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广告经营 > 中国新闻传播史 李彬课件92611831
第四章清末民初:三次办报高潮1874~1919风雨如磐一、戊戌变法:第一次办报高潮二、辛亥革命:第二次办报高潮三、五四运动:第三次办报高潮历史背景中国人睁眼看世界的三个阶段:1)器物:“坚船利炮”、“洋务运动”;2)制度:“中体西用”、“变法图强”;3)文化:“打孔家店”、“德先生”、“赛先生”。为了“救亡图存”,中国的现代化就不可能由下而上,按照“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循序逐次展开,而不得不先由上而下地进行“启蒙”。这种启蒙,往往体现为这样一种三位一体的过程:“学会-学校-学刊(报刊)”。一、戊戌变法:第一次办报高潮从甲午战争到戊戌变法,维新派在全国创办学会30多个,创办报刊50多种,开设学校50多所。1895,康有为与梁启超主办《万国公报》(双日刊)——维新派的第一张报纸,后应李提摩太的要求而改为《中外纪闻》(双日刊)——强学会的机关报。1896年上海强学会出版机关报《强学报》(五日刊)。《时务报》(旬刊)1896,著名的《时务报》在上海创刊。梁启超时年23岁,由于其政论,“自通都大邑,下至僻壤穷陬,无不知有新会梁氏者”,“举国趋之,如饮狂泉”。创刊之初,每期发行4千份,后最高达到1万7千份,成为当时发行量最大、影响也最大的国人自办报刊。“时务文体”“时务文体”,又称“报章文体”、“新文体”等,是以《时务报》上梁启超的文章为标志的一种报刊论说文体。梁启超在其《清代学术概论》里,概括了这种文体的三个特征:1、“纵笔所至,略不捡束”;2、“务为平易畅达,时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3、“笔锋常带感情”。《少年中国说》(梁启超)老年人如夕照,少年人如朝阳;老年人如瘠牛,少年人如乳虎;老年人如僧,少年人如侠;老年人如字典,少年人如戏文;老年人如鸦片烟,少年人如泼兰地酒;老年人如别行星之陨石,少年人如大洋海之珊瑚岛;老年人如埃及沙漠之金字塔,少年人如西伯利亚之铁路;老年人如秋后之柳,少年人如春前之草;老年人如死海之潴为泽,少年人如长江之初发源。《少年中国说》(梁启超)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吸张;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覆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对时务文体的评价雷鸣潮吼,恣睢淋漓,叱咤风云,震骇心魂,时或哀感曼呜,长歌代哭,湘兰汉月,血沸神销,以饱带情感之笔,写流利畅达之文,洋洋万言,雅俗共赏,读时则摄魂忘疲,读竟或怒发冲冠,或热泪湿纸。此非阿谀,惟有梁启超之文如此耳!吴其昌(《梁启超》)变法流产与流亡报刊《清议报》(旬刊))1898创刊,改良派在海外的第一个机关报。业务方面颇多改进,记者、党报、机关报等名目均源于该报。梁启超的《本馆第一百册祝辞并论报馆之责任及本馆之经历》,强调耳目喉舌的功能,提出衡量报刊优劣的四条标准——宗旨定而高、思想新而正、材料富而当、报事速而确。《新民丛报》(半月刊)1902创刊,告别线装书形式,改用白报纸印刷。改良派最有影响的机关报,一时名家云集,风行海内外。第17期发表梁启超的《敬告我同业诸君》,提出报馆两大天职“监督政府”和“向导国民”。维新派的新闻思想王韬:“强中以攘外,诹远以师长”。郑观应:“通民隐,达民情”。严复:“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故”。陈炽:“国之利器,不可假人”。谭嗣同:“民口”、“民史”;“通有四义:中外通、上下通、男女通、人我通”。总其大成者为梁启超。梁启超的新闻思想戈公振:“我国报馆的崛起,一切思潮的发达,皆由先生启其端。”(《新闻学撮要》)。去塞求通论:“去塞求通,厥道非一。而报馆导其端也。······其有助耳目喉舌之用,而起天下之废疾者,则报馆之为也。”