月二十二即1580年5月5日,保存至今的唯一一份明代报纸的原件,由雕版印刷。它的发现说明中国至晚在万历8年就已经有了民办的雕版印刷的报纸了。揭帖:近似于近代的小字报或传单,有手写的也有印刷的,在明末起义农民反抗官军围剿的斗争中运用得很多。旗报:渊源于古代的露布。通常由专人扛着,骑在马上,在敌前敌后奔驰传送,供沿途的军民阅览。牌报:是一种写在木牌上的新闻传播工具,形状大小和书写形式没有统一的规定。报房京报:随着士大夫和市民们新闻需求的增加,明末就出现了无官报之名而有官报之实的报房京报。民间报房出的京报的内容基本上是宫门抄、上谕和章奏等。最终随着清王朝的灭亡而完全被淘汰。特点:①没有官报之名的官报;②是邸报的翻版;③没有自己采写的新闻和言论,没有标点和标题。为什么说报房办的“京报”不是政府官报?答:从清代初年起,为了及时处理“邸报”的誊录发行,出现了提塘自设的报房,这些报房都是提塘为了便利“邸报”的工作自行建立的,只对提塘个人负责,属于半官半民性质。清代早期和中期的民间报房是从一部分提塘报房中分离出来的,逐渐成为完全独立的民间自设报房和纯粹民营的“私家报纸”。清代的提塘、提塘报房和民间报房之间是承前启后的密切关系,从官方到半官方再到民办。但它们都只属于古代报纸的范畴。清代《京报》诞生的意义答:清代《京报》是指北京民间报房所处的报纸,又称“报房京报”和“黄皮京报”。它作为中国古代报纸的完备形式,是一种与近代报刊最为接近的古代新闻传播工具。内容虽仍局限于宫门抄、谕旨和奏章,但它由北京的民营报房定期印刷出版、公开销售于民间,一方面它继承邸报的余绪,在官吏中发行,含有内参性质;一方面,它公开在民间销售,具有大众传播工具的商品特征。《京报》对中国古代报纸向近代报纸过渡具有积极意义,但由于它不能自行采写新闻、发表言论,同邸报没有质的区别,因此不能列入近代报纸。辕门抄:清朝一种以报道地方官场消息为住的非官方的报纸,出版于各省省会和一些重要的府域,由熟悉当地官场情况的抄报人和报房采写编印发行。唐代成为新闻诞生的原因:①唐朝的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社会安定,并有国际交往。②百官要了解朝政,对外也需作宣传介绍,这种形势必然促进政治、经济信息的公开传播。③传播工具如:笔、墨、帛、纸等都已具备,唐代驿运发达。于是,新兴的传播媒介即最早的手写新闻——封建官报便应运而生了。中国古代报纸产生于唐代的根据有哪些:1、根据是:A、唐人孙樵的《经纬集》中有“读形杂报”的记载。B、英国伦敦图书收有我国唐代手抄报《归义军进奏院状》的实物。2、唐代具备了产生报纸的客观条件:A、唐代的藩镇割据局面使各个地方势力迫切需要了解朝廷的动态,(唐代已经具备了发行报纸的物质条件。B、由于实行科举制度,知识分子关心仕途信息。中国古代报纸产生前的传播手段和传播载体:(1)古代的传播手段是口头传播,还有作为辅助手段的结绳,图画,雕刻,标识,烽烟,旗鼓等。此外还有一种特殊的媒介,木铎。最早的带文字的传播载体是甲骨、金属铸件和岩石。(2)汉代以后邮驿制度有了进一步发展,传播载体早期以竹、木制造的简和绢帛为主,造纸术发明后,逐渐发展到写在纸上。(3)三国和魏晋南北朝的主要传播媒介是布告和露布,烽燧也被继续沿用。社会上传播手段普遍采用的是童谣和谣言,传播载体既有木简、竹简,木椟在内的简椟,也有帛和纸。为什么中国古代报纸没有演进成近代报纸?答:最根本的原因是,在封建专制政制中,古代报纸被严格定位在有利于专制统治的框架内,是封建统治者的信息传播工具,不能在实质上取得变化和发展,始终只能充当封建专制的体制内事物。清代民间报房也曾有飞速发展的时期,但最终没落:(1)历史背景:海禁打开,西方资本主义经济打进中国;(2)主观原因:官方对报纸控制过严,办报人不敢越雷池一步;(3)客观上:近代化新式报刊随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入侵而出现。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期间(1840-1894)外国人在华办报活动的性质、作用和影响答:外人在华的办报活动本身就是列强侵华活动的一部分,总体上是为资本主义列强侵略中国服务的,是列强侵略中国的舆论工具。