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广告经营 > 北京师范大学媒介文化课件第十二讲媒介技术发展中的流行音乐pp
媒介技术发展中的流行音乐流行音乐可能是媒介技术发展的最大受益者。音乐媒介的发展必然会引起流行音乐从生产方式、制作规模、传播途径、到销售模式等方面的变化,并进而通过流行音乐的变化影响了人们的休闲方式和娱乐生活。时至今日,流行歌曲近乎成为了新“世界语”,流行歌星变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而流行音乐的成功则与日新月异的媒介技术发展密切相关。一、流行音乐与音乐媒介流行音乐具有通俗易懂、易于传唱的特点,拥有广泛的听众基础。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流行音乐“下里巴人”就能经由口口向传而风靡到“和之者众”的程度。而在现代工业社会中,流行音乐更是经由批量生产和现代媒体的推手实现了追求商业利益的目的。流行音乐的特质流行音乐以开放性和包容性欢迎着大众的介入,快速、迅捷地反映当代生活的变迁,同时又口味众多,受到了各层次人群的普遍欢迎。流行音乐具有有强烈的娱乐性和游戏功能。它所衍生的明星效应、梦幻效果使得现代人在茶余饭后有了众口一词的谈资,甚至能够化解大众在都市中的紧张情绪和生存压力。流行音乐还可以根据受众的反馈来调节自身,在听众的选择和期待中飞速发展。如“中国风”的成功。音乐媒介的演进数字介质的介入使流行音乐的播放媒介从单纯地诉诸“听觉”变成了“视听结合”的新模式,也使得音乐播放媒介的发展从传统媒介时代进入了新兴媒介时代。传统媒介时代的音乐媒介:收音机(调幅广播)、留声机(胶木唱片)、录音机(盒式磁带)等新兴媒介时代的音乐媒介:CD、DVD、MTV、卡拉OK、MP3、flash、网络播放器等CD唱片:对容量和声效的追求1979年索尼和飞利浦两家公司联合开发了CD-DA(CompactDisc-DigitalAudio,精密光盘数字音频)标准。它的出现标志着数字技术对音乐媒介发展的推动作用。CD具有容量大、体积小、寿命长、易于保存和标准化的特点,从音乐传播的角度来看,CD代表着人类对存储容量和声音效果精益求精的追求。MV:用画面展示音乐1983年迈克尔·杰克逊为1982年推出的音乐专辑《THRILLER》(《颤栗》,又译为《恐怖之夜》)的同名主打歌拍摄了一个长达14分钟的短片。在短片中迈克尔·杰克逊身着华服、载歌载舞。该短片的成功即宣告了MV的诞生,流行音乐也随之进入了视觉时代。MV的缘起大陆MV:市场经济与文化转型的呼唤大陆的改革开放政策促进了文化格局的转型,流行音乐的物质化、商业化、消费化,也是其自身发展的使命。从受众的方面来说,民众经济实力的相对提高和市民文化地位的上升构成了庞大的消费群体。他们期待有新的音乐形式来表述他们的生活和心情。港台MTV的抢先登陆在大陆MV诞生之前,港台的唱片公司便以高度繁荣的流行音乐大举抢占了内地市场。1988年,中央电视台在节目《潮——来自台湾的歌》中,首次播放了“小虎队”演唱的音乐电视,这也表示官方电台肯定了MV这一音乐形式的存在。中国语境下的MV1993年,大陆原创的音乐电视作品正式在电视屏幕上开始播出。同年,中央电视台开办了第一个MTV专栏的音乐节目——《东西南北中》。“1993年首届中国音乐电视大赛”的成功举办MV作品《阿姐鼓》、《黄河源头》在国际上获奖。卡拉OK:在歌声中狂欢卡拉OK是依托于电视媒介的另一种广受欢迎的音乐形式。井上大佑于1971年发明了第一台卡拉OK机,井上大佑也因此被《时代》周刊评为“20世纪亚洲最有影响力的20人之一”。改变了亚洲人夜晚的井上大佑卡拉OK:从夜总会到量贩式卡拉OK作为一种娱乐消遣方式,给歌唱爱好者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和愉悦。演唱者不用再苦学读谱技术,甚至有些乐音缺陷也未为不可,在伴奏系统的自动修复下和强烈的声光、音响条件下,演唱者多会在瞬间产生歌星般的“幻觉”,享受着受人瞩目、成为焦点的短期快乐。于是,卡拉OK也受到了各阶层人士的一致欢迎。卡拉OK:减压与造梦卡拉OK使现代人的生活压力经由一个隐秘、私人化的途径予以宣泄,从而实现了减压。