(《论报馆有益于国事》)舆论骄子梁启超文体改革:······变骇为习:······报刊职能:监督政府与向导国民。四大标准:······舆论思想:“非大勇不能为敌,非大智不能为母,非大仁不能为仆。”另外,区分了新闻与评论,新闻应该“博、速、确、直、正”,评论应该“公、要、周、适”。官报复兴从1905年五大臣出国考察到1911,6年间共计新办报刊800余种,其中近半数为立宪派所办。1908年颁布的《大清报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新闻法。二、辛亥革命:第二次办报高潮1900年,兴中会的机关报《中国日报》在香港创刊,由陈少白主持。1902年的“苏报案”。“载湉小丑,不辨菽麦”(章太炎)。1905年,同盟会成立,同年同盟会机关报《民报》(月刊)在东京创刊。孙中山在《发刊词》里,第一次提出三民主义——民族国家的立国思想。于右任革命派著名的报刊活动家。1904年,因《半哭半笑楼诗草》里的“爱自由如发妻,换太平以颈血”而被通缉。1907年,在上海创办《神州日报》——革命派的第一份大型日报,名副其实的“新闻纸”。“竖三民”:《民呼日报》(1909)、《民吁日报》(1909)、《民立报》(1910)——辛亥革命时期国内最有影响的革命报纸。《民立报》发刊词(节选)秋高马肥,记者当整顿全神以为国民效驰驱。使吾国民之火声驰于列国,使吾国民之愁声达于政府;使吾国民之亲爱声相接相近于散漫之同胞,而团体日因;使吾国民之叹息声日消日灭于恐慌之市面,而实业日昌。并修吾先圣先贤、闻人巨子自立之学说,以提倡吾国民自立之精神;搜吾军事实业、辟地殖民、英雄豪杰独立之历史,以培植吾国民独立之思想。重以世界之知识,世界之事业,世界之学理,以辅助吾国民进立于世界之眼光。此则记者之所深赖,而愿为同胞尽力驰驱干无已者也。虽然,未已矣。炸弹(于右任)今年之中国,炸弹之中国也。东一炸弹,西一炸弹,轰轰烈烈,防不胜防。革党之炸弹,使官场防不胜防;官场之炸弹,使国民防不胜防。革党之炸弹,人人知之,推其用意,不过仅炸官场而已。官场之炸弹,则救国其名,而炸弹其实,稍稍不慎,则炸中国而有余。前四国借款也,后四国借款也,日本借款也,英国借款也,一而再,再而三,东轰西击,为炸弹制造家者,则盛宣怀也。呜呼,中国!(骚心)1911年5月21日《民立报》革命派的新闻思想为革命而办报:“推翻专制政体,鼓吹民族主义,大声疾呼,惊醒睡魔。”以报刊为武器:“不必匕首,不必流血,笔枪可矣,流墨可矣。咄,此何物?咄,此何事?曰报纸也。”(郑贯公)承认党派性,主张机关报。反映舆论、影响舆论、制造舆论。······三、五四运动:第三次办报高潮政治上,旧的王朝体制已经崩溃,新的民族国家正在建立。经济上,传统的小农经济越来越面临现代工商业的冲击,与此同时,共产党的阶级基础即产业工人日益壮大(1913年达到50~60万)。至于文化上的一系列变革,则汇成一浪又一浪的新文化运动,形成以五四为标志的高潮。另外,社会生活也发生许多剧烈的变化,如女人放足男人剪辫说起来都是前所未有的骇人听闻之举。总之,这是个除旧布新的时期。现代新闻事业与这个转型时期相应,新闻事业也从一种传统的模式向现代的模式转化。比如,现代报纸的四大板块这时已经定型,采访、写作、编辑、发行等一整套程序基本形成,新闻事业已成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构成机制,等等。总之,经过五四运动,我国的新闻事业就进入一个现代化的发展阶段。报业的三条发展线索1)以《新青年》为代表的共产党报业。2)以《政治周报》为标志的国民党报业。3)以史量才的《申报》为典型的民营报业。这三种类型的报业,基本上构成此后三十年中国新闻事业的总体格局,直到新中国的成立。新闻学研究与新闻教育就新闻学和新闻教育而言,中国与世界同步。美国第一所正规的新闻学院,即培养出斯诺的密苏里新闻学院成立于1908年。北京大学在1918年开始新闻学教育与研究,1919年出版第一部国人自撰的新闻学著作。