表现为:(1)为列强武力侵华提供情报、进行舆论准备(2)为列强掠夺经济提供信息和宣传服务(3)以传教士报刊为先锋,为列强对中国的文化征服服务外报是远较中国古代报纸先进的近代传媒,其本身是近代文明的一种表征和近代文化的载体,客观上也起了一些积极作用:促进了一部分中国人的觉醒;商业经济信息为新生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所利用;文化科学知识被一部分中国知识分子吸收。在新闻事业方面,外报的出现起到了示范和刺激的作用。一些中国有识之士初步认识到了报刊的功能和作用,并借鉴外报的业务经验,利用外国的技术设备,从19世纪70年代起自己创办近代报刊,从而翻开了中国新闻事业的新篇章。早期中文近代报刊业务状况的特点答:(1)印刷上,经历了从雕版印刷到铅印和石印的发展过程(2)版式上,鸦片战争前后多是中国土纸印刷的线装书式期刊;而到甲午战争前大都仿照《申报》:用中国土纸单面印刷,每张4版,版面很小,可以裁叠成线装书(3)版面上,遵循“首论说”“次为各省各埠要闻”“末为本埠新闻”的编排顺序(4)写作上,有一些新闻已经五要素俱全,但总体上质量都不高,远未形成较固定的新闻文体(5)出现了新闻画(6)大都刊登文艺作品(7)19世纪70年代后日益重视经营,广告数量增多。外人虽然将近代报刊的基本业务模式引入中国,但不是中文报刊业务改革的促进者。将中文报刊业务水平推向新高度的任务主要是后来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在为改革和革命而办报的实践中完成的。为何说外报的出版客观上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答:在华外报所做的科学文化知识的介绍客观上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1)把自然科学知识向中国读者作通俗化的介绍,而且随着洋务运动的兴起越来越多地介绍实用科技和发明(2)大量介绍世界各国的地理、历史和现状(3)断断续续地介绍了西方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社会制度,令自由、平等、博爱等资产阶级革命口号逐渐在中国深入人心。实际上,外报在人文社科方面的介绍对中国读者具有更大的启蒙作用。外报对中国民族报业发展的影响答:近代报刊为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物,它与封建邸报不同之处是有独立撰稿权,记者和编辑可以自行采写新闻,发表言论。通过外报的办报实践,西方的新闻采访与编辑业务、新闻事业的管理方法和发行、广告、印刷等技术也陆续为中国人所掌握,为中国报业发展开辟了一条捷径,也为中国培养了第一代新闻工作者,比如王韬。第二章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发展为了强占中国广阔的商品市场,在尚不能用武力打开中国大门的情况下,英国采取了鸦片和宗教同时渗透的对华政策。马礼逊:最早来中国的传教士,1807年由伦敦布道会派出。他先在广州、澳门学习中文,翻译《圣经》和编纂《英华辞典》,同时出版《新约》和许多宣传基督教义的小册子。但中国政府严禁外国人传教、印书,1813年伦敦布道会又派传教士米怜来华协助。两人总结了传教经验:中国方言多,故口头宣传在中国困难很大,米怜建议把传教与出版基地设在马六甲。马礼逊接受了米怜的意见,于是米怜带上刻字工人梁发来到马六甲,开始印刷所的建立和宗教宣传,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开始出现。《察世俗每月统计传》:是世界上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它是1815年8月5日在马六甲由米怜主编的免费赠送的宗教月刊。该刊以传教为
本文标题:中国新闻传播史3155857133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47072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