卡拉OK满足了人们的表现欲和英雄梦,演唱者陶醉于歌星光环中,成为了自我意识的一种投射。卡拉OK也实现了消费者以主动的身份参与流行音乐的选择和传播。MP3:个性化的音乐名片MP3全名是MPEG-1AudioLayer3(动态影像专家压缩标准音频层面3),它本是指一种有损压缩的数字音频编码格式。采用了该技术的音乐播放媒介MP3因具有资源获取便利、外形时尚美观、音质良好、存储容量大等原因,迅速受到了大众的认可。科技造就的时尚MP3:音乐消费走向长尾长尾理论认为现代社会本是一个资源极大丰富的世界,但现有的产品制作和分销模式制约着世界的宽度,只能提供给我们最为主流的商品和服务。而在网络化的音乐世界中,我们或多或少的个性化需求能够得以满足,这也是缘何排行榜上500乃至1000开外的歌曲仍有人试听和下载的原因。而音乐网站正是根据长尾理论,将受众向曲线的另一端进行引导。MP3:营销音乐的新手段MP3下载的繁荣和网络资源的便捷,衍生出了营销流行音乐的新手段:通过互联网来传播歌曲。在网络上传播的歌曲因出版方式的不同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唱片公司出版发行后被挂在网上进行推广的流行歌曲,借助电视、广播、网络等多个媒介同时进行宣传,由网外传播转至网内传播;另一种则是主要通过网络传播得以流行的歌曲,也就是通常说的“网络歌曲”,它是由网内传播转至网外传播的。FLASH:音画结合的自娱自乐FLASH本是一种广泛使用矢量图形的动画文件格式。而我们通常所说的FLASH则是指网迷或者音乐爱好者根据自己的喜好用FLASH软件给一首音乐配成的相关动画作品。FLASH的魅力在于制作者可以把自己的感受和理念应用到FLASH的制作中,这使制作者的个性气质得以最大化的表现。MIDI:用技术创造乐音MIDI是英语“MusicalInstrumentDigitalInterface”(乐器数字界面)的缩写,它原指诞生于20世界80年代初期,为解决电声乐器的通信问题而建立起的通信标准。后指以计算机为工具,将多种乐器效果进行组合、叠加的电子音乐编码程序。MIDI技术使音乐不再受制于传统的人声、乐器的物理属性,它能够模拟、制造出任何一种想得出来的声音,从而引起了电子音响合成技术的革命。二、受众参与音乐的状态变化音乐形态的演变也导致了受众参与音乐(即欣赏和制作音乐)的状态的变化,在传统的音乐时代,只有专业人士(词曲作者、指挥家、演奏者)才能制作和发布音乐,作为受众的普通人则是被动接受和受规训的一方。但随着音乐的发展,受众参与音乐的状态也逐渐从完全被动走向了主动,开始自己选择并且制作音乐。要探讨这一问题,自然不能再局限于流行音乐的范畴,而应当将流行音乐之前的历史也纳入讨论范围,以对比出各个时期不同的状态变化。“被动参与状态”的约束性“严肃音乐”,是指各种传统经典音乐和一切专业作曲家用传统或现代作曲手法所创作的音乐。作为一种“精英文化”,严肃音乐的创作者、演奏者、欣赏者都必须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和音乐修养。所以,很多严肃音乐的热衷者认为,只有严肃音乐才是真正的艺术。用MP3听流行音乐简直就是在往耳朵里倒垃圾。严肃音乐的规训音乐趣味的被动接受精英文化的美总是循着一定的范式和标准去构建,音乐也是如此,人们没有自己独特的品味,必须要根据上层阶级该有的兴趣爱好去约束自己的欣赏方式和内容,被动地接受别人所给予的音乐品质,附庸风雅。可以说,上层阶级划定了一条与“低等群体”区别的界限,欣赏音乐的少数派就被限制在其中无法自由。“选择参与状态”的受众自主权只有少数人享有音乐的“被动参与”的局面随着媒介进入新的时代也开始有了新变化。出现了广播、收音机、磁带、电视等媒介之后,音乐似乎迈出了原本的“上层阶级”小圈子,融入了普通大众的生活。而卡拉OK、MP3、MP4、网络播放器、手机播放器等新媒介,则使人们能够在个人的空间里自娱自乐、自主选择。音乐,不仅来到了大众身边,并且走上了由受众自主决定的“选择参与状态”。音乐走向大众受众对音乐的决定权当历史走入这个时期,音乐的制作和发布权转移到了音乐公司和广播电台手中,但他们最后也无法再左右人们的音乐趣味。他们只负责生产和播放歌曲,受众则可以通过点播和网络视听等方式自由选择。