美国的第一部新闻理论著作出版于1903年,中国的第一部新闻学著作,即翻译的松本君平的《新闻学》也在同年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北京大学的几个“第一”开设了第一门新闻学课程《新闻学大意》,由徐宝璜主讲,政治系高年级选修课,1918;建立了第一个新闻学研究机构,即北京大学新闻(后改“新闻学”)研究会,1918年;出版了第一部新闻学著作,即徐宝璜的《新闻学》(1919年);发行了第一份新闻学期刊,《新闻周刊》(1919年);出了第一位新闻学教授,徐宝璜,时年23岁。徐宝璜(1894~1930)“新闻教育第一位大师”、“新闻学界最初的开山祖”(黄天鹏)。九江人。1912年北大毕业,考取官费留美,主修经济学与新闻学。回国后任北大教授及新闻学研究会导师,讲授《新闻学》(初名《新闻学大意》)。后任平民大学新闻系主任。“三一八”惨案后,被军阀通缉。1930年在北大上课,昏厥于讲台,英年早逝。毛泽东主编《湘江评论》(1919年7月14日创刊)。曾用笔名“二十八画生”(毛泽东三字的繁体笔画)。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工作期间,参加新闻学研究会,听过邵飘萍、徐宝璜的课程。1919年12月驱张驻京期间,创办“平民通讯社”,自任社长。1921年在新民学会发言:“我所愿做的工作:一是教书,一是新闻记者。”正规的新闻教育中国的正规新闻教育,始于1920年的圣约翰大学报学系系,到新中国成立共有59个新闻教育机构。圣约翰大学报学系,初由《密勒氏评论报》(TheChinaWeeklyReview)的主笔主持。1924年,美国学者武道(M.E.Votaw)来华任系主任。课程包括新闻理论、新闻事业史、新闻采写、社论、编校、广告等,均为英文授课。北京的新闻教育五四时期比较突出的新闻系有两个,一是1923年成立的平民大学新闻系,系主任是徐宝璜,《京报》社长邵飘萍、北京新闻通讯社社长吴天生等任教授。一是1924年成立的燕京大学(1919司徒雷登任校长)新闻系,由密苏里新闻学院院长威廉(WalterWilliams)任发起委员会主席,由美国学者白瑞华(R.S.Britton)任系主任新闻学著述概论类:《新闻学》(徐宝璜)、《新闻学总论》(邵飘萍)。业务类:任白涛《应用新闻学》(1922),邵飘萍《实际应用新闻学》(1923)。历史类:姚公鹤的《上海报纸小史》(1917)、戈公振的《中国报学史》(1927)。译著类:松本君平的《新闻学》(1903)、休曼的《实用新闻学》(1913)。记者先驱我国的职业记者,出现在民国时期。此前,虽然已有一些知名的报人,但严格说来,他们或是思想家,或是革命家,或是宣传家。直到辛亥革命后,随着现代报业的形成,才开始有了专门从事新闻传播的职业记者,如民国年间的黄远生、林白水、邵飘萍等从他们开始,记者才成为受人尊重的职业,而不是像早期那种被人蔑视的所谓“访员”。进士记者黄远生同乡称他,“你如果做记者,一定是个名记者”。“同是记者最翩翩,脱手新闻万口传。”“我国报纸之有通讯,实以黄远生为始。”“报告文学的鼻祖。”他曾提出,记者要有“四能”,即能想——调查研究、能走——交游广泛、能听——举一反三、能写。“远生纪忌祭文”光宣之间,公忽奋起,我舌犹存,雄心未已。公之记事,绘水绘声,须眉毕现,影无遁形。公之批评,议论风生,笔撼山岳,风雨满城。公之文字,不胫而走,如饮醇醪,竞称可口。公之努力,彻始彻终,民国以后,学识益充。方期大声疾呼,饷我报界,暮鼓晨钟,籍作警戒。何图洪宪祸起,逼公出亡,望新大陆,万里投荒。正谓自由之邦,当堪托足,石取他山,可以攻玉。岂期警电飞来,白虹贯日,鬼物揶揄,闻之战栗。埋骨异乡,招魂未得,天道无知,可为太息。然而公虽西归,精神犹存,文字有灵,馨香千载。······《新闻学刊》1927年12月“萍水相逢”:林白水与邵飘萍遇害曾经被同乡林伯颖(林徽音的祖父)聘为私塾先生,同时还有林纾。1902年,与蔡元培、章太炎等组织“中国
本文标题:中国新闻传播史 李彬课件9261183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47082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