各种由受众决定的收听和下载排行榜,甚至开始反过来影响音乐公司和广播电台的歌曲制作和发布。受众选择性的增强个人化的增强主要体现在演唱会和收听工具两个方面。演唱会较之以前的音乐会来说要自由得多,人们的着装、举止等只要不侵犯到演唱者和现场安全,都不会受到限制。在收听工具方面,MP3\MP4等出现之后,人们可以自由选歌,只要塞上耳机,就与外界完全隔离了。收听的内容是什么,播放的声音有多大,都不受任何人的影响和干预。欣赏模式的个人化各种不同风格音乐的出现也是一个很好的证明,“严肃音乐”渐渐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流行音乐、摇滚音乐、独立音乐、蓝调音乐等个性化音乐的产生。喜欢各种不同类型音乐的乐迷在诸如SONGTASTE、豆瓣等网站上结成小组,交流各自的兴趣和听歌心得。这从另一方面也增强了个人对于音乐的决定权,将受众的“选择参与”发挥的更加淋漓尽致。“主导参与状态”的反客为主网络造星方式的出现网络发展之后衍生出的相关的录制音乐的工具使得个人制作音乐变得便捷,音乐爱好者自行录制好歌曲后可以挂在网上,直接与大众交流。不再需要通过音乐公司的包装便可自行面对受众和市场。这一方面削弱了传统音乐制作人的权威地位另一方面也使得个人的自主性得以增强。音乐传播主体的多样化发展明星特权的颠覆在这个网络盛行的时代,由大众通过网络来推动一首歌曲的流行似乎已经成了必然的规律。很多的歌曲在演唱之后或许并不是非常受关注,但通过网络传播或者是被歌迷翻唱之后,歌曲会突然受到热捧,进而带动演唱歌曲的明星的走红。这些现象在网络音乐出现之前都是没有的,以前的录歌都是专业音乐人和歌手才能从事的工作,我们几乎无法想象,有一天人们可以自己录制歌曲并且被别人听到,而且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左右明星的“前途”。彩铃音乐的自我表达彩铃的爱好者认为“当别人给自己打电话时,应该要通过对方听到的铃音来表现自己的特质或者心情”。伴随着彩铃业务的兴起,专门以此为职业的彩铃设计师也开始走入人们的视野。彩铃设计师又称彩铃写手,他们将自己创作出的一首歌、一段个性搞笑的对白或者一段现成的音乐旋律,利用麦克风、电脑、音频合成软件等,浓缩控制在30~60秒之内制作成彩铃。彩铃音乐的个性化原创彩铃的生活化彩铃音乐在当今所有的音乐形式中,是最贴近大众的,与人们的生活最密切相关。彩铃在内容反映老百姓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干预现实,在形式上则是娱乐至上,只有这样,一条彩铃才有可能大范围流传并长盛不衰。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大众的喜好与生活已经成为了音乐内容的决定因素,由受众来决定音乐,很好地实现了“反客为主”。彩铃歌词的大众快感产生于大众,面向大众的彩铃音乐就明显地具有“生产者式文本”的过度性与浅白性的特点。在众多的其他彩铃音乐中,这种文化特质也表现得非常突出。由此可见,在手机新媒体时代,所产生的音乐形式与大众文化的发展也是密不可分的。而这种大众文化的特性就更加衬托了“反客为主”的实质,这些音乐由大众掌控,传递的也是大众的心声,以音乐的形式表现人间百态,生活百味,将音乐变成大众抒发的一个渠道,让人们远离了电话里永远单一的“嘟嘟”声,生活也因为音乐而变得更加自主随性。FLASH音乐的受众中心化FLASH音乐的出现意味着这种由受众制作的FLASH却不再只是音乐的附属品,更多的时候甚至反过来推动了歌曲的流行,人们会因为对这首FLASH的喜爱进而喜欢这首歌曲。如《东北人都是活雷锋》就是先用FLASH让人们对画面有一种直观的认识,再进一步去欣赏音乐的内容,这种“反客为主”的娱乐形式越来越被人们所接受。受众主导的FLASH音乐FLASH音乐的草根力量在制作FLASH音乐过程中,网民把自身对生活的态度也带到对音乐的欣赏和制作中来,其中有他们对个性和自主性的强调,对生活的一种游戏反讽态度,感兴趣于即兴发挥
本文标题:北京师范大学媒介文化课件第十二讲媒介技术发展中的流行音乐pp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472536 .html